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最佳搭配
栀子最佳搭配,相信大家都知道栀子,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的,具有化痰止咳的好处,那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栀子最佳搭配的相关信息,大家一起来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栀子可以搭配菊花、决明子、金银花茶等一起饮用,但是不宜长期喝,也不可大量饮用,适量品饮即可。
栀子花茶作用不错,适当食用的好处很多。但是要注意,栀子花茶不适合长期性大量食用,脾胃虚大便糖稀的群体也不能喝,肾阳不足的病人还要注意,喝栀子花茶也有忌讳,需正确合理的食用。
现代研究证实,栀子含栀子素、栀子甙、去羟栀子甙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熊果酸等。栀子煎剂及醇提取液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并能降低血中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对溶血性链球菌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有解热、镇痛、镇静、降压及止血作用。
扩展资料:
喝栀子花茶的好处
1、化痰止咳:栀子花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生长,释痰液而通畅气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作热痰壅而致咳嗽者的食疗品。
2、清热凉血:栀子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热,是疮肿毒,肠风下痢,血热妄行等病症的辅助治疗食品。
3、宽肠通便:栀子花含有纤维素,能促进大肠蠕动,帮助大便的排泄,预防痔疮的发作。
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处方用名】栀子、山栀、黄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
饮片特征及鉴别】生栀子呈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显深红色或红黄色,外皮有数条翅状纵棱,两端见有萼片及果柄的残痕。果皮薄,剥开后内部种子多数,黏结成团。气微,味香微酸。炒栀子:呈扁椭圆形碎粒状及碎片状,表面显金黄。气微,味与生栀子同。【性味归经及功能上本品味苦,性寒。归肝、心、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利湿退黄,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便溏者忌用。
【药理作用】栀子有镇静及抗惊、降温作用,有一定镇痛作用。还有降血压活性。有利胆及一定保肝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茵、卡他球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及血吸虫成虫。
【临床应用及配伍经验】1、热病心烦本品苦寒清降,善消心肺胃三经之火邪而除烦,每与淡豆豉合用以宣泄邪热,解热除烦;若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三焦俱热者,又与黄芩、黄连、黄柏同用。
2、湿热黄疸本品能泻热利湿,可用治肝胆湿热之黄疸,常配伍大黄、茵陈等药用。
3、血淋涩痛本品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常配伍木通、滑石、车前子等药。4、血热吐衄本品功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药用;本品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
5、目赤肿痛本品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可配菊花、石决明等。
6、火毒疮疡,跌打损伤本品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肿。
【单味药方】1、治洋金花中毒,取栀子40~60g,加水煎汤。1次顿服。(四川中医,1983,(4):56)2、治急性黄疸性肝炎,取栀子适量,加水煎煮3次,将每次取得的药汁合并,浓缩成50%或10%的煎剂,饭后服用,每天3次。(第二军医大学学术资料汇编,1962,(14):14)3、治扭、挫伤,取生栀子研为细末,用鸡蛋清1个,面粉和白酒适量,调成糊状。贴在扭伤部位,用草纸或棉热、布料覆盖,绷带固定,于扭伤当天敷药后休息,次晨取掉,不必辅用其他疗法。(四川中医,1988,(2):44)4、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5、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6、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人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7、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8、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9、治妇人子肿湿多,梢山栀子一合。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常用药对】1、黑栀子配淡豆豉栀子味苦气寒,色赤入心,善泻心肺之邪热,使其由小便而出,又善解三焦之郁火而清热除烦。本品炒后入药,既能入于血分,以清血分之热,又能出于气分,以清气分之热,谓之气血两清也;淡豆豉色黑,味苦气寒,经麻黄、紫苏发酵者。其气由寒转温,故能发汗开腠理,宣透表邪,散郁除烦。栀子侧重于清,淡豆豉侧重于解。二药伍用,一清一解,清解合法,发汗解肌,宣透表邪,清里热,解郁除烦甚妙,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诸症。尤其用于治疗外感初热,凡以银翘散,或荆防之类热而不退,而心下郁烦不适者。
2、栀子配滑石栀子苦寒清泄,清三焦火,凉血清心热,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肠膀胱而出。栀子并非利小便药,实乃清肺,因肺为水上源,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腑,得此气化而出。滑石甘寒滑利,滑以利诸窍,通壅滞,下垢腻,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淡渗滑利有降下之功。两药配伍,栀子偏清血分热,滑石偏清气分热,泻火利湿。治疗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
3、黑栀子配竹茹焦山栀人血分,凉血清热,能清三焦郁火;淡竹茹清热化痰,和胃降逆,善通胆络,宁神开郁。两药合用,清三焦火。治疗湿热蕴结心烦懊脓,泛恶,胁痛,小便短赤。
4、栀子配知母栀子善能泻火清热除热烦,既轻清上行能泻肺火,去肌表热,又苦寒泄降,泻三焦火,凉血清心。知母苦寒而不燥,既清实热,又可退虚热,与栀子配用起清热除烦之效。治疗热盛烦躁不眠,口渴,舌赤。
5、栀子配干姜外感伤寒,不用解表剂而误用导下之剂,损伤正气,邪气乘虚留于胸中而未深人,则身热不去而微烦。用栀子苦寒以吐烦,干姜辛热以益气,逐内寒而散表热。二药合用,则热去烦解。治疗伤寒,医以导下剂治之,身热不去,微烦者。
6、黑栀子配白芍火迫心脉,心神被扰,多有心痛暴亡之症。黑栀子苦寒入心,清心降火,以除病之由;白芍敛阴生津,养血止痛,以防暴脱之患。二药合用,一清一敛,使心火得清,津液得敛。治疗火迫心脉,心神被扰,心痛暴亡之症。
7、栀子配附子栀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尤善清心,为清热病烦闷之要药;附子辛热,功善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二药伍用,一寒一热,附子可制栀子苦寒伐胃,而不变配伍清热之性。治疗心火灼络,胸痹切痛。
【名方应用】1、栀子豉汤(《伤寒论》):方以栀子9g(劈)、香豉6g(绵裹),先煎栀子、后纳香豉,分2、次温服,得吐者,止后服。方中栀子泄热除烦,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凉,升散调中,宣中有降。两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以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侬,虚烦不得眠,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者。至于《伤寒论》栀子豉汤服法中云:“得吐者,止后服”,后人大多认为本方并非吐剂,如陆渊雷云:“栀子证而呕者,加生姜以止呕,可知栀鼓绝非吐剂。”验之临床,服栀子豉汤后,多无吐的反应,故本方非吐剂也。仲景运用本方亦是随症化载,如兼呕者,加生姜以止呕,名栀子生姜豉汤;少气者,加枳实、厚朴,名栀子厚朴汤。以上诸方,栀子之用,正如邹澍所言:“取期于土中收清肃之气以胜之。”
2、茵陈蒿汤(《伤寒论》):方中茵陈蒿、栀子、大黄皆为苦寒之药,寒能清热,苦能燥湿。其中茵陈亦有疏利肝胆的作用,为清热除湿退黄主药;栀子能除烦热,清泄三焦而则通水道;大黄除瘀热,推陈致新,使热壅遏之邪,尽以大小便而出。正如《伤寒论》原方后注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要知本证当有腹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等症。本方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以治湿热黄疸。
3、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方中栀子苦寒善清内热,治郁热结气,泄三焦之火从小便而出;黄柏寒能清热,苦可燥湿;炙甘草甘缓和中,并能调济苦寒之性,使不有损脾胃中气而取得退黄的疗效。本方为清泄湿热之剂。若加茵陈则效果更好。以治伤寒身黄发热,当是湿热郁遏于里而不得宣发于外所致,病属阳黄,亦即湿热发黄,除有黄疸特征外,并当有心烦懊侬、口渴、苔黄等症状。
4、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方中栀子、豆豉清心解烦,大黄、枳实除积泻热。当有身热,烦躁不眠,大便难,小便不利,身黄如橘色等症。以治酒疸。因酒疸为湿热蕴于中焦,上蒸于心,故现心懊侬;湿热阻气,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故心中热痛。可见乃是“取其于郁中鼓畅发之气而开之。”其退黄之理,《本草思辨录》说:“黄疸瘀热在表,其本在胃,栀子人胃涤热下行”,可见这是对《神农本草经》“主胃中热气”的深刻体会及应用。
5、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据《药性论》栀子“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方中由山栀子仁,伍入赤芍药、赤茯苓、当归、生甘草组成。共为末,空腹时服。主治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发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尿有砂石,或尿淋如膏,或热淋便血。方以栀子仁清热泻火,赤芍、当归凉血清热,赤茯苓、生甘草利尿通淋,全用共奏清热凉血,利尿通淋之功。
6、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重用连翘清热解毒为主,以散经络中之余火;配以黄芩清心胸郁热;更以山栀意在通泄三焦火热,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薄荷、竹叶外疏内清以清彻上中之火;大黄、芒硝之荡涤下行者、去其结面逐其热;白蜜、甘草,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功,桑中助硝黄以推导之力。全方合用,清上与泻下并行,但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所谓“以泻代清”,其意在此。以治上中焦邪郁生热之证。
7、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方中以山栀、石膏泻脾胃积热,重用防风,取其升散脾中伏火,此属“火郁发之”,藿香叶芳香醒脾,甘草泻心和中,用蜜酒微炒,则有缓调中焦之意。故全方清泻与升散并用,以此加减用于口舌生疮等有捷效。此乃缘于脾开窍于口;脾骨伏火熏蒸于上,故可见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诸症。
8、黄芩清肺汤(《卫生宝鉴》):据《汤液本草》“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腑,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方中由黄芩、栀子组成。药收两味,清肺而利小便,此即肺为水上源,源清流自洁。以治肺燥所致小便不通。
9、神效丸(《卫生家宝方》):据《本草纲目》栀子“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方中以山栀子30g,槐花30g(15g炒,15g生)共为细末。每服6g,空腹水调下。方中用栀子清热泻火,槐花凉血止血,共奏清肠止血之效。以治脏 毒,酒毒便血。
10、黄连栀石汤(《医学入门》):据朱丹溪谓栀子“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郁热,行气结。”方中由山栀,伍入吴萸、黄连、滑石、荔枝核(烧存性),研细末,姜汁和丸。以治湿热心痛,引小腹欲作疝者。
1、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栀子内涵多种酸类物质,针对人体可起到促进胆汁分泌、镇静、降压的作用。而不少医学报告指出,栀子有降血压、血脂效果,多建议三高人士服用栀子以缓解病情。而栀子内服,可清热泻火,对由热病引起的风寒、牙龈红肿、目赤、等情况疗效显著。
2、除了内服,栀子外用也同样有健康作用功效。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跌倒损伤,对于这些外伤普通的消炎止痛处理都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大家都会选择通过医学药剂来缓解,但很少人知道,其实栀子也有这些功效,而且相较之下更加温和。栀子外用可消炎、消肿、止痛、还有凝血等作用。
看完上述栀子的诸多功效,到底栀子要怎么吃,怎么用?
其实栀子的使用方法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栀子内服可以选择和鸡屎藤等清热材料一起煎服,对于湿热人群来说,这样可以更好的缓解症状,达到一个更好的清热解毒功效。
日常也可以通过泡茶的形式来将栀子进行泡水饮用,对于生活节奏较快的人群来说,这样的方式更简便。
而栀子外用,则可以选择把栀子研磨成粉,制成丸、散的形式来进行外敷,一般药房都有贩售。
除此之外,日常人们也可以选择食疗的方式来达到一个防治的作用,例如将栀子和小米熬成粥或汤的形式,让栀子和普通的食材进行充分调和,帮助人们更好的抵御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那么栀子服用的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毕竟是药三分毒,再好的药材没用对地方也可能成为毒药。对此有医学专家表明,人们在日常服用栀子的时候需要注意剂量,过量食用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晕眩等情况,一般情况下建议根据个人情况依据医生的建议下食用。
还有就是本身存在脾胃不好问题的人群不要使用,因为栀子本身存在的一些物质会导致患者症状加重。一些敏感人群也需要注意禁止使用,像孕妇、婴幼儿等,胡乱进食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反噬效果。
从上述关于栀子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栀子作为一种药草,作用功效显著,但人们在食用的时候也要注意使用禁忌。
中药鉴别之精髓:性状鉴别文炳春秋 >《健康知识》阅301转32022.02.13关注中药鉴定是中药标准化与国际化的基础。掌握中药性状鉴别是从事中药鉴定工作者所必备的基本功。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鉴别中药材的外观性状,进而判别药材真、伪、优、劣的简便方法,称为性状鉴别法。该法为历代医药学家经验累积所得,又被称为经验鉴别法。性状鉴别的基本内容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定之主体,其中凝聚有千百年来中医药界前辈的宝贵经验。由于物种遗传的原因,任何动、植物药都有特定的外观性状;药材的外表特征与内在质量亦有一定的联系。凭借这些药材外观性状可以帮助人们判断药材的真伪优劣。谈及药材性状(形、色、气、味)鉴别,一般可直接利用人们的感官,即看、摸、闻、尝等方法,必要时亦可加以水试与火试。1.外形观察外形特征是性状鉴定的重要内容,许多容易混淆的中药均可以通过外形的比较而得到区分。如容易混淆者白前与白薇,前者根茎横走生长,断面中空,后者根茎直立生长,根丛生于根茎上,形如马尾,断面实心,据此特点可以将二者区别。《百药鉴别》一书便是主要通过外形比较鉴定100组容易混淆的中药。近缘种归并为属,近缘属归并为科,同属或同科的植物形态特征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伞形科药材,果实类为双悬果,根多呈圆锥形,根茎具环节;断面常有油点分布等。如姜科药材,根茎多呈环节,根有纵皱纹,环纹明显等。植物不同的入药部位也是具有不同的鉴别规律,如根类中药重点观察形状、表面纹理、质地和断面;茎类中药一般应观察其形状、大小、粗细、表面、质地和折断面等。很多性状鉴别的经验术语,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如野山参的鉴别:“芦长、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须”,仅用了14个字,就道出了野生人参与栽培人参的主要鉴别点(见图1)。再如优质天麻的鉴别要点为:“鹦哥嘴、圆盘底、扁圆体、有点环、断面角质一条线”。鹦哥嘴指质优的冬麻顶端残留的鹦嘴状芽苞而言;点环指表面的点状潜伏芽环纹。中药经验鉴别中尚有一些形象生动的形容术语,如“珍珠鳞”描述的是蛤蚧体表灰色圆形如珍珠状微凸小鳞片的特征;“罗盘纹”则形象地描述了商陆断面同心的环纹等。2.色药材的颜色,也是性状鉴定的一个重要特征。如麻黄的“玫瑰心”特征就是指麻黄的近红色髓部,实验证明“玫瑰心”正是麻黄生物碱的含量较高之处。根据药材的不同,颜色也有各自特殊的要求。正如明《本草原始》所言:木香,“形如枯骨者佳,肉色青者优,黄白者次之,色黑油者下”;黄连,“选粗大黄色鲜明,多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等。现代的实验研究也证实药材颜色与品质密切相关。如黄柏以色黄为佳,因小檗碱含量越高,药材颜色越黄;黄连亦是如此,以断面黄红色者为佳,其中小檗碱含量亦较高。此外,红花、丹参、茜草要求色红,紫草要求色紫都与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颜色除了可以判断中药材品质外,对于鉴定中药饮片亦十分有效。很多中药饮片经过炮制后,其颜色往往发生变化,如蜜炙后变黄,清蒸后颜色加深等。3.气中药性状中的气是鼻闻后的感觉,如香、臭等。这一点与中医对“气”的认识不同,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以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同时在中医理论中,中药的四气是指药物的效果所反映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每种药材,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其特有的气味,特别是一些含挥发油的药材,气香尤为明显,如川芎、当归、辛夷、薄荷等,传统经验认为,味浓者为佳,因为气味的浓淡反映了挥发油含量的多少。4.味对于中药的味,古今典籍中的记载差异较大。中医典籍所记载药味是根据临床疗效而推断出,不同医家往往有不同的学术见解,不同文献中所记载的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一般中医认为“辛能散能行,酸能收能涩,甘能缓能补,苦能燥能泻,咸能软能下”。药材学上所说的味,就是口尝后所感觉的味道,如酸、苦、甘、辛、咸、涩等,正如不同地区的人所说辣与不辣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大部分中药的味与中医概念的“味”相一致,但也有不少例外的,如紫草,口尝味微苦、涩,而中医认为紫草味甘、咸。中药的味与其内含化学成分的种类以及含量密切相关。如黄连,味苦,与黄连所含的生物碱类成分有关,一般来说味越苦,生物碱含量越高。甘草,味甜,则与其所含甘草甜素有关,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其本身的水溶液亦带甜味。一些中药因含有不同类型的化学成分而产生多种味道,如人参,味甘,微苦,这与其同时含人参多糖和人参皂苷有关。5.水试中药材入水后会产生各种特殊的变化, 有些药材,因质地不同,入水后,沉、浮有异;有些药材由于内在成分的析出,发生颜色改变、产生泡沫、粘性、滑腻等。根据入水后的变化,可以区别部分不同来源的药材。如荆三棱坚实体重,泡三棱则体轻,两者入水即可辨别。(见图2)红花与番红花,红花用水浸泡后,水变成金黄色,花不褪色;番红花浸泡后先呈现一条黄色线状带,直接下垂,柱头膨胀呈长喇叭状,水渐渐变成黄色,不显红色。胖大海投入热水中,膨大呈海绵状,可达原体积的数倍以上。种子类中药葶苈子和车前子,加水浸泡后会变得粘滑且体积膨大。一些来源于动物的药材经水试后也产生一些特有的变化,如蟾酥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6.火试将中药火烧或烘焙后观察产生的气味、颜色、烟雾、声响、膨胀、熔融及燃烧程度等现象。如乳香,火烧后微有香气,熔化慢;而掺有枫香脂的乳香则燃之香气浓烈,熔化快。中药性状鉴别无需过多检验成本,最为简便实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实际工作中,尤其在基层中药店、药房、药材仓库、中药市场等应用最为广泛。性状鉴别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一个有丰富经验的中药师,不但可以通过外部性状的观察,迅速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还能判别多数药材的真伪优劣,而且对部分药材的产地,是野生或家种,生长年限也能作出一个大致的评估。马王堆汉墓出土2000年前的中药辛夷鉴定和福建泉州宋代古沉船中900年前的降香、沉香鉴定,都是根据上述性状鉴别的方法结合显微特征完成的。近年,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在性状鉴定中的应用也丰富了其内容,并提供新的鉴别手段,如模拟人嗅觉器官和味觉系统的电子鼻、电子舌,有助避免性状鉴别中气味判断的主观性。这些新方法、新技术均属于性状鉴定的延伸,有助于学科的发展。性状鉴定的科学内涵中药性状特征不仅是药材的外形特点,也是药材内部组织结构及其内含化学成分的外在表现。因此,探讨中药性状鉴定的科学内涵,实质是以现代科学诠释性状特征与内部组织结构及其内在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1.内部组织构造随着植物解剖学的发展,中药显微鉴定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但判明了中药的显微鉴定特征,同时也丰富了中药性状鉴别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再来观察药材的性状特征,犹如庖丁解牛。中药横断面的性状特征与内部组织构造的关系密切:来源于双子叶植物根的药材,其断面常有栓皮;一圈较大的环纹;具放射状纹理;皮部较小、木部较大等。古人在药材形态鉴别时,曾使用不少形象的术语,如:菊花心、车轮纹、筋脉点、云锦花纹等。2.内含化学成分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阐明了不少“口尝”之味的内在道理。具酸味的中药一般含有机酸类成分,如山楂、山茱萸等;具有苦味的中药与其含有生物碱、以及一些皂苷类成分有关,如黄连、栀子等;具有甜味的中药往往含有大量糖类成分,如党参、枸杞等;具有辛味的中药往往含有挥发油类成分,如干姜、细辛等;具有咸味的中药则与其富含无机盐类物质有关,如牡蛎、大青盐等;具有涩味的中药与其含有鞣质类成分有关,如五倍子、诃子等。可见中药“味”的浓淡与中药内在质量密切相关。中药的气味也较直接地反映了与内在化学成分的联系。不同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不同,产生的气味亦不同,如鱼腥草具有鱼腥气,与其所含鱼腥草素有关;鸡屎藤的鸡屎臭气与其挥发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关等。现代研究发现厚朴和凹叶厚朴的干皮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厚,直到25年树龄前后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才达到最高值,这表明厚朴的质量与厚度、颜色、粗糙度等外观性状特征有关,其中皮厚、色深、粗糙的厚朴所含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较高,药材质量较好,这与传统民间评价厚朴药材质量的主要依据相符合。上述直接分析外形特征与化学成分的关系外,对植物内部组织特征与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亦表明药材外形特征与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相关性。如对西洋参主根发育过程中组织的变化以及淀粉粒的消长和人参皂苷的积累动态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随着参龄增加,韧皮部和木质部的比例由大到小改变,分泌道的发生逐渐停止,淀粉粒含量逐渐下降,而人参皂苷的含量且逐渐增加,从而有机地将显微特征、性状特征和化学成分联系起来,有助于通过性状特征初步评价中药质量。这些现代研究结果有助于诠释中药“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新的课题 新的挑战中药性状鉴定方法尽管历经千年,并解决不少质量把关的第一线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相应的性状鉴定指标记述尚未建立起来。中药性状鉴定面临众多新出现的课题,也应不断充实,创新,与时俱进。1.栽培与野生古代中药的来源主要依靠野生。近年药材栽培迅速发展,土壤、气候、温度、肥料等不但对栽培药材所含的次生代谢产物产生影响,也会造成药材性状产生变化。因此,性状鉴定规律亟待及时发现和总结。如丹参,野生者外表栓皮粗糙而容易剥落;栽培者,根条粗,表皮致密,须根少。再如防风,分为家防风与野生防风。家防风是各地栽培品的统称,其质量及外观性状因土质、水肥管理等有所差异。与野生防风相比,家防风通常粗壮,蚯蚓头不明显或不甚明显,质略重,粉性略强,菊花心色浅,断面皮部裂隙不发达,气略弱,甘而无辛味。近年栽培过程中施用化肥,造成植物快速生长,如栽培的半夏块茎不但长得很大,而且有的部分还生出了小块茎。现代研究结果显示栽培品种不一定劣于野生种。2.近缘品种与杂交种由于药用植物资源的减少,许多近缘植物也被开发供药用。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一些药用植物的杂交品种也进入中药市场。如辛夷花,在河南南阳产区已经出现不同的杂交品种,其中比较优良的品种有“腋花望春玉兰”、“桃实望春玉兰”以及“猴掌望春玉兰”等。对于这些来源于近缘品种和杂交种的药材,性状往往非常相似,需要结合植物分类学,追根溯源,才能正确鉴定中药来源品种。此外,也有一些近缘品种或杂交种的药材性状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的。如栀子,《中国药典》(2005年)收载中药栀子的植物来源是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实际中药商品市场,还有来源于水栀子和大花栀子等品种的果实供药用。一般认为水栀子供染料使用,栀子才是药用品种。从性状来看,栀子圆而小,水栀子呈长椭圆形,长几乎为栀子的2倍。这些因植物学界和药材界对药用品种的不同看法,导致一些实际供药用的品种,其性状特征鉴定指标没有得到记述,也有待系统整理。3.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随着饮片炮制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对传统炮制工艺的改进,也为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引入了新的课题。如炮制机械的使用、炮制方法的更新、中国南北炮制方法的差异也都给饮片的内在和外观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探讨、总结和建立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定特征亦属当务之急。中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伪者自古有之。现代商品社会与市场经济的运营对中药性状也有一定影响,出于赢利目的,一些药材会被“化妆”后以新的面目出现,如采用硫熏的方法干燥百合、贝母、山药、菊花、枳壳、当归等药材,硫熏后饮片的颜色往往会有所变化。这些中药饮片技术标准的建立需要与市场管理相互配合。4.采收期、产地、保存时间来源于不同采收期的药材,其性状特征会有不同的变化。如连翘,青翘是早期采收,呈绿褐色,先端不开裂,破开后内有种子,而老翘是晚期采收,呈黄棕色或红棕色,已裂成两瓣,种子多已脱落。再如天麻有冬麻和春麻之分,冬至后采挖者为“冬麻”,其质坚实体重,有红棕色鹦哥嘴状顶芽,“春麻”为立夏前采挖者,与冬麻相比,质松体轻,顶端有残留茎基。来源于不同产地的药材,外形亦会产生变化。如枸杞,宁夏枸杞呈长圆形,味甘甜,色泽红润,泡水显清淡,粒轻,易上浮;新疆枸杞呈圆形,极甜,色泽新鲜时红,后暗,易变软,粒重,泡水后水色红,易下沉。不同保存时间的药材,其颜色或气味亦具有一定的变化。如五味子、枸杞,储存不当或时间久后容易变黑;山茱萸的新货紫红色,具酸气;而陈货棕褐色,气微弱,味酸涩苦;陈皮以陈年者为贵,新鲜的陈皮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气香;久放后颜色变深,气香浓郁。这些来源于不同采收期、产地以及保存时间的药材,其产生可能的性状差异也需观察、总结和记述,同时探讨这些性状差异与药材质量的关系,为“辨状论质”提供指导。结语谢宗万教授离开我们已经5年了,先生积60年本草学与药材鉴定的宝贵经验,提出了中药品种传统经验鉴别的精髓在于“辨状论质”的观点。翻开《中国药典》、《日本药局方》、《印度药典》和《香港中药材标准》等标准,均将性状描述列在首项,可以说性状鉴定始终是中药鉴定的基石。药材的分类、鉴别、质量评估是绵延千年尚未解决好的历史难题,从此角度考虑中药鉴定也是保障安全用药的前沿学术课题。如同中医临床诊病“辨证论治”一样,“辨状论质”作为中药鉴定的基础,是中药经验鉴别的精髓,应当认真整理继承、发扬光大。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域外畜牧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是域外引进的畜牧良种、畜牧技术等适应中国的生存环境,并且融入到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体系当中,逐渐形成有别于原生地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品种的过程。具体的畜牧良种方面,从自古的“六畜”、“奇畜”到今天的畜牧业发展都曾受到域外因素的影响。畜牧动物如此,畜牧植物也有引进及本土化的历程,以苜蓿为代表的牧草就在引入中国后发生了较大的功能性改造。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史也是在借鉴外族经验与教训的同时才能不断创造辉煌。此外,畜禽饲养技术、畜牧兽医技术的不断成熟也掺杂着域外的因素,而域外引进的畜牧良种在提高了畜牧业地位的同时也促进了畜牧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因此研究域外畜牧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以域外畜牧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为研究对象,对历史时期域外引进的主要畜牧动物、植物及畜牧技术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本土化的主要形式、影响因素及最后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论证分析。论文整体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论述域外畜牧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对本土化理论的把握,对“域外”、“引种”、驯化与驯养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阐释。第三章主要是对畜牧良种的引进和本土化梳理,具体从劳役牲畜及畜牧植物-苜蓿两个方面分析其引进历程及本土化。第四章主要分析域外畜牧技术的引进、畜牧良种的引进对畜牧制度的发展发挥的作用。第五章论证域外畜牧科技引进及本土的形式与影响因素。第六章在分析域外畜牧科技引进与本土化过程中总结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一一进行了阐述,也由此为着力点,从更宽泛的角度和更深入的挖掘文章的写作意义,以求切实能对域外畜牧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有所研究创新。最后为结语部分,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做一些历史角度的思考,以期能对现实有所启发,也是完善了篇章的逻辑结构,是为本文的收尾。[1] 夏学禹. 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J]. 古今农业. 2010(03)[2] 余达忠. 农耕社会与原生态文化的特征[J]. 农业考古. 2010(04)[3] 汪慧玲,张文婷. 汉唐西北农牧分界线变迁原因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06)[4] 齐秀华. 游牧经济的生产力构成及其基本内涵[J]. 理论研究. 2009(06)[5] 罗志田. 与时偕行的中国农耕文化[J]. 中华文化论坛. 2009(S2)[6] 程芳. 浅论汉武帝“富国强兵”战略与抗击匈奴的胜利[J]. 黑龙江史志. 2009(19)[7] 王静. 魏晋南北朝的移民与饮食文化交流[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8] 樊志民. 农业进程中的“拿来主义”[J]. 生命世界. 2008(07)[9] 吴伊娜. 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些认识[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04)[10] 额尔敦扎布. 游牧经济的合理内核——人与自然的和谐[J].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07(01)
可以写一些我国农业畜牧业类的文章,比如写国内畜牧业的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等。摘要: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四大基础性支柱产业之一,对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畜牧业实现了量和质的双重飞跃,正朝着现代化和可持续方向稳步发展。本文将利用产值、比例、增速等多项指标从时间横纵向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分析对比我国整体及内部各行政区域的畜牧业发展情况和问题,并利用灰色模型GM(1,1)对未来3年我国的畜牧业产值进行预测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实现我国现代化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114 浏览 2 回答
206 浏览 2 回答
208 浏览 3 回答
357 浏览 2 回答
293 浏览 5 回答
250 浏览 2 回答
323 浏览 3 回答
276 浏览 4 回答
297 浏览 4 回答
214 浏览 4 回答
213 浏览 4 回答
331 浏览 5 回答
110 浏览 5 回答
328 浏览 4 回答
159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