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2006-9-12 【大 中 小】【打印】摘 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面对这一日益庞大的队伍,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些与跨国公司有关的问题中,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模式问题,成为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鉴于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了中外国际比较,事实上,在各种模式下都有成功的例证。而跨国公司在选择其财务管理模式时,需要从全球长远的角度分析现在与未来的环境、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把财务管理模式的确定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关键词:跨国公司 财务管理模式 分权 集权一、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跨国公司的财务活动涉及母国和东道国,其财务管理模式,一方面反映跨国公司与母国、东道国之间的财务关系;另一方面反映跨国公司总部与各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我们这里只讨论跨国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模式,即跨国公司总部与各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一个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不是由财务部门独立设计的,而是跨国公司管理模式在财产部门的具体体现。根据集权与分权的程度,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有以下三种类型:分权式、集权式和混合式。(一)分权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子公司财务上是相对独立的,其经理一般拥有较多的财务决策权,子公司的业绩用其所在东道国的货币评价。国内的跨国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基本上都是采用完全独立的分权模式,即各分、子公司负责自己的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集团一般只对下属跨国公司进行工作指导,并在一定时期组织对下属公司进行事后的审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国外大多数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基本上与我国目前的这种管理模式相似。多数人认为,由于新经济是创新型经济,是强调个性的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应对激烈变化的市场环境,必须对子公司加大放权的力度,更多地实行分权式管理。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IBM.众所周知,IBM是生产计算机的著名大型跨国公司,在世界100多个国家设有子公司。它是世界上第一家因研制电脑而获得巨大发展的企业,其主要产品反映当代尖端技术发展水平。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IBM遇到国内同行、日本及欧洲经济共同体计算机制造厂商的严峻挑战。它在计算机行业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为应对这一形势,IBM加大了产品开发力度,于1980-1983年期间在跨国公司内部先后建立了15个专门从事开发小型计算机新产品的风险组织。这些组织被称为“独立经营单位”或“特别经营单位”,是自主权较大的单位,在产销、财务、人事方面都有自主权,甚至可以设立自己的董事会,自行筹集资金等,总公司除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审议其发展方向外,对其经营活动一律不加干涉,这些风险组织自主权大,开发新产品速度快,很快开发并生产出了商品化的个人电脑,大大增强了IBM在小型机方面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IBM总部将分布在世界各国的131个子公司按地区改组成8个地区事业体。对地区事业体采取分散化管理原则,使他们在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比原有子公司具有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对新建的亚洲和太平洋集团的战略中心(日本IBM)在组织上和经营上给予完全自主权。由此可见,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子公司的灵活性强,它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从而保证了其财务决策的及时性和合理性。通过分权,母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将得以分散,母公司的管理者也将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集团发展的战略管理。分权还有助于培养子公司的资金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使之更谨慎地分配和使用资金。但分权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各子公司财务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一体性;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不讲配合,缺乏全面性;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监管不力,缺乏有效性。这一切都会影响跨国公司整体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IBM的成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不能由此得出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就是跨国公司所要采取的最佳模式的结论。(二)集权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母公司负责筹资、投资和分配的决策,财务政策的制定及财务人员的安排,国外子公司享有很少的决策权,主要是执行和贯彻母公司统一的财务政策。子公司的业绩用母公司的会计体系和母国货币进行考核评价。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体现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全过程控制的观念。通过集权,母公司能够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规范,使母公司的决策在子公司得以贯彻执行,从而有利子公司整体优势的发展。信息技术、网格技术的发展使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信息的不对称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克服,母公司实行集权式管理具备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有些跨国公司的集权管理不是在削弱,而是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特别是1993年以后,在全球掀起以BPR(业务流程重组)为主要内容的管理革命风潮后,全球绝大多数大型集团(全球500强中的80%以上)几乎都进行了跨国公司业务流程重组,并建立了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以美国杨森制药集团(在中国设有西安杨森)为例,其财务管理模式是一个二级的集中管理模式。设在各地或各国的子公司,在本地将财务与业务数据输入后直接通过远程通讯传递到集团总部,集团总部按不同的岗位职责分别设专人进行审核,审核后进行记账处理。业务正常进行均以年初预算为依据,非常规性的成本或费用支出均要申述理由报集团批准后执行。可以说公司总部完全掌握和控制各地公司的业务与财务信息,各地公司按当地本位币进行财务核算,总部则可以按不同的货币进行记账处理,并进行各种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同时可以随时生成合并报表,掌握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综合有关实证可见,新经济对跨国公司实施集权式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不但可以使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而且使集权式财务管理的缺陷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弥补。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来说,仍会通过强化集中财务管理模式,保证跨国公司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跨国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集权制也有明显的缺陷:母公司集权后,子公司往往灵活性较差,不能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而且,过长的信息传递时间也影响了母公司决策的及时性。因此,对产品创新周期要求极为迫切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跨国公司,分权管理的程度可能会逐渐扩大。(三)混合式这种管理模式是集权式和分权式相结合的产物,重大的财产决策权集中在跨国公司总部,而日常的财务决策权由子公司掌握,母公司总部的财务专家只向子公司提供指导、咨询和信息服务。根据母公司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这种管理模式又可分为集权为主、分权为辅和分权为主、集权为辅两种形式。集权为主、分权为辅的模式主要体现了集权制的优点,同时还能部分避免由于权力过度集中而造成的下属企业缺乏积极性和活力的现象。它有利于母公司对各子公司实施有效的控制,尤其适用于处于发展初期的跨国公司。而分权为主、集权为辅的模式则应是发展已相对成熟,并且规模较大的跨国公司的选择。这种模式不但体现了分权制的优点,而且加强了集团内部的协调。二、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理论分析(一)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确定最优财务管理模式需衡量由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引起的错误决策成本。实行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总公司对成员公司面临的情况很难全面掌握,因此,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成本很高;反之,实行财务分权,缺乏信息引起的成本则降低。确定最优财务管理模式还要考虑由财务主体目标不一致引起的代理成本。实行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容易协调和控制总公司和成员公司的目标,进而由目标不一致引起的代理成本降低;反之,实行财务分析,则由目标不一致引起的代理成本升高。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传递更为简便,成本降低,进而缺乏信息引起的错误决策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导致财务管理模式趋向集权化。(二)核心竞争力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核心竞争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财务管理模式的典型体现,而优秀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为企业建立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供有利的支持。为了保证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母公司通常要对那些与集团核心竞争力、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经营活动实施高度的统一管理与控制;对于那些与集团核心能力、核心业务关系一般甚至没有影响的成员企业,往往实行分权管理。一般地,集团总部对核心企业和控股层企业的控制明显要严于参股层、协作层企业。(三)价值链波特教授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那么,企业所有的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公司不同的联合方式对其价值链有着不同的影响,进而创造不同的价值链优势。跨国公司按其联合方式不同可分为:横向型跨国公司、纵向型跨国公司和混合型跨国公司。横向型跨国公司内部的各成员公司无论在产品、组织结构和行业上都非常相近,甚至完全相同,适合采用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纵向型的跨国公司已开始涉及多元化经营,即跨部门经营,而各成员公司的经济效益又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采用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混合型跨国公司的各成员公司之间在生产和业务上彼此相关性不强,甚至完全不相关,适合采用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四)企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分为孕育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阶段。在孕育形成期,实行分权式财务管理,因为控股公司总部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和财务专家,往往较多地将财务管理决策权下放给子公司经理。在成长阶段,实行集权式财务管理。因为控股公司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多的财务专家,就要集中重要的财务决策,并通过信息交流和规定的报告程序,来统一管理和协调各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入成熟阶段,通常将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因为控股公司的管理通常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子公司经营的规模和重要性需要加紧控制其财务决策;另一方面,由于子公司增长所引起的财务选择权不断增多,这使得控股公司无力也无需对每项任务决策都进行控制。(五)管理跨度根据管理跨度理论,管理者受其时间和精力等限制,在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就有必要实行分层次的授权管理。因此,当跨国公司规模不大,经营范围较小,业务比较单一,子公司数量不多,而集团内部关系较为简单时,财务管理就可以相对集权;而若跨国公司规模较大、经营业务多样化,或子公司数量较多、从而集团内部关系较为复杂,母公司难以统一管理子公司或统一管理的效率过低,那么,就会采取相对分权的财务管理体制。(六)权变理论所谓权变,即权宜应变。由于市场和企业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变幻莫测,企业就需要不断变更自己的管理方式来适应这种变化,权变管理于是应运而生。其特点就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因此,又被评为以现实为中心的管理方式。所以,如果子公司面临的外界环境变化大,宜采用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除了运用以上讨论的几个理论外,跨国公司在设计其财务管理模式时,还应该结合其实际生产经营状况,考虑跨国公司的股权结构、发展战略、生产技术特点、地理分布、产品种类、企业文化、市场竞争等因素。参考文献:1.王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C].大连:东北财大出版社,20002.薛媛媛。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选择[J].技术经济,2003(2)3.石连运。论新经济对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J].齐鲁学刊,2002(5)4.徐国华,张德,赵平。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5.[美]MichaelE.Porter.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相关范文:会展旅游发展路径及实例分析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会展旅游的特点及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会展旅游发展的路径。大中城市可以通过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提升城市旅游的整体实力、扩大旅游企业的积极作为、融合主题会展与主题旅游,从而达到会展拉动旅游、旅游促进会展的互动发展。 关键词:会展旅游 会展业 旅游业 商务和会展旅游是在国际上普遍被看好的前景广阔的旅游形态,国内外很多大中城市都专门设置了会展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会展旅游。如瑞士的日内瓦、德国的汉诺威、法国的巴黎、新加坡及我国的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会展设施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会展旅游市场的重要性也将更加突出。 会展与会展旅游 会展业是集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文化交流为一体,兼具信息咨询、招商引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商业贸易、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一种新兴产业。通过会展活动,能带动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提升城市品位和知名度,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展旅游正是在会议、展览、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等举办的前提下,延伸到旅游业的产物。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会展旅游也作出了各种界定,但目前仍未有统一的内涵。如以研究事件旅游而闻名的学者盖茨(GETZ)就认为,展览会、博览会、会议等商贸及会展事件是会展业(MEETING INDUSTRY)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有许多学者主张将会展旅游概念泛化。本文所讨论的会展旅游对应发达国家所指M、I、C、E细分事件旅游市场的概念,即Meetings(会议)、Incentices(奖励旅游)、Conventions(大会),Exhibitions(展览),并包括节日庆典和体育赛事为主题的节事(Events)在内的旅游形式。即会展旅游是指借助举办的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文化体育、科技交流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洽谈贸易,观光旅游,进行技术合作、信息沟通和文化交流,并带动交通、旅游、商贸等多项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旅游活动。 会展旅游的特点 尽管会展业和旅游业是两个独立的产业部门, 但是会展与旅游的相互介入是经济活动发展普遍联系的外在表征。会展业和旅游业同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举办会展不仅使当地的展览馆、饭店、餐饮服务业受益,而且对相关的电信、交通、购物、旅游服务以及城市市政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事会展业是旅游有多元化战略之一,而会展业则可以利用旅游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资源,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一)会展对旅游的促进作用 会展本身具有行业性、产业性以及组办规模大等特点,这势必将吸引政府、民间组织的会展团、参观团、旅行社组织的观光团队。会展由于会议规格高,参会人员均是有较强消费能力的商务客人、较高文化素质客人,其消费档次、规模均比普通旅游者要高得多。一个大型或知名展会的举行,对本地旅游业中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购物均会产生较大的促进带动作用。同时,对于一般旅游团队或旅游者来说,若在旅游过程中恰逢举办会展,由于会展所带来的强烈的气氛,使其旅游情趣大增。会展旅游还具有时段不受气候和季节影响的特征,从而消除了观光旅游时段性明显的缺点。会展活动大多数安排在城市的旅游淡季,会展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旅游设施和服务的使用率。会展为城市提供了一次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展示的良机。有利于带动城市功能的提升、增加城市的知名度,这些都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动了有利的环境。 (二)旅游对会展的辅助作用 无论从会展业的发展历史沿革,还是从会展的具体活动内容来看,旅游业所涉及的六大要素都与会展的举办形影相随。会展的构成要素及圆满完成所需的服务正是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优势。在会展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为会展的举办提供相应服务,协助会展树立品牌,成为了会展旅游集约型发展趋向中关键的因素。会展的成功举办除了参会者的规模或专业性等因素之外,一定程度上还有赖于旅游业的参与程度。开展分工协作建立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是实现会展业接待专业化分工的前提。如果旅游企业与会展公司进行专业化分工,会展公司负责展会的招募、宣传、布展和会场内的组织管理工作,旅游企业则向参加商或参观者提供场外的“六要素”服务,各司其职,各取所长,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令参展商、参观者和当地居民均感便利而满意,从而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获得更多的、持久的支持,从而树立展会的品牌,使会展的带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最终形成以会展带动旅游、以旅游完善会展的互动互惠的发展新局面。 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是全球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会展旅游是旅游属性结合会展活动的特点而衍生出来的产品。优化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发展会展旅游是中国会展业、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在会展业每年为全球带来的近3000亿美元收入中,中国却未能占到应有的市场份额。目前发展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系呈现松散状态,发展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管理层次上,大多数省份的会展活动(除个别会展发达的城市外)既没有明确统一的部门统一管理与规划,缺少专门管理机构的指导,主办者大都集中精力于申请、审批、接待事务,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到同旅游部门的广泛合作以及对会展旅游的综合效应认识不足;经营层次上,由于多头管理、利润导向等局限性,政府在组织会展公司和旅游企业联合开展宣传促销时存在现实的困难;活动内容上,参展商、与会者及观展人员的主要目的局限于参加或观看会展,仅有很少一部分人自发的小规模的参与游览、购物或文娱活动;旅游部门提供给参展商及观众的服务主要是交通、住宿和餐饮,文娱表演、购物向导和游览活动组织等服务项目明显不足;综合效益上,会展活动给旅游企业带来的综合效益不够大(尽管带动了旅游业的吃、住、行三要素),旅游业内部各行业的收益很不平衡,住宿、餐饮、交通体现明显,获利较多;游览、购物、娱乐三要素未有效开发,获利较少,现有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景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和发展环境,中国会展旅游必须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以迅速实现“规范化、集约化、品牌化、合作化”。为此,我国会展界和旅游界应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 发展会展旅游的实例分析 在中国,会展旅游也已经成为了一个主要细分市场。对于城市来说,发展会展旅游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下文就以长沙市发展会展旅游为例,作出分析。 (一)长沙发展会展旅游的基础 从长沙的经济发展水平、商贸发展水平来看,根据商务部的统计口径,2005年,长沙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9亿美元大关,到位外资规模居中西部省会城市第一,超过武汉和成都。消费市场方面,长沙通过会展的拉动以16.1%的增速,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43亿元,跻身全国十强,初步实现了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目标。 从区域交通条件、地理区位条件来看,长沙地处中国中南腹地,承东启西,是联系沿海发达地区与广大西部地区的桥梁,为中南地区重要的资金、技术、原材料集散地和交通枢纽。 从会展场馆设施状况、旅游业接待能力来看,就2005年,全年共举行217个会展活动,其中全国性会展有20多个,会展销售收入达到50多亿元。会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市拥有现代化、正规化的会展场馆四处,即湖南省展览馆、湖南国际会展中心、长沙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场馆总建筑面积达21.9万平方米,室内展厅面积12.9万平方米,标准展位总数4961个。展馆数量和室内展厅面积分别位居全国第4和第6位,具备了承接2000个标准展位以内,10万专业观众以上的各类会展项目的硬件能力。三星级以上酒店或相当于三星以上酒店一百余家,日接待能力超过十五万人次。先后成功举办了全国糖酒会,全国煤炭交易会,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等等一大批会展活动。2005年,长沙市接待国内旅游者248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75.2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25.55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02亿美元;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191.2亿元;旅游业新增值相当于全市GDP增加值的14%,旅游就业人数达10万人,成为长沙市第三产业的龙头。 从长沙的旅游资源、城市形象与城市旅游吸引力来看,长沙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和三国孙吴纪年简牍震惊中外,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传承久远。长沙是风光瑰丽的山水洲城,城内岳麓山巍然屹立,湘江水奔流不息,橘子州浮碧江心,山、水、洲、城浑然一体,使长沙充满了隽永的灵气和独特的魅力。城外有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灰汤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胜地。长沙市举办的全国和国际性会展活动较多,加强了与各地、各界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提升了长沙市的会展整体形象和城市知名度。长沙是一座蓬勃发展的会展新城,被高票评选为2005年新锐会展城市,并朝着最佳会展旅游城市迈进。 (二)会展旅游发展对策 1.政府的宏观指导。会展业在中国还是一项新兴的产业,而会展旅游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政府应主要在产业规划、行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整体宣传等方面发挥宏观调控和行业指导作用。 会展活动不仅应体现在当时的轰动效应,更应考虑到长远效应,考虑到参加者对会展活动的整体印象,对各种服务的回味和展会品牌的树立。政府在产业规划、整合行业优势、城市整体宣传方面应该担负起重要的协调与促进作用,使会展部门应主动和旅游部门协作,开展联合促销,将展会、节庆、体育赛事与城市及周边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接待设施结合起来;或者将会展业纳入旅游部门统一管理、统一促销或联合管理、联合促销,或单独设置一个专门的会展营销与协调机构,这一机构必须与本城市及省内的主要的关联企业具有广泛联系,与全国和世界各地的重点关联企业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发挥起协调和沟通作用。专门负责会展节事和设施的销售。2003年7月,长沙在全国率先成立的属于市政府直接管辖的会展工作管理办公室对会展行业发挥了重要的管理、规划、协调和服务作用,但是会展旅游的规模化及专业化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协调二者的关系。正如评选中国最佳商务会展旅游城市中,城市会展销售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旅游局与饭店、会展设施及其他旅游设施经营者之间的协调,是否成立专门的会展局进行合作推销占30%的评分分值,这不仅是发展会展旅游的必要因素,同时也是会展旅游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 统一规划场馆建设与周边饭店的建设。在会展活动顺利展开过程中,具有合理布局的饭店服务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近年来,长沙市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交通设施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满足了会展业发展的要求。全市三星级以上宾馆有近100家,拥有标准床位近8万个。旅馆业和餐饮业总体上能满足举办各种类型会展项目的需要。但各展馆周边宾旅馆数量偏少,布局不合理,是会展主办方考察展馆时意见最大的一个方面。如国际影视会展中心只有五星级的高档服务酒店,中档酒店缺少,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地处城市南郊,周围很少有服务完善的酒店。湖南省展览馆、长沙市国际会展中心整体布局相对较好。政府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时应同时考虑会展和旅游的关联性及统一性,实现合理布局、整体规划。 2.城市的整体旅游实力。城市旅游产品多样化。会展城市起码应具有一般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在会展时间以外,城市应考虑提供可以观光的多样的旅游项目和可以使用的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参加会展的客人在闲暇时,同样喜欢进行其他的旅游活动,如购物、观光、休闲、娱乐活动等。而与会代表会常常偕同家人一同前往,在逗留期间从事常见各种旅游活动。如果旅游节庆、都市观光和休闲购物等能有效地穿插在会展活动中,从而为当地经济带来更大的综合效益。目前,长沙市可以提供的主要旅游项目有人文景观如马王堆汉墓、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天心阁旅游走廊、贾谊故居等及自然景观如橘子洲及其它江心洲屿、滨江城市风光。如果旅游产品本身不足,缺少吸引力,它限制了旅游业与会展业的联动效应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使城市旅游整体提升,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将是旅游行业应认真思考的如何发展会展旅游的重要问题。 除了会展企业继续开展大型展会以吸引观众外,旅游部门可考虑将具有本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场馆作为都市观光的一个重要目的地,以提高场馆的利用率。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是中国现代农业博览交易中心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国际影视会展中心也可以成为长沙都市观光的重要目的地。 城市旅游形象的宣传。科技是为传统的会展业和新兴的会展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可资利用的技术工具。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科技动态及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寻找网络技术与传统会展业和现代会展旅游业的结合点,更加突出服务的必要性与快捷性,变网络技术的挑战为我们市场开拓的机遇,使双方相互补充,共同推进会展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由长沙市会展办和长沙市会展协会主办的长沙会展网,其中包括长沙概况、会展业基本情况、会展资讯、会展预告、会展管理、会展服务各个栏目,其中会展服务中还具体提供会展法规、会展场馆以及餐饮、购物、饭店、娱乐场所、交通与旅游指南等详细信息。可以说,长沙会展网是一个服务项目较完善的网站,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会展、旅游双效应的宣传作用,但是经过仔细分析,网站中为旅游服务的购物、娱乐场所、旅游指南中的介绍仍有需改进之处。 购物场所局限于一般的消费超市和百货大楼,而忽略了旅游定点商店,旅游纪念品上应着重介绍本地特色的产品如极具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中国红瓷器、湘绣及菊花石。而娱乐仅仅停留在歌厅文化,其他休闲娱乐设施介绍太少,范围太小。考虑到会展旅游的综合效益中,网站对购、娱的因素介绍不够全面,缺少湖湘文化的特色。旅游资源的介绍较详尽,但缺少实用线路设计和景点内容介绍。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网络优势作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同时利用发达的影视业的媒体宣传作用,在大型会展尤其是国家级会展和国际会展期间制作相应的专题旅游宣传片,带动旅游全面开花,树立会展旅游城市形象,使会展拉动经济的即时效应与长期效应完美结合。 3.旅游企业的积极作为。会展旅游的深度发展客观要求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呈良好的对接关系状态,在会展期间旅游企业为参展人员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专业服务,在丰富了会展活动之余,旅游企业也获得了客观的收入及稳定的客源。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势力得到了提升,旅游行业可以得到全面、持续地发展。这样良好的发展势头反过来会促进会展企业招徕业务,从而形成会展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我们所提倡的会展旅游,不是让旅游企业去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而是让旅游企业发挥行业功能优势,为会展的举行提供相应的外围服务。因此, 旅游企业应积极为参展商、与会者和观众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并因时因事,根据展会的特征调整服务内容,针对会展的主题、营销计划、服务接待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选择企业所能参与的部分;尽量将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与大型会议或展览结合起来。 如在长沙举行的各种大型会议或展览上,长沙市各旅游饭店及各旅行社利用完善的服务网络,设立各种服务专柜或专业部门,尽量为参展商、与会者及观众提供从交通、通讯、票务到购物的全方位服务。并且,旅游企业不要仅停留在机票、订房的差价上,而是应使自己的服务融入到整个会展活动中去,甚至细微到参展商的临时需求。旅游饭店应该利用会展的有利时机为获得稳定的客源提供优质服务,获得综合效益。同时,旅行社可以针对会展主题提供旅游线路设计及相关服务,在会展之余为与会者提供参观游览、娱乐购物等活动设计与服务,为他们介绍当地风景名胜与民俗风情等咨询与介绍。在长沙会展旅游的过程中,旅行社可以为与会者设计比较有代表性的同时考虑到场馆分布的旅游线路,如有以湖南省展览馆为基点楚湘文化大观游线路,即马王堆、简牍博物馆、天心阁、清水塘旅游文化步行街、第一师范、贾谊故居、岳麓书院、岳麓山、雷锋纪念馆、铜官窑,以国际影视会展中心为基点的现代城市风光游线路即金鹰文化城、世界之窗、湘江风光带、橘子洲;并整合周边县市旅游资源又兼具湖湘特色的线路,如浏阳河、浏阳烟花、大围山的名山名水风情游;长沙、曾国藩墓、韶山、花明楼、灰汤的名泉名人故里游;长沙、屈子祠、岳阳的楚湘文化游线路。 4.主题会展活动与主题旅游的融合。会展旅游还应选择具有特色的主题,通过旅游的强大吸引力来为会展提供更多的专业观展者和潜在顾客,同样会展也可通过举办强势品牌的展会为举办城市带来更多的旅游者。选择与城市旅游资源及特色相关联的主题会展将使会展和旅游凭借各自的优势互动发展。众所周知,云南昆明世界博览会对其城市旅游、会展旅游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表明1999年世界博览会提升了昆明旅游在全省和全国的地位,推进了昆明旅游目的地品牌化进程,是中国会展旅游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之一。 借鉴昆明的成功经验,长沙市发展会展旅游应努力从会展活动中的大型会展如金鹰电视艺术节、浏阳国际烟花节、全国糖酒交易会、省农博会着手,尝试将主题会展活动与主题旅游结合,挖掘市场的深度。如金鹰电视艺术节与影视旅游产品、建立影视艺术中心、展示中国电影电视艺术文化结合,浏阳国际烟花节旅游与本地的旅游资源结合,开发生态旅游,在全国糖酒交易会、省农博会、茶文化节会展期间强调湖湘特色的旅游资源(如星沙的百里茶廊、长沙的白沙古井、宁乡的旅游资源),与休闲旅游、乡村旅游联姻,使传统的酒文化、茶文化与长沙周边的旅游特色整合。如长沙的烈士公园,是全国十大公园之一。烈士公园每年的游客近400万人次,每年成功举办灯展和车展,每次观展人数达三十余万人次。目前,长沙在尝试以“生态、文化、科技、现代园林”的烈士公园为阵地,斥资1.5亿元在二年内打造“国际生态会展”,让旅游者欣赏烈士公园的美景同时,还可以感受长沙国际生态会展的魅力。这样的思路将会展和旅游完全融合,从而将大大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旅游业具有聚集人气、繁荣市场、拉动消费、促进招商的强劲推动力,因而是长沙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关键环节。旅游业在长沙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与其他著名旅游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着力整合长沙市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培育发展旅游新市场—会展旅游,构建内外对接的旅游网络,打造湖湘文化底蕴厚重和长沙特色鲜明的整体品牌,是为长沙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科学出版社,1991 2.王春雷.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J].旅游学刊,2002(2) 3.卞显红,黄震方.关于发展会展旅游的初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1,15(4) 4.马艳辉.会展旅游:经济迅速腾飞的“丝绸之路”[J].现代企业,2000(12) 5.林越英.对中国发展会展旅游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2,17(4)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你是要这类的文献吗?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djust Strategies to ChinaChina is Now a Key Area in the Global Strategies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Once upon a tim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were very sober-minded about investing in China. Of the large German and Japanese companies, originally only Volkswagen and the Sanyo invested in Shanghai, Changchun and Shenzhen on a significant scale. When recalling the days of studying China's investment climate in 1981, Dr. Karl Harn, a magnate in the German auto industry, said, "For most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t that time, China was still a mysterious, shy girl".But today,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s.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re begining to accelerate their investment in China on a large scale, and have integrated with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 in every sector.According to statistic, 400 out of the "FORTUNE 500" have made a direct investment in over 2000 projects in China. In Pudong, Shanghai alone, the total value of 181 projects invested by 98 companies has reached U.S.$ 8 billion.In recent years, the "FORTUNE 500" 500 target at China, apart from the impetus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China' own potential is also a strong temptation.As for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of China's economy, chairman and CEO of the Boeing Company, can't help showing his admiration. "China's GDP growth rate in the past twenty-three years is 2.5 times more than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If the leading increase rate keeps going, China will undoubtedly grow into a strong economic power in the next fifty years.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must attach sufficient importance to the promising purchasing power on the Chinese market".After a study of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Mr. Li Wen, president of the Warner Group, firmly believes that taking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great changes in China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world economy, two positive facts can be ensured. One is that China's economy has a bright future and the growth potential is huge, the other is that powerful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re seeking regions with a stable economic growth rate to gain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Connecting the two facts, China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is just such an ideal cooperate partner. In fact, China has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e focuses for the multinationals in all business lines in rearranging thei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etup in the 21st century.Based on this thinking, many larg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have moved their head offices to China, such as the ABB Group of Switzerland, the Robert Bosch Gmbh Co. from Germany and two famous companies from America and France.Talking of the relocation of the ABB Group, vice president, Mr. Chen Daping said, "in order to reside in China, learn of the policies at an early date and improve our development strategy, we moved here." Maybe this is just the reason wh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re fighting to relocate their head offices in China. The abundant harvest received by the early arrivals further encourages the investment b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ccording to a survey, the sales volume of German Henkel Group in 1998 reached RMB 2 billion, and that of Boeing obtained a surprising RMB 19 billion. Motorola, Sony, Volkswagen, Coca-Cola and Ericsson also achieved considerable profits.A survey by the Boston Company not long ago indicates that 90% of companies in Europe, the U.S. and Japan have set a "China first" strategy. Their race to invest and relocate of their head offices in China clearly tells us: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have focused their key strategies on China, a stable and developing China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can not be independent of China, which is creating external business opportunities.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ccelerating the Sales Strategy RearrangementThere is a new trend in the investment by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o shift their businesses and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to establishing production bases, the core strategy is first to occupy the huge Chinese market.Reviewing the short-term investment history: in 1992, most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merely set up representative offices in China and mainly engaged in trade.But since 1995, they have shifted to establishing production bases, especially the share holding companies (such companies are the highest form of foreign investment, besides investment and reinvestment, their responsible also includes product agency, the training of personnel, providing information and supplying funds). Such multinationals include Omron, Hitachi, Panasonic, Sanyo, Fujitong, Toshiba, Isuzu of Japan, Siemens, Bayer, Henkel of Germany, General Electric, IBM, Motorola, and Dell Computer of America.In recent years,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have accelerated their large investment in China. McDonald's alone has built 52 factories in China. ABB Group established 20 joint ventures. Volkswagen AG set up four large joint ventures and one solely-invested enterprise with a total investment of U.S.$ 2 billion. In addition, Boeing has three large joint ventures, and the key components of 3100 Boeing planes now flying worldwide were made in China. Moreover, with the relocation fever,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re intensifying their localization strategy of the "root in China".According to employment records,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favor local professionals. The director of human resources for Microsoft (China) Co., Ltd. says, over 500 their employees are Chinese, and most of them are masters and doctors. To our surprise, more and more senior posts are being taken by Chinese. In the ABB (China) Group, of 5000 employees, nearly ten general managers are Chinese, while foreign senior officials are very few.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ir products keep up with the changing market,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lay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localization of R & D and the expansion towards the intellectual service field. Some powerful companies have increased their R & D investment and established research institutes in China. A "China fever" has been started by foreign IT magnates.At the end of last year, Microsoft invested U.S.$ 80 million in a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specializing in essential research. It also declared recently that U.S.$ 50 million investment will be made in the Microsoft Asian Technology Center in Shanghai, the highest leve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crosoft in China.Siemens intensifies the localization of key technology. After a century of introducing trac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to China, vice president Mr. Burt said, "a century's experience persuaded us that a key factor securing the successful operation is the localization of key components.In November 1999, Motorola (China) Electric Co., Ltd. built the "Motorola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in Beijing. It now has altogether eighteen R & D centers in China (including Hong Kong), 650 research personnel with a investment of RMB 1.3 billion, covering advanced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micro-controller, CDMA, Will system, and chips for mobiles and software. By the year 2001, there will be 25 research centers and 1000 research personnel with a total investment of RMB 1.8 billion.Northern Telecom International Ltd., IBM, Intel, Du Pont Holding Co., Ltd., P & G, Ericsson, Nokia, Panasonic and Mitsubishi have all established research center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enters and laboratories in China. AT &T even plans to open the first "Bell Lab". A French company will build "technological zone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including a chip factory and four application labs.Thanks to the acceleration of component localiza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R & D institutes b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costs are reduced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is increased.如要其他类似文献,可以给我留言。
去百度搜中国期刊网~~~~
238 浏览 5 回答
303 浏览 3 回答
143 浏览 5 回答
215 浏览 5 回答
329 浏览 3 回答
270 浏览 4 回答
209 浏览 2 回答
238 浏览 3 回答
276 浏览 3 回答
312 浏览 7 回答
168 浏览 5 回答
138 浏览 4 回答
322 浏览 8 回答
316 浏览 4 回答
215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