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2.3.1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健康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活动和健康自我监控的心理基础,有关资料把青少年的健康知识结构分为3个方面:1)本体性知识,即青少年对整个健康学的理解与掌握;2)条件性知识,即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青少年在健康促进的实践情景时所具有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为考察青少年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其健康评价的关系,杨剑博士运用访谈法和健康知识评价法,对青少年的3方面的知识水平进行了5级评定,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相关系数高低排序看,本体性知识与健康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其次为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都达到显著性水平。笔者在与调查对象的访谈中也发现,对健康自我评价较高的大学生掌握的健康知识比较全面,而那些对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的健康评价不高,由此说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健康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即健康知识结构越高,健康自我评价就越高。因此,今后有必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
2.3.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知是基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的。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情况,笔者利用PSPP中的调查数据,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是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4、5可知,随着体质状况或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它3个方面的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要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它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有学者研究发现,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所以,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必要增强健康知识传授力度,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在调查和测试的对象中,有24.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体质之间有同向变化的趋势,即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3)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2建议
1)建立和谐的健康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首先,把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做好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统筹规划工作;其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的相对学科优势,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再次,通过专题报告、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园网及校刊等多条途径,宣传普及身心健康知识。
2)建立顺畅的身心健康保健网络,确保身心健康教育做到点面结合。第一,建立健全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组织领导体系,并深化相关课程体系改革;第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适时进行普查,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定期测试,并建立大学生身心健康档案;第三,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有任课教师的积极作用,通过教师全员参与,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育功能,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益。以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为载体,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身体素质练习于运动技能学习之中,采用形式多样而有趣的体育教学方法,使高校体育教育真正做到“育人、育体和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