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论文摘要: 我国主义的急速发展使得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态势,顺应这一形势,针对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系列基本特征,本文提出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以及改进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 一、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是一个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急需大批创新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而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创新创业型高级技术人才必备的素质。如何将创新精神的培养切实贯彻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是摆在我们广大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呈现出以高度综合为主的特征,人才已成为和社会发展的竞争焦点。谁拥有人才,谁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具有快速发展的优势和潜力。顺应这一形势,高等院校应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富于创新精神人才的基本特征可概述为以下几点:(1)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善于应变,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潜能;(2)愿意接受和善于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主动地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4)尊重知识,注重实践,不断探索未知领域;(5)重视专门技术,善于实践应用,敢于向传统理论、方法、技术质疑并挑战;(6)具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办事讲究效率。[1]?就化学实验教学而言,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去发现未知的东西或运用它去设计新实验、解决工程新问题等诸多能力的培养上,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尝试? 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独到见地的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创造性思维除了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外,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大体上经过准备、酝酿、顿悟和验证等四个阶段。其中,全面掌握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扎实的试验研究技能是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准备和酝酿的先决条件;而深入思考、质疑以至于瞬间产生新知识火花则属于顿悟的阶段。如凯库勒提出苯环结构是在冥思苦想不得其解,而在休息时受到蛇相互咬住尾巴成环状的启发而顿悟的。验证(试验)则是对假设通过实验或理论推证来使假设得以证明或作必要的修改完善,从而完成了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全过程,使认识又深化了一步。化学实验是学生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试验研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的过程。要在实验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学习,教师必须改进方法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可从改革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入手,进行如下探索和尝试。? (一)在实验绪言课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的对象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大都理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有理想抱负,期望将来能在社会上干一番事业。同时,也应该注意部分学生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验教学则不以为然,甚至个别学生认为既然结论和现象都已经知道,做不做实验无关紧要。对此,我们在无机化学实验绪言课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实验意义和作用及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努力将非智力因素转化为智力因素。? 首先,应明确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许多理论需要通过实验得以证明,工程设计和生产应用实际问题在许多情况下也要通过实验来解决。其次,简述化学实验是人们揭示自然规律,科学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法国化学家维勒1828年在实验室里将无机物氰酸铵溶液蒸发合成有机化合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是靠神秘的生命力在活体内才能创造”的谬论。[2]?这一事实表明,一位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否则难以探索和发现新的科学真理。第三,强调要破除创新的神秘感,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如日本学者白川教授通过实验开发出导电塑料而荣获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又一次说明了“人人能创造、事事能创造、时时能创造”的深刻哲理。这样,在第一堂化学实验课中,就逐步渗透“积极主动,大胆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不断创造的思想和意识”,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完成实验到主动参与实验,在活跃实验课的创造气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在实验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实验教学是学生深入理解并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工程师必备实验技能的教学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欲望,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由于种种原因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实验规范及操作训练,实验技能很差;相当数量的同学满足于按照实验书完成实验要求;很少有人对实验及产生的特殊现象进行分析或质疑。对此,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制造机会去激发学的求知欲望,引发其积极思考是每个从事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首先,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发掘素材,促进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例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介绍比色分析概念时,可提出无色溶液是否可以进行比色分析的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查资料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同时,将知识拓宽拓深,也为后续课程的系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拓展思维的空间。其次,有意识地改动部分实验内容,促使学生们在实验全过程中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如在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试有色溶液浓度时,可有意识地增加对比实验,用厚度比相同和厚度比不同的比色皿测定同一浓度的溶液,然后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测出的吸光度不同,使学生对朗柏比尔定律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对比实验中提示学生思考采用厚度比相同和不同比色皿测定法哪种方法使浓度计算更加简便的问题。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不断产生获得思维成果的乐趣,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强化。第三,在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中适当增加专业背景(工程实际)相关的内容,不断强化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对工程专业的学生,可设立金属银回收的综合性实验。安排学生将金相分析实验中冲洗金相照片的废定影液收集起来,要求他们自主设计金属银回收综合实验的回收路线,确定相应的实验条件,并规定每个实验应提取2克银以上。教学实践表明,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们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创新潜能的开发提供了载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成绩评定中充分体现学生创新(创意)的价值? 在新的时期如何在成绩评定中体现创新(创意)的价值是实行创新创业和素质教育尚待解决和研讨的问题之一。按照传统的做法,实验成绩评定主要考虑学生出勤率、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等三个方面。显然,仅根据以上三个方面情况尚不能准确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可做如下改进:首先,在成绩评定中增加创新精神及表现方面考核内容,使其占实验教学成绩的?1/4?,为进行创新教学提供了支撑。与此同时,在课程开始时就将成绩评定方法向学生公开,努力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其次,细化创新精神及表现考核的具体内容,将其具体转化为辨别能力、质疑能力和钻研能力。所谓辨别能力是指学生明辨是非的程度和水平,如教师有意识地将试剂的浓度提高或降低时学生的反映及表现;质疑能力是体现学生有否冲破常规意识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意识和表现,特别是在实验现象不太明显的情况下学生的态度及言行作为;而专研能力则是反映学生“刨底问根”和“执着”的精神,如由于种种原因实验未能成功时,学生是否有意识地深入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否实事求是地反映实验的全貌,是否从实验失败中系统全面地找出了根本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3]?第三,强化创新精神在实验成绩评定中的重要作用。采取两种措施以突出创新精神的权重。其一是假如创新精神方面得分达不到良好以上,不管其他三个方面如何优秀总成绩也不能给优秀;其二是创新精神方面得了优秀时,即使另三个方面成绩一般化其总成绩也打到良好以上。通过改进成绩评定办法,学生们大都能正确对待,积极主动地作好每个实验,认真细致地分析每个实验现象,对其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尚待深入研讨的几个问题? 一个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经过循循善诱、不断深化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参与教育的工作者们的协调、统一配合和默契才能够完成。而其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改革的深化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而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当前我们尚需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第一,进一步作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系统改革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要同步,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知识面、知识域”,减少重叠和交叉,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第二,进一步优选实验教学项目,按照新世纪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精简传统实验项目,增加现代实验项目,引进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项目,切实加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三,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逐渐增大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使更多的学生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尤其是工程背景明确的项目及富有前沿性的项目,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实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出版社,2002.? [2]吴俊明.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范杰.化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