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你可以上学校图书馆的资源网上,维普或者是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那边去找吧,有很多很多的资料的,你只要打上关键字:..就可以了。祝你顺利!
原动画后期制作研究摘要:随着电脑技术的快速发展 其硬件和软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快速更新,Pc处理能力在迅速增长 硬盘的容量在不断增大。现在一台高配置的Pc机已经可以满足相当一部分动画制作的计算及处理上的需要.已经具备了利用较为廉价的电脑来完成学生的动画作品后期制作的条件。近几年来,计划开设和已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的数量在逐年增长。本文就原动画后期制作方面作一些探讨。关键词:动画,后期制作原动画学生短片的制作分成三个阶段:前期创作、中期创作及后期创作 前期和中期创作的任务主要有剧本的完成、根据剧本将人物和场景设计出来、分镜,并把每一卡的原画画好,从而完成了纸面上的工作。但这只是停留在纸上,是静止的.还不会动。作为动画专业的学生,需要把他所想的和他所画的以动画片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就要用到电脑作为制作工具来完成最后一个阶段的工作。用电脑来完成后期制作.尽管电脑只是一个工具 但实际上会涉及很多环节,要扫描、上色,对图片进行一些处理 制作律表并渲染、收集合适的音频素材和录制声音 然后到非线性编辑软件编辑合成并生成视频文件。再由此视频文件压缩成MPEG-1和DVD兼容的MPEG-2文件 接下来才可以刻录成VCD和DVD光盘,作为毕业作品用于播放、展示和交流。整个后期制作过程中,会涉及到好几个软件,同时还会碰到很多概念和技术问题 譬如压缩、场、AIpha通道、VCD和DVD的标准等问题,很多学生对电脑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对后期所用到的软件学得比较肤浅 这样在后期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 各个环节都会碰到问题。鉴于这几年所碰到的问题 选择一种在学校环境下简便易行的后期制作方案就十分有必要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创作。计算机动画的关键技术体现在计算机动画制作软件及硬件上。计算机硬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配置得高一点,硬盘尤其要大一点。计算机动画制作软件目前很多不同的计算机动画软件.有不同的动画效果,虽然制作的复杂程度不同 但动画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考虑到价格和易用性等因素,我们选用了日本生产的一种计算机二维动画软件——Retas。后期制作的第一个环节是把已经画好的每一卡画稿在Retas的TraceMan模块中将动画铅笔稿序列和背景通过扫描仪输入电脑并将轮廓线修整到最适合上色的状态。TraceMan模块中一次可以同时辨认7种颜色的色线,以便在序列上色过程中对轮廓线进行保护,由此把纸上的画稿转换成TGA格式的数字图像。接着在PaintMan模块中 为描线后的铅笔动画稿上色.线条和颜色可以保存在不同的层里。上完色后 有些图片可以到Photoshop中进行进一步处理,然后在CoreRetas模块中制作每一卡的律表 其中可包含多达1OO层的二维动画.能够自由全面地模拟镜头工作。支持律表的嵌套。实现复杂的律表合成:可分别控制连续关键帧和不连续关键帧:通过Plugin插件可对每层和每帧进行特殊效果控制 可满足高清晰度电影和电视的要求,制作完成的动画可事先预览,满意后经渲染输出成一视频文件。为了尽可能保证视频质量,我们选用无压缩的AVI或MOV格式.但同时也使得每一个镜头的视频文件所占用的硬盘空间极为庞大。当每一个镜头都渲染完成后 再到Premiere软件中串起来添上字幕和音频,最后经渲染形成一个视频文件。在Premiere6 5中可以直接渲染成MPEG-1和MPEG-2格式的视频文件 但生成的视频图像的质量不太令人满意。如果生成有压缩的或DV格式的AVI文件,其视频质量也不太好 尤其是一些镜头变化比较快的地方容易出现马赛克现象,颜色过渡比较丰富的地方会出现色块,缺乏颜色的平滑过渡。如果用这个AVI文件去经编码转成MPEG一1和MPEG一2格式的视频文件,视频质量会更差。由于劣质的视频图像质量会严重影响播放效果 对正确评价毕业创作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在非专业设备的情况下尽可能得到高的视频图像质量 渲染时生成无压缩的AVI或MOV格式的视频文件作为母版是上上之选。但在以前,我们在这一个环节上出现问题,却一时不知其中缘由。由于一个五分钟左右或者更长的动画短片,其前期和中期创作的任务就非常繁重,光是画稿就要上千张.而毕业创作的整个时间也就4个月左右,到了后期制作往往所剩时间已不多,然而后期制作的环节很多 而且都是必须做的.工作量很大,加上对各个软件的使用和理解上还有偏差.这样一来,加班加点便是家常便饭。如果对片子想要精雕细琢,就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同时.由于对毕业创作的进程把握上不是很有经验.到了毕业设计交稿的日子.有些学生还没有把整个片子最后渲染出来:时间线上已编辑好的.却无法把整个片子按无压缩的方式生成AVI或MOV格式的视频文件 由于时间紧迫,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事后经查阅资料,发现这个问题实践上不是由Premiere软件引起的.而是出在wi ndow s操作系统上。当时我们采用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 2000专业版,但硬盘的每个逻辑盘采用了FAT32格式.这种格式下。单个文件其大小最多只能达到4GB.而1 8分钟DV格式的AVI文件其大小达到4GB:一分钟720 x 576无压缩AVI格式的视频文件的大小为1 75GB,二分钟多一点的不压缩视频文件就达到4GB,已达到FAT32格式文件的上限,就停止渲染,而毕业作品的片长都在三分钟以上.所以就没办法用无压缩的AVI格式渲染整个片子。由于单个文件4GB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很少会有书籍或资料提到这个实际上由操作系统和文件分配表引起的问题。硬盘逻辑分区只要采用NTFS格式,文件大小就不会有限制 这时受限的是其他因素,例如视频文件所在硬盘逻辑盘所剩空间的大小。对于有非线性编辑板卡的机器,一般采用Windows NT操作系统.其文件格式已采用NTFS 就不会出现单个文件最多4GB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后,考虑到有些学生的片子可能会比较长,对二年前购买的机器进行升级,扩充内存,加装硬盘,并把所有机器的每个逻辑分区都用NTFS格式,其中有一个分区的容量达到60GB或更大,用来存放不压缩的视频文件。由于有着清晰的后期制作思路,创作得以顺利进行,这次最长的一部片子时间长达1 2分48秒,渲染出的视频文件大小达22 4GB。
中国DV面面观任何艺术门类的发展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新有创作范式对旧有模式的合理性颠覆,DV纪实类节目的创作也不例外。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电视领域的发展速度是以翻番来计算的,这反应在资金上的巨额投入,电视市场的深度开掘,技术上的不断更新,观念上的持续突破。但由于宣教式专题片和“纪实主义”对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这一代电视人的深远影响,导致了纪实艺术在观念和创新意识上的步伐永远比技术和其他因素都要走得艰难。2008年的中国国际纪录片选片会中的120部DV获奖节目,成为2007-2008年度全国优秀纪录片的一次大检阅,其间涌现出无数值得深思与借鉴的新作品。中国纪实类节目在九十年代后期面临了栏目化,市场化带来的困境之后,近些年终于在独立精神和标新立异的基础上艰难地迈出了可喜的步伐。首先在总体表现上,DV创作人员的文化视野不断开拓,使得DV纪录片题材在选择上继续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除了大众化的那些民生题材外,关于自然灾难,社会犯罪的,关于濒危动物,关于人文关怀和爱情亲情,关于生与死,道德与伦理,理智与情感的题材在2008年都有不少节目,甚至还有拍摄关于文物古迹、考古发现的。题材的选择广泛使得DV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领域,象北京独立制作人霍凤兰的人文类纪录片《敬老院》、广西党员电教中心的旅游类纪录片《月亮妈妈》、杭州独立制作人祝辰州的动物类短片《爱的故事》、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创意类作品《寻》等等,都大有一鸣惊人的感觉。其次,不同类型的DV纪实作品融入了不同的创作手段。07年我们在收到的500部纪实DV作品中,纯纪实类的几乎占了95%,08年我们收到了650多部纪实类作品,其中纯纪实类的占了85%,另外的一些DV作品,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重演、再现、动画、素描、沙画等多种创作手段。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的《我的体操梦》,山东刘何雁的《越来越近》,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的《五种运动》,中国美术学院的《越狱篇》,中国科技大学的《夏》等等。尽管这里有些节目在多种创作手段的运用上还显稚嫩,特别是掌握不好重演再现的分寸,但是我们毕竟在DV创作上走出了“单一纪实”的框框,迎来了多元纪实的新时代。再次,DV创作开始重视经费的投入。不少个人和大学都在DV纪录片创作上投入了相当的费用。记得07年,笔者在了解DV创作经费投入的时候非常悲观。江西一位长期从事DV创作的龚先生,每完成一部10分钟的纪录片投入330元钱,08年他平均投入600元。传媒类大学的学生每完成一部作业,平均投入650元(含设备计时),08年的传媒类大学平均投入850元(含设备计时)。中国传媒大学的南广学院拍摄纪录片《绿牡丹》投入了4000千多元。而独立制作人刘珂明先生,为了创建自己的DV工作室,除了添加了更高级的DV摄像机外,竟然将自己的“标清非线”整个升级成苹果的“高清非线”,仅这一项就花掉了15000多元。DV的多元化发展,为我们的纪录片创作领域增添的色彩,尤其是它的个性化创作风格,使DV时代能够加速出现多元的纪实作品。现在,增值、独创、反传统、反中心等理念与视点已经渗透到DV创作的诸多层面,一个在手段和技术上“怎么都行”的创作时代就在我们眼前!“表现”与纪实独创性与主观性的彰显成为2008年度DV纪实创作最为期待的理念。“最好的纪录片艺术家应该做他自己”,说的就是艺术的“表现”与“再现”,“写实”与“写意”的关系问题。2008年的国际纪录片选片会,引起评委们注意的是一批“表现力极强”的DV纪录片出现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的《寻找马克思》,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影工作室”的《维》,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Q猫日记》,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校园四格》,还有一部高中生制作的《变》等等。虽然这批作品都略有稚嫩之处,但是作者的强烈“表现”手法,不能不说中国的DV创作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表现”发展期。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纪实类节目是从“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宣教时代走过来的,在我们进入到“纪实时代”后,主要的创作手法就变成了“长镜头,跟腚拍,同期声”等等。即使进入了21世纪,中国的纪录片还是大都打着“纪实主义”的大旗,貌式“原生态纪录”地在纪录片创作领域前行。但是,2008年的DV创作,使我们对“纪实主义”和“原生态纪录”有了另外一种颠覆性的认识:“表现”能不能实现“再现”,即能不能达到“纪实或者原生态纪录”?其实,纪录片这种艺术更需要作者的个性化创作和“个体”的深度思考,更需要表现个人的主观意图。法国FIPA电影节秘书长让.米歇尔先生曾谈到“纪录片是一种思考方式。”看来只有凝聚了作者思考的作品才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008年,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先锋派DV人逐步突破“纯纪实”的自然主义怪圈,大胆地在纪录片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笔者就认为“纪录片是最主观的客观纪录”,“是作者对被摄者的人生感悟”。所以当我们发现一年比一年多的“主观表现”作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纪录片领域的时候,我们大可不必慌张,因为这是“纪实艺术”的一种进步。纪实是一种美学风格、一种审美态度,与纪实密不可分的真实感、真实性自然成为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曾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的鲁道夫•爱因汉姆(Rudolf Arnheim)从心理学研究电影,出版《电影作为艺术》一书说:“我们所掌握的直接经验的工具越完备,我们就越容易陷入一种危险的错觉,即意味看到就等于知道和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提醒我们,对于影像艺术的理解,如果我们只停留在现象真实性的层面则失去了由审美所带来的更丰富的内涵与意义,它更要求从本质真实、审美真实的角度去理解。现实生活中,“客观”的标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由于社会经历,地域文化,教育程度,性别喜好等多重原因各有独自的见解,同样一个题材在不同编导脑中形成的是不同的概念。再经过选择,剪裁,加工,最后呈现给观众的就完全是一部凝聚着作者主观意识的“多重假定”的真实作品了。因此,对于纪实艺术的真实性特征,我们需要在历史与实践的动态中、在“多重假定”与接受审美等不同维度中认知与把握。因此当2008年,我们突然发现大量的DV类“表现”主观的作品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感到“吃惊”。纪实艺术的真实性还取决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中国传媒大学高鑫教授说:“纪实作为一种美学风格,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或者是达到客观真实,或者给人真实感、真实性。” 可见此处的真实性与真实感意义相同。那这种真实性或真实感是如何形成的呢?朱羽君教授一语中的:“过去和现在,人们对真实性的理解,及审美要求是不能超越当时的技术手段超越的。60年代,我仍用16毫米摄影机拍片时没有同期声,就是画面配上音乐,没有人提出不真实的问题,因为当时根本不具备运用同期声、长镜头的技术设备,我们那么拍就符合当时的审美要求,但现在还这么拍,人们就不能接受了……” 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真实性就具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当一部普通电脑都能够剪辑出声画并茂的DV纪录片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将DV创作限制在“纪实”的框框里面,给他们一些空间,让这些“表现力”的作品为纪录片的花园再添一抹绿色!“曲高”与“和寡”DV纪录片是纪实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DV又是拍给谁看的呢?不知道有多少DV爱好者,或者所谓业内人士能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言之有理的答案。在2008年的上千部DV纪录片中,我发现了两类完全不同的节目。一类象《神吃侠侣》、《我为音乐狂》、《非主流》、《一室之鼠》、《零八年,萧洒毕业》等等节目;另一类是《留住我们的根》、《国旗班》、《我环保,我快乐》《我的长征》、《军歌嘹亮》等等。从题目上我们已经发现它们的不同了。前者明显是非功利性的,作者也不一定抱有多少“责任感”去拍摄。而后者不同,明显的带有“思想定位”和“主题先行”的味道。在这两类节目的评选中,非常明显的是“非功利”性的DV片,都获得了高奖项,而后一类则“成绩不佳”。这种状况在06和07年的DV大赛评奖中也显而易见。08年,我们特别看好了《军歌嘹亮》和《国旗班》两部DV短片,从选题到镜头拍摄质量到剪辑的流畅性,都可以说是达到了专业的水准,但是在评奖中却是“曲高”,而不能最后“和寡”。当我们拿到观众中去播放的时候,仍然是“曲高和寡”。 细细分析,《国旗班》、《我环保,我快乐》《我的长征》、《军歌嘹亮》等节目从拍摄质量到剪辑手法到配音配乐都要好于《神吃侠侣》、《我为音乐狂》、《非主流》等,那么为什么在评奖和观众反映上却逊色于那些好像没有主题、拍摄随意、剪辑凌乱的纪录片呢?原因可能要从DV创作的“民间化”和“个性化”上来探讨。 DV创作本来就是大众的“民间影像”,这里融入了众多的“随意化”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以及思想观念,它不是严肃的面容、阳春白雪的谈吐和不染尘事的眼神?DV创作也不可能是完全的精英文化?所以当一名DV爱好者拿起DV的时候,拍摄什么不拍摄什么就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创作观念。想“告诉你什么”或者“宣传什么思想”的拍摄者,肯定会顺着它的“思想线”往下走,拍出“功利性”的节目。而另外一些DV人则会拍出另一类“平民视点”的纪录片。我们这样分析DV创作,并不是不要主流创作,而是针对DV创作的个性化特点来全面论证DV的整体创作。我们都知道,DV与所有的媒体一样,都应该是有历史责任感的,更应该是不媚俗的。但是由于DV创作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是“民间”,所以我们就不会要求老百姓也要拍摄“主流”的DV作品。而DV的受众包括05-08年的评委也大都是“民间”人民群众。尽管DV也是在以纪实的美学风格成为历史和历史中真实的原生态的人和事的见证,但这与取得相对广泛的普通受众的认可并不矛盾,毕竟,作为一种传播行为,赢得更多的受众,意味着获取了更好的传播效果。个别DV的“曲高”,不能不说是最后“和寡”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我们转变一种观念进行创作,也许能够使“曲高”的节目达到“和高”的转变。“电视”还是“电影”2008年,好像有人发号召似的,突然在DV纪实类节目中产生了一大批“电影纪录片”(提法不一定准确,暂时这样叫)。这些作品主要出现在“专业”拍DV的人群中。比如电影学院的《膜》、《梦》、《某小店》,中央戏剧学院的《吻》、《洛渍》,中国传媒大学的《就一次》、《零度逃亡》、《在上在下》等等。这些作品往往是短片,它们即象纪录片又像“小电影”。如果按照纪录片的标准衡量,这些节目“表演和导拍痕迹太重”;如果从电影的角度观察,这些作品又“太纪实”,“演员及拍摄用光等等都太不专业”。所以这些DV短片就不可能在电视台播出,它们的使命就是小范围传看或送到国外评奖。实际上这种情况在2003年以后就出现了,只不过近2、3年越发发展的越快了。笔者就曾经从2004年到2008年的5年间,每年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纪录片”。比如《悬棺》、《油菜花开》、《弦》等等。拍摄这些“电影纪录片”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并且会产生较高的获奖率。那么进入新世纪大量产生的这种DV“电影纪录片”与我们日常见到的纪录片有什么区别能?所谓“电影纪录片”就是作者先根据现实中的一件事或者一个故事写成一个脚本,然后按照这个脚本,象拍电影一样拍纪录片。它与纪实类纪录片有这样几个区别:1、 纪录片是在纪实拍摄中写解说词,“电影纪录片”是在拍摄前写故事脚本;2、 纪录片是尊重“原生态”纪录,“电影纪录片”是用表演达到作者意图;3、 纪录片是在拍摄中寻找故事,“电影纪录片”是根据现实写好故事在拍摄。4、 纪录片杜绝使用演员,“电影纪录片”会根据现实使用演员进行“重演”。5、纪录片多采用现场声,“电影纪录片”有时候甚至用拟音完成音响效果。6、纪录片讲究娓娓道来,“电影纪录片”讲究“高潮、悬念、、情节、冲突”。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电影纪录片”并不是所有从事过纪录片创作的人都能完成的。他需要作者有较强的故事编串能力,有故事片的创作功底,需要对构图、色彩、灯光、拟音等等有较多的理解。这样的“电影纪录片”即摒弃了纪实类纪录片的节奏慢、无悬念、采访多、平铺直叙的缺憾,又没有脱离“现实中的真实”。所以在送出国外进行评奖的节目中,同等条件下“电影纪录片”是很“吃香”的。这种DV节目形态的出现,为今天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选方式。 所谓的“电影纪录片”常常有两个标签:其一,是较多的非纪实画面,包括再现手法拍摄的场景和运用特技处理的画面。在表现过去时空的时候,不再单纯的使用人物的叙述和历史图片资料,而是运用真实再现的手法拍下重新扮演的场景,构成纪录片中的不同片段;将以往要用人物说话和图片展示的内容外化为有具体形象的电视画面进行表现。当然,其前提应该是通过前面的行文说明或在画面中用某种特技提示,使观众明确的知道:这一段落是真实再现的。这种画面的存在导致了第二个标签的产生:相对量大的解说词。与纪实画面相比,这类画面并不具有客观叙事性,或者说它的客观叙事性不容易被认可,因为画面本身是以虚拟的身份出现的,即使100%的复原历史,它也不可能被看成事实,它只是一部分视觉元素,所以在画面上需要铺陈大量的解说词,这个部分是能够被采信的。这两个“标签”构成了一个整体,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好比是编导者将一个普通观众在听到解说词时可能出现的想象有所依据的、具体形象的表现出来了。之所以将上述两个因素称为“标签”是因为在作品完成之前,很难界定它们是优点还是缺点,它们处在一个临界点上,处理得当是增色的亮点,处理不妥则会成为影响全片的败笔。在多元融合的时代,我们用拍故事片的手法拍纪录片,用拍纪录片的手法拍摄故事片,没有什么好还是不好,可以还是不可以的问题。只要好看,只要能够愉悦大众,任何创作手段和方式都可以尝试,况且DV还是一种“个性化”创作的片种,它在创作方式上的驰骋,一定会给我们的纪录片家园带来一抹清新的绿色!融入国际潮流2008年DV创作群体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特点:走向国际。在08年获得金奖的30部DV纪录片中,有9部已经通过各种渠道送到国外参加评奖。在获得银奖的50部DV纪录片中,也有12部参加了国际各个电影电视节。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08年获奖的十大纪录片金奖和十大环保纪录片金奖的节目中,有7部是DV拍摄的,其中不乏民间的独立DV爱好者。他们成了真正的进军国际传媒的主力军。DV融入国际化创作潮流,首先是受后现代主义创作思潮的影响。大批DV纪实主义者,在创作上摒弃了“纪实,纪实,再纪实”的创作方式,更多的开始了标新立异,进行反传统的独创:我们在《我的大学梦》里看到了动画的介入;我们在《楼上楼下》里看到了素描的展示;我们在《洛渍》和《膜》里看到了搬演重现;我们在《一年》中看到了与节目毫不相干的舞蹈;我们甚至在《吃侠》里,看到了大张旗鼓的“导演”……。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和2006年我们看到的许多DV作品,还仅仅停留在对上述多元创作手法的尝试与探讨阶段。到了2007年和2008 年,多种手段在纪录片中的运用,竟然成为习以为常的创作方法。DV创作上的这种多元趋势,迎合了国际上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念的方法,使08年有20多部(仅是中广协会的统计)DV短片被世界各个电影电视节选中参展。DV融入国际化创作潮流,来自于“国际化语言”的使用增多。在2008年度获得一等奖的节目中,中外专家和国际电影节主席最欣赏的3部作品是《敬老院》、《俄亚纳西人》和《爱》。这3部DV作品的一个共同标志就是“无解说或者很少有解说”,基本上是“画面加字幕”。象广东台山电视台拍摄的《俄亚纳西人》,几乎字幕也很少。但是“画面语言的故事化”使中外观众都能够看懂“中国故事”。 中国的纪录片是从“宣教时代”走过来的,因此多数的中国观众养成了“画面加解说”的“听故事”的习惯。但是走入国际的纪录片就必须要解决外国人也能“看明白”的问题。所以不少DV爱好者开始尝试“用画面剪辑故事”的创作方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08年的DV节目中,越来越多地看到了这种用国际化语言(画面)创作的DV纪录片。可以说,“国际化语言(画面)”在DV纪实类节目中的大量运用,会使我国的纪录片更多的走入国际社会,这也是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DV融入国际化创作潮流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很多DV爱好者学会了“用悬念结构故事”。为什么电视剧比纪录片好看,就是因为电视剧能够“人为地用悬念结构故事”。纪录片不能这么做,是因为它必须尊重“客观现实”,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但是电视剧的“用悬念结构故事”的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在2008年的DV作品中,越来越多的DV人学会了使用“悬念”。比如获奖DV纪录片《敬老院》,作者在创作中,多次用画面表现两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如何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如何在心理上相互安慰……。当所有的观众都以为这对老人只要结婚,一定是一对幸福的伴侣的时候,故事出现了大转折:这对老人开始相互指责对方“心眼小”,“对自己关心不够”等等。当观众以为这对老人不会成为“一家人”的时候,他们又都在敬老院院长的撮合下同意结婚……,然而他们在敬老院的3年多时间里又没有结婚,直到这部DV纪录片看到最后,也不知道他们的情感究竟发展到了那个地步。节目结束时,笔者曾经问过30多位关心老人生存状态的观众,一部分人希望这对老人结婚,另一部分人不希望这对老人结婚。一对老人的恩恩爱爱揪起了多少人的心。“悬念”本是电影大师希区科克的专有名词,后来衍变成编剧用来结构电视剧或者广播故事中的专有名词。所谓的“悬念”,就好像中国传统的评书,时时留下包袱,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现在很多DV人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都在使用和借鉴电影电视剧(故事片)的这种创作手法,而且不少人的作品都获得了惊人的效果。可以说,当广大DV爱好者都会用“悬念”结构故事的时候,中国平民影像讲述故事的水准一定会大大提高,中国纪录片与国际纪录片接轨的能力一定会更强,走入世界的纪录片一定会更多。
1、DV 约会吧 2014年4月27日,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组委会举办DV节十周年系列活动之“我们约会吧”,该活动为DV创作者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平台。活动旨在为优秀的脚本和优秀的拍摄者搭建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以活动的形式引起广大师生对DV创作的兴趣。2、DV展播 2014年9月18日、24日,第七届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在湘潭大学俱乐部举办优秀作品展播,传播优秀DV文化。10月8日,第七届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优秀展播最后一站,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组委会联合XTU百事通举办“军训季-寻找最可爱的人”活动,播放了军训微电影《九十一个兵》和亲情微电影《爱不释手》,为观众们献上了一场激情饱满的视觉盛宴。组委会在学校特定地点播放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往届的优秀作品,吸引新老同学对DV产生兴趣,同时也让更多同学萌发拍DV的想法。作品展播体现了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的活力,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了DV节在新生中的知名度和关注度。3、高校巡展 2014年5月4日,“中国梦·我的梦”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之高校巡展在湘潭大学逸夫楼第一报告厅开启梦想旅程,陆续在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江苏大学等各大协办高校开展巡展活动。各巡展专场由活动主办方总负责,协办高校协助举办。高校巡展主要在展现优秀DV风采,传播优秀作品中普世价值观。更能促进高校学生对DV的了解,有利于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的进一步推广,同时也推动了高校DV文化的发展。4、DV特色之明星进校园组委会承办了大量明星进校园活动,如《港囧》高校提前观影会、《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主演高校粉丝见面会、《恶棍天使》校园碰头会,邓超、包贝尔、刘畅亲临校园,与湘大粉丝见面。这些活动旨在引进优质电影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湘大校园文化的繁荣;也扩大了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的校园影响力,更好地推广DV文化。5、优秀作品简介(1)第一届湘潭大学《浮躁之年》——最佳摄像奖导演:常浩简介:三个男生,李小天、顾亮和王力,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梦想与追求。在年轻人那漫长的浮燥之路上,他们为理想抗争。到最后只剩李小天孤身一人,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青春,往事,那一段浮燥之年失去可以被证明的条件,回忆竟然比幻想还不真实。他似乎在一个追求过顾亮的女生身上,找到了一点点过去的线索,可故事却向另一方向延续……湘潭大学 《跳-SPRING》——最佳摄像奖导演:梁巍简介:路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碰到了宇文嫣,同样是大一的新生,之后,两人发生一段短暂的虚幻的莫名其妙的恋情。现实的生活是残酷的,文嫣在短暂的甜蜜后,莫名其妙的离开了小天。小天承受打击,他去跳、去思考,终于,他认识到真正的自己,他长大了,他的春天来了。当虚幻的爱远去,小天发现了现实的一切更加美丽……(2)第二届重庆大学 《那时那刻》——优秀作品奖导演:黄鹏简介:“别怪我,我需要过有钱人的日子,等我得手了,有钱了,我会把你接过去一起享福的”。她哀伤的眼神目送他离开。当爱情遭遇抢劫,拿什么拯救。改编自小说《当爱情遭遇抢劫》,重庆大学电影学院专业学生剧组全力打造。湘潭大学 《一抹天蓝》——优秀女演员奖导演:张弘磊简介:高天远是学校优势学科的一位天才,四年生活我行我素,对自己的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韩心默是一个从小到大在老师和家长眼中都很优秀的乖乖女,对感情热忱期待而坚定,就在两人经历一番曲折终于在一起时,天远在一次尖端科技研究试验中突发意外,烧坏了面容,悄然离开了心默。十年后,天远带着期待与怀念重回校园,已物是人非。(3)第三届中国传媒大学《烟溪旧梦—黑井纪事》——最佳纪录片奖导演:刘扬简介:这是一个拥有古老建筑、古朴民风、儒雅传统的边疆小镇,它的博物馆式的观赏价值以及令黑井人骄傲的文化地位会让您叹为观止。相信定能让人在耳目一新的同时,让您记住那段曾经辉煌的历史,向往那片神秘的土地。重庆大学《六月的西瓜》——最佳作品奖导演:刘沛简介:六月,夏天已经开始到来。高考结束的以后,小龙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剃光了自己的头发,似乎想对过去挥一挥手――报复了一直欺负自己的同学,和老师澄清过去的误会,向喜欢的女孩子表白。风扇不停的转动,无声的日子,被淹没在时间的流逝中……(4)第四届上海大学《戏痴张良》——最佳纪录片奖导演:张逸鹿简介:张良,1982年生,是一家装潢公司的普通职员。2000年起,加入梅园业余京剧社,疯狂迷恋上了京剧,从此,京剧与他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本片记录了传统文化身处巨变时代中的尴尬,也展现了张良的“戏痴人生”。中国戏曲学院《贼》——最佳导演奖导演:李耀东简介:生活在都市底层的无业小青年、痴傻的乞讨者以及善于伪装的小偷之间发生偷窃与被偷窃,侮辱与被侮辱,人性的挣扎与沉沦。当这种小人物式的沉重被用一种活灵活现又不失幽默地口吻讲述出来,给人一种加倍的心灵触动,让人深省……(5)第五届长沙理工大学《小达借钱》——最佳编剧奖导演:蔺晨阳简介:以第一次来大城市的小达的视角,刻画出生活在城市中的一个个与小达格格不入、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希望以这种鲜明的反差,引起每个观众对社会现象的顿悟、城乡差距的反思和家乡情结的共鸣。海南大学《惊天拍戏》——最佳剪辑奖导演:王汀若简介:影视系大学生东东和婷婷正在拍摄DV短片,突然东东的父亲出现,婷婷认出他就是曾经和母亲偷情的那位男人。东东的父亲因为和婷婷母亲的关系而失去了自己的家庭和儿子,也让婷婷的母亲在一次意外中死亡。于是婷婷利用片场拍戏的一次偶然机会杀死了东东,她要为自己的母亲复仇,也以此来彻底解脱她与东东的恋人关系。(6)第六届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情聚振华》——最佳纪录片奖导演:李欣蓓简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常常不经意的让人们患了都市浮夸病,走在生活的路上很容易迷失方向。但也同样会不经意带给我们惊喜。他追随善心掏腰包为需要帮助的孩子建立爱心食堂,他让学校的每个班级称为家。他教会身边的人先做人再成才。在多数人自顾不暇的今天,更需要传递的是这样的生活姿态来教会我们收获生活。西南大学《空窗》——最佳光影奖导演:臧连荣简介:《空窗》讲述的是西南地区一个退学打工的姑娘,因找工作被人拐卖后,与人贩子斗智斗勇,最后反‘拐’了人贩子,而后成功逃离的故事。讲到最后讲的是一个人在一种环境下也会变成另一种人。那个女大学生由一个被害者变成了另一个拐卖者。她成功跑出去了,可是谁又知道她会不会以后也会像那个少妇一样成为一个职业拐卖的人贩子呢?(7)第七届湖南农业大学《再见 我的大学》——最佳电视散文奖导演:朱洪广简介:曾经的我们,看着学长学姐离别校园,对毕业有着说不出的期待。现如今,我们亲身处于离别的故事,才深深明白其中的滋味,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毕业的心情,说不出是轻松还是沉重,是怀念还是不舍,它像一截没有被掐熄的烟头,明明灭灭地诉说着一些苦涩的情绪。安徽理工大学《蜕变 青春怒放》——最佳导演奖导演:孙建简介:四个花季少男少女在大学校园里展开了一段爱恋故事,得不到喜欢的人的认可,尽管落寞痛苦,但为了下次更好的遇见,他选择了蜕变,珍惜身边青春年华里一直默默陪伴自己的她。北京电影学院《谷雨》——最佳美术设计奖导演:李明简介:雅安市芦山县的村民在2013年的雅安地震中变得一无所有,失去房子的王启军被银行催着交房贷款,本应收到来自上面赔偿的钱财数目却因村长的扣押而大大缩减,无奈之下,他只能寄希望于观世音菩萨,以求摆脱苦难。西南大学《海棠》——最佳作品奖导演:臧连荣简介:村里有个女人叫海棠,男人大都觊觎,丈夫死后,村里的青年庆文总是去偷窥她,被庆文媳妇发现后闹得沸沸扬扬,村里流言蜚语将海棠压迫的喘不过气,这个时候他认识了先进的知识分子共产党员兰花老师,兰花老师的思想影响了他,鬼子来临前夜,兰花老师回延安送情报,鬼子却杀村里人以求逼出兰花,危急情况下海棠替补兰花被日本人抓去严刑拷打最终牺牲,五爷将她和她的丈夫埋在了一起,那年的海棠花开的很美。湖南大学《隐居中国》——最佳纪录片奖导演:夏梦怡简介:在长沙某处,一位来自瑞士的音乐家马蹄游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无论是现代摇滚音乐还是传统地方音乐,他都能把它们变得有生命力。影片也以马蹄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和城市的问题,他以敏感可触的姿态移动在中国的农村,如音符一样述说着自己的热爱。 举办时间 主办单位 合作媒体 2004(第一届) 湘潭大学社团联合会 新浪、搜狐、网易、中国大学生在线等 2005(第二届) 湘潭大学社团联合会 中国大学生在线、新浪、网易、红网等 2006 (第三届) 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组委会 搜狐、优酷、中国大学生在线等 2007 (第四届) 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组委会 新浪、网易、腾讯、红网等 2009 (第五届)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领导小组办公室、湘潭大学 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搜狐网、新浪网、网易网、腾讯网、红网等 2012 (第六届) 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组委会 光明日报、新华网、搜狐网、中国大学生在线、大公网、湖南频道等 2014 (第七届) 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组委会 光明日报、湖南卫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大学生在线、搜狐、新浪、中国新闻网等
多元,私化,异化,模糊
267 浏览 2 回答
308 浏览 2 回答
165 浏览 4 回答
121 浏览 2 回答
344 浏览 3 回答
273 浏览 4 回答
216 浏览 3 回答
98 浏览 2 回答
100 浏览 3 回答
328 浏览 1 回答
102 浏览 4 回答
293 浏览 3 回答
305 浏览 2 回答
246 浏览 5 回答
152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