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山墓群本体保护总体规划》延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2007年获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2010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纳入无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总体规划。该规划在评估鸿山墓群文化遗存的价值、保存状况、破坏因素及保护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鸿山墓群保护利用的原则、策略,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功能分区,并提出了建设鸿山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议,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发展、旅游休闲、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规划原则1、整体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2、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3、遗产保护与地方社会发展相和谐。基本策略1、把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协调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农业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遗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综合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探讨整体保护方式,实现遗产的整体保护。文物保护区划的范围应能满足文物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和完整性。3、强调文物环境保护,尽最大可能修复历史环境,整治危害文物安全、破坏文物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4、不改变文物原状,实施原址保护,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措施应提高科技含量,尽可能减少干预,按照保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注重以人为本,谋求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区划分级1、根据保护要求,规划将保护区划分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控制区 3 个层次;总占地面积 748.97 公顷。2、其中保护范围不分级;建设控制地带划分为 2 类;环境控制区划分为 3 类。 保护区划面积 区划名称面积(公顷)比例(% )保护范围65.738.78建设控制地带一类建设控制地带307.52343.5141.0645.86二类建设控制地带35.994.81环境控制地带一类环境控制地带88.13339.7311.7745.36二类环境控制地带186.0724.84三类环境控制地带65.538.75总计748.97100功能分区主要功能设置功能分区 功能内容展示、利用手段功能目标规模 (公顷)比例 (%)遗址博物馆展示区 展示遗址博物馆和丘承墩墓葬。通过出土文物陈列、资料与多媒体展陈、丘承墩遗址现场揭露模拟展示等进行展示。展示出土文物风采、宣传鸿山墓群价值、普及文物保护知识。18.74.57遗址模拟展示区 展示已考古发掘墓葬与随葬品的复原。选取合适的位置对已发掘墓葬进行复原展示、模拟揭露展示、随葬品的复原、历史环境修复、开展野外模拟考古等。 对比丘承墩墓葬,揭示一般墓葬形制,教育普及考古知识。18.34.47遗址现场展示 展示伯窦港和东新桥港之间的墓葬密集区域,分为 2 区。遗址覆土植被展示、遗址历史环境修复等。恢复再现春秋战国时期墓群肃穆荒芜的景象。46.511.36湿地生态展示区 展示沿伯窦港西侧渔场和伯窦港两岸的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河岸植被景观、浅水水生植物景观、放养禽鱼等。再现有江南湿地特色的自然景观,进行科普教育。80.719.73农业生态展示区 展示农业种植区,分为西东南 3 区。合理搭配种植不同品种作物,如油菜、蔬菜、花卉、竹林、桑树、果树等经济作物,综合汇集不同园艺手段。展现有江南特色的生态农业。233.457.04功能服务区 提供农家餐饮、休闲茶室、工艺品小卖、地方戏曲等休闲服务项目。综合利用遗址公园植被、水系环境,就地销售农产品如水产、地方蚕丝工艺品、竹刻竹编、绿色蔬菜、绿色水果等。与展示路线形成有机联系、均匀布局,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传承和弘扬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11.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