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对幼儿分享现状以及现象的分析,发现现在的幼儿存在对分享一时有着薄弱认识的问题。认为缺少分享意识会影响幼儿的合作行为、同伴关系,以及心理健康,人格的健全等等。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十分重要。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做好分享榜样、创造分享机会、强化分享意识,建立分享规则等方法进行幼儿园分享教育,使孩子在幼儿园中学会分享、乐于分享、萌生分享的社会情感,让他们从充满童趣的分享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幼儿园;分享意识;自主;分享教育 案例 :在自主区域游戏活动中,芳芳和明明还有乐乐每人分到一筐属于自己的游戏模具,但是在游戏过程中,明明的游戏玩具用完了,就直接从乐乐的面前拿走要去用,被乐乐用身体挡住了。”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还不具备与人分享的这种意识及行为,而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美德。因此,对幼儿实施分享性教育,让他们从充满童趣的分享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这对他们正确理解分享以及他们将来健全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普遍现象表明,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独占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就比如争抢玩具。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善于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 一、什么是分享行为 对于分享行为,不同心理学家给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Webster 于 1969年将分享行为定义为:“分享行为是指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拥有的东西让另一个人部分地使用、享受或送给他 , 即把自己拥有的东西与别人相互使用、相互享受或者相互拥有。”耿希峰(2005)则认为:“分享行为是指个体拥有某些东西 , 愿意给另外一个人部分地使用、享受或者使其拥有一个东西。是个体发展较早的一种亲社会行为。” “分享”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爱的高层次质量表现。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 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1 所谓分享,就是和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享有共享的资格,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在目的上具有利他性。现在的家庭利多数为独生子女,所以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可是,上了幼儿园之后,被众星捧月的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出现了矛盾,他们的心理落差会出现极大的反差,他们只知道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而这种“独霸”意识让他们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便是自己的,别人都不能碰。研究表明 ,在分享方面表现良好的儿童,往往在其他社会行为上也表现地很好这种行为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所以我们应当意识到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重要性。 二、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 新《纲要》把让孩子学习分享明确列入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中。从幼儿身心发展的长期目标来看, 一个能够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愿意和别人分享的人, 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能够被社会所需要,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能力呢? 首先要找出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据观察研究表明解, 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环境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媒等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2 。家庭的教养方式中, 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惩罚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相关。3 随着社会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家庭格局的变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 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生活经验和相关方方面的训练。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就像是在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一样,再加上父母的迁就与忍让及不良的教养态度, 都对分享行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也就是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处于幼儿期的孩子, 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认知感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是非对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和愉悦自己为目的, 所以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他们的自我意识早已形成和发展, 年龄越小, 自我中心意识越强。因此, 分享的成效以及水平受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 这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当然, 也有部分幼儿从小被父母过分溺爱, 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性格中自然而然形成了小气的一面, 或者自身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 3.物质原因 有部分原因也是由于玩具本身,比如:幼儿互换着分享玩具时,由于对方的玩具不够吸引人,所以拒绝交换分享,或者是幼儿太喜欢珍惜自己的玩具, 怕别人不够爱惜, 因此拒绝。 4.策略问题 有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换时发生争吵, 往往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分配以及交换玩具、沟通及分享的方法。每个孩子都想玩, 也知道别的孩子也想玩,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选择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来满足孩子们的共同需要。同时, 作为幼儿教师, 不仅仅要意识到分享的重要意义, 还要对分享的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对幼儿有着正确的指导。由此可见, 在上述这四种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往往会引起幼儿之间争执的发生, 而他们又缺乏分享意识和能力, 不会协商, 不会交流, 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却不知道如何沟通或向同伴寻求帮助, 同伴遇到困难的时候也缺乏去协商解决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