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有很多会计方面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去年我毕业的时候学校给的范围和题目,可以给你参考参考,你把你的邮箱留给我,我发到你邮箱里吧。 可以给你参考的题目有这些:一、会计与社会发展、经济环境等关系1. 现代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关系2. 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影响3. 近代会计思想的发展与演变4. 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5. 信息技术与会计变革6. 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辩证关系分析7. 当前我国会计环境若干问题的探讨8. 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9. 近代会计发展史研究10.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发展11.会计学科发展趋势研究12.中美××会计准则比较13.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研究14. 转型经济时期会计的特征分析15. 经济全球化与会计国际化16. 不同经济体制中的会计模式问题17.社会经济环境变迁对会计学科体系的影响分析18.现代会计在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功能分析19.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20.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环境分析21.企业目标、会计目标与内部会计控制22.会计环境的变化将导致会计理论的重构23.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时空观24.企业会计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比较研究25.行为科学与行为会计研究二、中国会计法规体系建设问题1. 中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框架结构研究2. 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想3. 贯彻执行和进一步完善《会计法》方面的问题4. 我国会计法规与其他相关法规的协调问题5. 会计人员管理法规与规范6. 会计法涉及的重大会计理论问题研究7. 完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思路与措施8. 影响会计准则及其制定的主要因素9. 会计准则的“政治程序观”与“经济后果观”分析10.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11.中外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比较12. 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的关系13. 试论我国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14. 会计理论发展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15.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改进建议16. 试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17. 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及其基本规律18.从会计舞弊案例看会计准则与制度改进和完善的主要路径19.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研究20.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构建21. 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趋同研究20.中国会计准则的改革和发展2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22.对我国××会计准则的思考23.试论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理念转变24.损益表观和资产负债表观的比较研究25.试论目标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26.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均衡研究27.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会计准则的执行28.以真实与公允理念引导会计准则的制定29.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研究30.关于会计准则的性质研究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会计管理1. 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会计改革2. 现代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基本功能3. 公司治理与企业会计管理系统4. 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管理模式5. 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会计学分析6. 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理财观念7. 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税务会计8. 会计准则对企业纳税的影响9. 产权制度与现代企业会计10. 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理论11. 企业货币资金控制体系12.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会计控制的关系13.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14. 企业管理创新的会计学分析15.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的基本关系16.内部会计控制在××公司的运用17.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18.公司治理与会计准则的实施19.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20.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21.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目标与方法研究22.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问题研究23.会计判断与盈余管理24.会计估计与盈余管理25.试论会计职业判断中的责任问题26.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初探27.论会计职业道德与内部控制28.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29.内部控制的执行监管研究30.利用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31.会计控制的委托代理分析32.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构造及其分层设计33.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安全问题研究四、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监督和会计信息质量1. 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2.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3. 中外会计管理体制比较研究4. 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的新特点5. 会计监督的基本理论问题6. 会计监督规范化问题7. 财务总监制度的发展与优化8. 会计委派制的发展与优化9.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10.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中外比较11.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透视12.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改革13.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方法14.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利用15. 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16.企业信息的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17.会计监管与审计的关系23.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24.剖析财务造假的手段及防范措施25.企业进行会计操纵的动机研究26.试论企业会计披露的透明度问题27.透明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28.表外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研究29.试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结构层次30.试论会计师的职业判断问题3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限制性因素分析32.会计政策选择与公司盈余管理33.试论财务报表附注的撰写34.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35.试论业绩报告的改进36.会计诚信建设的思考及对策37.会计职业自律机制研究38.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思考39.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40.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41.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探析及监管机制创新42.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43.试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44.试论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的职责45.会计监督弱化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五、企业财务会计问题1. 资产的定义及其特征研究2. 负债的定义及其特征研究3. 收入要素及其特征4. 试论收益、收入和利得的关系5. 费用的定义及其特征研究6. 试论支出、费用、成本和损失的关系7. 会计要素基本关系研究8. 现值会计研究9. 试论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10. 会计方法选择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11.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12.资产计价方法的选择13.资产减值会计研究14.金融工具及其信息披露15.无形资产会计研究16.中期财务报告探讨17.或有事项会计探讨18.公允价值会计问题19.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20.租赁会计问题21.会计计量属性探讨22.试论公允价值计量23.全面收益会计问题24.企业合并会计问题25.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财务会计问题26. 利得与损失的确认与计量27.历史成本计量属性28.试论会计计量中的会计估计问题29.试论会计估计与会计信息可靠性30.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31. 反倾销会计研究32.分部会计报表问题探讨33.稳健原则和会计中的不确定性34.我国公允价值运用探讨35.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36.企业并购会计研究37.债务重组会计研究38.非货币性交换会计问题研究39.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可以具体化)40.商誉会计问题探讨41.所得税会计处理问题探讨42.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4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应用44.借款费用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45.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46.期货会计探讨47.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探讨48.股份支付的会计问题探讨49.套期保值的会计问题研究50.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探讨51.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的确认与计量52.股东权益稀释会计探讨53.试论××会计原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54.破产清算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比较55.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56.资产证券化中的会计处理问题57.试论资产的计量理论58.对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认识59.运用现金流量表分析会计收益质量60.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61.试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62.试论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进措施63.试论会计的不确定性与会计信息质量64.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论分析65.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六、特殊行业与特殊业务会计问题1. 社会保障会计2. 环境保护会计3. 人力资源会计4. 通货膨胀会计5. 养老金会计6.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探讨7. 小企业会计问题8. 非银行金融机构会计问题9. 基金会计问题10.证券公司会计问题11.中止经营会计问题12.境外子公司外币会计报表折算问题13.企业集团的若干会计问题14.企业清算会计问题15. 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中的应用16. 股票期权会计17.反倾销会计问题18.非营利单位会计问题19. 养老金制度与养老金会计问题20.中美养老金会计比较研究21.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研究22.中美反倾销会计比较23.政府与非营业组织会计问题探讨24.现金流动会计探讨25.行为会计问题研究26.计算机网络在会计中的应用及思考27.知识经济与会计平衡公式改革28.刍议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29.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差异分析30.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探讨七、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制度1.国际鉴证业务准则及其影响2.资本市场舞弊及审计3.公司财务欺诈及审计对策6.风险导向审计4.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相互关系研究5.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研究7.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8.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研究9.审计准则的执行问题研究10.政府治理与国家审计的相关性研究11.审计职业判断12.审计重要性水平13.审计独立性14.审计失败与风险控制15.期望差距问题16.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研究17.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门化发展策略研究18.中国的审计环境研究19.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研究20.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分析21.事务所治理研究22.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与实践23.我国审计与××国家审计的差异24.审计职业管理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研究25.审计质量控制26.事务所内部管理体制问题27.新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对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28.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研究29.审计职业道德准则的制定与实施30.我国实施独立审计准则的若干问题31.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问题研究32.绩效审计研究33.经济责任审计34.××公司审计案例分析35.政府审计风险36.会计师事务所咨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37.政府审计准则问题38.独立审计准则问题39.内部审计准则问题40.分析程序运用问题41.审计信用危机治理42.会计师事务所鉴证业务的发展策略研究43.电子审计证据的搜集与评价研究44.财务信息审核或审阅或执行商定程序的有关问题45.注册会计师民事法律责任制度研究46.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问题47.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研究48.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与保护措施49.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50.审计法律责任问题研究51.网络审计若干问题研究52.网络经济时代审计问题53.CPA代理纳税问题研究54.CPA管理咨询问题研究55.政府采购审计问题研究56.集团公司审计问题研究57.交易循环划分与审计有效性关系58.小规模企业审计59.试论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60.试论会计判断与审计判断八、会计教育问题1.会计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改革设想3.会计学科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4.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5.会计人才的评价、选拔与激励机制6.会计机制与会计人员的自律机制7.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8.会计职业道德9.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10. 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与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改革11.会计教学方法探讨12.会计本科学习阶段的思考13. 会计与财务教学14. 网上评教体系功能作用15. 会计、审计、财务课程中的多媒体教学问题16. 会计、审计、财务课程中的案例教学问题17. 会计、审计、财务专业中的实践教学问题18.构建会计人员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19.大学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途径20.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对大学会计教育的冲击九、企业财务管理问题1.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2. 市场经济与财务管理运行机制3. 战略财务管理问题4. 债务重组的财务与会计问题5. 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6. 股票期权制与企业理财7. 资金结构理论评述8. 投资组合理论9.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0.资金成本研究11.股权激励及其对财务的影响12.企业财务能力分析13.企业财务管理目标14.财务风险管理15.收入管理16.股利政策17.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18.企业适度负债研究19.我国××企业实行民主理财的调查报告20. 企业财务控制机制21. 非持续经营企业的财务管理22.管理层收购中的财务问题23.财务分析24.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问题25.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背离情况的调查及其协调对策研究26.行为财务理论综述27.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选择及实施28.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29. 认股权证在投融资中的功能作用30. 内部资本市场的相关问题研究31.EVA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运用32.公司价值评估模型及其评价33.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34.信息披露与公司融资成本35.财务风险管理36.财务困境研究37.财务治理模式探讨38.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39.再融资方式与成本的比较40.资产重组与债务重组41.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问题十、成本管理会计改革与创新1.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2.当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新发展3.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4.企业资本运营机制5.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企业理财6.行为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7.行为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8.责任会计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9.责任会计与企业约束和激励机制10.作业成本会计及其应用11.建立现代成本控制体系12.成本计算方法的改革13.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14.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的改革路径15.成本考核与分析指标16.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17.成本控制战略18.环境成本管理19.社会责任成本管理20.人力资源成本管理21.质量成本管理22.成本粘性问题研究23.时间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24.成本动因分析25.价值链成本分析26.生命周期成本管理27.物流成本管理28.成本管理理论与实务国际动态29.论成本规划30.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研究3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存货计价中的应用十一、计算机在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问题1.计算机会计系统内部控制2.建立管理会计电算化系统3.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若干问题4.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运行5.计算机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6.EDP会计的控制与审计7.电算化系统审计的若干问题8.EDP会计实验室建设的若干问题9.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与ERP 10.××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11.ERP系统业务流与资金流同步问题探讨12.ERP产品成本控制系统设计13.投资时机与投资规模分析的Excel应用14.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15.计算机环境下会计模式的新发展
我觉得还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好写毕竟范围要窄些 这样也好找资料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范围比较大 但如果你手上本身资料比较多的话 写这个题目也不错!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的公正无偏的态度,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压力。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题目: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分析
摘要: 本文认为,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灵魂,是注册会计师保持客观公正的基本前提。如果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独立性,就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其提供的信息可信度会大为降低,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而遭受经济损失。这无疑会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 审计 独立性会计信息 失真 公司治理结构
一、审计独立性概述
(一) 审计独立性的内涵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92年制订的《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指出,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审计任务时,应在实质上和形式上没有任何被认为影响独立、客观、公正的利益,无论这种利益的实际影响会怎样;《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也规定,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应当保持实质上的独立与形式上的独立。
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确保无利害关系。本质上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的公正无偏的态度,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压力。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严格保持超然性,不能主观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尤其不应使其结论依附和屈从于持反对意见利益集团或人员的影响和压力。形式上的独立性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如果注册会计师具备了实质上的独立,但是报表使用者却认为是客户的辩护人,那么审计的作用就会大为降低。因此,报表使用者对这种实质上的独立性的信任也很重要,这种信任使得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形式上的独立性。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密不可分。
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难以测量的;而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有形的,可以观察的。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仅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因为实质上的独立只有当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真正保持中立时才成立,而形式上的独立则是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评判的结果。现实中即使注册会计师确实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但如果社会公众认为其偏袒了委托人或其他任何一方而有失形式上的独立,那么审计结果就失去意义。因此,形式上的独立是实质上独立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公众评价注册会计师工作、进而决定对注册会计师信赖与否的标准。
(二)审计独立性的经济性质
审计独立性的经济性质可从以下方面认识:
第一,独立性是相对的概念。社会公众与职业界一般倾向于在独立性上采取二分的方法,即非此即彼,将独立性当成绝对的概念。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研究指出,独立性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际上作为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中的个人不但与其职业界内部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而且与职业界外部也会发生多种联系。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或被审计单位能够保持绝对的独立,显然只能是不切实际的期望。外界因素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影响或大或小,承认注册会计师会受影响而不能保持绝对的独立性,并不表明注册会计师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只要这种独立性仍能保持在社会公众期望的独立性水平之上即可。如果承认审计独立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那么前文所述的注册会计师是超然独立的观点就要持慎重态度。所谓超然独立,一般理解是绝对的独立,但这种观点在强调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存在价值时,无疑也使广大社会公众不切实际地夸大了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增大了注册会计师自我评价与社会公众期望之间的差距,这也是造成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独立性是一种概率。独立性的这种概率只是主观的概率。当人们认为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实际上指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时不受任何利益相关方面的意见影响,其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的概率足够高,以至于可以完全信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可以考虑利用其工作结果进行决策。可见将独立性表述为概率,并没有动摇对注册会计师服务价值的认可,社会公众只要认为注册会计师不受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其能够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的概率足够高即可。既然审计独立性是一种概率,实质上也就意味着这个概率不可能永远等于1,而是经常地表现为在[0,1]之间取值的客观事实。所以在行业的日常管理中,一方面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宣传教育和必要的查处力度,使其在执业中不断克服环境的不良影响,抵制有关利益方施加给注册会计师的压力。同时在宣传中应注意说明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能力限制和执业环境的不完善,出现个别审计意见发生偏差的现象也属不可避免,使社会公众逐步认识到出现审计失败不一定就必然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第三,独立性是一种风险。这一性质是从报表使用者角度界定的。由于独立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体现为一种概率,所以绝对的独立是不存在的。但报表使用者决定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时,实质上就隐含着其已对注册会计师表示了信任。即报表使用者认为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即使同时承认或认为注册会计师仅做到了相对独立,但这一独立性水平也是其予以认可的,或处在其可接受的既定水平之上的。这个可接受的独立性既定水平越高,意味着报表使用者认定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也越高。一旦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实际上低于其可接受水平,则其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会计报表进行决策,对报表信息的过分信赖就是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分析
(一) 委托代理关系失衡
任何一项审计业务一般都要涉及三方主体,一是委托人,即向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业务委托,并与会计师事务所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单位和个人,一般是财产的所有者;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即审计业务具体执行者;三是被审计人,即受财产所有者委托的经营管理者。而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由于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国有股份占绝对控股地位的现实造成了所有者终极代表人的缺位,在部分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存在 “一股独大”的问题,董事会人员组成中以内部人和控股股东代表为主,缺少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因此缺少适当的权力制衡,使中小股东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且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合二为一,“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常会出现委托者出面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自身财务数据的现象。这种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的状况得使注册会计师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在现行审计关系格局和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与制裁机制下,当注册会计师揭露客户的舞弊行为要承担被解聘的风险时,就很可能屈从于上市公司,为其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甚至共同作弊。
(二)市场竞争无序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激烈竞争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能否竞争到较多的客户,是关系到其生存发展的问题。当审计供给市场的竞争加剧时,客户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机会和动力都会增加。如果注册会计师意识到其他会计师事务所也在争夺该客户,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的独立性将会减弱。目前在我国存在着众多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质量控制及自律机制不健全的会计师事务所,这些中小型的事务所往往采取降低审计收费或屈从客户不当意愿等手段来分得审计服务市场。由于审计市场正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下,客户管理当局对注册会计师的选择权和决定审计收费的力量尤为强大。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招股、配股、防止“摘牌”等的必要条件,这会增加上市公司对注册会计师的施压强度。这些不公平竞争状况的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注册会计师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使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严重损害,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公众利益毫无益处。
(三)审计人员执业水平低下
审计人员能力不足,缺乏高尚的职业道德,违背独立、客观、公正原则,迁就客户的非法要求,编制虚假的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素质偏低,只凭借出资取得相应的资格,缺少相关的能力和职业道德。从“深圳原野”、“琼民源”、“红光实业”等案例都反映出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审计过程中使用了过多的职业判断,这些判断为注册会计师的非独立性行为埋下了隐患。目前我国通过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进入事务所工作的注册会计师仅占注册会计师总数的3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注册会计师仅占16%,这与国外注册会计中的从业人员以中青年为主的年龄结构,60%—70%以上大学本科的学历结构存在相当的差距。从事多年会计或审计工作的工作者虽有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我国会计制度近几年的改革力度大,新的会计准则陆续颁发,这些人员对新准则、新制度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另一部分通过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获取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专业技术能力和审计经验比较欠缺,面对特殊问题可能丧失审计工作警觉性,轻易接受客户解释,可能存在错漏问题。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对策措施
(一) 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针对上市公司审计委托机构不明确,股东大会对管理当局缺乏有效制衡机制的现状,必须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监督公司经营管理、制衡控股股东和经理人权利、保护股东权益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独立董事的职权包括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这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随意性进行了约束。同时独立董事可下设由其领导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行使委托和批准解聘审计机构,审查审计工作的职权。独立董事制度明确了审计的委托机构,通过改善审计委托制度,能够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控制管理当局权力,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增加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防止注册会计师受管理人员左右。
(二)建立新的会计师事务所受聘制度
一方面,是打破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现状。笔者认为,监管机构应该参与上市公司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的过程,选择权仍然在企业但监管机构具有否决权,即可以否决有重大违纪违规记录的上市公司,至少在一定期限内不允许其再承接大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这样就可以使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不再仅依赖于上市公司,而且还要依赖于监管机构,或者说依赖于其自身的行为,这可从根本上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现状,为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提供必不可少的环境。另一方面,要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的业务涉足过深过广的现象,减小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企业的经济依赖性。禁止受聘于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向被审企业同时提供其他非审计业务;禁止会计师事务所的雇员在被审企业兼职,以及被审企业雇员在该会计师事务所兼职;若被审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家庭成员近一年内曾在该会计师事务所任职或即将赴该事务所任职,那么该所也应该被禁止为该公司提供审计服务,反之亦然;应严格限定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师对同一企业的审计年限,当然该年限也不宜过短,以免影响工作效率。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审计活动的主体对其道德使命有清醒的认识,发挥道德规范潜移默化的约束作用,强化注册会计师的使命感,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精神独立对其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职能的认识,这也有利于加强社会对审计独立性的监督。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对于大多数的审计项目而言,审计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预防等大量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因此必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要求,对其进行风险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培养年轻注册会计师成为骨干,努力提高这些人员的各项技能。要进一步完成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目前我国已颁布职业道德的基本规则,我国的职业道德建设已经有了初步发展,但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还缺乏操作性,建议有关部门加紧职业道德具体准则和规范指南的制定,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形成以基本准则、具体准则、规范指南为基本框架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同时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成立相应的执行机构,在出现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时,既要有裁决的执行部门又要有相应的执行依据,使职业道德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四)监管部门规范监管,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
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一般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准则来规范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如果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不遵守这些规则就会受到处罚。有关监管部门可以从独立性风险的产生因素、制约因素、独立性风险所造成的社会后果的角度考虑,制定必要的规范进行监管。另外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管,该机构负责收取审计费用,行使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权力,切断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单位的直接经济联系,确保审计的独立性。这一管理机构应建立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库,对事务所实行分级分类,根据需要从库中随机抽取,根据审计项目大小统一付费,该机构经费主要由企业承担,可由政府出面开征审计税。同时,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财产登记制度,以改善其执业的风险承担机制,限制会计师事务所与某一客户的合作时间及收入,隔断其与各方诸多联系,变“自律”为“他律”,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崔莉:《解决困扰审计独立性的途径》,《现代审计与会计》2005年第7期。
[2]刘兴革:《审计独立性的内部因素分析与对策》,《经济师》2005年第7期。
[3]欧阳电平、胡建敏:《审计独立性的制度分析与改革》,《审计月刊》2004年第9期。
[4]魏朱宝:《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弱化:市场缺陷与政府失灵》,《审计研究》2005年第5期。
330 浏览 4 回答
159 浏览 3 回答
295 浏览 2 回答
175 浏览 3 回答
251 浏览 3 回答
279 浏览 3 回答
192 浏览 1 回答
287 浏览 4 回答
167 浏览 2 回答
222 浏览 3 回答
309 浏览 3 回答
114 浏览 3 回答
215 浏览 2 回答
170 浏览 2 回答
321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