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批评的意义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与内在融通。文学批评既是广义的文学接受现象的一部分和文学接受活动的一种表现方式,同时它又是文学接受过程的深化与高级形态。(一)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从文学批评与作家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对作家具有规范、引 导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反馈形式之一。 批评家是通过具体作品的阅读研究进而认识、了解作家的;同 样,他也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品评、分析影响作家的创作。由于批 评家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修养与理论背景,他往往站在比作家更高 的视点上,帮助作家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作品,提高文学创作的自 觉能力。批评家对作家的了解有时胜过作家本人,他能够深入作家 内心世界中潜意识与不自觉的层面,发现作家自我认识的盲点和被 遮蔽的东西。批评家对作品深层意蕴的发掘也往往是作家未想到的 却又是富有启发性的,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评估也由于置放到更大的 文学系统中去考察而更显客观、中肯。因此,批评家对作家艺术潜 力的确认、创作道路的总结、发展方向的建议能够起一定的规范与 指导作用。古罗马的著名批评家贺拉斯曾用磨刀石与钢刀比喻批评 家与作家的关系。他说:“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 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么。我自己不写什么东西,但是我愿意指 示(别人):诗人的职责和功能何在,从何处可以吸取丰富的材料, 从何处吸收养料,诗人是怎样形成的,什么适合于他,什么不适合 于他,正途会引导他到什么去处,歧途又会引导他到什么去处。”② 这就是文学批评促进文学创作的功能。 在文学作品大规模机械复制的时代,作者与读者事实上是互相 隔绝的。也就是说,接受者大众对作品的理解与评价难以反馈给作 者,对他产生影响与压力。文学批评则是社会反馈的主要和有效形 式之一,将作品所激起的读者反应与批评信息传递给作者。批评家-------------------- ① 《批评的诸种概念》,lgljll文艺出版社新1988年版,第“页。 ② ((~-51e》,《(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53页。 首先是一个普通读者,但他拥有的职业眼光和掌握的尺度又使他代 表着一定的读者群及其社会性共识。而且,文学批评一般是以文本 的形式见诸媒体的,它既通向作者也为读者大众所知,它预计到读 者的反馈并常常以读者的代言人自居。这使文学批评通常具有公开 的对话性质与丰富的社会反馈内涵。 ’ (二)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 从文学批评与接受者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接受者深入 理解作品,对接受者的文学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 文学批评是加深接受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文学作品是一种审 美的精神产品,它本身·具有的价值只有在消费、接受过程中才能得 以实现,也就是说作品首先要为读者所理解。一些艺术创新的作 品,一些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作品,一些超出读者阅读经验和高 出于读者审美能力的作品,一些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把握的古 代与外国作品,接受者往往会产生或多或少理解上的障碍。这就需 要文学批评的中介,帮助接受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价 值。匈牙利文论家阿诺德·豪泽尔说:“没有中介者,纯粹独立的艺 术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然就是一种对艺术才能的神化。艺术风 格越是发展,艺术作品新奇的成分就越是丰富,艺术消费者对作品 的接受就越是困难,这时就越需要中介者的参与和帮助。”(0批评 家以他的学识与经验,充当着文学接受的中介者角色。 , 文学批评还对接受者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起着塑造作用。批 评家常常通过推荐作品、确立经典,帮助读者选择阅读的作品。古 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鱼龙混杂,读者往往先从介绍、评论 文章中获取关于作品的先期信息,然后决定是否值得阅读与阅读什 么。对于有害的作品与作品中的消极因素,文学批评也能起到预警 与防范的作用,提醒不良的倾向并指导正确的阅读。鲁迅说: “有 害的文学的铁栅是什么呢?批评家就是。”②批评家划分作品的等------------------- ① 《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页。 ② 鲁迅:《准风月谈·关于翻译》, 《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年版,第297页。级、指出作品的优劣,也就是在传播他的文学价值观念。读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一方面受作品的熏陶,另一方面也受文学批评的引导与塑造。把接受者大众的审美价值观提升到经典文学作品的水平、接受活动中艺术再创造的层次和批评家专业的眼光,这也是文学批评担当的责任。 (三)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 从文学批评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通过作品的分析、评价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从而对社会发生实际影响。 文学批评在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时,必然要提出一系列的概念+观点,在其背后则有一定的学说依据与理论支撑。这些观点、理论既有艺术的、审美范畴的,也有文化价值观的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从后者来说,文学批评是一种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深刻联系的批评话语,它通过与作品及其作者进行意识形态对话的方式张扬自身的意识形态价值,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作用。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托多罗夫曾论及他称之为“投射”的批评方法,即一种以作者、社会和批评家感兴趣的其他对象为方向、穿越文本的阅读方式,某些心理学批评或社会学批评都是在批评上采用投射方法的实际例子。事实上,任何批评都或多或少包含着批评者价值理念的主观投射,都或显或隐地渗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因素。即使是托多罗夫提到的“非投射”的“英美新批评派”,其批评也并非是纯形式与纯审美的,而是关注于“隐喻”及其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话语;往往通过对文学作品思想意义的揭示和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理论背景的分析来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念,发挥其社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对巴尔扎克、莎士比亚作品的评价,列宁对托尔斯泰作品的分析,别林斯基对普希金、果戈理作品的研究,鲁迅以杂文形式展开的文学批评,都表现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能。由于他们的观点不是用抽象的理论形式写出的,而是借助于作品人物、情节的形象分析,因而能够传播得更广、更深人人心。 二、文学批评的方式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的历史不仅与文学同样悠久,而且,文学批评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一样,都是富有创造性的文学产品的主要形式之一。有着一定造诣的批评家在文学舞台上可以扮演与创作作家同样重要的角色。然而,文学批评方式与文学创作方式是不同的,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要求。正确的文学批评方式能够生产出好的批评作品,反之,不正确的批评方式将导致不合格或伪劣的批评作品。尽管文学批评的具体运作因人而异,但批评家在批评方式的掌握上却体现出一定的惯例与规范。一般而言,文学批评的方式应包括以下三个要点: (一)审美体验 欣赏与体验,即批评家首先要成为接受者,要对作品产生审美 体验。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与艺术形 象来表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因此,进行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 文学批评时,必须充分注意到对象的这一特征。也就是说,批评家 应该以文学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与体验作品中 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合格的文学接受者都能够做到的,批评家首 先应该做到。当批评家象普通读者那样进入阅读、欣赏的角龟,在 作品的形象世界中产生由衷、真切的审美体验之后,他才拥有了批 评作品的权利。脂砚斋是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第一位批评 家。他的批评富有真知灼见,却又处处与作者感同身受,与作品中 人物息息相通,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和审美体验。试举几例: 在第五回“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眉批云:“奇 笔摅奇文。作书者视女儿珍贵之至。不知今时女儿可知?余为作者 痴心一哭——又为近之自弃自败之女儿一恨!”在第二十六回黛玉 “越想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 悲悲戚戚,呜咽起来”旁批云: “可怜杀!可疼杀!——余亦泪 下。,’在第二十七回·《葬花吟》上眉批云:“余读《葬花吟》至再至 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①脂砚斋的一哭一恨、又 怜又疼、再三回味、身世两忘,显示出他进入了欣赏作品的佳境。 脂砚斋的批评之所以被后人一再引用与研究,除了他究竟是何人及 他与曹雪芹是什么关系是个谜之外,还因为他的批评是以真切的审 美体验为底色的。 因此,批评家应该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感受能力。一个艺 术感受力迟钝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好的批评家的,因为他对作品审美 价值的判断是大可怀疑的。普列汉诺夫说:“只有那种兼备极为发 达的思想能力跟同样极为发达的美学感觉的人,才有可能做艺术作 品的好的批评家。”②那些虽具有一定的审美欣赏能力却又跳过审 美体验阶段、脱离作品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分析而对作品价值乱 加评判的人,是谈不上真正的文学批评的。 (二)理性分析 理性分析,即批评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过程而以冷静的审视目光对待作品。 文学欣赏与审美体验的主要特征是感受性。它以个人主观感受 的结果为依据。即使含蕴着理性认识,也带着个人体验与情感的印 记。因此欣赏与体验允许个人偏爱的存在。文学批评虽然也必须首 先感知艺术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审美的把握,但它的主要特征是 一种理性的分析、认知活动。批评的目的是要对作家、作品和其他 文学现象作出较为客观的认识与评价,这就需要它从偏于感性的欣 赏与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与评判,要考虑和关注作品在读者中唤 起的普遍的接受效果与社会反应,要限制个人偏爱与情感倾向在批 评中的干扰或支配作用。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说: “批评是科学。 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它是以充分理解艺术 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深刻研究典范的作用和积------------------------ ① 《脂砚斋甲戍抄阅再评{石头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2、208、223页。 ② 《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1期,第104页。极观察当代突出的现象为基础的。”①人们通常把文学批评归人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的范畴,其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强调文学批评是一种客观的、理性的分析与认知活动。 如果说欣赏和体验是对作品“人乎其内”,那么理性分析就是“出乎其外”。批评家既要像一般读者那样人乎其内,还要从专业的角度出乎其外,以冷静的理性眼光分析作品。《红楼梦》第48回有香菱谈诗的情节,她说:“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 乙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章再找不出两个宇来。”香菱基本上还停留在欣赏与体验的层次,‘未进入理性分析,具体表现在讲不出“直”字的好处。对王维的这一首《使至塞上》,批评家叶维廉却能从理性高度加以阐释: “文字向内凝缩,意义向外延展。举王维的另一种表现的例子:大漠孤烟直。虽然我们看见的只是一个景的描摹,但我们无法将之视为表面的景,它伸人烟以外的事物,和历史的联想里。首先,漠大,但是空的,除了烟以外,别无其他形态的生命,而‘烟’因‘直’字而具躯体之实。 ‘孤’不只是‘独一’的意思,因为连风都停止了,亦是说,没有任何活动,所以又是‘孤寂’与‘死寂’。但在‘孤寂’、‘死寂’中我们因为‘烟’的活动而引向我们虽然看不见听不到,但却感得到眼前的景物之外的活动:边地的战伐、戍卒的怨声、风沙的翻腾……”②这段话包含着词与词、景与景外、文字与意义等多重关系的理性分析,体现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试析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联系和区别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试析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联系和区别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试析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联系和区别论文
论文摘要: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有着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点和难度,在分析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联系及其区别的基础上,实施“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步走训练模式,可达到明辨相关概念、提升鉴赏和批评能力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写作实践;教学策略
对于中文系的师生来说,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有着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点和难度。和其它纯理论课程相比,这门课不仅对师生的知识状况有着一定的要求,而且还要求师生同时必须具备具体的操作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这门课不再是单纯的纯理论式掌握,不再只停留在“形之于心”的阶段,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是怎样把所学知识和阅读作品的感受、体验、思考结合起来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而这无疑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所学、所感、所思、所读、所写,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行。对于老师而言,不仅自己要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而且通过讲解、引导和具体操作,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把相关的能力在学生身上培养起来,而这涉及的不仅仅是专业素养,而是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结合。所以,这门课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在民族院校中尤其显得突出,笔者根据自己上课的经验和体会,意欲从教师的角度总结、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且在民族院校中易于实施且便于实践的的授课策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不是先让学生“利其器”,而是先让学生学会“用其器”。因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之“器”的打造和磨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民族院校中尤为如此,也不是我们在本课程之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对于本课程而言,我们必须先让学生事先明白,我们用大学专业所打造的器皿,在本课程当中怎样使用。所以课程之初,我们必须讲解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以及两者的联系和不同之处,这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很多专家和学者也都分辨不清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我们给学生们所布置的历次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作的作业当中都有明显的体现。笔者对我校汉语系的历届学生布置形式和要求不同的文学鉴赏及文学批评作业,发现约60%的同学不知道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联系,近乎100%的同学不清楚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不同之处。大多数同学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成了印象式和臆测式的读后感,还有很多同学将文学批评写成了文学鉴赏。虽然,地方民族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能逊色些,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更为突出一些,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绝不是个案,据笔者的阅读经验,即使杂志上已发表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作品,这样的毛病也并不鲜见,可见课程之初讲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此,笔者就这个问题略表拙见,以期使问题清晰化,有益于课程之教学。
关于如何给文学鉴赏下个科学定义的问题,笔者同意吴俊忠先生的定义方法,但不同意他的部分结论,所以在引文中笔者没有取其结论部分,结论部分用省略号代之,他说“文学鉴赏的科学定义,首先要分清欣赏与鉴赏的区别(客观存在着欣赏与鉴赏的概念混用或通用的现象),……;其次,要界定文学鉴赏、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欣赏”一词不是一个学术用语,而是一个生活用语。语言学常识告诉我们,生活用语具有模糊性,不具有学术和科学用语的精确性,所以“欣赏”一词是一个含混概念,是指人们不刻意地抱有某种目的、观点、眼光,对事物进行随意的审美关照,但事实上没有人在“欣赏”时不抱有某种观点眼光和标准,这种关照一般不形成正式的发言和文字。并且“欣赏”的对象,可以是自然事物也可以是艺术品。而“鉴赏”要比“欣赏”严肃、认真、理性地多,且“鉴赏”的对象一般只指艺术品中的艺术因素,一般不牵涉更多更广泛的内容。
所以“鉴赏”是指人们抱着某种目的、观点、运用既定的审美标准对艺术品进行审美关照和艺术上的.分析与评判。所以,文学鉴赏,一般只是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关照和艺术评判。而文学批评则不同,除了包含有文学鉴赏层面的内容外,还必须树立和表述更多关于作品的外层标准以及依此对作品的评判和看法,比如文学作品的终极价值、社会意义、社会影响、人文关怀等等。如果说文学鉴赏主要是从艺术标准的角度来评判文学,那么文学批评则除此之外还必须有其它的标准来评判文学,比如社会历史标准、伦理道德标准、时代科学标准等等。所以,在文学鉴赏中我们一般只采用艺术方法和理论来进行鉴赏,而文学批评则需采用诸如社会历史学批评法、伦理道德式批评法、女权主义批评法、殖民主义批评法等方法和理论,具体采用何种方法与理论还要看我们批评的目的和既有观点、标准如何。除此之外,文学鉴赏中鉴赏者一般很少有自己的创造,而在文学批评中,批评者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文学鉴赏必须依赖于具体的文学作品,而文学批评则不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其独立的地位,正如批评家陈晓明所说“文学批评应该在创作实践中占据主动地位,这并不是说批评要去领导文学创作实践,而是批评始终有自身的文化/美学目标,它和创作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抚慰,共同投机的关系。创作可以有它自身的目标,创作非常个人化的特征,使得创作总是顽强地逃离批评,创作不是简单地呼应批评,或者与批评毫无关联的情况随遇而安,而是在与批评构成的呼应逃离紧张关系中,两者的内在对抗性,形成文学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的革命冲动。创作每一次的背叛,都是对批评权力实践的质疑,它促使批评不断去探索新的起点,解决新的疑难,迎接新的挑战。”所以,我们给文学批评的定义是:文学批评是指人们在多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采用多重艺术的和非艺术的标准对文学进行评判和要求。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内涵虽然不尽相同,但两者之问的联系却非常紧密。文学批评要以文学的艺术鉴赏为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而文学鉴赏也不能完全忽略非艺术的评判,两者常常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对于初涉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的写作者来说,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才不至于在写作实践时将两者混淆。概念阐释清楚后,学生在上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的时候,在方法和操作上就会很明确,不会将文学鉴赏写成没有艺术标准的主观臆想和主观感受,也不会将文学批评写成纯艺术式的鉴赏。
这样,我们的文学鉴赏和批评实践课便拉开了序幕。不过,根据笔者的上课体会,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切不可操之过急,对于民族院校的师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也决定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否则学生容易忽视某些重要的环节。分阶段、分层地次进行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实践教学,有这样几个优点: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使课堂清晰有序,便于教师的表述和操作,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在接受和训练的过程中有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便于学习和接受,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可以强化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各个必须阶段的处理和实践能力,并为以后各个阶段的综合和取舍奠定基础。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和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提倡将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合起来进行分阶段、分层次教学。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把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写作糅合起来分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分别训练不同的能力,但必须同时兼顾到鉴赏和评论的联系及其区别。
当然,阶段和层次的划分,不同的学校、师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做法,这要根据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笔者是将杨守森先生的“四种形态”和“四重境界”说作为划分课堂阶段和层次的依据。杨守森先生认为“依据内容构成,文学批评大致可分为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种基本形态,依次相对应的是传播文学信息、丰富作品内容、探讨创作规律、开拓思想空间四重境界。”闭同样。我们可以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分为“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个阶段,相对应四种境界,我们评判学生在各个阶段表现的标准也便有了,那便是学生在各个阶段是否做到了“传播文学信息、丰富作品内容、探讨创作规律、开拓思想空间”。杨先生此文虽然是专对文学批评而言,我们可以将文学鉴赏也纳入到这四个阶段之中,而且将文学鉴赏写作纳入到第三个阶段进行专业训练。下面,笔者将四个阶段的关系以及具体处理和课堂操作办法简要叙述之,以期和各位老师探讨且能得到专家指点。
“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个阶段是一个整体,其中,“复述归纳和体悟阐释”是进行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写作的基础,这两个阶段与后两个阶段相比较为简单,我们可以在课时设置上有所减轻,但由于它是基础性的东西,所以我们万万不可忽视。在民族院校中,此环节的课时和实践训练比重也可适量加大,以弥补师生素质的欠缺和不足,为以后的各环节打下更为牢靠的基础。分析评判阶段是四个阶段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它涉及到学生的写作在质上是否符合鉴赏和评论的标准问题,所以我们要在课时设置上加大比重,在讲解和训练上加大课堂投入,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会运用相关的标准。分析评判的标准不外乎艺术的标准和非艺术的标准,在两个的比例上一定要取舍得当。
我们之所以将文学鉴赏纳人到第三个阶段进行专门训练的目的也在于此。文学鉴赏离不开分析和评判文学的艺术标准,我们可将学生在文学课和文学理论上学到的相关艺术标准进行综述之,使之学会在分析和评判作品时选择相关标准。同时,我们也要讲解非艺术的标准,特别要强调非艺术标准的应用和尺度问题,因为相比较艺术标准,非艺术标准更为复杂,更带有主观性,而且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非艺术标准是参差不齐、良莠不分、清浊相混,在量上呈排山倒海之势的,如何选择与运用是个难度系数很高的问题,这也不仅仅是文学的问题,同时还涉及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问题,稍不留神便会出现失误。所以老师一定要慎重讲解,要求学生慎重对待,要培养出自己“火眼金睛”般的眼光和识别力、判断力。另外,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把前面提到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联系以及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再次强调,因为这个阶段关系到写作的性质问题,学生写作的到底是鉴赏还是批评在这里就要分岭了。侧重艺术标准的便接近文学鉴赏,侧重非艺术标准或综合标准的便接近文学批评了。
在这个阶段我们还要加大学生具体的实践和写作训练,可以采用课上训练、课下作业的方式来加强。第四个阶段是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作的升华阶段,它关系到写作是否精彩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所强调,但不易涉猎过深,如果讲解和训练过深,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可能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清晰结论变得模糊,学到的有章可循的写作方法变得“无迹可求”。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是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一个线索、一个方向,大量的内容是学生在以后的人生或职业生涯中慢慢体悟和理解的,大量的准备工作是要在其它学科和学生的广泛阅读中积累的。
当然,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老师和学生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具体而棘手的问题,民族院校将会出现的问题可能更多,在我们所经历的实践训练课上,就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学生平时阅读量太小、阅读面狭窄、写作基本功较差、基础理论课掌握不足等等,这些都会严重制约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写作实践课的开展。但是,在这些问题当中,有些在我们的课堂上可以补充、强调、采取一系列的促进和加强手段。而大部分不是我们这门课程单独可以解决的任务,需要学校甚至社会和家庭的通力支持与合作,在民族院校中这方面的努力更应该着重加大投入,以弥补课堂上无法弥补的和普通院校学生相比而存在的不足,总之,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写作,是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体现,其中承载了大量社会的、人文的、历史的等等一系列内容,再加上它很强的实践性,使得这门课程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而言都显得既重要又艰深。这也不是笔者一篇拙文就能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问题、总结经验,以期取得更好的方法,达成某种共识。
扩展补充:文学鉴赏
《文学概论》指出:“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在文学鉴赏活动中,读者对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意象、意境等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等,获得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学鉴赏能力?在此,谈谈“知人论世”的方法。
文学作品是由作家写出来的。人是社会中的人,不能不受社会意识形态、生活环境、个人情感和审美观念等的影响。反过来,在作品中反映出的作家的情感与心态,又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读者对作家的经历、处境、性格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赏读作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如鲁迅说的:“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知人”就是考察作者的家世、处境、行踪、性格与思想意识等。“论世”就是考察社会历史面貌,特别是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等。因此,在文学作品鉴赏中,知人论世,这不但是赏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思想和方法,更是建构作者和读者关系的桥梁,是读者走进作品的路径。
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先我们就应该让了解在公元759年,陕西发生饥荒,而安史之乱未平,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而当时杜甫弃官西行,最后到达成都,并盖起一座茅屋栖身。其次,了解作者对下层人民生活感受是深刻,有着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而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秋八月,作者饱受了社会和自然双重灾难,自身生活也就十分艰难,长夜难眠。面对茅草被大风卷走,“床头屋漏”、“布衾似铁”的凄凉的处境,悲从中来,感慨万千。可是,在如此情景下,作者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推己及人,在诗中就明确地抒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抒发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民的情怀。这篇诗歌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也就在于诗人身处困窘的境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
总之,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不但能披文入情,而且能使读者对作品的感受深刻,理解也会走上一个更深层次,获得诗歌更深刻的意蕴。
文学批评
他们对文学的健康发展做了贡献。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就很有一些艺术素养高、敢于直言的,并颇有学术造诣的批评家,比如茅盾、胡风、李长之、李健吾等等。但近20年以来随着社会市场化、商品化的急剧推进,文学的大幅度边缘化,很大一部分批评家耐不住寂寞,经不住诱惑,也开始急剧地蜕化,红包评论、炒作评论、人情评论等纷纷登场。而面对纷至沓来,良莠不齐的种种评论,文学创作者(其中不乏一些文学大家)似乎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应有的豁达心态。针对文学批评界出现了这种道德下滑现象,笔者想谈谈文学批评双方的道德底线问题。
首先,文学批评应该建立存文学文本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针对作者。当代文学批评经常针对的是当代的作家及其作品,所以对批评家来说,就有了许多外在的压力或诱惑。作为一位严肃的文学批评家,该如何作为?
我们一定要守住一个先定原则:不能进行人身攻击。当然,这只是前提,任何公民都无权对另一位公民进行人身攻击。
其次,文学批评家必须坚守批评的基本职业底线:必须对你所阅读的作品作真实的言说。文学批评家的天职就是说真话。求真务实应该是批评家言说的基本职业道德,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职业底线。就是面对一些影响很大的作家,批评家也不能跟着他们的意愿走。他们的言论、观点仅是你进行批评的参考,不能取代你的思考和观点。但在目前的中国文坛、学界,学者、评论家往往囿于各种因素:主观因素或外部压力,经常不敢或不愿说真话。其中尤以新出版的文学作品研讨会为代表,由于与会人员大都拿了人家的钱或者是朋友关系,于是在会上就什么好话都敢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真正的批评家倒好象是在无事生非了。
最后,作为文学批评家,还应该注重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目前文学批评之所以出现众多被读者和作家非议的情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文学批评界出现了一些理论素养贫乏、文学感悟力和鉴赏力低下的所谓批评家在滥竿充数。一个没有大最的阅读积累,没有较高的艺术感悟和艺术鉴赏力的批评家,往往还不如界外人士对文学的评价更到位。
“我们的经验在都市题材面前‘死机’” “在评选过程中我就开玩笑说,不要评出来全是村里事儿啊。结果评出来还真就全是村里事儿”,《人民文学》副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作为中篇小说的评委认为,面对都市题材,当代中国作家和理论界都面临着经验失效的问题。 “我们心中运行的那套系统可能特别适用于乡土题材,碰到了村里事儿我们的系统就运行得欢实,一碰到都市中的事儿它就出现故障甚至失效。”他以“死机”来形容中国当代文学对都市经验的失效。 这也解释了评论界面临新现象的不知所措:先是出来个“七零后”,然后是网络文学,再然后是“八零后”。“他们写得怎么样是一个问题,但主流文学评价系统和理论批评界的反应迟钝,其实是我们无法对他们发言,因为我们甚至搞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和为什么这样说。” “都市题材将成为未来文学的主流”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则认为,“都市文学”和中国长期以来所盛行的“乡土文学”形成了一种比照。过去的文学创作中,“乡土文学”一直占据主导性地位,现在该轮到都市文学了。这既是文学自身发展演进的一种必然,更是中国社会向都市化进程发展的结果。 他举例,新的作者群体比如“八零后”,大都有着城市出身和生活的背景,他们是与都市同时“长大”的一代,都市生活已经浸润到他们的细胞与血脉,他们将写作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说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以一个烟灰缸就可以虚构一个精彩故事,那么‘八零后’的写手们则仅凭一个语词就可以建造一个想象的世界。”白烨无奈地感叹道。 “曾经有一个在高中和大学里做的调查显示,‘你最喜爱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排名依次是金庸、郭敬明、韩寒和鲁迅。我想,这表达了一种倾向,对传统文学神圣性的彻底颠覆,所以我们在观念上要反省反思,对现状的认识需要更清醒些。” “中国文坛的将来属于郭敬明们”? 在讨论中,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蒋巍甚至激动地表示:“我们都将老去死去,中国文坛的将来是属于郭敬明们的。”此言一出,引得众人纷纷反对。“虽然郭敬明的书现在能出版一千万册,但我不相信他能像鲁迅一样值得后人纪念”,白烨表示。而有的发言者则认为不能完全以孩子们的喜好来评文学作品,“我的女儿以前很喜欢赵薇,现在也不追星了;她现在看郭敬明的东西也觉得没有意思,他们的兴趣点转移得太快。” 中国当代文学的状态,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深刻烙印,所以面对现代社会哑口无言。在都市与乡土的二维化选择中,文学的世俗化、时尚化和社会化到底是退步还是进步,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337 浏览 3 回答
206 浏览 3 回答
314 浏览 3 回答
345 浏览 1 回答
189 浏览 5 回答
342 浏览 5 回答
142 浏览 3 回答
253 浏览 3 回答
295 浏览 2 回答
142 浏览 3 回答
294 浏览 4 回答
169 浏览 4 回答
217 浏览 3 回答
208 浏览 3 回答
125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