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独生子女个性特征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独生子女个性特征研究论文

(一)自负心理。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父母家人的生活完全围绕着孩子,怎能不让孩子自负,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二)享乐心理。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极少参加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无从体会劳动的苦与乐,更无从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再加上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切都遂心如愿,因而,在孩子的意识里,自然就会形成享乐心理。据天津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从不让孩子插手家务,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甚至还替孩子代做家庭作业。具有享乐心理的孩子,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好吃懒做,学习怕累,劳动叫苦,上学逃课,干活偷懒,拈轻怕重,甚至雇人值日。只知索取,不求贡献。(三)孤独心理。在现代社会,人们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家长们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挣钱,往往无暇顾及孩子, “留守孩子”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即使有些家长有时间陪伴孩子,也因“代沟”问题,亲子间共同语言不多,难以有效沟通,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而且,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通常更多地表现在物质生活方面,以为孩子有钱花,吃好喝好玩好了,就什么也不缺了。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需求与心理感受。特别是独生子女,上无兄姐,下无弟妹,孤身一人,更少与同龄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没有知心朋友,找不到情感倾诉的对象,常常感到非常苦闷、忧郁、孤独。孤独的孩子一般性格内向,不好活动,沉默寡言,容易多愁善感。严重的孤独感甚至使孩子产生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行为。(四)冷漠心理。冷漠即漠然、冷酷、无情,对什么都无所谓,没兴趣,漠不关心。大部分独生子女一生下来就泡在“糖水”、“蜜罐”里,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没有衣食之忧,没有患难的经历,没有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嬉戏、吵闹、帮助、照顾的手足亲情,缺乏集体生活的亲身感受。不懂生活之艰辛,世道之变幻,人间之真情。对来自父母的翔呵护和生活满足,似乎天经地义,他们得之泰然,受之坦然。还有些独生子女生活在残缺的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自小失去父爱或母爱,缺乏家庭温暖,愤世嫉俗,冷眼旁观,傲视万物。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如果父母疏忽了对他的情感教育引导,就很有可能形成冷漠心理。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如今,独生子女成为社会主流,基本上每个家庭只要一个孩子,甚至于有些家庭一个也不要。这其中有受欧美国家思想的影响,还有就是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太多,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多了,那么由于他们带来的问题也就自然出现了。下边是关于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的一些问题。独生子女是指独生子或独生女,无同胞兄弟姐妹,或无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独生子女除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外,没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因此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带有自身的特点。独生子女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更易于获得事业上成就。因此, 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必须解决的前沿课题。一、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1、智商高。独生子女的平均智商为108,而非独生子女的平均智商为103。独生子女普遍聪明伶俐,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机灵善变。什么脑筋急转弯、社会新时尚、时代新名词等等,知之甚多,学之甚快,仿之甚酷,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逐渐半成人化。2、情商低,功利心欲极强。长期以来,长辈的疼爱甚至溺爱,使独生子女产生一种畸形的情感心理,为父母读书,为爷爷奶奶吃饭,为自己创造一切……。长辈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必须的、是应该的,因为自己是他们的心肝宝贝。谁放纵我,谁就好;谁要求严厉,我就讨厌;一切我们喜欢的东西,都是我的,谁都不能动,谁都也别想。由此,爱心、同情心淡漠了,圈子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

现在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家人的全部关爱与呵护都给予了他一个人,独生子女好像使得家庭的压力减少,孩子也幸福快乐,但是幸福的背后往往会隐藏着一些问题,就比如说有些独生子女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在家里很活泼、很好动,但是一出了家门,就变得不爱说话,也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即便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时,也都是各玩各的。为什么有的独生子女会像这样不愿意与其他人交往呢?下面柠檬就来分析一下可能的几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习惯,作为独生子女,他习惯了只有自己一个小孩的生活。在家里也没有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过的经验,因为突然间去与其他孩子接触,他可能也没办法一下子接受,更多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第二个原因是心理落差,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家里所有人宠着的小公主或者小王子,这也会使得他们在刚开始与人交往时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在与小朋友交往时,别的孩子和家里大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每个小孩都是家里的宝贝,没有人会让着他宠着他,如果有孩子不喜欢他,可能就会直接选择不和他玩。这就让他觉得心里很受挫,也不想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

第三个原因是孩子家长的过度限制,作为家里唯一的宝贝,家长难免可能会对孩子不放心,怕孩子玩耍的时候磕着碰着,怕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怕孩子自己一个人会害怕等等,于是让他尽可能多的待在家里,不怎么和外界接触。我们或许总觉得:在家里,孩子也不会孤独,也有很多好玩的,他可以玩很多的玩具,可以看动画,我们大人也会抽时间陪她一起等等,但是这样的想法往往忽略了一点,就是孩子与其他同龄小朋友之间的交流接触是无法用其他东西来替代的,这种缺失会让孩子逐渐变得不爱与陌生人说话,不爱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

在我们了解清楚了问题来源以后,想必家长也清楚了解到独生子女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重要性,而假如孩子不愿意与他人交往,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加以引导与教育了,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

要营造好的家庭氛围。一般来说,爱交朋友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孤僻的性格大多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环境导致的,家庭氛围很关键。具体做法有三点,下面柠檬就来进行一一分析。

第一,与孩子相处融洽

我们要积极与孩子进行交流,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不要过多的溺爱孩子,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在一些日常小事中培养他的交往技能,比如对他人礼貌的问好,对来玩耍的朋友热情接待,包容朋友的小错误等等。

第二,对同伴交往的鼓励和促成

我们要鼓励孩子进行同伴交往,促进他们与其他小伙伴交流。比如可以在空闲的时候,经常带孩子去有很多小朋友的地方,接着鼓励孩子主动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主动询问是否可以加入他们的游戏,一步一步锻炼孩子的胆量与交往能力;我们也可以主动邀请邻居家的小孩来自己家做客,给孩子创造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机会。

第三,父母对游戏活动的监控

当孩子们在玩游戏时,如果我们一直站在旁边看着他们,会让他们觉得不自在,而如果我们不在的话,又会担心孩子们受伤,因此,我们可以间接的来监控幼儿的游戏活动,比如偶尔偷偷的观察一下孩子的情况,这样比直接介入他们的游戏更好。

虽然孩子是独生子女,但他同样需要拥有同龄的小伙伴、好朋友,孩子的生活少不了父母的陪伴,也需要拥有更为丰富的人际关系,也是为以后步入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积累经验。

现在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常人的分析是有多少方面的,因为在家庭中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唯一的孩子,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在教育和爱上有一些偏颇。独生子女是指独生子或独生女,无同胞兄弟姐妹,或无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独生子女除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外,没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因此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带有自身的特点。独生子女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更易于获得事业上成就。因此,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必须解决的前沿课题。一、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总体而言,整个独生子女群体的心理情况还是很乐观的。但一小部分独生子女对外界的适应性较差、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孤僻、依赖、嫉妒、要求别人注意、爱发脾气、爱不高兴、不讨人喜欢、爱自作主张等等。(一)智商高。独生子女的平均智商为108,而非独生子女的平均智商为103。独生子女普遍聪明伶俐,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机灵善变。什么脑筋急转弯、社会新时尚、时代新名词等等,知之甚多,学之甚快,仿之甚酷,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逐渐半成人化。(二)情商低,功利心欲极强。长期以来,长辈的疼爱甚至溺爱,使独生子女产生一种畸型的情感心理,为父母读书,为爷爷奶奶吃饭,为自己创造一切。的东西,都是我的,谁都不能动,谁都也别想。由此,爱心、同情心淡漠了,圈子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长辈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必须的、是应该的,因为自己是他们的心肝宝贝。谁放纵我,谁就好;谁要求严厉,我就讨厌;一切我们喜欢(三)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许多家长都会尽其所能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所有需求,无论是合理的,还是无理的,一概满足去要求,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无形中,就使得孩子成为家庭中物质的“支配者”,容易让他们养成大手大脚、不爱惜财物的不良习惯。辅导员首先,要有责任心。一方面要对独生子女负责,另一方面要对孩子的家长负责,还要为学校的声誉和自己的良心负责;其次,要有耐心。与独生子女沟通绝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沟通是双向的。是双方互动的过程,它需要哦和很长的时间,急了不行,也急不来;其次,沟通需要成心。与独生子女打交道,不是一方凌驾于另一方,而是平等相待,以成相待。尽管师生有别,但不是水火不容,应是心心相惜,心心相印。厌学。在当今这个复杂纷繁的社会里,人们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一刻也不敢放松自我,拼命学习,拼命工作。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的传统思想使人们留下了“多所以会造成独生子女的这种心理,以及他们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形态,是令人深思的。

栀子饮片性状特征研究论文

栀子最佳搭配

栀子最佳搭配,相信大家都知道栀子,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的,具有化痰止咳的好处,那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栀子最佳搭配的相关信息,大家一起来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栀子可以搭配菊花、决明子、金银花茶等一起饮用,但是不宜长期喝,也不可大量饮用,适量品饮即可。

栀子花茶作用不错,适当食用的好处很多。但是要注意,栀子花茶不适合长期性大量食用,脾胃虚大便糖稀的群体也不能喝,肾阳不足的病人还要注意,喝栀子花茶也有忌讳,需正确合理的食用。

现代研究证实,栀子含栀子素、栀子甙、去羟栀子甙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熊果酸等。栀子煎剂及醇提取液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并能降低血中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对溶血性链球菌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有解热、镇痛、镇静、降压及止血作用。

扩展资料:

喝栀子花茶的好处

1、化痰止咳:栀子花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生长,释痰液而通畅气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作热痰壅而致咳嗽者的食疗品。

2、清热凉血:栀子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热,是疮肿毒,肠风下痢,血热妄行等病症的辅助治疗食品。

3、宽肠通便:栀子花含有纤维素,能促进大肠蠕动,帮助大便的排泄,预防痔疮的发作。

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处方用名】栀子、山栀、黄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

饮片特征及鉴别】生栀子呈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显深红色或红黄色,外皮有数条翅状纵棱,两端见有萼片及果柄的残痕。果皮薄,剥开后内部种子多数,黏结成团。气微,味香微酸。炒栀子:呈扁椭圆形碎粒状及碎片状,表面显金黄。气微,味与生栀子同。【性味归经及功能上本品味苦,性寒。归肝、心、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利湿退黄,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用量)3~10g,水煎服。便溏者忌用。

【药理作用】栀子有镇静及抗惊、降温作用,有一定镇痛作用。还有降血压活性。有利胆及一定保肝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茵、卡他球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及血吸虫成虫。

【临床应用及配伍经验】1、热病心烦本品苦寒清降,善消心肺胃三经之火邪而除烦,每与淡豆豉合用以宣泄邪热,解热除烦;若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三焦俱热者,又与黄芩、黄连、黄柏同用。

2、湿热黄疸本品能泻热利湿,可用治肝胆湿热之黄疸,常配伍大黄、茵陈等药用。

3、血淋涩痛本品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常配伍木通、滑石、车前子等药。4、血热吐衄本品功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药用;本品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

5、目赤肿痛本品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可配菊花、石决明等。

6、火毒疮疡,跌打损伤本品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肿。

【单味药方】1、治洋金花中毒,取栀子40~60g,加水煎汤。1次顿服。(四川中医,1983,(4):56)2、治急性黄疸性肝炎,取栀子适量,加水煎煮3次,将每次取得的药汁合并,浓缩成50%或10%的煎剂,饭后服用,每天3次。(第二军医大学学术资料汇编,1962,(14):14)3、治扭、挫伤,取生栀子研为细末,用鸡蛋清1个,面粉和白酒适量,调成糊状。贴在扭伤部位,用草纸或棉热、布料覆盖,绷带固定,于扭伤当天敷药后休息,次晨取掉,不必辅用其他疗法。(四川中医,1988,(2):44)4、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5、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6、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人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7、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8、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9、治妇人子肿湿多,梢山栀子一合。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常用药对】1、黑栀子配淡豆豉栀子味苦气寒,色赤入心,善泻心肺之邪热,使其由小便而出,又善解三焦之郁火而清热除烦。本品炒后入药,既能入于血分,以清血分之热,又能出于气分,以清气分之热,谓之气血两清也;淡豆豉色黑,味苦气寒,经麻黄、紫苏发酵者。其气由寒转温,故能发汗开腠理,宣透表邪,散郁除烦。栀子侧重于清,淡豆豉侧重于解。二药伍用,一清一解,清解合法,发汗解肌,宣透表邪,清里热,解郁除烦甚妙,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诸症。尤其用于治疗外感初热,凡以银翘散,或荆防之类热而不退,而心下郁烦不适者。

2、栀子配滑石栀子苦寒清泄,清三焦火,凉血清心热,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从小肠膀胱而出。栀子并非利小便药,实乃清肺,因肺为水上源,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腑,得此气化而出。滑石甘寒滑利,滑以利诸窍,通壅滞,下垢腻,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淡渗滑利有降下之功。两药配伍,栀子偏清血分热,滑石偏清气分热,泻火利湿。治疗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

3、黑栀子配竹茹焦山栀人血分,凉血清热,能清三焦郁火;淡竹茹清热化痰,和胃降逆,善通胆络,宁神开郁。两药合用,清三焦火。治疗湿热蕴结心烦懊脓,泛恶,胁痛,小便短赤。

4、栀子配知母栀子善能泻火清热除热烦,既轻清上行能泻肺火,去肌表热,又苦寒泄降,泻三焦火,凉血清心。知母苦寒而不燥,既清实热,又可退虚热,与栀子配用起清热除烦之效。治疗热盛烦躁不眠,口渴,舌赤。

5、栀子配干姜外感伤寒,不用解表剂而误用导下之剂,损伤正气,邪气乘虚留于胸中而未深人,则身热不去而微烦。用栀子苦寒以吐烦,干姜辛热以益气,逐内寒而散表热。二药合用,则热去烦解。治疗伤寒,医以导下剂治之,身热不去,微烦者。

6、黑栀子配白芍火迫心脉,心神被扰,多有心痛暴亡之症。黑栀子苦寒入心,清心降火,以除病之由;白芍敛阴生津,养血止痛,以防暴脱之患。二药合用,一清一敛,使心火得清,津液得敛。治疗火迫心脉,心神被扰,心痛暴亡之症。

7、栀子配附子栀子苦寒,善清三焦之火,尤善清心,为清热病烦闷之要药;附子辛热,功善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二药伍用,一寒一热,附子可制栀子苦寒伐胃,而不变配伍清热之性。治疗心火灼络,胸痹切痛。

【名方应用】1、栀子豉汤(《伤寒论》):方以栀子9g(劈)、香豉6g(绵裹),先煎栀子、后纳香豉,分2、次温服,得吐者,止后服。方中栀子泄热除烦,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凉,升散调中,宣中有降。两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以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侬,虚烦不得眠,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者。至于《伤寒论》栀子豉汤服法中云:“得吐者,止后服”,后人大多认为本方并非吐剂,如陆渊雷云:“栀子证而呕者,加生姜以止呕,可知栀鼓绝非吐剂。”验之临床,服栀子豉汤后,多无吐的反应,故本方非吐剂也。仲景运用本方亦是随症化载,如兼呕者,加生姜以止呕,名栀子生姜豉汤;少气者,加枳实、厚朴,名栀子厚朴汤。以上诸方,栀子之用,正如邹澍所言:“取期于土中收清肃之气以胜之。”

2、茵陈蒿汤(《伤寒论》):方中茵陈蒿、栀子、大黄皆为苦寒之药,寒能清热,苦能燥湿。其中茵陈亦有疏利肝胆的作用,为清热除湿退黄主药;栀子能除烦热,清泄三焦而则通水道;大黄除瘀热,推陈致新,使热壅遏之邪,尽以大小便而出。正如《伤寒论》原方后注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要知本证当有腹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等症。本方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以治湿热黄疸。

3、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方中栀子苦寒善清内热,治郁热结气,泄三焦之火从小便而出;黄柏寒能清热,苦可燥湿;炙甘草甘缓和中,并能调济苦寒之性,使不有损脾胃中气而取得退黄的疗效。本方为清泄湿热之剂。若加茵陈则效果更好。以治伤寒身黄发热,当是湿热郁遏于里而不得宣发于外所致,病属阳黄,亦即湿热发黄,除有黄疸特征外,并当有心烦懊侬、口渴、苔黄等症状。

4、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方中栀子、豆豉清心解烦,大黄、枳实除积泻热。当有身热,烦躁不眠,大便难,小便不利,身黄如橘色等症。以治酒疸。因酒疸为湿热蕴于中焦,上蒸于心,故现心懊侬;湿热阻气,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故心中热痛。可见乃是“取其于郁中鼓畅发之气而开之。”其退黄之理,《本草思辨录》说:“黄疸瘀热在表,其本在胃,栀子人胃涤热下行”,可见这是对《神农本草经》“主胃中热气”的深刻体会及应用。

5、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据《药性论》栀子“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方中由山栀子仁,伍入赤芍药、赤茯苓、当归、生甘草组成。共为末,空腹时服。主治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发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尿有砂石,或尿淋如膏,或热淋便血。方以栀子仁清热泻火,赤芍、当归凉血清热,赤茯苓、生甘草利尿通淋,全用共奏清热凉血,利尿通淋之功。

6、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重用连翘清热解毒为主,以散经络中之余火;配以黄芩清心胸郁热;更以山栀意在通泄三焦火热,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薄荷、竹叶外疏内清以清彻上中之火;大黄、芒硝之荡涤下行者、去其结面逐其热;白蜜、甘草,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功,桑中助硝黄以推导之力。全方合用,清上与泻下并行,但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所谓“以泻代清”,其意在此。以治上中焦邪郁生热之证。

7、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方中以山栀、石膏泻脾胃积热,重用防风,取其升散脾中伏火,此属“火郁发之”,藿香叶芳香醒脾,甘草泻心和中,用蜜酒微炒,则有缓调中焦之意。故全方清泻与升散并用,以此加减用于口舌生疮等有捷效。此乃缘于脾开窍于口;脾骨伏火熏蒸于上,故可见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诸症。

8、黄芩清肺汤(《卫生宝鉴》):据《汤液本草》“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腑,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方中由黄芩、栀子组成。药收两味,清肺而利小便,此即肺为水上源,源清流自洁。以治肺燥所致小便不通。

9、神效丸(《卫生家宝方》):据《本草纲目》栀子“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方中以山栀子30g,槐花30g(15g炒,15g生)共为细末。每服6g,空腹水调下。方中用栀子清热泻火,槐花凉血止血,共奏清肠止血之效。以治脏 毒,酒毒便血。

10、黄连栀石汤(《医学入门》):据朱丹溪谓栀子“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郁热,行气结。”方中由山栀,伍入吴萸、黄连、滑石、荔枝核(烧存性),研细末,姜汁和丸。以治湿热心痛,引小腹欲作疝者。

1、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栀子内涵多种酸类物质,针对人体可起到促进胆汁分泌、镇静、降压的作用。而不少医学报告指出,栀子有降血压、血脂效果,多建议三高人士服用栀子以缓解病情。而栀子内服,可清热泻火,对由热病引起的风寒、牙龈红肿、目赤、等情况疗效显著。

2、除了内服,栀子外用也同样有健康作用功效。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跌倒损伤,对于这些外伤普通的消炎止痛处理都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大家都会选择通过医学药剂来缓解,但很少人知道,其实栀子也有这些功效,而且相较之下更加温和。栀子外用可消炎、消肿、止痛、还有凝血等作用。

看完上述栀子的诸多功效,到底栀子要怎么吃,怎么用?

其实栀子的使用方法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栀子内服可以选择和鸡屎藤等清热材料一起煎服,对于湿热人群来说,这样可以更好的缓解症状,达到一个更好的清热解毒功效。

日常也可以通过泡茶的形式来将栀子进行泡水饮用,对于生活节奏较快的人群来说,这样的方式更简便。

而栀子外用,则可以选择把栀子研磨成粉,制成丸、散的形式来进行外敷,一般药房都有贩售。

除此之外,日常人们也可以选择食疗的方式来达到一个防治的作用,例如将栀子和小米熬成粥或汤的形式,让栀子和普通的食材进行充分调和,帮助人们更好的抵御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那么栀子服用的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毕竟是药三分毒,再好的药材没用对地方也可能成为毒药。对此有医学专家表明,人们在日常服用栀子的时候需要注意剂量,过量食用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晕眩等情况,一般情况下建议根据个人情况依据医生的建议下食用。

还有就是本身存在脾胃不好问题的人群不要使用,因为栀子本身存在的一些物质会导致患者症状加重。一些敏感人群也需要注意禁止使用,像孕妇、婴幼儿等,胡乱进食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反噬效果。

从上述关于栀子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栀子作为一种药草,作用功效显著,但人们在食用的时候也要注意使用禁忌。

中药鉴别之精髓:性状鉴别文炳春秋 >《健康知识》阅301转32022.02.13关注中药鉴定是中药标准化与国际化的基础。掌握中药性状鉴别是从事中药鉴定工作者所必备的基本功。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鉴别中药材的外观性状,进而判别药材真、伪、优、劣的简便方法,称为性状鉴别法。该法为历代医药学家经验累积所得,又被称为经验鉴别法。性状鉴别的基本内容性状鉴别是中药鉴定之主体,其中凝聚有千百年来中医药界前辈的宝贵经验。由于物种遗传的原因,任何动、植物药都有特定的外观性状;药材的外表特征与内在质量亦有一定的联系。凭借这些药材外观性状可以帮助人们判断药材的真伪优劣。谈及药材性状(形、色、气、味)鉴别,一般可直接利用人们的感官,即看、摸、闻、尝等方法,必要时亦可加以水试与火试。1.外形观察外形特征是性状鉴定的重要内容,许多容易混淆的中药均可以通过外形的比较而得到区分。如容易混淆者白前与白薇,前者根茎横走生长,断面中空,后者根茎直立生长,根丛生于根茎上,形如马尾,断面实心,据此特点可以将二者区别。《百药鉴别》一书便是主要通过外形比较鉴定100组容易混淆的中药。近缘种归并为属,近缘属归并为科,同属或同科的植物形态特征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伞形科药材,果实类为双悬果,根多呈圆锥形,根茎具环节;断面常有油点分布等。如姜科药材,根茎多呈环节,根有纵皱纹,环纹明显等。植物不同的入药部位也是具有不同的鉴别规律,如根类中药重点观察形状、表面纹理、质地和断面;茎类中药一般应观察其形状、大小、粗细、表面、质地和折断面等。很多性状鉴别的经验术语,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如野山参的鉴别:“芦长、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须”,仅用了14个字,就道出了野生人参与栽培人参的主要鉴别点(见图1)。再如优质天麻的鉴别要点为:“鹦哥嘴、圆盘底、扁圆体、有点环、断面角质一条线”。鹦哥嘴指质优的冬麻顶端残留的鹦嘴状芽苞而言;点环指表面的点状潜伏芽环纹。中药经验鉴别中尚有一些形象生动的形容术语,如“珍珠鳞”描述的是蛤蚧体表灰色圆形如珍珠状微凸小鳞片的特征;“罗盘纹”则形象地描述了商陆断面同心的环纹等。2.色药材的颜色,也是性状鉴定的一个重要特征。如麻黄的“玫瑰心”特征就是指麻黄的近红色髓部,实验证明“玫瑰心”正是麻黄生物碱的含量较高之处。根据药材的不同,颜色也有各自特殊的要求。正如明《本草原始》所言:木香,“形如枯骨者佳,肉色青者优,黄白者次之,色黑油者下”;黄连,“选粗大黄色鲜明,多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等。现代的实验研究也证实药材颜色与品质密切相关。如黄柏以色黄为佳,因小檗碱含量越高,药材颜色越黄;黄连亦是如此,以断面黄红色者为佳,其中小檗碱含量亦较高。此外,红花、丹参、茜草要求色红,紫草要求色紫都与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颜色除了可以判断中药材品质外,对于鉴定中药饮片亦十分有效。很多中药饮片经过炮制后,其颜色往往发生变化,如蜜炙后变黄,清蒸后颜色加深等。3.气中药性状中的气是鼻闻后的感觉,如香、臭等。这一点与中医对“气”的认识不同,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以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同时在中医理论中,中药的四气是指药物的效果所反映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每种药材,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其特有的气味,特别是一些含挥发油的药材,气香尤为明显,如川芎、当归、辛夷、薄荷等,传统经验认为,味浓者为佳,因为气味的浓淡反映了挥发油含量的多少。4.味对于中药的味,古今典籍中的记载差异较大。中医典籍所记载药味是根据临床疗效而推断出,不同医家往往有不同的学术见解,不同文献中所记载的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一般中医认为“辛能散能行,酸能收能涩,甘能缓能补,苦能燥能泻,咸能软能下”。药材学上所说的味,就是口尝后所感觉的味道,如酸、苦、甘、辛、咸、涩等,正如不同地区的人所说辣与不辣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大部分中药的味与中医概念的“味”相一致,但也有不少例外的,如紫草,口尝味微苦、涩,而中医认为紫草味甘、咸。中药的味与其内含化学成分的种类以及含量密切相关。如黄连,味苦,与黄连所含的生物碱类成分有关,一般来说味越苦,生物碱含量越高。甘草,味甜,则与其所含甘草甜素有关,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其本身的水溶液亦带甜味。一些中药因含有不同类型的化学成分而产生多种味道,如人参,味甘,微苦,这与其同时含人参多糖和人参皂苷有关。5.水试中药材入水后会产生各种特殊的变化, 有些药材,因质地不同,入水后,沉、浮有异;有些药材由于内在成分的析出,发生颜色改变、产生泡沫、粘性、滑腻等。根据入水后的变化,可以区别部分不同来源的药材。如荆三棱坚实体重,泡三棱则体轻,两者入水即可辨别。(见图2)红花与番红花,红花用水浸泡后,水变成金黄色,花不褪色;番红花浸泡后先呈现一条黄色线状带,直接下垂,柱头膨胀呈长喇叭状,水渐渐变成黄色,不显红色。胖大海投入热水中,膨大呈海绵状,可达原体积的数倍以上。种子类中药葶苈子和车前子,加水浸泡后会变得粘滑且体积膨大。一些来源于动物的药材经水试后也产生一些特有的变化,如蟾酥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6.火试将中药火烧或烘焙后观察产生的气味、颜色、烟雾、声响、膨胀、熔融及燃烧程度等现象。如乳香,火烧后微有香气,熔化慢;而掺有枫香脂的乳香则燃之香气浓烈,熔化快。中药性状鉴别无需过多检验成本,最为简便实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实际工作中,尤其在基层中药店、药房、药材仓库、中药市场等应用最为广泛。性状鉴别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一个有丰富经验的中药师,不但可以通过外部性状的观察,迅速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还能判别多数药材的真伪优劣,而且对部分药材的产地,是野生或家种,生长年限也能作出一个大致的评估。马王堆汉墓出土2000年前的中药辛夷鉴定和福建泉州宋代古沉船中900年前的降香、沉香鉴定,都是根据上述性状鉴别的方法结合显微特征完成的。近年,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在性状鉴定中的应用也丰富了其内容,并提供新的鉴别手段,如模拟人嗅觉器官和味觉系统的电子鼻、电子舌,有助避免性状鉴别中气味判断的主观性。这些新方法、新技术均属于性状鉴定的延伸,有助于学科的发展。性状鉴定的科学内涵中药性状特征不仅是药材的外形特点,也是药材内部组织结构及其内含化学成分的外在表现。因此,探讨中药性状鉴定的科学内涵,实质是以现代科学诠释性状特征与内部组织结构及其内在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1.内部组织构造随着植物解剖学的发展,中药显微鉴定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但判明了中药的显微鉴定特征,同时也丰富了中药性状鉴别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再来观察药材的性状特征,犹如庖丁解牛。中药横断面的性状特征与内部组织构造的关系密切:来源于双子叶植物根的药材,其断面常有栓皮;一圈较大的环纹;具放射状纹理;皮部较小、木部较大等。古人在药材形态鉴别时,曾使用不少形象的术语,如:菊花心、车轮纹、筋脉点、云锦花纹等。2.内含化学成分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阐明了不少“口尝”之味的内在道理。具酸味的中药一般含有机酸类成分,如山楂、山茱萸等;具有苦味的中药与其含有生物碱、以及一些皂苷类成分有关,如黄连、栀子等;具有甜味的中药往往含有大量糖类成分,如党参、枸杞等;具有辛味的中药往往含有挥发油类成分,如干姜、细辛等;具有咸味的中药则与其富含无机盐类物质有关,如牡蛎、大青盐等;具有涩味的中药与其含有鞣质类成分有关,如五倍子、诃子等。可见中药“味”的浓淡与中药内在质量密切相关。中药的气味也较直接地反映了与内在化学成分的联系。不同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不同,产生的气味亦不同,如鱼腥草具有鱼腥气,与其所含鱼腥草素有关;鸡屎藤的鸡屎臭气与其挥发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关等。现代研究发现厚朴和凹叶厚朴的干皮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厚,直到25年树龄前后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才达到最高值,这表明厚朴的质量与厚度、颜色、粗糙度等外观性状特征有关,其中皮厚、色深、粗糙的厚朴所含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较高,药材质量较好,这与传统民间评价厚朴药材质量的主要依据相符合。上述直接分析外形特征与化学成分的关系外,对植物内部组织特征与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亦表明药材外形特征与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相关性。如对西洋参主根发育过程中组织的变化以及淀粉粒的消长和人参皂苷的积累动态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随着参龄增加,韧皮部和木质部的比例由大到小改变,分泌道的发生逐渐停止,淀粉粒含量逐渐下降,而人参皂苷的含量且逐渐增加,从而有机地将显微特征、性状特征和化学成分联系起来,有助于通过性状特征初步评价中药质量。这些现代研究结果有助于诠释中药“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新的课题 新的挑战中药性状鉴定方法尽管历经千年,并解决不少质量把关的第一线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相应的性状鉴定指标记述尚未建立起来。中药性状鉴定面临众多新出现的课题,也应不断充实,创新,与时俱进。1.栽培与野生古代中药的来源主要依靠野生。近年药材栽培迅速发展,土壤、气候、温度、肥料等不但对栽培药材所含的次生代谢产物产生影响,也会造成药材性状产生变化。因此,性状鉴定规律亟待及时发现和总结。如丹参,野生者外表栓皮粗糙而容易剥落;栽培者,根条粗,表皮致密,须根少。再如防风,分为家防风与野生防风。家防风是各地栽培品的统称,其质量及外观性状因土质、水肥管理等有所差异。与野生防风相比,家防风通常粗壮,蚯蚓头不明显或不甚明显,质略重,粉性略强,菊花心色浅,断面皮部裂隙不发达,气略弱,甘而无辛味。近年栽培过程中施用化肥,造成植物快速生长,如栽培的半夏块茎不但长得很大,而且有的部分还生出了小块茎。现代研究结果显示栽培品种不一定劣于野生种。2.近缘品种与杂交种由于药用植物资源的减少,许多近缘植物也被开发供药用。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一些药用植物的杂交品种也进入中药市场。如辛夷花,在河南南阳产区已经出现不同的杂交品种,其中比较优良的品种有“腋花望春玉兰”、“桃实望春玉兰”以及“猴掌望春玉兰”等。对于这些来源于近缘品种和杂交种的药材,性状往往非常相似,需要结合植物分类学,追根溯源,才能正确鉴定中药来源品种。此外,也有一些近缘品种或杂交种的药材性状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的。如栀子,《中国药典》(2005年)收载中药栀子的植物来源是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实际中药商品市场,还有来源于水栀子和大花栀子等品种的果实供药用。一般认为水栀子供染料使用,栀子才是药用品种。从性状来看,栀子圆而小,水栀子呈长椭圆形,长几乎为栀子的2倍。这些因植物学界和药材界对药用品种的不同看法,导致一些实际供药用的品种,其性状特征鉴定指标没有得到记述,也有待系统整理。3.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随着饮片炮制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对传统炮制工艺的改进,也为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引入了新的课题。如炮制机械的使用、炮制方法的更新、中国南北炮制方法的差异也都给饮片的内在和外观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探讨、总结和建立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定特征亦属当务之急。中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伪者自古有之。现代商品社会与市场经济的运营对中药性状也有一定影响,出于赢利目的,一些药材会被“化妆”后以新的面目出现,如采用硫熏的方法干燥百合、贝母、山药、菊花、枳壳、当归等药材,硫熏后饮片的颜色往往会有所变化。这些中药饮片技术标准的建立需要与市场管理相互配合。4.采收期、产地、保存时间来源于不同采收期的药材,其性状特征会有不同的变化。如连翘,青翘是早期采收,呈绿褐色,先端不开裂,破开后内有种子,而老翘是晚期采收,呈黄棕色或红棕色,已裂成两瓣,种子多已脱落。再如天麻有冬麻和春麻之分,冬至后采挖者为“冬麻”,其质坚实体重,有红棕色鹦哥嘴状顶芽,“春麻”为立夏前采挖者,与冬麻相比,质松体轻,顶端有残留茎基。来源于不同产地的药材,外形亦会产生变化。如枸杞,宁夏枸杞呈长圆形,味甘甜,色泽红润,泡水显清淡,粒轻,易上浮;新疆枸杞呈圆形,极甜,色泽新鲜时红,后暗,易变软,粒重,泡水后水色红,易下沉。不同保存时间的药材,其颜色或气味亦具有一定的变化。如五味子、枸杞,储存不当或时间久后容易变黑;山茱萸的新货紫红色,具酸气;而陈货棕褐色,气微弱,味酸涩苦;陈皮以陈年者为贵,新鲜的陈皮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气香;久放后颜色变深,气香浓郁。这些来源于不同采收期、产地以及保存时间的药材,其产生可能的性状差异也需观察、总结和记述,同时探讨这些性状差异与药材质量的关系,为“辨状论质”提供指导。结语谢宗万教授离开我们已经5年了,先生积60年本草学与药材鉴定的宝贵经验,提出了中药品种传统经验鉴别的精髓在于“辨状论质”的观点。翻开《中国药典》、《日本药局方》、《印度药典》和《香港中药材标准》等标准,均将性状描述列在首项,可以说性状鉴定始终是中药鉴定的基石。药材的分类、鉴别、质量评估是绵延千年尚未解决好的历史难题,从此角度考虑中药鉴定也是保障安全用药的前沿学术课题。如同中医临床诊病“辨证论治”一样,“辨状论质”作为中药鉴定的基础,是中药经验鉴别的精髓,应当认真整理继承、发扬光大。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域外畜牧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是域外引进的畜牧良种、畜牧技术等适应中国的生存环境,并且融入到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体系当中,逐渐形成有别于原生地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品种的过程。具体的畜牧良种方面,从自古的“六畜”、“奇畜”到今天的畜牧业发展都曾受到域外因素的影响。畜牧动物如此,畜牧植物也有引进及本土化的历程,以苜蓿为代表的牧草就在引入中国后发生了较大的功能性改造。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史也是在借鉴外族经验与教训的同时才能不断创造辉煌。此外,畜禽饲养技术、畜牧兽医技术的不断成熟也掺杂着域外的因素,而域外引进的畜牧良种在提高了畜牧业地位的同时也促进了畜牧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因此研究域外畜牧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以域外畜牧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为研究对象,对历史时期域外引进的主要畜牧动物、植物及畜牧技术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本土化的主要形式、影响因素及最后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论证分析。论文整体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论述域外畜牧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对本土化理论的把握,对“域外”、“引种”、驯化与驯养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阐释。第三章主要是对畜牧良种的引进和本土化梳理,具体从劳役牲畜及畜牧植物-苜蓿两个方面分析其引进历程及本土化。第四章主要分析域外畜牧技术的引进、畜牧良种的引进对畜牧制度的发展发挥的作用。第五章论证域外畜牧科技引进及本土的形式与影响因素。第六章在分析域外畜牧科技引进与本土化过程中总结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一一进行了阐述,也由此为着力点,从更宽泛的角度和更深入的挖掘文章的写作意义,以求切实能对域外畜牧科技的引进及其本土化有所研究创新。最后为结语部分,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做一些历史角度的思考,以期能对现实有所启发,也是完善了篇章的逻辑结构,是为本文的收尾。[1] 夏学禹. 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J]. 古今农业. 2010(03)[2] 余达忠. 农耕社会与原生态文化的特征[J]. 农业考古. 2010(04)[3] 汪慧玲,张文婷. 汉唐西北农牧分界线变迁原因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06)[4] 齐秀华. 游牧经济的生产力构成及其基本内涵[J]. 理论研究. 2009(06)[5] 罗志田. 与时偕行的中国农耕文化[J]. 中华文化论坛. 2009(S2)[6] 程芳. 浅论汉武帝“富国强兵”战略与抗击匈奴的胜利[J]. 黑龙江史志. 2009(19)[7] 王静. 魏晋南北朝的移民与饮食文化交流[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8] 樊志民. 农业进程中的“拿来主义”[J]. 生命世界. 2008(07)[9] 吴伊娜. 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些认识[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04)[10] 额尔敦扎布. 游牧经济的合理内核——人与自然的和谐[J].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07(01)

可以写一些我国农业畜牧业类的文章,比如写国内畜牧业的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等。摘要: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四大基础性支柱产业之一,对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畜牧业实现了量和质的双重飞跃,正朝着现代化和可持续方向稳步发展。本文将利用产值、比例、增速等多项指标从时间横纵向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分析对比我国整体及内部各行政区域的畜牧业发展情况和问题,并利用灰色模型GM(1,1)对未来3年我国的畜牧业产值进行预测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实现我国现代化畜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独生子女就业研究有关论文

现在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家人的全部关爱与呵护都给予了他一个人,独生子女好像使得家庭的压力减少,孩子也幸福快乐,但是幸福的背后往往会隐藏着一些问题,就比如说有些独生子女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在家里很活泼、很好动,但是一出了家门,就变得不爱说话,也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即便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时,也都是各玩各的。为什么有的独生子女会像这样不愿意与其他人交往呢?下面柠檬就来分析一下可能的几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习惯,作为独生子女,他习惯了只有自己一个小孩的生活。在家里也没有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过的经验,因为突然间去与其他孩子接触,他可能也没办法一下子接受,更多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第二个原因是心理落差,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家里所有人宠着的小公主或者小王子,这也会使得他们在刚开始与人交往时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在与小朋友交往时,别的孩子和家里大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每个小孩都是家里的宝贝,没有人会让着他宠着他,如果有孩子不喜欢他,可能就会直接选择不和他玩。这就让他觉得心里很受挫,也不想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

第三个原因是孩子家长的过度限制,作为家里唯一的宝贝,家长难免可能会对孩子不放心,怕孩子玩耍的时候磕着碰着,怕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怕孩子自己一个人会害怕等等,于是让他尽可能多的待在家里,不怎么和外界接触。我们或许总觉得:在家里,孩子也不会孤独,也有很多好玩的,他可以玩很多的玩具,可以看动画,我们大人也会抽时间陪她一起等等,但是这样的想法往往忽略了一点,就是孩子与其他同龄小朋友之间的交流接触是无法用其他东西来替代的,这种缺失会让孩子逐渐变得不爱与陌生人说话,不爱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

在我们了解清楚了问题来源以后,想必家长也清楚了解到独生子女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重要性,而假如孩子不愿意与他人交往,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加以引导与教育了,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

要营造好的家庭氛围。一般来说,爱交朋友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孤僻的性格大多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环境导致的,家庭氛围很关键。具体做法有三点,下面柠檬就来进行一一分析。

第一,与孩子相处融洽

我们要积极与孩子进行交流,让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不要过多的溺爱孩子,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在一些日常小事中培养他的交往技能,比如对他人礼貌的问好,对来玩耍的朋友热情接待,包容朋友的小错误等等。

第二,对同伴交往的鼓励和促成

我们要鼓励孩子进行同伴交往,促进他们与其他小伙伴交流。比如可以在空闲的时候,经常带孩子去有很多小朋友的地方,接着鼓励孩子主动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主动询问是否可以加入他们的游戏,一步一步锻炼孩子的胆量与交往能力;我们也可以主动邀请邻居家的小孩来自己家做客,给孩子创造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机会。

第三,父母对游戏活动的监控

当孩子们在玩游戏时,如果我们一直站在旁边看着他们,会让他们觉得不自在,而如果我们不在的话,又会担心孩子们受伤,因此,我们可以间接的来监控幼儿的游戏活动,比如偶尔偷偷的观察一下孩子的情况,这样比直接介入他们的游戏更好。

虽然孩子是独生子女,但他同样需要拥有同龄的小伙伴、好朋友,孩子的生活少不了父母的陪伴,也需要拥有更为丰富的人际关系,也是为以后步入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积累经验。

大学生就业及影响因素分析毕业论文

1引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本次调查通过“关于北京地区大学生毕业选择情况调查问卷”的研究(数据来源于管理学院周亚老师提供的2004年人事局对北京高校2895个学生的调查结果),运用社会统计学原理进行系统分析,以得到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各方面因素,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供科学依据。

2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北京地区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五所院校共2895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此论文采用其中30%的数据,共849个样本,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对毕业生选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目前,大学生毕业主要有三种选择——国内升学、就业、出国留学。我们可以得出,本次调查777个有效样本中,超过半数毕业生选择国内升学,占有效百分比的54.2%,37.6%的毕业生选择就业,5.0%的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此外,还有3.2%的学生对毕业选择不确定。影响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研究从以下家庭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其中家庭社会因素又可分为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所在学校等,个人因素可分为以性别、性格为代表的先天因素和以学历、成绩、综合能力为代表的后天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软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毕业生选择收到家庭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从家庭、社会因素来看,是否独生子(女)对毕业选择造成一定影响,独生子女的出国概率显然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最为直接,这点与我们预期相符。学生在毕业后选择问题上,经济问题显然是最为直接的。所在学校的不同,也使学生在价值观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再加之各学校培养方向的不同,使毕业选择产生很大差异。此外,有可能影响到毕业选择的家庭、社会因素还有很多,我们考虑了集中有代表性的因素,诸如,父母和亲友期望、周围同学等生活环境、社会舆论与评价、国家政策、学校老师的就业指导、学校的.教育培养。其中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周围同学的生活环境对毕业选择的影响比较大,而其他因素则不明显。从个人因素来看,根据调查结果,先天因素中的性别和性格对毕业选择并未造成影响。这与我们的假设并不相符。可见,一个人先天并不影响发展方向。而与之相对,后天因素对毕业选择有很大影响。首先,学历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做出的选择不同,研究生有更大的倾向进一步学习研究。个人成绩和综合能力均对选择造成很大影响,这点是显而易见的。

3结论及建议

既然大学生毕业选择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那么要从多方面努力,加强协作,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首先,坚持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正确导向。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尚未跨入社会,缺乏实际生活的切身体验,社会阅历浅。其择业观念主要受自身主观思想倾向的制约,往往来源于理想化的意识和追求,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往往随着外界环境和舆论导向的变化而变化。校园中先后出现的出国热、公务员热、考研热等,就是例证。实践证明,社会舆论明确,教育导向正确,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就会明朗正确,形成风气。因此,高校应着力强化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正确导向。其次,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突破传统的自我封闭的办学模式,面向人才市场,实行开放式办学。要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研,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对人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大学生就业的趋势做出分析和预测。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方式进行调整。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办学,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毕业后就业奠定基础。最后,大学生要确立大众化就业观,提高创新能力,积极迎接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基层工作岗位也对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确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事业发展的驱动力和事业成功的关键。大学毕业生要有意识地选择前沿知识来丰富自己,培养自己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要走出课堂的局限,加强实践锻炼,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在毕业选择时,要对一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做出科学的规划。要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出分析和判断,确定择业取向。大学毕业生还要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个性品格,专业化的职业素质,具有进取精神、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是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宽容他人,以诚待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特征,实现职业生涯的一个又一个跨越。

4参考文献

1朱洪波.新时期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正确导向及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9)

2解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5,(3)

3宋丽贞,荣江莉,曹宁宁,等.高校毕业生择业意向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6(1)

4吕世军.试论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的择业与择业观教育[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26(3)

“独生子女”,当代中国的一个普遍而特殊的群体。 “独生子女现象”,当代中国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独生子女教育”,当代中国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中的长辈们围绕着独根独苗的生长、发育和成材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所以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享有更多更优越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有利条件。比如:父母和社会可以给他们更多的爱抚和关心,能以较多的精力关心他们,使他们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培养多样化的兴趣和爱好,这样便形成了独生子女特有的优点:身体健康、活泼乐观、聪明好学、积极向上、兴趣广泛等。一般说来,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优良的素质,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他们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他们更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时代、家庭、社会的影响,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 1.“不好协作”:独生子女的心高气盛、好高骛远、目中无人是自我为中心意识的强烈表现。在学习和工作中就表现出缺乏责任心、不尊重伙伴和合作对象,缺乏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2.“不守纪律”: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被无限迁就和放纵,缺乏纪律和约束。在学习中就出现了不愿意接受纪律和制度的约束、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没有组织和集体的观念,娇气、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愿意接受批评等现象。 3.“动手能力差”: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包办和代替,其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低下;过度的保护,使其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发育不足”。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应对实际工作和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不足和欠缺。独立能力弱、依赖心理强。 情感上、智力上、物质上优裕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但如果家长不给予正确引导和教育,则会对独生子女发展造成影响和障碍。比如:父母过分溺爱、事事有求必应、明知不对,因怕孩子哭闹、撒泼而无原则地迁就,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就过多地灌输书本知识,使孩子失去爱玩天性,还有家长不注意孩子饮食习惯,吃零食,偏食,致使营养不全面、消化不良,身体不佳,此外,多数父母还没认识到独生子女结伴玩耍的重要性等等诸多不利因素,也形成了独生子女特有的缺点,固执、任性、自私、孤僻、独断专行、事事以我为中心。目前,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经引起了许多家庭的重视,成功的家庭也不少。但是,目前很苦恼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困难和问题同在,希望和可能并存,喜忧参半,有些事情说也说不清楚,最闹心的还是爸爸妈妈。任性——对抗——伤感——失管——放弃,这种恶性循环常常缠绕着长辈们。鉴于以上情况,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做家长都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把握分寸,扬长避短,做到恰到好处。下面,我结合教育儿子和学生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摆平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有很多家长爱用“小太阳”、“小皇帝”、“小霸王”字眼来比喻独生子女,这无疑把独生子女放在了一个特殊、不可侵犯的位置,要知道,独生子女不是生来就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孩子间,先天素质差别人人都有,并没有什么特别地方。如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特征上有所不同,那也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条件造成的,而这些差别都是可以改变。 爱孩子,是家长的天性和职责,但不能任意娇宠、不加约束,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核心”,全家人都得围着他打转,自己说一不二,产生目无尊长的特殊观念和优越感,但是也不能对于那些明辨是非能力差、情绪变化无常的孩子施以压制、侮辱和体罚的方式来迫使他们就范,顺从。做为家长首先应该创造一个和谐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乐趣,然后通过日常生活让孩子深切体会到父母是他们尊敬的长辈也是他们敬爱的老师,更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让孩子养成尊敬长辈、关心家人的病痛和冷暖,乐于为长辈服务,与别人分享食物、用品的良好习惯,使孩子懂得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里的地位,知道每人在家里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养成尊重别人,克制自己,服从全家这个整体的良好意识。我的儿子在他们兄弟五个中排位最小,加之我们是与公婆在一块生活,自然他便成了家中的“小霸王”,记得他两岁半那年,一次,他的哥哥到家来,我随手给侄子从冰箱里拿了一根雪糕,儿子发现了,当即从哥哥手里夺过雪糕,大声嚷:“这是我的雪糕,不让哥哥吃!”爷爷见状顺手把雪糕又拿过来给了我侄子,儿子一看,使出绝招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奶奶说:“算了,孩子还小。”又对我侄子说:“一会儿奶奶给你买一根。你是哥哥,应让着弟弟。” 当时,侄子也很懂事,说:“哥哥不吃了,留给你吃吧!”本来这事到此可以不了了之,可我还是把儿子抱起来,耐心地给他讲:“哥哥把他的最喜爱的书也让你看了,把他的衣服也让你穿了,你到他家他也舍得让你吃东西,为什么你连根雪糕也不让人家吃呢?好吃的大家一起吃才香甜。”儿子一听,想了想,随后主动拿了一根雪糕给了哥哥。从此,侄子一到我家,儿子就会把最好吃的东西拿给哥哥吃。不但如此,每次吃好吃的,儿子都能考虑到家里的人,经常先给爷爷、奶奶吃。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对独生子女进行劳动教育。 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宝宝看得都很重,真可谓捧在手时里怕飞,含在嘴里怕化,所有的家务活,多数都是家长包办,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幅漫画: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面对着煤火上烧开了的一壶水张着嘴、瞪着眼,显得手足无措,漫画的下面 有一句话:妈妈,水开啦!这副漫画虽然有些夸张,但从中可以看到普遍的现象:现在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相当差,试问: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的人将来对社会、对国家能贡献出什么呢?将来的社会是进步还是倒退? 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从小锻炼的机会,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能做的事情就让他来做,从洗手帕,洗 袜子到洗衣服,不但洗自己的,还要洗家人的,既锻炼了幼儿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摆放碗筷到收拾洗涮餐具,教育孩子关心、帮助别人,又能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乐趣,在家中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让他亲自动手摸一摸,试一试,即使做的不好,也无关紧要,家长应给予支持和鼓励,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第三。给独生子女寻找游戏伙伴。 我是多年代低段学生的老师,我发现现在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往往缺乏相互竞争、忍让、分享食物、玩具的乐趣,时间久了,容易产生孤僻、自私、胆小、不合群等毛病,所以在家庭中为独生子女寻找游戏伙伴是很重要的。 1、让玩具充当孩子中的角色,家长可以赋予玩具的生命,如家长提示:你看那边有辆小汽车在等你呢?娃娃的脸脏了,我们来给她洗一洗吧。小猫饿了,你来给小猫钓一条鱼吧,在家长的启发诱导下,孩子主动被玩具所吸引,不会感到孤僻,认为这些玩具都愿意陪他,都是他的朋友,所以玩具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2、鼓励孩子同别人交往,对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会产 生很好很大的影响。比如:走出家门去和伙伴一起玩耍,或邀请伙伴来家玩,让孩子把糖果拿出来和伙伴一起分享,共同做游戏,主动把心爱的玩具让给伙伴玩,游戏中尊重别人的建议,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结束后共同收拾好玩具……,在整个玩的过程中,有仅培养了孩子关心他人相互谦让、活泼开朗的良好品德的个性,而且训练了孩子和自我服务、自我控制能力。 3、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家长应该寻求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与材料与孩子进行游戏,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体质,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且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间的感情。在游戏当中,家长可以当配角,听从孩子安排,充分发挥孩子的聪明才知,有时,也可以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启发引导孩子去思考、创造发明等,有了家长参与,孩子会很高兴和自豪,也使他们游戏因此而更有意义。我经常利用接孩子的路上时间与孩子玩“对句子”游戏。比如,我是小花花,我是小瓜瓜。我会种花,我会种瓜。我教你种花,我教你种瓜。你教我种瓜,你教我种花。我的花红,我的瓜大。这样,在游戏中不但发展了儿子的语言,还发展了儿子的思维。我还把人们深恶痛绝的麻将作为与儿子游戏的玩具,我拿出麻将中的“一筒”对他说:“这像什么?”儿子说:“像太阳。”我说:“你能找到其他的三个太阳吗?”儿子蛮有兴致地找出了其他三块“一筒”。麻将成了训练分类的好学具,分好类以后还可以训练排列,或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我经常利用麻将跟儿子玩捉迷藏游戏,找10块麻将,让他看一会儿,然后闭目,我藏一块让他猜我藏的是什么。开始儿子猜的不是很准,我引导他先分类就能记住,猜的时候一一排除。有了方法后,儿子总能猜对。 总之,未来社会,“独生子女”是社会的主体,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元素。因此,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并将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对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一个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工作,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至关重要的工作。让我们共同祝愿这些独苗苗茁壮成长!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研究论文

通常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家庭教育论文以供大家学习。

家庭教育论文(一)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父母家庭的影响也绝不能够忽视。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才有可能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良好环境。目前有些家长把目光盯在了学校教育上,完全忘记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或有些父母虽然了解家长的责任所在,但教育方法陈旧落后,没有适应当今青少年发展的客观需要,种种现象都暴露出了家庭教育方式的不足,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思考的课题。

加强代际沟通,注重感情交流

家庭中的两代人由于年龄、社会经历的不同,在心理、行为、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生活方式上都存在着差距,人们把这种差距称为“代沟”,以表示两代人之间的不同。家庭中代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且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可能更为明显。但是做父母者不能任由“代沟”的进一步拉大,应尽其全力努力缩小家庭代际之间的差距,加强代际沟通。首先应该承认彼此之间的差距。其次要经常互相沟通,避免“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产生。只有沟通才能相互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再次,要抱着正确的态度进行沟通。要学会从对方的视角思考问题,尤其是做家长者,由于阅历、心理、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更要主动地学会从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最后,就是家长要逐渐学会采取折中和包容的态度解决问题。父母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子女,要学会在互爱的基础上,对于非原则性问题要相互迁就。至少可以部分的采纳子女意见。家庭是充满感情的地方,家长和青少年之间的沟通要以情感交流为坚实的纽带,尽量避免生硬的说教。父母要与子女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父母应常与子女交谈,一起做游戏、共同郊游等。通过一定的家庭活动增进相互感情,同时掌握孩子的成长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家长和子女保持深厚的感情和及时的沟通,了解青少年成长的真正状态,是实施有效家庭教育的关键。

重视心理健康,正确对待逆反心理

现在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比较沉重,中国家长中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大有人在,无形之中也给孩子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其实青少年的成长,学习成绩虽然重要,但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更为重要,尤其是心理的健康与否是当今做家长者不可忽视的方面。父母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当表现出所谓“逆反心理”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孩子们的“逆反”,防止造成心理问题的出现。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很多时候,孩子不一定是逆反,只是因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不畅造成的。可能是孩子说了一句话,家长觉得不满意了,就大声教训,孩子受到刺激,也变得大声对抗,或以沉默对抗,或以反叛行为对抗……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就形成了反叛。再者,有时孩子不满意父母的某些行为,但又不便说出来,便会以行为来表现自己的不满。另外,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有关系。有的家长教育方法过于专制,总是以命令的口气与子女说话,要孩子顺从一切,这类家长若是碰到个性温和的孩子,可能就会顺从父母的权威,若是遇到个性刚强的孩子,则会反弹。反弹的结果,便会形成所谓的逆反行为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A•马尔库沙认为,教育的伟大艺术与普通教育技巧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善于准确地把握分寸。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是减少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孩子若有少许的叛逆行为,父母不必大惊小怪,认定孩子开始变坏了,而应该像以前一样的关怀他。到了一定阶段这种叛逆的行为一般会自动消失。因此家长一定要学会用冷静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反叛。青少年在反叛的时候,言语和行为常常如急风暴雨,难以自控,但家长却一定要冷静。尽量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对青少年不恰当的行为,家长应开诚布公地说出来。注意:一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轻易不要对孩子的人格做出负面评判,否则会造成孩子的防卫心理,使其不甘心认错。对待孩子的一些问题,家长最好是进行引导而非教导,启发青少年自己进行思考。

全面评价,善于发现优点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正确评价孩子以及评价孩子的行为对于进一步教育引导青少年成长作用显著。有些父母非常吝啬赞扬之词,似乎自己的话语具有神奇效果,只要一开口表扬孩子,孩子马上就会骄傲自满。因此有的家长是绝对不肯表扬孩子的,甚至在孩子显而易见的成绩面前,也十分珍惜自己的言词,最多轻描淡写的说上几句;甚至有的家长还会鸡蛋里头挑骨头,借机批评几句,美其名曰:防止孩子骄傲自大。青少年,在生活中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社会认可的愿望是很强烈的。这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只有得到认可,才能进一步地激励孩子,促使其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能量。在众多的认可声中,来自于父母的认可又是十分重要的。这在年龄越小的孩子身上表现的越明显。若此时家长不能给予恰当的评价,便会极大的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甚至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国内外有许多报道显示,有的人在其一生的奋斗中,其实就是在圆他儿时的梦———得到父母的认可。父母全面中肯的评价,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关键。因为父母的忽略和轻视,从而丧失信心走入歧途的孩子不乏其例。对于青少年的努力,做父母的,其实完全可以给予适当的“高”评价,即尽力给予正面的优良评价,尽量发现孩子们的优点。这种良好的信号及时反馈到孩子的脑海中,会极大地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出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潜力。做家长的,切不可因为过分爱惜自己的赞语,从而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和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密切关系。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家庭教育论文(二)

一、社区家庭教育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研究甚多,而对社区家庭教育的研究很少,对于有关社区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笔者通过使用不同关键词,在不同数据库进行了文献查询。通过研究其内容发现,国内相关文献多停留在以某市为例阐述该地区社区家庭教育现状,对社区家庭教育的定义还没有具体的研究。国外的社区家庭教育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指社会学校对父母进行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即对父母开展的有关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是指社会组织和公益团体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弱残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救助。可见,社区家庭教育是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体,与社区教育密切相关,与家庭教育同音共律,但它与二者又存在很大区别。首先,社区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载体不同,家庭教育主要以家庭为载体,而社区家庭教育则以社区为依托,相比家庭教育而言,在实施广度上要宽泛得多。其次,父母在社区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定位不尽相同。《辞海》将家庭解释为由婚姻、血缘或收养而产生的亲属间的共同生活组织。在这个共同的生活组织里产生的相互之间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正如力的作用是相互一样,家庭教育本身也是相互的,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父母自身也受到教育。社区家庭教育的主体则以第三方形式展现,目前我国的社区家庭教育主要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承担,部分由社会教育机构参与,父母则变成了纯粹的受教育对象。广义上的社区教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产生,如原始社会的燧人氏钻燧取火,教民熟食;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都是社区教育,只是这种社区教育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无组织性。现代社区教育则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为基本标志,其教育对象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并根据不同社会层次的不同社会需求,形成了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的社区教育。社区教育一般以整个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如给居民创造良好的娱乐环境以丰富居民业余生活、为居民创造良好的职业培训以提高就业率等。当现代社会问题更多反映在家庭教育上时,社区家庭教育便从社区教育中分流出来,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独立发展。不管是社区教育,还是社区家庭教育,都无疑对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深远而积极影响。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家庭和社区实际情况,笔者将社区家庭教育定义为:在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系统中,社区管理者通过各种组织形式的社区工作和社会服务对家长和未成年人开展的一种新型教育。

二、社区家庭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即教育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社区家庭教育作为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符合现代教育标准的新型教育,不管是在微观个体上,还是在宏观整体上,都具有多重功能。

(一)优化功能

第一,社区家庭教育是提升家长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家长的教育思维。长期以来,家长总是把“自我理想”教育和对孩子的理想教育混为一体,不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灌输给孩子,还把自己在成长经历中的遗憾和没有实现的理想抱负强加在孩子身上,以满足自身的成就感。很多家长过分关注分数,盲目攀比,忽略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让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备感无所适从。社区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方式,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更好地指导孩子,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因此,开展社区家庭教育可以促使家长提高自身的素质,反思自己现有的教育方式,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子女能力。第二,社区家庭教育是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有效手段。除学校以外,社区是青少年接触最多的社会场所,他们探索新知,休闲娱乐,健康锻炼以及社交学习等活动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社区中完成的。当今社会青少年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大多工作比较忙,很多都是跟着祖辈一起生活,监护人不当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教育他们合理安排好在学校之外的时间,引导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外活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成为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社区家庭教育是增强社区工作者职业技能的必要方法。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家庭教育的中坚力量,是社区家庭教育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是办好社区家庭教育的重要保证。社区工作者尤其是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社区家庭教育工作效率的高低。因此,从事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对社区工作者来说既是服务群体、服务大众的任务,又是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开展社区家庭教育有利于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利于塑造高职业道德、高工作能力、高知识水平的综合型社区管理人才,有利于引导社区管理者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融入,在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基础上也大大提高了社区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

(二)协调功能

第一,协调亲子关系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家庭是子女成长的第一驿站,亲子关系是子女人生中的第一人际关系,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及人格各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总是树立家长的绝对权威,孩子只能顺从,直接导致了亲子矛盾和亲子冲突,令不少家长陷入教育困境。在社会大转型时期,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正面临着巨大的时代变化。社会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孩子成长,如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父母追名逐利的行为导致子女的价值观偏颇;祖辈带孩子致使孩子骄纵无理,形成了性格缺陷等。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现状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导航帮助其矫正。社区家庭教育正是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引下,改变以往单向、权威的家庭教育模式,将未成年人的家庭打造成一个不受世俗影响的成长乐园,使家长与子女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动的亲子关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第二,协调社区人际关系以提升社区管理水平。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村委会向城市社区转化,但城市化的衡量标准不应该只是关注这种简单的转化,应更多的关注转化后的社区管理和发展问题。据笔者访谈发现,从目前的社区管理模式来看,居民与社区工作者交流极少,只有涉及到“户口”、“生育”等行政问题需要履行行政手续的时候,居民才与社区管理组织有部分接触。可见,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度低,故而对社区治理的满意度也不高,这从根本上都归因于社区管理组织没有解决居民切实问题。家庭教育问题作为一个普遍现象真实存在于几乎每个家庭,社区家庭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又能实实在在为居民解决困扰他们的难题,这无疑是协调居民与社区管理组织关系的最佳契机,通过在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中增强居民与社区管理者的互动,社区工作者能了解到居民的各种意愿,居民又能对社区管理组织的职能和作用有更深刻理解,在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中,既完善了社区管理组织职能,又提高了居民家庭生活质量,起到了互利互惠的双赢效果。第三,协调社区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以优化社区管理。社区管理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实现和保障社区有序、有效转化的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居委会在自治实践中对自己角色认知不明显,很多工作者在自我角色定位中都出现角色冲突、角色混乱甚至自我职能异化。通俗讲,当前社区该怎么管,管成什么样,用什么策略管,哪块儿具体谁来管,管理部门没有明确方向和规划。很多社区的管理模式还沉浸在“官-民”的传统模式里,扮演着“道德和制度的绝对权威者”,作为一个准行政组织,他们一味地机械接收上级行政部门的命令和指示,继而盲目执行。事实上,这种管理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和当代教育需要,社区家庭教育迫切需要一种“自下而上”的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让社区工作者能在群众呼声中有目标、有方向的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工作,根据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的原则,使每个社会工作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自身工作岗位上运用自身才能做有价值工作,这便推动了社区工作者内部职能细化与分流,优化了社区管理结构。

(三)整合功能

第一,整合教育资源以实现教育功能的最优化。一方面,社区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以一种科学合理系统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家庭教育有理可循。社区家庭教育方案的推动包括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和科学文化教育,对为人父母者开展育儿知识和保教能力教育,对为人祖父母者提供祖孙相处之道的经验交流,等等。这些方案的实行既可以达到提高家庭教育的预期效果,又能够促进社区家庭教育课程的体系化建设。另一方面,通过社区为依托发展家庭教育方式,又无形中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整合到一起,使教育成为有利于各方发展的大系统。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子女教育和成长问题占据着家庭教育重要地位。亲子沟通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亚于亲师沟通对于学校。但无论是亲子沟通还是亲师沟通,都离不开家长、学校和老师的积极沟通与配合。社区家庭教育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家庭教育的需要,补充了学校教育不足,促使公共教育资源为社区家庭所共享,创造出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第二,整合社区资源以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整合与优化社区资源是社区家庭教育的重要保障,以多元视角,充分发掘社区资源功能,既为社区家庭教育服务,又服务了社会本身。首先,构建社区家庭教育相关法律体系,完善有关社区家庭教育的制度法规,既能让社区家庭教育有法可依,又能让社区生活有制度可言,促进社会治安。其次,在对社区家庭教育的经费投入中,也能完善相关社区服务设施,提高社区硬件设施质量,从而创造美好社区家园,为社区居民服务。再次,塑造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保障家长和子女学习的基本人权,既优化了人力资源,提高了社会水平,又体现了人文关怀,促进了社会公平,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综上所述,社区家庭教育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满足了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参与者自身,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乃至整个社会都意义重大。

家庭教育论文:谈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已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提高。由于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的实施,近年来,我国城乡的独生子女已成为新一代人的主体。据专家推论,全国独生子女至少6000万,独生子女家庭占现代家庭的60%-80%。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已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提高。一、 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六大不良习惯:1、 自私、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为别人着想。2、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3、社会适应能力差,个性有孤僻,缺少热情的倾向。4、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5、不爱惜财物,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6、学习被动,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厌学情绪。应该说,当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对孩子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也是极大的,但为什么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却无法令人满意呢?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问题大都不是由于独生造成的,而是由于独生的环境和周围的教育造成的。二、 独生子女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1、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驱动,我国现代家庭的主流格局,特别是城市家庭的主流格局逐步趋同,由原来的多子多孙的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结构向二加一的家庭结构转化,向四、二、一的家庭发展。这样的家庭结构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独生子女与成人接触较多。由于城市住宅日益楼房化,家庭与家庭之间交往渐渐减少,使得独生子女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增多。独生子女与成人交往增多有利也有弊。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父母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且都比较重视子女的学习,不但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辅导,还有一定的成熟经验传授给子女。所以,独生子女有良好的早期教育,智力开发早,兴趣爱好广泛,理解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经常与成人交往,成人的经验多方位地影响他们,使他们显得过早地成熟,过早地失去童年的天真、单纯和幼稚,在这种家庭结构中,成人只知道为孩子服务,使得独生子女任性骄横、不合群、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别人意见,依赖性很强,把父母当成了他们的拐杖,缺乏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独生子女与同伴接触减少。尤其在城市,独生子女较少有机会与同年龄、同层次、同一认知水平的伙伴接触和交往,这就必然影响独生子女学习与人相处的规则。独生子女更需要和同龄、同层次的伙伴交往,他们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原则,适应社会的规范,成功地学习社会生活经验。但独生子女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很少与同伴们交往,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不能养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交往的敏感性,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发展。在生活中事事皆由父母安排和照顾,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不能支配自己,减弱了社会存在中的主体意识,因而竞争意识差。2、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这使独生子女在智力开发、身体发展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人们挣钱为子女的传统意识的影响,独生子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使一些独生子女不思节俭、挥霍浪费、不爱惜劳动成果,养成了贪图享受、占有欲强、唯我独尊等不良品行,缺乏对他人、集体、国家的责任感。3、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增多。虽然居住环境相对封闭,但信息渠道却因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向现代家庭敞开,这对于开阔孩子为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有好处,但许多消极因素也正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视力下降、交流减少、思维惰化以及色情暴力的侵蚀等都会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孩子缺乏筛选辨别的能力,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二)教育因素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子女未来的期望,但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积淀和成员个性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使得不同的家庭其教育方式也必然不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同样是为独生子女呕心沥血、同样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却截然不同。这就是由于听话教育、分数教育等狭隘的教育观还在影响着很多家长,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误区:一是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很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对智力的培养,而对意志、兴趣、自信心、自制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因素却未加以重视。其实二者关系非常密切,有人比喻智力因素相当于资源,非智力因素相当于能源,资源再丰富,如果没有充足的能源因素,资源也开发不出来。二是理认知轻实践。由于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使很多家长对成绩和分数的追求超过了一切,甚至包办了孩子生活中的所有,把孩子紧紧束缚在书本和课桌前。学习书本知识是重要的,但比书本知识还要多的知识应该在书本以外。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接触社会,接触现实接触自然,感受大量的社会知识的机会。三是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一些家长赶潮流着力在某一方面培养孩子的特长而忽视全面发展,认为文化课是可有可无,这是缺乏远见的做法。要想盖高楼,地基必须要打牢。自我发展是素质的重要内容。家长既要照顾目前利益,又要考虑到孩子长远利益。四是重言教轻身教。有的家长认为只有在同孩子谈话、教训、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因而在生活中,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只有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三、 独生子女的培养与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它对子女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精神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场所都不可替代的。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与非独生子女有很大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性格、身心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家长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一定要注意独生子女的特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使独生子女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以顺利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一)培养独生子女自立和自信的品质自立和自信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品质,有的独生子女甚至学校里的劳动也要由家人代劳,这样的人将来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国外有人对450 名儿童做了40年调查,发现一个事实,即不管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在孩童时代就做简单家务劳动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和更富有。所以劳动是关系到独生子女一生幸福的训练,也是独生子女学会自立和自信的有效途径。让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劳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发展自己的社会价值,并善于同他人合作与交往,学会自我服务,珍惜劳动成果,学会节俭,成人之后就更能适应社会生活。(二)培养独生子女处理好同伴关系现在许多人把孩子禁锢在家中,与成人或者书本为伴,他们不会和人友好相处,成人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独生子女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发生关系,特别是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所提供的刺激更接近于他们认知能力,要多鼓励独生子女和同伴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是独生子女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三)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的生活能力独生子女进入小学后渴望独立自主,这是他们个性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因此,要以平等、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独生子女在渴望独立自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他们在父母过分的关心下,没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意志薄弱。这就给独生子女独立自主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家长要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以便在将来适应社会生活。1、事事都要自己动手,树立竞争意识。独生子女在家、在校凡是自己的事都应该自己做。首先,要为独生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独生子女在做事时,要与他人进行比较、正确评价,树立竞争的积极性。家长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子女,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更不能贬低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以增强竞争意识。鼓励独生子女在各项活动中参与竞争,这样便可培养他们竞争观念。家长应看重孩子做事的过程,而不应在结果上斤斤计较。虽然孩子做得不尽如意,也要给予鼓励和赞扬,以增进他们的积极性。还要教育独生子女学习知识、锻炼能力,让他们明确在竞争的社会中,没有过硬的知识和本领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本领,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2、独立学习和活动独生子女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独立地学习和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家长采用良好的教育方法,让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家长应在独生子女很小时就安排他们自己游戏;和小伙伴一起游戏时也要当配角;入学后,家长要让他们自己把握时间,有计划地学习,要教育孩子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处理学校中的事,家长要少辅导、少帮忙,不要事必躬亲。3、参与学校及家中的事物管理在家中要让独生子女参与各项事物。如购买生活用品、计划食谱、走亲访友、接待客人。让他们经常为家中的事务拿主意、参与大人的活动,以增长他们的生活经验。4、在独生子女6岁左右就应该在银行给他们领一个活期储蓄本,给他一个储蓄盒。每月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买玩具、图书、学习用品,让他们自己计划开支,这样不但会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且还会培养他们节俭的好习惯。(五) 适当实施劣性刺激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愿意帮助取得成功,害怕失败,一看他孩子有困难就沉不住气,急于伸手帮忙,有的家长甚至常常不知所措地跟在孩子后面,总是包办代替,始终不让他们独立活动。不给他们任何尝试错误、克服困难的机会,使独生子女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不会自主地解决问题。这都使独生子女的生活缺乏劣性刺激,这是独生子女身心日益脆弱的重要原因。所以家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应适当实施劣性刺激。(1)施加批评。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所处地位特殊,在赞扬声中长大,在与他人相处时目中无人,接受批评少,所以在教育独生子女过程中,应适应施加批评。(2)增加痛苦和劳累。就是让独生子女参加适当的劳动,从小体验痛苦和劳累,家长不能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3)给予挫折教育。不让独生子女受挫折,他们长大后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勇气。由于独生子女受父母过分保护,使他们不知挫折是什么滋味。为了使独生子女很快地认识世界,更好地成长,依靠自己的能力生活,要在他们生活中给予必要的挫折教育,让他们从中积累经验。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一、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骄惯、溺爱不是说给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穿的、花了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个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把孩子放在全家人之上,他就是一个特等公民,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务义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二、要学会利用闲暇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处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里,家长要学会利用减负后出现的闲暇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闲暇时间不仅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发展重要,而且对于人一生道路都很重要,利用休闲时间进行闲暇教育,教孩子学会休闲。三、家长要把期望合理地传达给孩子期望的归宿应该是看孩子能否承担起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将期望的目标倾注到孩子的思想中,而不是父母强加的负担。四、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五、 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学校要和家长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所长,各有各的特色。家庭教育具有亲情的影响力,学校教育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只有学校、家庭两者的教育一致才能收到较佳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学校、家庭互通学生的个性情感、行为表现、兴趣爱好等情况,共同制定教育目标.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的方法;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才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少儿教育 家教案例 初中生家庭教育 百度,,。

《浅析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

摘 要:家庭教育不但要有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原则做指导,而且必须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去实施。本文重点分析了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一些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的策略,提倡构建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幼儿健全的性格。

关键词:幼儿 家长 家庭教育方式

一、当前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家长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主要的原因,另外家长自身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和整体家庭生活环境都影响着家庭教育方式的采用与实施。尤其是现在独身子女的家庭,全家就一个孩子,越是重视越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容易出现问题。如何教育孩子是全家的主要问题,家庭成员的经历不同、想法不同,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方式。

(一)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任性骄横。

现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就只有这一根独苗,就像老人们经常说的,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家里事事依从,样样随着他,简直快要给去天上摘星星了,可以说是对孩子有求必应。有的家长渴望唯一的孩子在感情上更多依赖自己,以保证老年有可靠的慰藉,他们放松了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在行为上霸道,缺少控制力。这就属于溺爱型的家长。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极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在家里充当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上幼儿园挑座位,挑床,渴望得到教师的注意等,在与小朋友玩的时候也是希望大家都让他,没有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总是不讲理。他们在家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大家都围着他转,到以后离开家去上学或是在社会上生存,别人不可能都像父母一样对他们,他们就会有失落、无助的感觉,并且他们的性格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对他们的成长工作都很不利。

(二)过分保护,导致孩子缺乏锻炼。

一些家长在抚养孩子中,缺乏正确的观点,采取不恰当的行为,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别说是帮父母干活,基本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父母根本就不让孩子做自己能做、该做的事。本来幼儿园的孩子天性就爱玩,喜欢运动,喜欢跑、跳,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是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怕碰着、磕着,根本就不让孩子们出去玩,生怕孩子出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

这样教育下的孩子,一般性格都比较软弱,他们不会做很多同龄人都会做的事,不会玩大家都会玩的游戏,他们在父母的保护下,渐渐地脱离了同年龄的人,在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后都有影响,因为你不会玩,因为你不敢玩,大家都排斥你。不和同年龄的人一起成长,不利于孩子社会化发展。上大学不会洗衣服大有人在,许多孩子上学必须有爸妈陪着才能学习。这样的孩子缺乏锻炼,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三)期望值太高,教育方法不当。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但是对孩子缺少正确的评价,不能科学地为孩子定向。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子女,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子女,让孩子替他们实现梦想。有的家长以自己认为有用的、好的为孩子定向,不顾及孩子的爱好与能力。家长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有许多家长走进了高期望值的误区:一是不顾孩子的实际,一味过高过严地对孩子提出要求,有时根本就违背孩子的生长发育的规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不利,比如过早地让孩子学弹钢琴,对孩子的手指的肌肉发展就很不利。二是攀比心理严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就一定要求自己家的孩子也要怎么样。三是重智轻德,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一些家长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智力高,将来就一定有出息。孰不知不恰当的期望,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期望太高,于是家长陪读、请家教、给孩子报补习班。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不强。这样做的结果,孩子往往成了考取高分数的机器,其意志、品质、情感、人际交往等等维系其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准交往,不准贪玩,把早期教育设置成学计算机,学应用,弹钢琴,学书法等,使孩子过早脱离童年世界,极大地妨碍他们健康成长。而一旦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期望不一致时,部分家长又会走向另一极端,或迁怒孩子,横加指责,粗暴打骂;或放弃了正常的必须的家庭教育,放任不管,认为孩子是没得救了,不给孩子正常的教育。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在家长长期的高期望值的压力下,其心理、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舒缓,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扭曲,行为失常,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四)家长教育的不一致。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由于孩子的特殊身份,家庭教育不一致的现象更多,一般最常见的是“爸爸打,妈妈护,爷爷奶奶打圆场”的现象。在大家庭里大家都爱孩子但方法不一样,打也为孩子,护也为孩子,老人是彻底的惯孩子。一般孩子受老人的放纵娇惯比父母更厉害,祖辈和父辈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形成不一致,而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也会造成矛盾而削弱教育效果,因为祖辈总是认为儿子应该听他的,甚至因为孩子的教育导致家庭纠纷。

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即:家庭里只有父母、子女两代。家长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个要管,一个要放;一个要严,一个要宽。有时夫妻二人还故意在孩子面前扮演黑白脸。以为一个打,一个拉,有哄他的,有吓唬他的,是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种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两面性。家长的要求不一致,常常会伴随着家长之间的分歧和争吵。争吵尽管可以设法避开孩子,但分歧是无法避开孩子的眼光的。这种分歧会给孩子造成教育的真空,而孩子也往往很善于钻这样的空子,在一面受了管教,就跑到另一面去诉苦;在一面受了罚,就跑到另―面去讨爱。另外,孩子还会对家长产生不同的看法与态度。由于家长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误以为家长中有的爱他,有的不爱他;有的专门保护他,有的老是惩罚他。于是孩子对家长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

教育的不一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更是重要,一般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两面派性格,他们在爸爸面前一个样,爷爷面前一个样,学会了两面说好话,这样的孩子容易养成口是心非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以后与人交往也会表达出这样的倾向。

二、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

(一)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教育观作为一种思想,支配着家长的教育行动。正确的教育观的树立对于家长教育孩子是至关重要的。观念正确了,自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有相应的正确的方式与行动。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是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的。

对于现在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它们直接导致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比如重智育轻德育,这样家长就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于别的方面就太放纵孩子,在学习上又对孩子太严格。还有的是对孩子期望太高,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孩子过早地背上沉重的负担。

总之,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导致不正确教育方式的主要原因,要想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爱孩子应该爱得适度

爱孩子本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应该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会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假若我们做父母的对幼儿过分溺爱和迁就,要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长大后一旦对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得不到满足又缺乏用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家长对幼儿正确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言行要求不但不能满足其要求,而且应耐心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三)家长要保持对幼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长辈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首先我们的长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必须有统一认识,克服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等错误的观点。如今特别是祖辈们对孙子孙女特别的溺爱和顺从,经常为一些小事情,父母说应该这样做,而祖辈却说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行。长辈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孩子无所适从,使之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教育才能形成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行。如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家长应该一致的批评、说理,千万不能出现父母批评他,而长辈却站出来帮孩子的情况。

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也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树立家长的威信。同时家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有利于孩子分清是非,知道善恶,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切实实施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是我们要提倡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现在的一些家庭中所实施的民主却是一种变相的溺爱。家长们认为让孩子参与就是民主,但对孩子的要求过分地尊重,就又回到了有求必应了。

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说:通过多项全国性少年儿童调查发现,当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分为六种类型: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最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高,相应的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否定型教养方式则相反,父母经常责备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训斥多于鼓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低,总是甘居下游,对自己的前途常怀恐惧无望之心,这样自卑的心态往往会对他们未来参与社会竞争产生不利的影响。

民主型的家长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尊重孩子的自主和爱好,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热爱生活和自主发展。

这种教养方式国外的父母比中国的父母用得多,我们要多借鉴,多参考。研究表明:持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首先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可靠。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我们现在应该教育我们的许多家长多应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是为了他们好,只有他们在观念中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并运用好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才能既不辜负父母一片为孩子的心,又对孩子的成长好。

参考文献:

[1]刘春梅.试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发展.濮阳教育学报,2002年4月.

[2]曾英.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12月.

论文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独生子女的家庭养老问题并不在于物质条件,而是在于精神上的陪伴,所以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陪伴父母的晚年生活的问题上,如果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养老的问题从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解决了,毕竟我们都是生活在新时代里的人,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就算老了之后,物质条件也差不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困扰我的,因为我本身也是一个80后,我家现在就是一个独苗女儿,将来可能也会面临独生子女养老的问题,但是作为我来说却并不是很担心,至少在老了之后我有一个老有所依的房子,还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能够让我生活的不那么窘迫,现在能做的一点就是好好的保养自己,不要透支身体,能够有更好的状态去面对老年生活。

1、物质条件的影响

养儿为防老这句话已经不适合今天这样的一个时代了,过去养儿防老是老人在失去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只能让儿子来养活,但是今天这样的时代不一样,我们都有社会保障卡,老了之后也能老有所依,如果夫妻二人都能够有自己的晚年收入,那么生活上不需要依赖孩子,这样就给孩子减轻了很大的负担,同时也给自己的晚年生活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多攒一些钱,给老年生活一个游山玩水的资本,否则的话久病床前无孝子,如果你没钱,那日子会过得很难。

2、精神上的陪伴

现在的社会养老问题已经从物质上的供给变成了精神上的陪伴,也就是说孩子如何陪伴老人成了养老当中的主要话题,现在的老人往往过得比孩子还轻松,因为他们没有工作压力,同时也有多余的闲钱来帮助孩子,只要孩子们能够抽出时间来多陪陪父母这就行了。

独生子女可以说是比较普遍但也特殊的家庭现状,特别对于养老的问题更是社会普遍热议的。只是独生子女和养老问题真的那么难以共存吗?我觉得倒不是这样的。我一个同学就是独生子女,他毕业不久就步入婚姻的殿堂,甚至在工作室所在城市买了房。他一年能够回家的次数少得可怜,他今年的春节就没有回家陪父母过。但是比较幸运的是,这位同学的父母身体健康,而且都是退休在家的闲人,随时可以坐车来看望他或者到处飞去旅游。所以说,他和他的父母也各自有自己的生活吧。我觉得类似这样的情况就是比较稳定的一种状态,父母健康无需孩子操持什么事情,也没有什么工作上的压力。这个时候孩子只要在得空的时候,回家和父母聚一聚就行了。虽然这样的作为还不够尽到养老的义务,但是让孩子全副身心地投入也不太可能,毕竟孩子有自己的家庭和生计。在我看来,独生子女和多个子女的家庭养老都是一样的。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是要还的,不管你是独生还是多生,只要你们一天在法律上有那么一层血缘的既定关系,就不可能逃脱得了养老的义务。那反过来说了,大家觉得多子多孙养老问题就不存在了吗?我看不见得。我的外婆生了八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没有一个孩子在她身边的,陪在她身边照顾她的反而是那些儿子的老婆(媳妇儿),那为什么反而是媳妇儿来照顾呢?那是因为家里的男人们要养家糊口啊,你很气愤觉得很不值,那又如何呢?现实就是如此。可能有人会说,多子的话照顾老人的力量也会更大,那难道独生子女在老人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会丢下老人不管吗?总归还是要承担起这个责任的,只不过独生子女不能轮着来,压力会比较大。独生女怎么养老的问题,跟世间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给老人更好的生活,祈求父母安康的同时,一旦发生什么事情,承担起来就好了。

过年的时候,家里长辈在闲聊,有说到这个问题,家里长辈都在劝我,你要是谈对象,得看着点,最好家里有两个兄弟的,也好帮忙照顾一下家里,最好是直接找个本地人,在本地生活,也好照应下爸妈。其实从大学开始,家里长辈就一直给我灌输这些,很无奈,却不忍心反驳他们,毕竟知道他们其实也是为了我爸妈着想,我应该感到开心才对。而且,他们说的,确实也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爸妈倒是一直很看得开,云淡风轻的说,孩子的生活归孩子,他们可以照顾好自己,让我按照自己想的去做,去生活,可是这么听爸妈说,却感觉更加心酸。所以,一直以来,都特别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兄弟姐妹,小时候是想要找个好伙伴,陪我一起玩。现在,又多了一个原因,希望能够帮忙一起照顾爸爸妈妈,虽然似乎略显“自私”了些。可是我真的怕啊,怕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爸妈,更怕的是,如果我不在爸妈身边了,爸妈会不会感觉很孤独呢?毕竟我觉得“给钱”不算尽孝,陪伴更重要。爸妈目前还在工作,给他们买了智能手机,教会了他们玩微信,现在他们生活比较充实,也不会时常惦记着我什么时候回家,想我的时候,也会发视频。可是以后呢?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退休了,没法工作了,闲着在家的话,他们生活的全部,基本上就是我了……但是,我又没法一直陪在他们身边……很多人也说,可以去养老院,可是我从来不觉得养老院是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地方,我相信我的父母也不会愿意去养老院,他们宁愿守着家里的房子,搬个藤椅在院子里晒晒太阳,跟家里的老猫作伴,哪怕可能会孤单一些,哪怕生活琐事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可是,至少也是家的感觉,至少还有归属感,这是养老院给不了的。

“独生子女应该如何解决父母养老问题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是独生子女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去解决,而不是去考虑政府应该去做哪些事儿,毕竟社会福利保障那些事情也不是自己想想就可以实现的,不能单靠这个催眠自己。自己要怎么样去解决呢?可能最好的办法,真如长辈们所说的那样吧,尽量离家近一些,或者,能把父母接到离自己近的地方生活。这个应该也不会有一个万全的答案,因人而异吧。如果到那一天,我完美的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再来更新答案吧。(如果我还记得,我答过这一题的话。)

哪个更合适就要考虑养老能力。这点又要分几个方面谈,即子女,父母与社会。

上一代父母通常不存在养老保险制度,对独生子女与父母而言,养老保险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压力。

总而言之,原则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