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通货膨胀、物价狂涨,在小吃摊吃一碗面拿一沓纸币老板都不乐意卖。街头巷尾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世道!扛一口袋钱,却买不了一口袋米。
小时候,我常听老一辈人说,战乱年代的钱不值钱。有时,一袋钱也不能代替一家人吃饭的米饭。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也不知道那种无奈。但按照现在人们的说法,那就是通货膨胀。
什么是通货膨胀!这个估计需要专家来解释清楚。不是专家的老兵只能说他们肤浅的认识,也就是政府印了太多钱。比如,一个国家的人家里有一万公斤大米,流通货币是一万元,那么大米应该是每公斤一元。不过,当政府开印刷厂印1万元时,会有2万元流通,而大米还是1万公斤。这样一来,每公斤的价格将是50美分,另一方面,5000公斤的大米将成为政府的。
所以有经济学家说“通货膨胀是政府对民众的公开盗窃”,尽管政府没有对大桥建设征收一分钱的税,但通胀本身就是一种税收,是最恶毒的一种。它对每个人的影响是不平等的。
当然,每个希望进步的国家都会控制通胀,但同时,通胀也能让政府有一种快感。就像鸦片一样,一旦接触,就会失去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因战败而不得不支付巨额战争赔偿金。政府没有钱,所以不得不开始印刷机器。政府每印一元钱,老百姓的财富就会被吸走一元钱,这样的恶性循环,我们不会把钱当钱,钱要花得快,没钱借钱花,无论如何,花的比挣钱还多。所以一旦走上这条轨道,政府就来不及控制了。所以,当德国的一家报纸卖出7000万马克时,想想就很可怕。
许多通货膨胀是由战争或不适当的政治变动引起的。民国时期,1947年,中国也经历了痛苦的通货膨胀。据说当时一桶大米2000万元,香烟20万元!买一包烟得花一大笔钱,
《美国生活》杂志的战地摄影师马克·考夫曼捕捉到了当时上海的通货膨胀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