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爱情传奇—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梁祝传说】梁祝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编辑本段]【历史渊源】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不同的版本】乐曲赏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曲式分析(一)、呈示部1 、 引子:欣赏前设问:请同学们注意听,在音乐中有一种乐器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播放“引子”音乐)明确: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2.主部:(播放“主部”音乐)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3.连接部与副部:(播放“连接部与副部”音乐)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副部:设问:这一部分的节奏与前面的主题有什么区别?由此想象一下,这一段音乐描写了梁祝故事里哪一部分的情节?欣赏完后回答。明确: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4.结束部:(播放“结束部”音乐)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二)、展开部这部分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这三个情节,在欣赏时老师做相应的提示:(播放“展开部”音乐)1.“抗婚”: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虽然乐队全奏,曾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2.“楼台会”: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3.“哭灵、控诉、投坟”: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三)、再现部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结语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精心构思布局,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作曲者简介陈钢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陈钢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理事、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他曾出访美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香港、日本、台湾等并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音乐名人录”等十八项世界名人录,并获“国际文化荣誉证书”。另著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等。何占豪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在近几十年时,他几乎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同时,他还为世界乐坛培养和推荐了一大批学习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年轻艺术家。实为“学贯中西、推陈出新、奖学后进”的中国音乐大师。
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是命运的安排,更是冥冥中的注定。人海茫茫,岁月悠悠,却唯独你走进了我的生命里,陪着我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或是短暂,或是长久。
1. 中国音乐史音乐常识 中国音乐史音乐常识 1.音乐史,音乐常识大概是考什么方面内容(具体) 音乐史包括中国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当代音乐,西方音乐史.音乐常识包括音乐文化常识和音乐乐理常识,音乐乐理常识包括音值组合法, 常用术语判断,音程 *** 的判断与写法,续写谱子, 判断调式调性.音乐文化常识包括1、什么是音乐? 2、什么是乐音和噪音? 3、什么叫音高? 4、音乐中所用的乐音有多大范围? 5、什么叫音名和唱名? 6、什么叫音列?音列是如何分组的? 7、哪一个音叫标准音? 8、什么叫全音?什么叫半音? 9、什么叫自然音?什么叫变化音? 10、什么叫音阶? 11、什么叫记谱法? 12、什么是简谱? 13、什么是五线谱? 14、什么是小夜曲? 15、什么叫波尔卡? 16、什么叫玛祖卡 ? 17、什么叫小步舞曲? 18、什么叫圆舞曲? 19、什么叫学堂乐歌? 20、andante allegro。..什么意思? 21、什么叫哈巴涅拉舞曲? 22、什么是声乐套曲? 2.音乐常识 一、教案设计 应侧重的几个方面: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3、教学中的重、难点。 4、教学过程与方法。 二、填空题(每个空0.5分,60个空共3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为 。1949年中国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定为 。 作品完成于1935年,作者是 。 年12月4日第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被正式定为国歌。 2、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一生的作品有近 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有: 、、等。 合唱曲有: 、、等。交响乐作品有: 、等。 3、《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 的交响乐曲,《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 4、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是 、,作品完成于1959年。 5、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是 。 6、豫剧《花木兰》的故事取材于南北朝的 。 剧情是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保家的故事。后改编为豫剧,又称 。 7、越剧《红楼梦》,是根据清代小说家 、的同名文学作品中主要情节加以改编的。 8、歌剧《小二黑结婚》,歌颂了民兵队长二黑与村姑小芹争取自由婚姻的故事。 剧情中描写的是 省的某根据地。 9、我国的国粹艺术京剧,它的形成基本为三个阶段, 年徽班进京为第一阶段; 年汉调进京为第二阶段;此后,二者在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再揉进昆曲,最终于 年左右形成京剧。 10、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一生创作了 部交响曲作品,由于作品内涵深刻、技艺精湛,因此被世人誉为乐圣。其中最为著名的有: NO.3 、NO.5 、NO.6 、NO.9 。 11、约翰、施特劳斯(小),是 著名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 、、等一百二十余首圆舞曲,因此被誉为 。 12、被世人誉为交响乐之父的奥地利作曲家 ,毕生创作了 首交响乐曲。 13、舒伯特是 著名作曲家,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交响曲。尤为令人称道的是,他毕生还创作了六百余首艺术歌曲。 其代表作有: 、、、等。 14、著名歌剧《弄臣》、《阿依达》等,均出自在歌剧创作领域成就卓著的意大利作曲家 。 15、著名的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 的经典之作。 16、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一生不但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交响乐曲,而且还创作了三部经典舞剧。 它们分别是: 、、。 17、波兰著名作曲家肖邦,在他短暂的一生里,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 其中包括: 、、、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并被誉为 。 18、“Allegro Molto”在乐曲进行中表示 。 19、“Lento”在乐曲进行中表示 。 20、“Pianissimo”在乐曲进行中表示 。 21、“Fortissimo”在乐曲进行中表示 。 22、常用的单拍子有 种,其中之一是 。 23、常用的复拍子有 种,其中之一是 。 三、选择题(每题1分,30题共30分)。 1、音乐术语中“Adagio”表示 。 A、慢 B、很慢 C、较慢 2、音乐术语中“Largo”表示 。 A、很慢 B、较慢 C、慢 3、音乐术语中“Allegro”表示 。 A、较快 B、快 C、很快 4、音乐术语中“Mezzoforte”表示 。 A、较强 B、很强 C、中强 5、音乐术语中“a Tempo”表示 。 A、较原来速度慢些 B、按原来速度进行 C、恢复原来的速度 6、音乐术语中“Vivace”表示 。 A、急速 B、活泼 C、欢快 7、越剧源于 省得嵊县一带。 A、福建 B、广东 C、浙江 8、歌剧《洪湖赤卫队》,描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只活跃在地方的赤卫队,在党的领导下同反动派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 故事发生地在 省。 A、江西 B、四川 C、湖北 9、评剧源于 省冀东地区。 A、甘肃 B、辽宁 C、河北 10乐音体系中的半音是指 。 A、两音之间的距离 B、两音之间的关系 C、相邻两音的距离 11、乐音体系中的变化音既是指 。 A、没有固定名称的音级 B、带有变音记号的音级 C、带有升降记号的音级 12、乐音体系中的主音是指 。 A、音阶中主要的音 B、音乐中主要的音 C、音阶中的第一个音 13、中国民歌中的小调是指 。 A、小调式结构 B、作品短小 C、地方小曲 14、流行于陕北等地的“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 类。 A、小调 B、号子 C、山歌 15、两个音先后发出为 。 A、分解 *** B、分解音 C、旋律音程 16、运用固定唱名法,G大调音阶的第七级音是升F,这是 所致。 A、调式结构 B、曲式结构 C、作品的需要 17、《音乐之声》是根据同名音乐剧改编,剧情讲述了:能歌善舞的家庭女教师与退役军官及其儿女之间的故事。 这是一部 的音乐故事片。 A、英国 奥地利 C、美国 18、现代对“协奏曲”的理解是 。 A、一组乐器与乐队演奏 B、两组乐器相互演奏 C、一件乐器与乐队演奏 19、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三幕歌剧《茶花女》是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 的作品。 A、罗西尼 B、威尔蒂 C、普契尼 20著名的《第九交响曲》又名《自新大陆》,是作曲家 的不朽之作。 A、斯美塔那 B、德沃夏克 C、柴科夫斯基 21、《苏尔维格之歌》,是著名诗剧《培尔金特》中女主人公在茅屋前纺纱时演唱的一首歌。作者是 。 A、格里格 B、拉威尔 C、舒伯特 22、我国现代歌剧《伤逝》,是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1982年首演于北京,其作品是我国著名音乐家 创作的。 A、徐沛东 B、谷建芬 C、施光南 23、著名管弦乐组曲《图画展览会》,是俄罗斯“强力集团”成员之一 的作品。 3.有谁可以告诉我一些音乐方面的常识啊 中国的古代五音是:宫、商、角、徵、羽 现在的七音为:DO,RE,MI,FA,SOL,LA,SI 中国的五声音阶源于“五度相生”原理,根据琴弦不同长度的震动算出,即以C(宫)为根音,向上5度5度算,顺序为C(宫)-G(徵)-D(商)-A(羽)-E(角),算到B到F的时候出现了不和谐的增5度,所以最初的五声音阶没有B(变宫)和F(清角)。后来的一位数学家(记不清朝代和名字了)用很复杂的开方的方法算出了八度内12等分,于是中国的“十二音”出现了。后来就由五声音阶发展为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六声音阶就是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加入第六个音,一共有4个:F(清角),升F(变徵),降B(闰)和B(变宫)。七声音阶也是加入这4个音中的某两个音,但是加入后有自己的调式名称:宫、商、角、清角、徵、羽和变宫称为清乐;宫、商、角、变徵、徵、羽和变宫称为雅乐;宫、商、角、清角、徵、羽和闰称为燕乐。(以上全部以C调作基础说明) 欧洲发现12音体系要比中国晚了3000多年,最早欧洲的音乐家在演出的时候经常要不断的调弦,因为没有发现不和谐的增5度,所以经常串调。直到后来才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欧洲才有了12音体系。 因为中国和国外音乐的基本调式体系不一样,中国是五声音阶,而国外是12音体系。而且两种体系的和声也是一点都不一样的,这就使得我们听到音乐马上就可以分辨出是中国音乐还是外国音乐。搂主说的7个音只不过是调式内最基本的音,其实还有各种变音,而且基于12音理论,调性的变换是非常灵活的,所以有限的音可以表达出如此丰富的音乐。 4.音乐常识 古典音乐时期划分 AD1300--AD1500: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 古典音乐的萌芽时期,并没有留下什么传世名作。 AD1500--AD1700: 巴洛克时代。 古典音乐的启蒙时代,那时的古典乐多从民族乐和宫廷乐发展而来。 代表人物:大小加布利里,舒滋,巴海贝尔,普赛尔,库普兰,拉谬,巴赫,哼德尔,塔替尼,海顿,克雷蒙第。 AD1700--AD1800:古典时代。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很多重量级的乐神都在这个时期。 代表人物:维澳第,莫扎特,贝多芬,胡麦尔,帕格尼尼,伟伯,车尼尔,罗西尼,多尼采蒂,舒伯特,柏林卡,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李斯特 AD1800--AD1920:浪漫时代。声乐开始锋芒毕露,歌唱家和交响乐团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歌剧时代的来临。 而在音乐之都维也纳,施特劳斯家族把古典音乐推向新的 *** !那时的古典音乐,就是现在的流行乐,老三巨头就是那个时代的猫王和甲克虫。 代表人物:瓦格纳,威尔第,普契尼,老小施特劳斯,理查德.施特劳斯,澳芬巴赫,法兰克,德彪西,柴可夫斯基,比才,勃拉姆斯,圣桑,巴尔托克,德澳夏克,科达伊。 AD1920--21世纪: 现代--新世纪时代:古典音乐的改革时代。1950年后,面对现代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和电子技术的崛起,古典音乐王者的身份开始动摇。 虽然依然是音乐界无可动摇的贵族,但面对是改革还是消失的尴尬,新一代古典音乐家们承担起历史的重任,从电影配乐到音乐剧,再到结合现代电子技术的“新世纪音乐”。新世纪古典音乐家们捍卫着自己的信仰和尊严。 代表人物(这里只列举作曲家,其他人物将在后边介绍):斯特拉汶斯基,魏本,贝尔格,韦伯,马尔蒂努,普罗科菲耶夫,澳乃格,亨德密斯,奥尔夫,格什温,柯普兰,肖斯塔科维奇,约瑟夫.施特劳斯,梅西昂,凯吉,布烈顿,李杰提,诺娜,百里欧,布烈滋,史脱克豪森,喜多朗,班德瑞,雅尼。 20世纪的音乐家们--古典音乐的捍卫者 上贴最后列举了20世纪古典音乐改革时代的作曲家,现在介绍在过去100年里在其他古典音乐领域取得不朽成绩的人,他们至今大多还活跃在舞台上。 十大歌唱家: 十大歌唱家以三大歌王(高音之王帕瓦罗蒂,抒情之王卡雷拉斯,歌剧之王多明戈)为代表。相信大家应该有印象,这三位老先生2001年在北京紫禁城“狠狠敲”了咱们一笔。 国务院副总理亲自去捧场,中国安全部去首都机场接送他们的专机(三个人坐三架飞机来,还不一起来),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们举行答谢会。颇有些按照国外巨头的规格接待--毕竟,声乐皇帝也许也算“元首”。 三位也毫不客气,唱了3个小时拿走了我们100多万美元的出场费,再创音乐史新记录(而且好像还没缴税)。音乐会票价也创记录,前排座位高达1500美元以上,不折不扣的钻石嗓子--歌王就是歌王。 三大歌王的联合音乐会自90年代起就成为世界最高规格和档次的演唱会。也被视为古典音乐复兴的标志之一。 其他7位:巴托利,巴托,邑巴尔迪,卡娜娃,沙拉.布莱曼,波切利,阿蓝尼亚。(以上七位身价毫不低于麦克尔.杰克逊) 十大指挥家: 卡拉扬(欧洲传统指挥之王),克列姆佩勒,富尔特文格勒,小泽征尔,库贝利克,伯恩斯坦,马泽尔,阿巴多,索尔蒂,祖宾.梅塔。 十大钢琴家: 奥斯特,鲁宾斯坦,霍罗维茨,古德尔,阿什肯纳齐,波里尼,阿尔赫里奇,巴克豪斯,吉利尔斯,阿劳 十大小提琴首席: 海菲兹,米尔斯坦,大卫,梅纽因,格鲁米欧,阿卡多,帕尔曼,郑京和,穆特,沙汉姆Minuet(小步舞曲):原是一种法国舞曲,17世纪中叶被采纳到艺术领域。 Nocturne(夜曲):浪漫时代一种简短舒缓的乐曲。 雅尼1997年的北京紫禁城音乐会里一首经典的《夜莺》,至今依然是我的最爱之一,那首曲子就吸收了小夜曲的特色。 Serenade(小夜曲):字面的意思即夜间的音乐。 代表作如莫扎特小夜曲,舒伯特小夜曲等。 Opera(歌剧):西方音乐中最伟大,最富丽,最重要的类型之一。 大约于1600年前在意大利产生。文献记载的第一部歌剧应该是1579年的《达孚尼》。 Operetta(轻歌剧):顾名思义,以舞曲为主,起源于19世纪巴黎和维也纳。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最爱。 Overture(序曲):起源于法语,就是“开启”的意思。是歌剧,舞台剧,神剧,音乐剧之类的契约前奏。 代表作如比才的卡门序曲等 Trio(三重奏),Quartet(四重奏),Quintet(五重奏):三人,四人或五人的声或乐器声部写作的乐曲。 Requiem(安魂曲):天主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Rhapsody(狂想曲):浪漫时代的一种自由曲式。 Rondo(回旋曲):特点是主要主题乐节(叠句)会与一段和多段的其他主题乐节(插句)交替出现。 Sonata(奏鸣曲),Scherzo(诙谐曲):前者在意大利语里是鸣响的意思,后者是玩笑的意思。代表曲子的风格。 Suito(组曲)由系列舞曲或其他乐曲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Symphony(交响曲):一种三或四个乐章的管弦乐曲,从不同的巴洛克曲式演变而来。 古典音乐名作:1、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舞剧:〈天鹅湖〉、〈胡桃夹〉、〈睡美人〉 2、莫扎特的三大交响曲:〈第三十九交响曲〉(降E大调)、〈第四十交响曲〉。 5.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近代音乐史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景教 !、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早起传播的主要内容 1) 进贡乐器:管风琴 古钢琴等(带来了西方乐器) 2) 记谱法和乐理知识:徐日升撰写的第一步汉文西洋乐理著作《律吕纂要》《律吕正义续篇》 3) 乐谱与音乐作品:西方的圣咏赞美诗等基督教歌曲 编印各种中英文圣诗集 教会学校里得音乐课 新式军乐队的成立 一、19世纪80年代上海公共管乐队,现在是上海交响乐团 二、赫德乐队 三、中国自办的新式军乐队:1898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建立新式军乐队 四、军乐队的影响:军队—学校—社会生活 新式学校音乐教育 一、教会学校 二、史料记载最早在1842年香港即已有开设音乐课的教会学校 三、登州文会馆 四、民国成立后的新式学校 学堂乐歌 一、学堂乐歌的兴起和编创 1、学堂乐歌:清末民初的新式学堂中开设的乐歌课和所教唱的歌曲 2、学堂乐歌的肇始:‘ 1) 教会学校中的乐歌编创----“文会馆唱歌选抄”中的10首乐歌 2) 1898年康有为上书《请开学校折》 3) 留日学生归国后的自发实践 4) 1904年制定《奏定学堂章程》 5) 1907年作为中小学“随意科” 6) 1912年以后列为必修课 3.乐歌的主要内容 7) 宣扬富国强兵, *** 外侮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 8) 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军国民教育”的军歌 9) 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10) 向青少年进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11) 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的题材 12) 开设学堂乐歌的根本目的:启发民智、塑造新民、祛除民族劣根性、救亡图存 4.创作形式与曲调来源 13) 创作形式:选曲填词 14) 曲调来源:早起大多为日本的学校歌曲和军歌 后期多为欧美的流行歌曲和宗教音乐 另有少数中国的民间曲调 极少数自创曲 5.西方音乐在中国经历的三个阶段过程 15) 猎奇 16) 认同 3)接受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一) 沈心工 主要贡献: 1)编创乐歌:《重编学校唱歌集》、《心工唱歌集》、《国民唱歌集》 2)摆脱旧文学,旧诗词风气 3)开“白话文”先河 代表作:《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 (二) 李叔同 主要贡献:1)艺术教育注重美育 2)乐歌编创 代表作: 《送别》《春游》 (三) 曾志忞 主要贡献:1)致力于音乐教育 2)编创学堂乐歌 音乐理论著述:《乐理大意》《乐典教科书》《和声略意》 音乐批评文章 其他乐歌欣赏 1)《革命军》原曲为日本的歌曲《勇敢的士兵》沈心工配词 2)《光复几年》华航琛选曲填词 3)《中国男儿》石更配词辛汉配歌(同为一人) 4)《祖国歌》原曲为传统古曲《老六板》歌曲作者不详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1) 通过学堂乐歌,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包括:作家作品基础乐理。 演奏演唱法、音乐会的演出形式等初步传入中国 2) 出现了最早的一批中国近代尝试性、探索性的新音乐作品(新音乐初步创作) 3) 作为一种声乐形态,乐歌集体唱歌的演绎方式ing影响救亡歌咏 4) 作为中国造就了第一代国民音乐教育家,曾志忞李叔同沈心工等,同时也为日后专业音乐家创作及队伍的扩大作了启蒙和贡献 5) 鼓吹学习西方音乐,鄙视中国传统音乐,对此后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 萧友梅 主要音乐贡献: 一、专业音乐教育: 两个时期:(一)北京时期:1)首创被打音乐传习所 2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系 3)北京艺专音乐系 1927年离开北京 (二)上海时期:创办国立音乐学院 1)延聘教员2)课程设置3)人才培养4)社会影响 总结:音乐教育是萧友梅音乐事业的核心 ,他在其他方面的音乐实践都是围绕音乐教育而开展为 音乐教育服务 二、专业和音乐创作 萧友梅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个突破“选曲填词”而自己独立作曲的音乐家,是进嗲中国音乐创作的先驱 (一) 声乐作品 1),《今乐初集》(写给初中生)2)《新歌初集》(写给大学生)3)《新学制唱歌教科书》4)合唱《别校辞》、《春江花月夜》5)《从军歌》 (二)器乐作品 1、德国时期的习作: 1)两手管弦乐:《哀悼进行曲》作品4号,《在暴风雪中行进的进行曲》(23号), 2)两部弦乐四重奏《夜曲》、《小夜曲》 2、归国后作品:1)大提琴《秋思》2)管弦乐《新霓裳羽衣曲》 三、音乐理论著述 萧友梅是中国近代音乐学研究的先行者,他的博士学论文《至十七世纪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研究中国古代乐器史的专著。 赵元任、主要创作的声乐作品 1、艺术歌曲--《新诗歌集》1928 2、《晓庄集》1933、《儿童节歌曲集》1934—以陶行知部分诗词谱写的儿童歌曲 3、《民众教育歌集》1939—爱国歌曲 4、《西洋镜歌》1935-----电影《都市风光》主题歌 5、影响较大的声乐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 黎锦辉(儿童歌舞音乐与流行歌曲创作的先驱) 一、音乐创作 1) 音乐创作主要在于两个领域:儿童歌舞音乐和流行歌曲(时代曲) 2) 儿童歌舞音乐又可分为两类,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 3) 儿童歌舞剧共12部,代表作《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月明之夜》、《三蝴蝶》等 二、儿童歌舞音乐创作的特点 1) 创作动。 6.考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考试内容包括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 音 乐 学 系 一、应用音乐学专业(方向) (一)专业课笔试(70%) 1.音乐常识(含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及一般音乐知识)(25%); 2.音乐风格听辨(含西方各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中国各不同地域的民歌风格与中国民族乐器音色)(10%); 3.命题作文(文体要求:议论文,内容与音乐生活有关)(35%)。 (二)专业课面试(30%) 1.乐器演奏(钢琴或其他乐器,曲目自选)(5%); 2.民歌或戏曲演唱(创作歌曲不在此列)(5%); 3.专业对话(考生音乐学习经历与一般文化知识积累)(20%)。 (三)基本乐科(成绩不计入总分,但划定合格分数线) 1.乐理; 2.视唱练耳(笔试与面试)。 具体要求详见《基本乐科考试大纲》。 (四)专业素质要求 1.具有较好的音乐感性积累与演奏技能; 2.具有中外音乐史、音乐家及代表作的一般知识; 3.掌握初步音乐理论(读谱与基础乐理及相关概念); 4.具有较好的文字素养与思辨能力及熟练运用各种文体表达自己思想与感情的能力; 5.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理论音乐学专业(方向) (一)专业课笔试(70%) 1.音乐常识(含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及一般音乐知识)(20%); 2.音乐风格听辨(含西方各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中国各不同地域的民歌风格,与中国民族乐器音色)(5%); 3.命题作文(文体要求:议论文,内容与音乐生活有关)(25%); 4.和声基础知识与乐谱分析( *** 与调式概念,分析乐谱,在指定乐谱上标出所用的调、调式与 *** 。不做和声连接习题)(10%); 5.中外艺术文史地理常识(从中学历史、地理、美术、语文中出题)(10%)。 (二)专业课面试(30%) 1.乐器演奏(钢琴或其他乐器,曲目自选)(3%); 2.民歌或戏曲演唱(创作歌曲不在此列) (2%); 3.专业对话(考生音乐学习经历与一般文化知识积累)(20%); 4.英语阅读与口译(朗读指定短文并作口头翻译,短文规模,约1-2个自然段)(5%)。 (三)基本乐科(成绩不计入总分,但划定合格分数线) 1.乐理(录取要求高于“应用音乐学”); 2.视唱练耳(笔试与面试,录取要求高于“应用音乐学”); 具体要求详见《基本乐科考试大纲》。 (四)专业素质要求 1.具有较好的音乐感性积累与演奏技能; 2.具有中外音乐史、音乐家及代表作的一般知识; 3.掌握初步音乐理论(读谱与基础乐理及相关概念); 4.具有较好的文字素养与思辨能力,及熟练运用各种文体表达自己思想与感情的能力; 5.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6.具有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包括书面与口语); 7.具有较好的古汉语阅读能力; 8.有较为丰富的阅读经历与阅读兴趣,并表现出相应的阅读积累。
创作背景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
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简介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
扩展资料
作曲家简介
何占豪
1933年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农民家庭,以唱绍剧维生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将来像自己一样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12岁时,父亲用借来的钱把他送到杭州念初中,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没想到酷爱戏曲的何占豪最后还是学上了越剧。
一次上海之行让何占豪无意中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并且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但是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他鲜有作品问世。有人说这首作品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陈钢
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
288 浏览 2 回答
83 浏览 4 回答
108 浏览 4 回答
111 浏览 3 回答
95 浏览 4 回答
262 浏览 6 回答
121 浏览 5 回答
272 浏览 2 回答
337 浏览 2 回答
357 浏览 2 回答
115 浏览 5 回答
207 浏览 3 回答
324 浏览 4 回答
231 浏览 2 回答
222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