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了解合成生物学的产生过程及其工程化特质;
难点:理解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范畴
1910年,法国物理化学家Stephane Leduc首次提出“合成生物学”。
1980年,“合成生物学”第一次被作为文章标题出现在学术期刊上。
2000年以后,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才真正到了。
2000年,Eric Kool重新定义了“合成生物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遗传工程,标志着这一学科的出现。
上图来自《行研 | 合成生物二次“鲤”跃龙门,蓄势待发》
定义:综合来讲,合成生物学是在现代生物学和系统科学以及合成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融入工程学思想和策略的新兴交叉学科,通过将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元件标准化、去耦合和模块化来设计新的生物系统或改造已有的生物系统(很难单一定义)。
英国皇家工程院:合成生物学旨在设计与制造以生物为本质的组件、新装置与体系,同时也对现有的、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体系进行 重设计 。
重要原则:标准化、去耦合和模块化(美国斯坦福大学Drew Endy教授提出)。
研究策略:侧重于“自下而上(bottom-up)”的理念,从元件、模块到系统,对已有的生物体进行改造或设计合成自然界不存在的人工系统,打破了传统“自上而下(top-down)”方法的诸多限制。
研究范畴:生物基因组合成、基因组的最小化、基因线路的设计与构建、合成代谢网络生产药物与生物基产品或材料、人工合成生态系统(多细胞体系)
(1)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将有新的发展
(2)相关产品的开发将更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