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并未完全明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由“胰酶消化学说”、“自由基损伤学说”转至“胰腺微循环障碍学说”、“胰腺腺泡内钙超载学说”、“白细胞内皮细胞间相互作用学说”和“细胞因子学说”等方面。1 胰腺的自身消化,最先人们认为胰腺的自我消化是由于胰管和胆管的共同开口堵塞,引起胆汁在胰管内逆流,激活胰酶,并引起胰腺和胰周组织的自身消化所致。,但近年的研究发现,在AP的早期阶段,胰蛋白酶原的活化是在腺泡的亚细胞器中,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再被释放入胞浆中而发挥作用。虽然活化的胰蛋白酶可以激活其它蛋白酶,但直接损伤胰腺腺泡的,并非胰蛋白酶而是其它酶类,如弹性蛋白酶、糜蛋白酶、磷脂酶等。�0�2�0�22、磷脂酶A2(PLA2)是调控花生四烯酸代谢和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生成的限速酶,在生理情况下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PLA2是一个强有力的炎性介质,在AP等严重疾病时,有活性的PLA2释放明显增加,AP的严重程度与其活性呈正相关。PLA2拮抗剂对实验性AP的治疗作用,结果发现PLA2拮抗剂可以明显减轻胰腺组织损伤,保护胰腺细胞。PLA2被催化激活的过程及其致损伤机制,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很多学者认为活化的PLA2可以将胆汁中的卵磷脂和脑磷脂转变为溶血卵磷脂和溶血脑磷脂,而后两者具有细胞毒性,可导致胰腺细胞膜的溶解和破坏,最终发生胰腺的自身消化。�0�23.自由基的作用 氧自由基及其攻击细胞膜后形成的LPO,可以破坏多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粘多糖等重要的生物分子;可以引起微血管痉挛,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另外还可以促使白细胞的粘附,引起胰腺的微循环紊乱。过多的氧自由基还可使腺泡细胞破坏,以及引起胰酶的细胞外和细胞内激活,导致AP时胰腺损伤的一系列恶性循环。�0�24.胰腺的微循环紊乱:由于胰腺小叶的小叶内动脉属终动脉,所以,胰腺组织对缺血高度敏感。胰腺微循环障碍不仅可以作为AP的始动环节,也是水肿性AP向出血坏死性转化的重要因素等。多种因素可导致胰腺的血液循环紊乱,尤其得到公认的是下列各种体液因子的作用。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平衡紊乱:TXA2和前列环素(PGI2)是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TXA2是血小板产生的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它能进一步刺激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栓的形成。 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生理情况下,ET和NO的合成与释放处于动态平衡,以维持胰腺血流的相对恒定。在AP,ET或NO明显增加时,使胰血管的舒缩调节失衡,成为AP发展的一个促进因素[19]。5、胰腺腺泡内钙超载:一些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胰腺细胞内变化,尤其是细胞内Ca2+超负荷在AP的病理生理中的作用受到普遍重视。认为,胰腺细胞内胰蛋白酶原的过度活化与过量的钙离子有关,腺泡细胞内钙超载可能是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早期环节。6.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白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是指在细胞因子、氧自由基等诱导下的中性白细胞(PMNs)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滚动、粘附以及PMNs变形,并经内皮细胞间隙向血管外游走的过程。缺血再灌注时,多种粘附因子被催化,单独或交叉与PMNs及内皮细胞(EC)相互作用,首先使PMNs在EC上滚动,继之在EC上牢固地粘附,最后EC与EC之间的间隙扩大,PMNs游走跨出血管壁进入间质,造成间质的出血水肿,即形成粘附的连锁反应。AP时发生缺血再灌注及细胞因子的生成增多,使“白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加剧,直接导致大量白细胞粘聚、活化、破坏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及蛋白水解酶,损伤胰腺血管及周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