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彻奇维尔(S.Churchwell)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梦颓废消极面的警世通言。”小说探讨了人们对从头再来的渴望、社会政治、残忍以及对理想和人们的背叛。小说应用了反语和悲剧性结尾,深入剖析骄奢淫逸的主题和青春的莽撞毛糙。
其它人,如记者尼克·吉莱斯皮(N.Gillespie)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揭示了“现代经济不是以身份和继承为基础,而是以创新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来界定的,这使得阶级划分被打破。”
这种解释主张《了不起的盖茨比》捕捉到了美国特色,因为这是有关变革和阻挠的故事;有的变革来自新一波移民(二十世纪早期的南欧人、今天的拉美人),暴发户,或少数民族的成功人士。美国从二十年代至今经历过多次经济和社会变革。
正如吉莱斯皮所述“具体公式始终在改变着,从《盖茨比》可以很容易得到共鸣,老牌经济文化与新兴力量是基本冲突,存在于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66]由于这种观念颇具美国特色,贯穿整个美国历史,读者是可以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细细品味的(也是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
扩展资料:
影响
查理斯·斯克里布纳之子公司出版了该小说后,评论界有褒有贬,而且销量不佳——菲茨杰拉德在世时的总销量都少于二万四千本。
菲茨杰拉德很失望,于1940年含恨而终。小说在二战时流行开来,受到前线战士的欢迎,其后更成为高中、大学文学课的必读作品。今天,《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美国文学的经典杰作。
1998年,现代图书馆编辑委员会投票,评选其为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和最佳英语小说的第二名;随后入选2005年时代周刊百本最佳英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