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岩溶地下水循环模式
云台山泉域岩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过程如图58所示。本泉域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泉域范围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由于分水岭地区植被保存良好,有利于降水入渗,此外一些洼地和沟谷水流也宜于入渗。降水入渗后,首先补给上覆的中奥陶含水层。通过表层岩溶带、饱气带进入含水层饱水带,受阻于 相对隔水层,部分排出地表,形成双头泉。由于本含水层处于分水岭高处,补给途径短,泉水动态受降雨影响变化大,流量0.30~0.02m3/s。
图58 云台山泉域岩溶地下水循环模式
01—3白云岩相对隔水层在裂隙发育带,失去隔水性能,02含水层通过溶隙越流补给 含水层,并成为本区有一定调蓄能力的主力含水层。通过一系列泉水(多孔泉、水帘洞泉等)排泄,其动态较为稳定,为长年性泉水,总流量0.25m3/s左右。
上述泉水是子房沟的主要水源,也是景区的山水神韵之源。由图52可见,本区具有双层岩溶含水结构的特点,上层O2岩溶水为岩溶孔洞—管道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动态变化大,对降雨反应快,含水层调蓄功能差。降雨后,很大一部分从双头泉迅速排出,变成地表明流。下层 岩溶水为岩溶裂隙水,主要由02含水层越流补给,动态稳定,有良好的调蓄功能,保证多孔泉、水帘洞长年出流。
二、岩溶地下水资源量
本区岩溶地下水主要由流域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由于缺少长期观测资料,有关参数可参考邻区晋城丹河流域岩溶水资源研究成果。按降水入渗法:
Q=αHA
式中:α为入渗系数,根据丹河岩溶水均衡研究成果,无石炭系覆盖的裸露岩溶α1=0.238,部分被石炭系覆盖区α2=0.201;本区属前者,取α=0.238,H为年平均降水量,本区为700mm;A为流域面积为90km2;Q=0.235×0.70×90000000=1481×104m3/a,即每年岩溶地下水入渗补给量为1481万m3,相当于0.47m3/s。其中从双头泉排泄的水量约占40%,即每年592万m3,多以雨后短期洪水径流方式排向子房沟。而从多孔泉、水帘洞排出的常年性泉水量约60%,即0.28m3/s。
三、地表水水质
1.地表水水质
有关单位曾对泉瀑峡的上、下游,潭瀑峡,西仓村北,马鞍石水库等处的水质,进行过分析,分析结果是:
中国云台山岩溶及岩溶水文地质研究
水质为低矿化度弱碱性微硬水。大肠杆菌泉瀑为4个/L稍有超标外,其余均小于3个/L,杂菌总量为10~12个/L,完全符合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
2.地下水水质
子房沟上游夺火乡的勤泉及双头泉的水质化验结果是:
中国云台山岩溶及岩溶水文地质研究
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型,水质为低矿化度弱碱性微硬水。
四、地下水资源特征分析
(1)云台山景区“山水交响曲”中水的神韵主要是来自云台山岩溶泉群。泉域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总入渗补给量每年约1481万m3,其中从双头泉排出的约为592万m3,从多孔泉、水帘洞等泉排出的约889万m3(0.28m3/s)。双头泉出露于上层O2岩溶孔洞含水层,调蓄功能差,流量不稳定,降雨后流量迅速增大,雨停后逐渐减少,甚至断流。下层 岩溶裂隙水含水层,调蓄功能较好,相当一个小型地下水库,它能将不连续的降雨,转化为长年性泉水流,这就保证了景区泉瀑常在,溪水常流。
(2)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作为主要补给区的分水岭地区,主要在山西高原-太行山分水岭地带。这里居民较少,植被保存良好,尚没有工矿企业,居民用水主要是引双头泉水,没见有打井取水现象。只要上述情况没有变化,在非极端干旱年份,云台山泉域的水源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保护分水岭地带的生态环境,是维护景区水环境的关键措施。
(3)云台山泉域的东北侧是小磨河-大磨河-峪河泉域,与云台山泉域之间是地形-地下分水岭。东南侧沿山门河底部是否覆寒武系地层,是否有泉水,尚不清楚。因此,云台山泉域的西南边界尚不能完全确定。目前暂以子房沟与山门沟之间的地形分水岭为边界。
(4)目前云台山泉域的水量和水质现状,尚没有受到人为明显的影响。但由于泉域范围小,属于小型岩溶泉域,其水环境是很脆弱的,保护水环境是维持景区永续利用的关键之一。
(5)双头泉每年有592万m3的水资源量以季节性出流形式排往子房沟,可以考虑工程措施,将洪水调蓄在双头泉地下蓄水构造中,人工控制流量,并增加对多孔泉、水帘洞泉的入渗补给。
园区内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3种类型:
(1)基岩风化带裂隙水:由二叠系砂岩、砂质页岩、页岩与砂岩互层,含水层厚度为30~70m,不同岩性的风化带、涌水量相差很大,渗透系数0.88~47.53m3/昼夜,平均13.75m3/昼夜。
(2)基岩构造裂隙水:含水层赋存条件及岩性构造,又分为层状岩类和块状岩类构造裂隙水,层状岩类水量贫乏,块状岩类水量丰富。
(3)岩溶裂隙水: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太原组为裂隙溶洞孔隙水含水组。太原组上部一般由三层厚度为2m、5m及2.2m的灰岩及一层厚2~15.7m的细砂岩组成,单位涌水量0.0062~0.55L/s。此外还有奥陶系裂隙溶洞含水组和寒武系中上统裂隙溶洞含水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