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需要有一个准确、及时的银行结算系统作保障。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主要控制目标和依据是财政预算指标,没有功能强大、快速的财政预算管理和信息反馈系统是无法实现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还涉及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商业银行之间的工作流程的改变及利益关系的变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过程中许多工作需不断磨合、不断完善。1、网络接入方式成本太高,技术方式有待突破。大多数预算单位采用通过MODEM拨号的连接方式接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速度慢、稳定性差,影响国库集中支付效率,并且MODEM这种硬件设备随技术进步而淡出市场。采用VPN方式接入,成本高昂,以省水利厅淮河局为例,16个预算单位增加办公成本2.88万元(固定包月费150元/月×12个月×16个单位),如此计算,安徽省级预算单位增加办公成本上百万元。为加快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及财政一体化建设,应提供一种广泛和安全的接入服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通过任何网络连接,都可快速接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2、商业银行的既得利益被打破,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现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商业银行减少了信贷资金来源,并且零余额账户代理银行网点要先垫付资金,再由代理银行分行汇总各网点的垫付款项后统一与人行国库单一账户清算,清算环节越多,资金在各账户周转的手续越多,资金支付速度就越慢。结算过程中存在个别开户银行人为设置保障,款项不能及时结算;或由于技术原因,零余额账户开户银行不能打印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财政授权支付入账通知单等会计原始凭证。3、提高预算编制水平,继续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真正实现公共财政、财政一体化战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预算的编制是根本。通过实行综合预算、零基预算、早编细编预算,加强了预算管理,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及经济发展的职能。目前,国库集中支付,财政资金支付给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前,对预算单位提供的资金申请、购销合同、商品供应者或劳务提供者的资质及收款账户等的真实性,缺少审核鉴定环节;各厅(局)年度预算中补助市县的项目,经费划转至市县财政后,省级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无法监督该项经费的支付情况。另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仅作为财政资金支出去向的一种监督控制手段,对预算单位其他资金的来源、去向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及时。我国应在“收支两条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成功经验,尽快开发统一的“国库集中收付”系统。并逐步建立以国库集中收付系统为基础、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逐步拓展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范围,要将监控范围逐步扩大到预算单位的所有资金。要逐步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运行机制,以实时动态监控为重点,建立起综合核查、动态监控信息披露、监控检查通报、处理整改相配合的监控运行机制,从而提高预算的执行力、约束力。4、加快财政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步伐,充分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协同效用。加强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各级财政部门将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财政决算等系统整合,将财政、税务、人民银行国库网络实行横向联网,建立联网信息系统,实行税款信息共享。实现各级财政非税收入分成信息的实时交换、收支信息及时汇总以及决算信息的及时生成。各级财政国库部门要与本地技术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健全财政国库管理系统的实施及日常维护队伍,保障国库改革与管理业务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