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两年,诞生了一个新的名词——知识焦虑:焦虑自己知识不足、成长不够快、比不过别人。
简书上有位作者讲过一段知识付费经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他先后购买了讲座、培训、课程等一共花费了5000元:一开始信心满满,期待自己变好。
一年半过去后,结果却是“除了白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眼袋多了几两外,一点都没有发生变化。生活品质没有提升,工作没有加薪,旅游梦想没有实现??”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经历:满世界看了很多干货,听了一堆大牛们的分享,结果发现自己并没有任何改变。我们很容易误以为只要付费学习了,就能学到知识,其实离真正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实际上却只是“知道”。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全面发展,学得越多越好,我们成功的高低,是与别人进行分出高下来检测,所以别人知道的,我也不加筛选,全都要学。其实,能够去分辨出学习什么更适合自己,有时候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在信息过载时代,求知欲使我们渴望把更多非我的东西转变成自我的,这固然符合进步的需要,但知识无限浩大,每个专业都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任何人都无法在短时间内真正精通一项技能,所以明确自己要学什么很重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别让知识成为你焦虑的来源。
02
之所以会知识焦虑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目标。
这种目标感不强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我们容易三分钟热度,很难做透一件事。舍不得芝麻也舍不得西瓜,最后一无所获,想抓住所有机会却也错过所有机会。
那么,在信息过载时代,什么样的知识才是靠谱的?答案是:离钱越近的知识越靠谱。
我们学到的知识,只有在找到了某些“致用”式的场景,将其加以应用之后,才能真正带来价值,或者说这种“知识”的价值才能被最大化,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学以致用。
比如我现在的本职工作和副业,都和大学的专业风马牛不相及,专业上的知识对我来说基本是无效的,因为它不能被学以致用,而当时自学的写作、摄影和平面设计却息息相关,并不断产生价值。
所以,离钱越近(真正给你带来价值)的知识才是靠谱的。
解知识焦虑的办法,在于放弃两种心态:一是芝麻和西瓜都想要;二是快速达成。扎扎实实的先积累和培养一些“能力”,专注在真正给你带来价值的知识上,通过“刻意练习”,经由漫长的自我摸爬滚打后,相信一定会让自己受益匪浅。
03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在这一年,知识付费总体经济规模达100多亿;2017年这一数字更是翻了2番,知识付费因此成为新的“风口”。
在这个风口上,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知识变现呢?
我们可以去大量涉足“启发”类的知识,找到一个或多个“致用”的出口,并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比如我刚上大学时,发现对专业不感兴趣,开始自学摄影、写作、平面设计,为了学有所用,于是在09年创办了《初言》,自学的内容在杂志策划、排版和发行上找到了“致用”的出口,尽管当时是完全非盈利性质,但以极低的成本积累了10万的固定读者(PC端),认识了一群志趣相同的朋友,这是最大的收获。
2012年开始提供电子杂志定制和排版设计,实现盈利。直到移动端内容及移动支付的普及,开始专注APP和H5,却忽略了公众号等平台,错失自媒体红利期。
2015年APP和H5失败,初言停刊,失去了前期积累的读者。
2016年重新出现转机,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知识变现,比如即时一对一问答、付费下载、线上授课(虽然只尝试了2期)以及自媒体广告等。
上表是近几年副业收入增长情况,用本职收入情况作对比。很明显,本职工作虽然稳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花板现象”越来越明显。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个人成长(价值最大化)的关键其实在于8小时之外的时间。而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知识变现无疑是最佳选择,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这需要有三个过程:建立个人品牌和信赖度,获取最初的粉丝和流量;保证知识的持续输出,保证“致用”;建立自己的社群,通过讨论和反馈持续调整知识的输出。
因为知识付费内容在快速更迭,目的在明确,要求在变高,想要通过知识变现,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正如何振红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所言,“将价值、经济链条做长,才能抢到知识付费这一轮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