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病在我国大豆产区普遍发生,常于大豆结荚前后发病,导致叶片枯死。受害种子形成紫斑粒,影响产量与品质。
症状
叶上初为紫色圆形小点,后扩大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浅灰色,边缘紫色。气候潮湿时,病斑两面密生灰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孢子)。茎秆上的病斑初为红褐色,长条形或梭形,扩大后为紫黑色,略具光泽,上有细黑色霉层。荚上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灰黑色。病种脐部紫色,有的呈青黑色。
病原
Cercospora kikuchii Matsumoto et Tomoy.,是真菌,属半知菌亚门菊池尾孢属。病菌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子座。子座小,褐色。分生孢子梗束生,有的多达23根,暗褐色,多隔膜,具0~2个膝状节,孢痕显著。分生孢子鞭形,无色透明,直或弯曲,基部截形,顶端略尖,多隔膜,有的可达20个以上。菌丝生长发育适温为24~28℃,孢子形成适温为16~24℃,最适20℃;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6~33℃,最适28℃。
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丝或子座在豆粒或病残株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播种病粒及病残株上的菌源引起子叶发病,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引起再次侵染。高温、高湿有利病害发生与流行。大豆结荚期多雨,病害发生重,病株下部荚发病率比上部荚高,受害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精选种子,剔除紫斑粒。
(2)农业防治。与禾本科作物轮种2年以上,可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可用50%福美双或50%克菌丹以种子重量0.3%拌种。结荚期667平方米用65%代森锌100克对水35~40千克喷雾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