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大致分为两点吧。 第一点就是感受到了资本和现实压缩了创作者的空间。 如果关注书籍方面出版就会发现,纯文学小说出版的数量实在是少得可怜。这几年大多都是出的通俗类题材(因为可以影视改编),是宁可做工具书,社科书,也不做文学书。即便做了,要么就是引进国外,看起来高高在上“洋气”的;要么就是当今的一些“文学老人”的折腾新作。还围绕着这些”洋气”和“老人”,合理的把文学奖项给他们颁了。并没有贬低国外文学和国内出名作家的意思,我是说迅速发展推陈出新的时代怎么就在纯文学这方面停滞不前了? 很保守,这是我对出版方的第一个印象,毕竟保守能够稳定,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我的第二个印象就是他们也已经察觉到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在积极寻找新人,可又与此同时设置条条框框——将文学分为什么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和报告、对话类的一些纪实文学。其实,最主要目标就是非虚构文学,目的也当然看重所谓的IP和影视改编权,直白一点就是钱。这不禁让我想到网络文学,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看书的读者还得分男女,书分成所谓的男频女频,确定性别之后还可以继续细分,魔幻。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一切都做的很好,细分以后真可以直接锁定到需求,从而积累越来越多人气。估计现在搞纯文学的也馋了,也想尝尝这个甜头,可又放不下身段,搞出这么一套文学分法。 大体局势出来后,创作者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写什么了。按照要求作文的肯定是有的,可,这样的文不纯了,自然也称不上是纯文学。不按要求的呢?就更难了,你不符合他的要求,他也不会和你合作。这就是有天赋的新人得不到出头的原因,而且,我相信有天赋的人肯定是有自己的坚持的,他绝不会迎合市场。以我为例吧,我自认为有点才气,写作也些年份了,可我一直都是闭门造车的状态,自己写自己的。我写作速度是很快,因为我是喜欢一鼓作气,开头了就必须写完为止。之前一直写的是纯文学的长篇小说,写完第四本长篇小说后我才突然意识到,我要怎么出版这个问题,而且,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解决办法。 我这才知道短篇小说的投稿投中几率和获得曝光的几率要大一些,在写长篇之余,我基本上是两天一篇短篇小说,然后投给一些有名气期刊。整个短篇从故事层面来说,冲突,内容,呼应,深度,我觉得最起码都可以算得上是及格线以上的水平,我反复修改。我看过很多文章都不如我写的,也被发表出来了。而且我投稿都很谨慎,找的是那种官方网站上面的地址,投稿过去。等待回信是一个难熬的过程,一般上面都会标注着在什么期限内回复,如果没有回复的话,就自行处理。结果投的稿件全是这种没有回应,我每一篇都保证着水准,可是没有一个投稿中的。也许及格线以上,达不到他们的使用标准,我也许要写及格线以下的东西,也许这样能发表出来,很多也许。 我曾一度怀疑我是否真的有这方面的天赋,唯一让我感到庆幸的事,今天我把稿件投过去,第二天收稿方就给我回信了。这让我惊喜万分,虽然回复的是退稿信,但是我也非常高兴,人生中第一份真正的退稿信,我觉得他们真的看我的稿件,虽然他们不用,可我还愿意为他们写。可能他们也没有认真看,随便找个理由拒绝我罢了,但这时候我才想到,之前那些没有回应的,他们或许是连看都没有看。我才知道,原来是孵化纯文学的平台太少太小了,纯文学的期刊杂志是有的,还有坚持纯文学的。可在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一篇文章的审稿时间动则一个月,多则几个月。不能一稿多投,其实我是能理解的,可几个月等来的却是没有回音,多少有点失落。长篇小说更不用说,审稿时间更长,出版方又谨慎,出版的书号又紧张,又处于无法盈利的状态,无名无姓的人出版自己的作品真是难于登天。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出版社会选择一遍又一遍的出公版书,通俗书,工具书,社科书等等,就是不愿冒险。而坚持自己的创作者们就等于失去了资本的陪玩,被遗弃了。现在出版又出版的,传播又传播的,那些封面装裱精美的,可能这些东西和它本身的价值是不对等的。卖的也只是装裱而已,或者品牌而已,书籍就是商品,说不好听点就是伪装成巧克力的,哎,垃圾罢了。尽管是这样,这些东西还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不停地给把人当傻子喂就真的有人群不停地接收。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自然而然认为文学就只有这个高度,后来的人以史为鉴,只会越来越差。而原先的垃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成了新的高度,魔幻。第二点就是我很早就怀疑当代文学了,因为当代文学没有了文学批评。其实,我不知道当代文学究竟是个什么标准,可我知道文学从来就没有标准。所谓的标准,其实,也就那样。文学就现在而言,早已就不是文学了,其实这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人学。这个人出名,就是文学,不出名的人永远都不会是文学。这个人年纪大去世了,就是文学,活在世界上的没停止呼吸的永远不是文学。全都是关系学,文学的诞生需要机会,可机会并不是平等的,总有人情世故,有关系者的优先,其他的无关系者,就等于说是没机会。当代的文学批评要么捧上天,要么贬入地,而且这两种都是和商业挂钩,不会说真话。好的地方没有表扬,坏的地方没有批评。要么就是忌于名气捧臭脚,要么就是觊觎资本肆意夸贬,要么就是基于真实改编博同情,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就目前纯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看书的读者,甚至有时候说出一点点的毛病还被认为是过度表现自己独特,刷一些存在感,博取眼球。好像对一点点的轻微质疑都有巨大的不适应似的,当然了,什么书都不乏喜爱者,每个人看待作品的角度是不同的,对于作品的要求是不同的,希望在书籍里得到的也是不同的。我的意思是当代文学是符合当代人需求的,这点毋庸置疑,当代人需求的不全是娱乐和新闻,人们对于文学的渴望是与生自来的,他们有些自己的评判标准。完全可以放心,不要限制读者对于文学的判断,我觉得很多出版社其实不太能承受读者对自家出版作品的差评。还是文学评论家太少了,几乎是没有的,我记得早期的文学界都不乏批评之声。批评和责备这要分清楚,批评是合理公正的,好的赞扬,不行的批评。可能真是由于资本的压力,没了敢创新的新人和有力的作品,所谓的作品研讨会讨论会就成了王婆卖瓜的自夸或他吹现场,文学评论家寒心了,纯文学作品就越来越少了。要说的基本就这么多了,我的确是对现在主流的叙事有所怀疑。首先,纯文学肯定是要虚构,还得大胆的虚构,如果你写作连虚构都不虚构还停留在非虚构写自己写他人的层面,那又有什么意思呢?谁都有真实的故事,谁都有自己的讲述方法,我觉得这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远远不够。我认为现在的文学平台完全可以放开一点,这世界需要的深刻一点都不会少于需要的娱乐,完全不用担心没有读者。好的纯文学流传至今,是没有人看吗?怕的只是不想承担失去资本的风险罢了。其次呢,我希望创作者们不要灰心,看我,写作多年一无所获,可我也不着急。我一边修修改改,一边又写新作品,马上等我第六本长篇小说写完,我在写作道路上还是一无所获。没关系啊,我早就有心理准备了,我相信我们写作者,说实话是想出版的,可确实又不是只是为了出版,写作让我们在心灵上有归属感,觉得像是为了这个而生。坚持自己的创作,坚持自己的创新,真的,我觉得我每写完一本小说,不管长篇也好短篇也好,就像是完成了一次自我蜕变,我很自豪的。最后,纯文学肯定且自然是没法出头的,现在靠着仅有的几个“门面”还能苦苦支撑,如果没有改变的话,这样下去过不几年,纯文学,就没了。不是死了啊,纯文学永远不死,至少我死之前我都不会认为它死了,我是说,纯文学在多数人生活里消失了而已,会回来的,它又没死,有一天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