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往期的推送中,我们简单盘点了疫情对中国汽车市场短期的部分影响,而更多要思考的,其实是中国汽车市场长期的变化。
从这些天数的相关讯息不难看出,一方面,疫情并没有继续恶化,有迅速向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是一剂催化,让中国经济在接下来的时间段内加速此前的发展节奏。
同样的,对车市来说,疫情并没有改变2020持续走弱的态势,反而催化了这一反应,当然从疫情爆发中也流露出多重问题,依照我们前文所说,咱们从"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四个方面聊聊。
▍电动化
不论是从国家能源战略角度还是汽车工业发展的角度,电动化都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必经道路。这种趋势在2020年的明确体现,恰恰出现在这次疫情当中。
就在全民尚且关注复工与否的时候,资本市场开启了对新题材的追逐。尤其在2月3日,中国A股开市迎来数十年未有的"千股跌停"局面下,新能源概念下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逆势猛涨,给整个市场亮起了一盏指路明灯。
随后,中国汽车市场又迎来另一个爆炸性消息,那就是特斯拉在美股创下新高,总市值一举超过大众和宝马。而依靠特斯拉的带动,整个2月上旬,中国A股市场相关新能源产业的公司股票都实现了暴力拉升,继医药之后成为带动市场走强的又一板块。
资本市场总是最为敏感的,自特斯拉在上海独资建厂消息发布开始,中国汽车市场的新能源细分领域就一直流传"狼来了"的故事,而这一次,资本意志的强烈表现,如同一封通告,告诫所有车企:"狼"真的来了。
所以,电动化势必会如期发展开来,这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在电动化面前,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外国合资品牌,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得益于本土企业的优势,不少自主品牌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新能源产品阵营。
但是需要留意的是,不少自主品牌的新能源产品占档不高,品牌力不强;受制于产品成本和新能源补贴退坡的影响,利润率低,整个企业抗风险能力很差。
另一方面,2020年将会是造车新势力的大考之年。经济情况的继续企稳以及资本市场对未来收益预期的不及,都会导致融资困难加剧;同时特斯拉国产节奏愈发加快,坊间传闻Model 3的"28万售价"对造车新势力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
不过在需求端,受到这次疫情的影响,很多人也发现了电动化产品别样的一面。
比如足不出户的能源补充优势。传统车辆的能源补充自然是要开车到加油站里,然后排队,耗费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在大城市,很多消费者为了避免排队总是半夜爬起来去给爱车加油。
但是新能源产品能源补充的手段就更"居家"一些,它创造了不用出门甚至不用下到车库就可以充电的方式,这种载具能源补充场景的便捷,可以说让很多人看到了新能源产品别样的一面。
当然,目前来说新能源的公共充电基站或者换电基站的普及还需要一定时间,同时电池技术也有待突破,但至少现阶段我们已经能够想象新能源产品所勾勒出的用车场景了。
而除了这种用车场景的出现,电动化下新能源产品呈现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短途通勤下机会成本的选择。
疫情来临之后,很多人的出行变成了几公里的短途。并且伴随着疫情的持续,生活出行的特点呈现为高频、短程。
此时新能源产品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一方面私家电动车比公共交通系统更加安全,让人更加信服;另一方面,私家电动车比非机动交通工具更加便捷,而且停泊空间相对封闭,能够让人实现"家-车库-目的地"这种出行。
最重要的是,高频使用条件下,新能源产品的用车成本更低,养护成本也低,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辆出行的机会成本得到了降低。
不得不说,疫情的出现,确确实实让我们提前体验了一把电动时代的生活模式,而随着电动化的持续深入,相信我们的用车生活会有更大的改变。
▍网联化
"网联化"最早是由我国市场抛出的一个概念,在《"十三五"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的相关报道中,汽车智能化和交通网联化被反复提及;而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这一概念正式确认。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一变化的感受似乎并不深刻,这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任何趋势上的变化都会有一个相对漫长的传导机制,而且是"自上而下"的,就像是国家制定的货币政策,往往都会持续几年才能最终在终端消费者那里得到体现。
另一个是,这一变化的运用直到近年才有所展开。此前行业畅想的网联化,更多是用于交通管制系统,增强国家交管能力,提升交管效率。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的运用,网联化也超脱了传统交通的范畴,表现为围绕车辆这样一个端口开展的智能动态信息服务、车辆智能化控制和智能交通管理综合运用机制。
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5G时代的来临,曾经"不造车"的龙头企业华为也在去年进军了中国汽车行业,还曾赋能风神股份在资本市场上带起了一波小高潮。华为、博泰等等企业的进驻,并不单纯改变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叠加美团、百度、腾讯等等互联网企业的能量,不难发现,汽车越来越难以成为"四轮机器"单独存在,而是链接整个用车生活的终端。
很早就有人说过,这个时代有两条"高速公路",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高速之外,还有一条就是信息的高速公路,伴随着网联化的发展,汽车成为能够同时在这两条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载具,既有行车里程也积攒着行车大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疫情的爆发,国家基于此前"非典"的防控经验,已经以最快速度实现了有效控制,但这其中也有新的挑战:疫情叠加了春运,人口流动为病毒创造了无比优良的传播途径。
为了更加有效管控疫情,在交通方面不少地区仍然采用了"围追堵截"的方式,不可否认这样的举措是行之有效的,但却不是效率最高的。
设想一下,现在很多品牌都在自己的产品中加入了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比如WEY品牌下的产品,能够根据你的面部表情提醒你是否处于疲劳驾驶,那么如果这一系统叠加生命监测功能,而这些讯息又能够及时传输云端,在大数据的应用下,管控部门是否能够更加有效、及时地掌握相关信息呢?
当然目前只是猜想,毕竟这其中还涉及信息的处理技术、道德讨论等等一系列壁垒,但网联化确实是不可削弱的大趋势,这其中变化值得我们期待。
由于篇幅的限制,这一期我们就电动化、网联化做了相关思考,而对智能化和共享化又有着如何思考,我们下期再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