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道家农历的九月初九的日子,是道教真武大帝以及斗姆元君的诞辰,同时这一天也称为“九皇会”。根据道教道家的北斗经典,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是“北斗九皇诞”,连续9日,不断的礼拜北斗诸星,可以令人间消灾延寿、福禄兼至,而初九也是法会的顶峰和高潮。重阳节道家最重要的日子是九月初九,道家九皇大帝圣寿、酆都大帝圣寿、中坛元帅圣寿、斗姆星君圣寿、重阳帝君飞升、东斗下降、北极下降、道家东华帝君降现、太上救苦天尊下降、重阳节、火神爷诞、道家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正一静应真君、并玉府王真人、右侍赵真人、道家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都是在九月初九。重阳节道家最重要的日子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我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同时,也是道教的重要日子。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道家斗姥元君圣诞,同样也是九皇大帝诞辰的日子,道家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正一静应真君、并玉府王真人、右侍赵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九月初一至初九,是道家九皇大帝圣诞,道观都举行斋醮庆贺圣寿,称之为“九皇会”,若有众生虔诚礼拜斗真,道家则可以消灾解厄。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苏轼言“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唐)邵大震言“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我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同时,也是道教的重要日子。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斗姥元君圣诞,同样也是九皇大帝诞辰、中坛元帅(太子爷)诞辰、酆都大帝诞辰、玄天上帝飞升、重阳帝君飞升、东斗下降、北极下降、东华帝君降现、太上救苦天尊下降、真武飞升、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正一静应真君、并玉府王真人、右侍赵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九皇会” 九月初一至初九,是九皇大帝圣诞,道观都举行斋醮庆贺圣寿,称之为“九皇会”,若有众生虔诚礼拜斗真,则可以消灾解厄,延年益寿。
老子,即李耳,道家代表人,主张无为而治.春秋战国人.
作者:潘延川 《上清大洞真经》为道教上清经系之首经,且为上清经箓派的重要经典,此经在东晋盛行于世,是东晋后期出现的一部极为重要的道经,奉此宝经者,后来逐步形成了道教上清派。上清派,又称“茅山派”、“茅山宗”。《上清大洞真经》历朝被居住在茅山的高道与隐士继承和弘扬,其中梁陶弘景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以此为开创独特的“茅山宗”奠定了神学理论基础。千百年来,“茅山宗”成为道教诸派中重要的一派,宗师高道辈出,人材济济。至南朝时,以茅山为中心的道观,遍布江南各处,后传入北方道教圣地终南山一带。北宋时,茅山与江西龙虎山、阁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今天,茅山宗后继有人,茅山道院的信士和周围信众仍然继承着先圣祖师的经教传统。作为全国道教二十一座重点开放道观之一的茅山道院,正以弘扬道教上清经教传统为己任,开办教业。为继承茅山派道教精湛的义理,追根寻源,弘扬茅山派道教教义和茅山道教文化,我认为,认真研究茅山派先圣宗师遗传于世的经教古训及经典古籍,并以此作为弘教修道的准则,才是有志于玄门中信士的“天职”。《上清大洞真经》为茅山古传之本,历来依科传授,极为严肃。陈景元说 : “大洞真经三十九章,品目尊严,冠三洞宝经之首,灵章、秘祝、玉检、隐书载之详矣,奥指西城总真君、南极紫虚元君降授清虚真人。清虚真人传授南岳魏夫人曰 : ‘子自不在隐身清斋,虚中吐纳者,则《大洞真经》不可妄读也。” (见《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序》) 由此可见,此经在道教极为尊贵,冠三洞宝经之首,我们应以此经教来弘扬茅山派本宗正法。 《上清大洞真经》列于上清诸经之首,是上清派最根本的经典,又称《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简称《大洞真经》、《大洞玉经》。其经文分三十九章,故又称《三十九章经》。关于此经的渊源,道教典籍有下列记述:茅山上清二十三代宗师观妙先生朱自英说 : “此经之作,乃自玄微十方,元始天王所运炁撰集也。西王母从元始天王受道,乃共刻北元天中,录那邪国灵镜人鸟之人,莱之岫,乃于虚室之中,聚九玄正一之 炁,结而成书,字径一丈,于今存焉。元始天王,又以传上清八真中央黄老君,使教授下方,当为真人上升三辰者焉。中央黄老君隐禁此书,世无知者,故人间地上,永无此经,上清天真尤所宝秘。” (见《上清大洞真经》序)东蜀蓬莱山中阳子卫琪说 : “此经上卷十章,中卷十章,下卷一十六章,三卷皆以五言为句,共三十六章,之上复有大洞帝尊一章,以四言为句,自不相侔,总冠一经之首。三卷各有序,经下卷终有结,经皆玉宸道君演说,方见一经之始末。周初,帝命三真人下传吴会张通真先生,此经是也。以其时考之,盖二千五百余年矣。所有茅山魏元君之派,号上清大洞玉经。” (见《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一序)陶弘景说 : “伏寻《上清经》出世之源,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太岁甲子,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并其弟三息计掾某某。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凡二君手书,今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写,真受四十余郑多杨书。” (见《真浩叙录》) 杨某,指杨羲。又《云笈七签》卷四《上清源流经目注序》中说 : “汉孝平皇帝元始二年九月戊午,西城真人以上清经三十一卷,于阳洛之山,授清虚真人小有天主王襄,襄以晋成帝之时,于汲郡修武县授紫虚元君南岳夫人魏华存,华存以咸和九年,岁在甲午,乘飚轮而上天,去世之日,以其经付其道脱,又传杨先生讳羲,羲生有殊分,通灵接真,乃晋简文皇帝之师也。杨君师事南岳魏夫人,受(《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一卷,至晋孝武皇帝太元十一年,岁在丙戌升仙。”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南岳魏华存元君传《上清大洞真经》于杨羲,杨羲又传许谧。因出杨羲之手书,故今人所说撰作者可能为杨羲。另朱自英与卫琪所说,因出发点为神学思想,今无从考证。但卫琪所提“所有茅山魏元君之派,号上清大洞玉经”。此说与陶弘景所说魏夫人受经大致相同,可见,《大洞真经》出自杨羲之手无疑,经杨羲传播,后行于社会。杨羲,成帝咸和五年 (公元 330) 庚寅岁生,吴人,迁居句容。“真降时,犹有母及弟,君为人洁白,美姿容,善言笑,工书画,少好学,读书该涉经史,性渊懿沉厚,幼有通灵之鉴。” (见《真浩》卷二十) 许谧,字思玄,一名穆,正生,弱冠有名气。“儒雅清素,博学有才章。简文皇帝久垂俗表之顾,与时贤多所俦结。少仕郡主簿功曹史。” (同上) 其后选补为太学博士,任余姚令、尚书郎、护军长史等官职,虽外混俗务,而内修真道,许谧密授教记,遵行上道。另据《茅山志》载 : “时玄宗 (712-756) 于茅山得杨许众真及陶弘景所写上清经真迹。其经缺文十三页,令使王旻贲玺书信币诣茅山紫阳观,请玄静 (李含光) 补书。玄宗曰 : ‘联不欲令小臣干冒于先生,委卿专往,必冀神仙手笔,今古相续耳。' (见《仙传拾遗》) 王旻到山之日,灵鹤翔鸣,玄静书经之时,神人降其宝,皆精诚所应。”总之,陶弘景于齐永明十年归隐茅山后,遍访江东诸观隐士高道、搜集整理杨、许真迹最为完备,撰集《真浩》、《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等经典著作,专门论述早期上清派教义及方术,并汇录收集上清诸经中有关修道秘要,为上清派后来成为东南道教独特信仰以及开创茅山派修炼方术和教派师承,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然而,《上清大洞真经》经魏华存元君传于杨羲后广行社会,也自始至终为上清派的教义及修炼方术增添着无穷的光彩 ! 《上清大洞真经》在明《正统道藏》中收有五种版本 (包括经注) ,其洞真部玉诀类收有《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及《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洞真部本文类收有《大洞玉经》、《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及《上清大洞真经》。另《道藏辑要》内收有《元始大洞玉经》、《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等版本,为晚出本 (下文不再详述)。《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后跋云 : “按《登真隐诀》第二经传条例云 : 大洞直经,今世有两本,一则大卷,前有回风混合之道,而辞旨假附,多是浮伪 ; 一本唯有三十九章,其中乃有数语与右英所说者同,而互相混揉,不可分别,唯须新见真本,乃可遵用。又闻有得杨、许三十九章者,与世中小本不殊,自既未眼见,不测是非,且宜缮写以补品目。”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谓:“ 《上清道类事相》、《三洞珠囊》、《无上秘要》、《御览》、《大洞真经》、《大洞玉经》、《大洞经》、《玉经》文,今《道藏》所收四种《大洞经》多无其文。又《云笈七签》卷八释《三十九章经》引《大洞真经》出自小本,其大本则已亡佚。至其他三种,非茅山宗传本,兹不具论” (十九页)。陈国符据《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后跋疑今《道藏》本《上清大洞真经》出自小本,并为“茅山宗坛”传本。笔者以为,此经出自茅山宗坛传本可信。究其因,在现存版本中,唯题《上清大洞真经》既存有真法、符图,又有精思入室之法,且叙述详细,极重威仪,最为精妙。另据《大洞玉经》音义中《太极大道君道经第十六》内有“见茅山大洞经‘天上内因,地上外因”,之语。查今《道藏》所收大洞经,唯题《上清大洞真经》内有“天上内因,地上外因”之说,并在经文三十九章中重复出现三十九次,足证《上清大洞真经》为茅山宗坛传本。此外《宋志·神仙类》列有《上清大洞真经玉诀》一卷。《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列有《大洞经》、《大洞真经》、《大洞玉经》。《崇文总目》道书类及《通志略》道家著录列《大洞真经》一卷。《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五《上清大洞真经目》三十四种经书中列《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卷为经目之前。《茅山志》卷十二《上清大洞宝经篇目》卷首也列有《上清大洞真经》,题为《上清大洞高上三十九章经》。《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收有《释三十九章经》及存思类收有《存大洞真经三十九真法》。《上清大洞真经》经文分三十九章,历来对此没有异议,但元朝卫琪认为“此经上卷十章,中卷十章,下卷一十六章,三卷皆以五言为句,共三十六章,之上复有大洞帝尊一章,以四言为句,自不相件,总冠一经之首。”此说有待人们进一步去探讨研究。 (一) 《上清大洞真经》《上清大洞真经》六卷,收入《正统道藏》,现文物出版社等翻印《道藏》收集在第一册 512页。卷首有茅山二十三代宗师观妙先生朱自英序,每卷题以上清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校勘。卷一为诵经玉诀、诵经八室图、大洞灭魔神慧玉清隐书、太帝君素语内咒、太微天帝君素语内咒。卷二至卷六为经文,分三十九章,经文存有真法。卷末为“咸淳壬申” (公元 1272 年) 程公瑞后序及元代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序。此经即茅山宗坛传本,其渊源出自北宋。在《上清大洞真经》中,八室诵经前有许多存思之法,三十九章经文中,每章均以谨请、存思、诵玉经、讽赞词为科仪。现以本经《高上虚皇道君第一》为例,在此说明:⒈ 谨请 : 即请天地神祇灵气,以合己身。其诀 : 谨请太微小童干景精,字会元,子常守兆舌本之下,死气之门,口吐赤云,绕兆一身,化生血液,上凝泥丸,泥丸坚明,百神方位。⒉ 存思 : 谨请毕,真思太微小童干景精真杰,赤云之色,罩於顶上。默祝曰 : 真炁下流充幽关,镇神固精塞死源。玉经慧朗通万神,为我致真命长存。拔度七祖反胎仙,制炼百神一炁全。”次思,赤炁从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云,咽津三次,结作三神,一神状如天蓬大将,二神侍立,下布兆肝内,游遍却入心内绛宫,上充舌本之下,血液之府,顺时吐息。⒊ 诵玉经 : 即《上清大洞真经》章节。先以左手按捻鼻间人中,次诵:高上洞元,兀生九天,炁祖太元,众风乱玄,玄曾绝散,四清抚闲,帝一上景,连众摄烟,长契一运,七世投闲。……其意思是说 : 虚空之际,孕育元气,元气生于万灵。元气生于九天之上,下入人身,居五脏之中,领祖元气,尽体虚玄之大,则能契微合道。众风乱玄,指人鼻气息 ; 四清抚闲,指鼻下口上之间,当令鼻气恒闲,又当数加手按读此篇,捻鼻间乃高上正坐,天岳混气充身 ; 帝一上景,为大洞尊君号。⒋ 诵赞词 : 讽诵元素高上神霄玉清王视曰 : “元气本非生,五涂承虚出,雌雄寄神化,森罗邃幽郁,玉音响太和,万唱元中发,仙庭回九变,百混同得一,易有合虚中,俱入帝堂会。”毕,乃口微祝曰 : 天上内音,三蓝罗,波逮台 ; 地上外因,天命长,人恒宁。张君房曰 : 三蓝罗,波逮台,此九天之祝言,高上之内名也。又言 : 夫三蓝罗,波逮台者,于地上之音日天命长,人长宁也,易有者于地上之间,曰长台。⒌ 书符 : 第一章书“大洞太微小童消魔玉符”。其诀 : 当书符时用黄缯,书成佩身,存呼小童内讳名,字镇我,舌本之下,固液凝神,断塞死源,乃叩齿九通,次再咽液三过。其余三十八章均类似以上科仪。所不同的是经文第三十九章毕,后有《回风混合帝一秘诀》,其存思之法,极为甚密,并有收功之法,还有当愿文,即祈天地仙官神祇降祥致真,与道合一的祝语。(二) 、《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题《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亦即《上清大洞真经》,收入《正统道藏》。现文物出版社等翻印收集在第一册 496 页。卷首有 : 九天开化主宰澄真正观宝光慈应更生永命天尊序,并题曰 : 甘山摩维洞主太玄无上上德真君校正。序内有“乾道戊子 (即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 1168年) 秋降于鸾台刘安胜捧,至景定甲子 (即宋理宗景定五年,公元 1264) 秋再降重校正于熬头摩维洞金莲石。”由此可知,此经为宋末元初的传本。其经卷一为经序,紧接着叙述经意。“太玄道父亲求授,下世方闻大洞经。”此经在叙述《大洞真经》感应时说 : 可以祈禄嗣、祈风雨、致田蚕、除温疫、治疾病、拯济沉魂滞魄、息群凶、保性命等。据载 : 其修持科仪 : 凡诵经当斋戒沐浴,服装清洁。入室焚香,叩齿九次,心拜九天。存想 :元始天王与诸高真,七曲大帝,开化仙宫,迁临法会,皆列虚无。然后,诵念八方神咒等咒语。卷二为祝香词。词华,即诵宝浩,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等诸天高真,无量功德的赞词。卷三至卷五为经文,无分章。经文以“元始天王,啸咏太玄,凝神遐想,而说洞章”为始,中以“道言尔时,元始天王,眉放青毫,顶旋紫气,万华宝盖。……于是,元始天王怡然啸咏曰”为始,后有“玉宸道君言我师”为标题,赞颂行持此经的功德。大意是说元始天王,授我大洞仙经,道法玄奥,本经为修真妙门,初次修炼,可以调和呼吸,进入中级功态,可以离相消尘,坐在立亡,大定全真,妙行通灵。“初曰通气,次曰通神,终曰通灵,十通成真,道备登宸,超度飞升,过度三界,往来三清,证品大洞,一天帝尊,六度十通,万行圆成,千和万和,自然至尊”。另此经内无符图、微祝及咽津之说。(三) 、《大洞玉经》《大洞玉经》即《上清大洞真经》的经注,分上下两卷。收入《正统道藏》。现文物出版社等翻印收集在第一册 556 页。其后跋说 : “《大洞玉经》汉坛传之久矣,愚於少年因尚披诵而不晓经义,先辈云 : 多是身中百神之名,不可以文理推之也。……其中多是身中百神名字,所主所居,宫分山林,楼台,池馆,一一明自,大抵以生门死户,守雌抱雄为主,混合百神,常存各居其所,各理其务。……八十九翁秋水龚德同拜书”。另后跋还记述了《大洞玉经》为赵太玄真人注释。其诵经科仪与《上清大洞真经》诵经玉诀有相同之处。《大洞玉经》经注分三十九章,每章以诵经(经后有祝) 、书符微祝等为科仪。经文第一章为四字一句外,其余章节经文全为五字一句。该经中只有玉经、符图及咒语、诵持简易,尤其各章玉符笔画结构简单,其经文注释直指人身关窍,以合天机,简捷易懂,利于初学研习。但经文内个别字差异甚殊,有待考证、校对。关于《大洞玉经》三十九符的用法,其经卷下有这样一段叙述 : “符总三十九符,真炁于帝一之 所,同三十九符并以丹书服,皆用黄纸佩通,青素一幅五尺五寸。此符单用,亦可功备大成”。此外,其经卷末为太玄真人咒及大洞内炼玉章与玉清火洞内炼玉经 (分上中下三品) 等。据原按 : 太玄真人,姓赵,讳守真,主太玄清明宫。(四)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此经即《上清大洞真经》的经注,十卷,收入《正统道藏》。现文物出版社等翻印收集在第二册 597 页,题东蜀蓬莱山中阳子卫琪注。卫琪,元代人。卷一为呈经表,以阐述《大洞真经》的神机及明道修真的要旨。次为三十八代天师张舆材及张仲寿等序,序后为卫琪论述无极、河洛、先天卦象、金丹火候、苍胡檀炽、帝尊玄炁等十三图,并有长篇文字叙述。卷二发明经题,认为玉清已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炁形质,具未始相离。这时候,有大洞高上,混洞太无元,天宝玉皇之炁,以生元始,号高上大有玉清宫。“故大洞即太极也”。《大洞真经》总括天真地圣、人神精鬼,赞扬洞经无一处不实,故曰总真。卫琪在解释经旨时说 : “大洞,大者虽天地之大,不可加也 ; 洞者,通也。仙经,经者,由也,万物公由之正路也。修道之谓教,故曰仙经。”其次为平坐存想法、经叙、渐进修成道事诸圣 (即祖师宝诰) 及大洞经筵等。卷三至卷五为经文注释。在些特别说明的是,其一,此注将《高上虚皇道君第一章》释为总冠一经之首,认为是概括《上清大洞真经》要旨的经序。卫琪将一章标题定为《文昌大洞玉章第一》从“元始天王曰: 高上宴紫清”为始,至“帝一真玄玄”为终。其二,此注还把《大洞真经》分为三十六章,以“西元九灵炁”为始,至“符化玄气生”为终,定为最后一章。题《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其经文卷首有存思方法外,注释经文内无存真法,即无咒词、微祝、符图及咽津之说。此注多引证儒释经典来注释经文,看来作者受两家思想影响极深。(五)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即《上清大洞真经》部分经文的校对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现文物出版社等翻印收集在第二册 705 页。题大洞三景弟子真靖大师陈景元撰。其校样对部分经文也分三十九章,非《上清大洞真经》全文。有学者说此经即《大洞真经》的注释,说法错误。其所校对经文章次与《大洞真经》同,为现存传本中校对《上清大洞真经》经文极有参考价值的文本,它为今天研究《上清大洞真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陈景元参照数种版本对其部分经文进行了校正,其自序说 ; “景元总角出家,弱冠访道,游历仅三十载,纲领十有余年,老归茅山,结庵忏悔,自叹道缘浅 (蹇) 薄,尘业深重,虽孜孜教典而未遇真师,欲诵洞经,讵敢开韫。于是,澡雪身心,静务恭洁,广求古本,先自考详,沉嘿披寻,反复研构,一句一字,未尚越略,或两义相乖,弥增回惑,或偏旁才改,字体浮杂,此盖盗写私传,相承讹谬。遂将前辈修习之本及‘茅山藏本'对比隐书,辄撰音义,兼疏同异,粗解所疑,弗敢示诸法义,聊自记其所览”。从序中可以看出作者治学精严。陈景元,北宋人。其《音义》特点主要是对三十九章部分经文进行了校勘,并对经文字的读音与词的意义进行说明及解释,在校对时,摘录经文说明,未录各章节内全经,也无全经经文。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生天生地生万物,人禀赋了道的灵性而得以生存。天道运行,阴阳造化,消息盈虚,日往月来,运行不息,故天长地久,人能合天心,体天道,可通神明造化之德。《上清大洞真经》经中所载天真讳名,皆与人身脏腑之神是相沟通的,人若能以神驭气,形神合一,诵持玉经,咽津服符,可致“天真下降与兆身中,神气混融,是曰回风混合,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故致长生之道,可以提挚天地,把握阴阳,鞭策风雷,驱役神鬼,偃息于流霞之车,眷盼乎文昌之台。” (见《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序) 经中隐讳,总领人身中五脏六腑,百脉气血诸神,认为人身是一小天地,人身穴位各有神以守之,诵经修持,则自身神灵不失,与上清诸真冥和,即与大洞帝尊之体无二,复归于无极圣域 !此经全文分三十九章,据称上清三十九帝各著经一章。如朱自英说 : “上清三十九帝皇回真下映,入兆身中三十九户,于是各由其所,贯之户著经一章,其辞幽奥,以用领括百神,招真辟非,所谓庆云开生门,祥烟塞死户者此欤。故中央黄老元素道君总彼列圣之奥旨,集成大洞之真经,故曰三十九章经也。” (见《上清大洞真经》卷一) 由此可知,上天之神与体内之神是相通的,精思修持,可以相互感应,以致天真下降,与体相契,玄芝宝生。关于《上清大洞真经》最基本的炼养法,举例说明,以晓其《大洞真经》修真养生要旨。在修持《大洞真经》前,有多种存思集神之法,它的目的是引真致祥,与神明相感。其中有一法,每日行住坐卧,皆可修习。其法 : 心存二十四星,大一寸,如连结之状 ; 又存每星各有一人,合二十四星,皆如婴儿之状,并裸体无衣缨,此时存思二十四星从虚空中降,回绕一身之外,三匝毕,口诵祝词。其后,口吸二十四星,一息 (一呼一吸为一息) 气,咽津二十四次,时觉吞一星从口中径至脐中,又觉星光映照一腹之内,洞彻五脏 ; 又存星光化为二十四真人,并口吐黄气如烟,以布脐中,郁郁然洞彻内外。良久,用“呼”字吐息,用意念心拜三十九次 ; 次思兆身三十九户,逐一分明,各有神真严固守卫。存三十九君,各降真气来灌兆身三十九户,此时咽津三十九次,次振动左手三次,法如振流金火铃,次振右手三次,法如掷豁落七元。然后仰头摇颈九次,法承天 ; 次鼓脚一次,法履地 ; 次摇身十四次,以欢己身诸神 ; 次拭目三次,以明三光 ; 次捻鼻七次,以通呼吸 ; 次按眉后两穴 (太阳穴) 三次,以塞邪源 ; 次轮耳三周,以开天窗 ; 次咽液九次,以味玉津。照前法行持毕,神气混融,周身舒畅。进入存思或诵经。修诵《上清大洞真经》可以调和三魂,制炼七魄,能使人身三尸神沉落,炼阴返阳,致五藏光华溢于面目,百病不生,灾害消灭。返老还童,七祖罪解,上生福堂,而位列仙公,晨升上清。如《九灵真仙母青金丹皇君道君第三十九》曰 :“西元九灵气,金丹流云宫,上极旋暇曜杪,晖景太霞中,动回九天轮,静沉八流刚,室有胎仙母,携衿太帝皇,玄一灵时生,三老素牢张,左把兆符籍,右携理神宗,同登琳龙阙,稽首玉清房,拔弃死灭根,养形三五中,七祖解尸结,受福明朱方。”九灵气,指昆仑山。金丹流云宫,王母宫名。携衿太帝皇,太微大帝,即中央黄庭。玄一灵时生,即太玄之气,使鼻息玄气凝定方为佳。琳龙阙,大洞经中所称的仙宫。稽道玉清房,是说修行至此,金丹已成,当神化自然,朝谒玉清。据经所载,若精思此道,大开智慧,心通九天,精凝气结,化气变神,与司命混合,分形变化,玄妙莫测。即“一合我气,再合我神,三合我魄,四合我魂,五合我精,六合我身,我身六合,洞灵启真。”由此,召致十方正气,同灌真身,永与大道合一。 《上清大洞真经》强调存思、诵经,而且重视咽津服气,微祝书符,三十九章中均有一道玉符,由此反映了上清经系的修真特点及炼养法则。我认为,在道教修真诸法中,如内丹、存思、导引、服气等均与《上清大洞真经》有关,此经集诸法于一体的众术合修的炼养方法为茅山派主要修道途径。《上清大洞真经》与《黄庭经》主重存思,诵经养神。《黄庭经》重诵经存思,而《大洞真经》集存思诵经、咽液服符及微视为一体,并且是斋醮、合炼养、书符法的一种相互兼顾的内视内观的道术,它为人们研究早期道教上清派炼养法以及道教道派的形成,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中华五千年(道教)—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帝君诞。
根据道教的北斗经典,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是“北斗九皇诞”,连续9日,不断的礼拜北斗诸星,可以令人间消灾延寿、福禄兼至。
还是耐心慢慢去读和理解道德经。你去也可以去百度贴吧道门吧和其他信士、居士和道长聊聊。有机会去宫观真正礼拜一下。或者就像北斗经那样礼拜北斗持诵本命星君圣号,起码我觉得让人很安宁。多去看经典,修持经典磨练心性。不过确实我有的时候也确实会感到信仰的空虚,其实学道还需要我们去把自己生活中的事做得更好,人道不修何以修仙道呢。
学道入门必备常识:《求道七步文》
道学苑腾讯道学西安万寿八仙宫
自法派龙门开立以来,长春真人邱祖爷布全真之道于天下广行,乃使玄风之盛从古未有。然世间时势往来,气数有法,观今日之人,道德日下,不复往时。玄风披靡,不得振兴,诸求道之子于求道途中正邪难辩,真法难闻,见者不识,识者难遇,更有者多被旁门蛊惑而不得醒悟,此景如何能不叫祖师痛心?吾昔时誓愿弘道嗣法,但见今日道风不振,身在玄门,自当难以苟善己身。天尊曰:“赠人以财,不若赠人善言。黄金虽贵,用之则穷,善言于心,终身为宝。”吾今体祖师之言,当即著下《求道七步文》,仅愿此微薄之力,能使有善性者,则助其善,有道性者,则助其道。乃至大众向道之子,早承玄门正法,破尽歪道邪门,普利人我,只待炁荡诸天,我道兴隆。
第一步:勤读经典
“由来富贵原是梦,未有神仙不读书”,诸道子求道之初未曾学道,多数不知,道为何物,再者无师承教,所谓“蓬莱隔弱水,常以经典为径。”诸善当以勤阅道书,初以经典为师,未通大理,当常看正统经教,以备求道之功。道德南华,诸仙语录,可阅之初识道体。《太上感应篇》等,可鉴以修道之初,人道为本。亦有《七真传》《金莲仙史》等前人所撰妙文,可以通古之意,明修道之艰。体仙道,感人道,纳古仙心传,此三者虽不能使初学者一时穷尽通达,但足顾求道初需。
勤读经典
不识道体者,则不辩正邪。不明道德,乃至遇人不正,多数误入旁门而身不知。一旦堕入邪途,则酆都有名,再难往复。不学人道者,仙道亦远。《仙经》云:“欲修仙道,先尽人道。人道未尽,仙道远矣。”勤学道者自然明知此理,奈何如今求道者多,而如意者稀,只因多是心浮骛远,不肯务实勤学,所以不明真修之道,更有者摒弃人道而妄求仙道者,即如不知行而妄求跑也。道祖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逝者如斯,当下抓紧次第,以望早修正道,方是至事。“莫道老时方学道,自古孤坟多少年!”。 若能持以上之理勤阅典籍,则正法可认,道路可明,纵有徒口浪子捏造歪曲,亦不能欺,匪人更是无从下手。
第二步:虚心忏悔
如今修道人中,鱼龙混乱,善者不善者尽皆有之,但观诸事,务必先明以客观思学,置身于外,不强认,不断否,不为一切外相所迷。 学道者,更不可以凡心为固,框牢自心,闻人所云,莫凭一己之见当即驳斥,古言:“忍者身之宝,慎勿与人争。”我辈常与将心比心,和气语论方是善举。虚心参访,必得其真。诸善当知“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是人血肉之躯,皆非完人,无从全知全见,言者未必是错,我见亦未必是真,与人当有海纳之心,虚心请教,抛却我见之执,方能进道一寸。邱祖云:“愿慈心下气,恭敬一切”,即是教人虚怀若谷,恭敬他人。“人生于世,如在宝山,种种善缘,皆为宝也。”所以与之能遇即缘,心和即善,能惜缘宝,深察长短,相互补鉴,方才是上上之选。
诸善,倘若己身道行未固,法理未通,正统未全,法无所鉴。务必常思先善己身,莫凭固见,好为人师。己尚未明而好教人知,须知诸恶有尽,而误人子弟,断人法缘,引人入邪,其恶为最,一世法缘,须累千生之功,害此者其罪无尽,生有鬼神伐身,求生不得。一旦身死,径入地狱,吞火食炭,求死不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助人之心不可无,而助之有道。不可贪图虚名妄为,否则贪得一时,断送的乃是永世。
今事道之士多为全真、正一二者。然万法殊途而同归,虽教门名异而同源。祖师曰:“万派支流,同归于海;万法纷纷,同归于道。众生执着,自生分别,故堕**之界。”诸道派本是出于同源之处。所以门户之别当鉴祖师之言果断弃之。大道无亲疏,圣眼无贵贱,一切众生,皆以平等解。众生尚且无别,诸法何来有差?派别皆有自家之长,无有高低之理,当应多思同参妙道,虚心互学。
勤修心性
若与人有犯,则应多思己过,多向自身察失,所以欲求师明道,需知忏罪消愆之要。诸众生所以辗转轮回,只因其无始劫来,历劫沉沦,犯造诸业,乃至世世轮转,昏沉迷乱,即使不堕三涂,转为人道,亦是旧业未尽,而多造新业,所以难得脱离。《仙经》云:“魔障蠲除,道心即生。觉性显现,迷心何存。”所以诸向道善人,欲见道心,当常念己过,忏今生罪业,忏过去罪业,忏未来罪业,忏子孙罪业,忏父母罪业,忏九玄七祖罪业。忏至念念虚心契道,不造新业。三业不消,大道难成。若能勤行,则成真有望,天尊曰:“若有男女,处世以来,于仙圣前,内省于中,至心地清净,已无可忏悔自新之事,是为古仙,不名新圣。” 所以诸善只要道心精诚,则太上有感,以一念时,消万劫殃。业障总有尽时,成仙只在咫尺。
第三步:勤修心性
初求道者,当先以正心持德。以修心为先行,以德就为首要。《仙经》曾云:“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所以离心则无道。
诸善,我道门虽派别诸多,然万法归宗不过修心二字。往古今来之真仙未有不修心而达成者,降魔除邪之能未有不修心而能为之者。但观妙道,道道教人修心炼性,直通修仙至理,不执神通术法,不强符咒科仪,持万法之宗体为本来,集千经万教为一心。我龙门之祖邱大真人,初修道时,曾事师三载未沐王祖一言之诲而道心不动,后得马祖接引还山,惟行炼心育性,常闻祖师于炼心之时,三遭魔难而不为动,没于洪水而不知,虎卧于旁而不畏。磻溪六年,龙门七载,方得大道事毕。后而出山度人,演全真之教,开龙门派接引愚迷,在凡为帝王之师,在西称为震旦活佛。祖师能得如此,究竟本来不离修心二字。
全真清规道:“师接弟子,先问悟透善根浅深,又观祖上门风善恶,便看本人才不才,方可收录。”古时全真接引弟子皆要观其夙世,不受非人,求道不易。今日虽应世道而开方便,却也不离本来,此心不可不察。所谓性命相依,心形相承。古有明师察徒,观其相即可知其宿缘,成不成道器,无需神通术法,何也?故相由心生。全真之道,即是教人以全真之心以应天心,把凡心转道心,把后天转先天,把有为转无为。虽然初求道者无法一时成效,但却能先正心诚意,以达求道之本,知此者,则邪途无门,正道有路。
修心之要非达者难明也,心心光明,念念通达岂非易事?是以文昌帝君偶动凡心,即降生为如意太子。许心虚稍差一念,即寄魂于娼妓腹中。观今世事,小术惑人者笔笔皆是,瞒弄耳目之法随处可取,即有伪道之徒,趁机行匪。若诸善能明修心之要,则能一层层,揭其伪道,所谓言从心起,相从心生,欲知其是否有道,即可于日常之中,观其四时之行是否守道,一句一言是否秉德,斯真修道人,道德发乎于内外,时时守道,不须臾离。伪之徒,则急功近利,虽能扮于一时之相,而日久见真心,早晚败露。
再观者,多是德未就,心未修,一旦受欺,不教后人如何行正,而立以秽言泄嗔,心有修否?再以败坏之文标榜,从来不言自己有过,察己身不足,德有修否?古云:“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看那些之人,多是己心不正,心中有邪,天地斯察乎。而正心求道教之人,鬼神有知,自当相助。
所谓世间之事亦无有空走说,其人自招魔精相扰,必定因其心不正,心存邪念,乃至精怪有感而来,者可摸着自心,是否问心无愧,求的是不是正道。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道途有坎,本是常事,事不从心,莫生嗔怒,但思大道慈悲,赐以磨练之机,体邱祖大愿:“尘劫有尽,我愿无穷。”
学道入门必备常识:求道七步文
勤积功德
第四步:勤积功德
“凡欲修道,建功为先,利人济世,功德益彰,是以诸天仙真,咸以功德超圣真位,积功满千,形神俱仙。”此功德者非是凡心所思有为之物。诸善,布施济度,积功累德,本是出于无心之举,建功于无为之中。所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功德者,功、德兼备。然为求功而行善者,着相有为而无德也。有余而施非难,不足施之为难。施己非爱不难,施己珍爱甚难。若只因功利之心所趋,虽有功而无德也。无德者,则仙道不达,所积之功,不过利益福报。却不知诸相无相,皆从修心而来。所以心性不修,则功难聚,德难就,功德相依,不可二分,心为主之。 吕祖云:“自来升仙之人不一,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未有不由善功圆满而成。但阳善人知之,阴善人不知,小善在一家,大善于在天下,总之补完缺陷,无有余善三百,不能求地仙,无有余善一千三百,不得求天仙。”
海蟾祖师功满三千三百,吕祖始授以金液还丹之道。越十年心性纯熟,功足五千,吕祖始给以丹缘而行道。重阳祖师年四十三,立善三百六十,始闻道;越五载,道心坚定,善满千三百,始得口诀细微;又三十九年,功满四千,方了返还之事。 紫阳祖师善满千三百,始闻道,又十九年,功满四千,本当洽缘入真,因妄传匪人,折功一千,又十一年,方为圆满。累德积功者,守之艰难,失之甚易,当应时刻谨守道心,须臾不离道行。
欲求明师者亦复如是,德不就,功不行,亦是枉然之事。修道路难,求道之途,魔考孰多,更有无始劫来业障纠缠。《悟真篇》云:“若非修行积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障缘一生,则道心难守,道心一失,纵有真师当前亦难结缘。《仙经》云:“但真师难见,高弟难求。须知弟子无出世的真心,虽遇真师,鬼神不使他见,掩他慧性,见不能识其为真了。”修道人,虽身于俗而心已出世也。出世之心,即是离凡道心。 所谓举头三尺有神灵,是真道心而鬼神自当有察,一旦功行具足,德行配位,则真师有感。
未得师者,亦莫急于当下,“千处寻师千处降,爱河常作渡人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求道者则以当下自省,察己之过,诚心忏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此道者则天心有感,必将相助,得遇真师只待时机也。
第五步:不思术法
吾虽题名不思术法,非是摒弃也,而是应今时人心而名。
术法玄妙,大众所向乃是常情。然法者何也?法者,可夺天地之造化,窃阴阳之玄机,通天达地,穷鬼神至理。上可治国安民,下可济生度死,以道为本体也。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成。 以此观之,习得道法本是利国利民之事,而法无正邪,却因人而向。今时之人已不如古时淳朴至善,反之则私欲纵横。求道者妄图术法之利,不生济世之心,道心偏离。初求道者,道基未固,凡心未了,置心于此, 则易失初衷之本,从而误入歧途。再者正统玄门真经道法、罡诀密语,皆有师门密旨口传心授,不与妄人。《三洞戒文》云:“道经不经师授,则行之不神”。而祖师慈悲,早知世人今日趋势,所以假借经典,立下法言,以教后人参学。
吕祖曰:“上古人心朴实,风俗良淳,授道者先授以法术卫身,而后传以玄功成真。今时世道浇漓,人心不古,若先授以法术,必反误其身,故先传以玄功,不假法术而身自安,不用变化而道自成,道成万法皆通,不求法术而法术自得也。”
此谓我全真之道,教道子需先以参道源为本。玄功者,不可言之,道无可道,即心性也。惟心可以通神,心性达成,则术法妙用,自然于股掌之中。不尚神通术法,乃是对未有正统师承者而言之。慎防因一时私欲,贪求术法而忽略传承,从而自毁道果,落入旁门。求道者需先得以拜入玄门正教,以听师门教化,玄术道法自有师父相授而来。我全真之教,不尚道法,何以镇摄群魔,安定乾坤?其中非凡妙意,自是闻者稀之,观当年邱祖之事:“天人自然感应,不尚神通,宫中有妖物,百法不灵,天师束手,请问于吾,吾时在山中,静中微作念,彼物已摄道光法镜中,初不用雷神将帅符图印诀也,邪不胜正,理也。吾存其理而已。”
往昔之日,吾恩师行走云水,见有妖不轨,吾师不用符咒罡诀,以心运法,心到则法到,神动间降魔伏妖,护法荡邪。所以达吾理者自然通达求道之本,修心之要
学道入门必备常识:求道七步文
形神
第六步:不迷行气炼丹
如今好道教之人,非是执着术法,即是捣汞弄铅,沉迷练气之说。更有者把我道丹功与民间气功混为一谈。 所谓气功者,乃从我道分流,作个民间养生之术。炼至得端,不过在皮囊上作个功夫,血肉得些长进,尚未入大乘正统。所谓修道者,修之以性,了之以命。邱祖云:“道涵天地,神统百形,生灭者形也,无生灭者,性也,神也。有形者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示终。” 求道人若能修心遵道,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炁顺则神宁,命自立也。世人知晓养生之理,劳形以术,以为是道,而心不真纯。虽得以养形,总属私心,虽得以小术而不合道心。然“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待阳寿尽,不过一堆白骨,大众自可思量。得长生者,肉身虽灭然神存灵显,上乘道法无不心法相承。
我道了却性命之法自古相传,而今日网络互通,种种经卷丹籍亦是流入平民之家,尽人皆知。此种幸事本应欢喜,只叹今时之人多个把丹经之法当个气功来炼,尚不得师承诀窍而妄自修持,岂不知此乃大忌。世俗之中,如此而为者半身不遂,卧床不起者数之不尽,只是善人未曾遇到。
但观那些以为懂得烧个铅、炼个汞,处处宣扬甚气感周天,迷惑初学以为道即在此者,不知苟害多少向道之士。在道者闻之笑煞,不知者闻之羡煞。 岂不知无有传承而终日贪恋,落得个下乘后天,死后这假身飞灰,六道门前有路,而南宫仙居无门。 今日尚且沉迷于流传丹籍者妄自修炼者,小道奉劝此等善人及早皈依三宝,寻访明师以入真道。 纵观历史,百千载来,金丹大道乃是人天共秘,不传下士,密旨丹诀,历来口心相传。古云:“一言半句便通玄,何须丹经千万卷。”
吾非言丹经无用,只道多是古人留下于有师承修道者借鉴参学,而穷其理并非完整之功。凡人知见有障,需以师传为真,秉师所承而为之。而今之人,得之即以为修真之路俱在其内,进而师不要、心不修,累其数年,不得真见。终日妄想经脉周天,不知有真道人内修心性,外积功德,以道为事,直悟天心。其道人行道于四时之中,即有八部龙神,天兵护法相守。 通经脉,行周天,尽是弹指之事,奈何有人穷尽一生还迷在个任督二字,实乃可悲可叹。
白玉蟾祖师曾语:“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今志于行持者,必当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彻地。不知抱玄守一为最上功夫,但躭于广学,反不能纯一矣。盖上古祖师,虽有盈箱满筐灵书,留之引导凡愚,开发后学,不知师心自有至一之妙,不教人见闻,鬼神亦不知其机,用之则有感通。”
吾言不思龙虎汞铅,亦非弃之,只是教善人莫要主次颠倒,妄盖空中楼阁。应从基础入手,先明法理后入正统,皈依三宝,方可从师承而得真丹之法。 奉劝善人且将那杂乱之心尽皆收下,明得抱一之理而传承正统,方可事半功倍不入歧途。
第七步:师承要妙
道之三宝者:道、经、师也。若不皈依三宝,必致沈沦邪道,颠倒昏迷。凡修真学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须作难得遭逢之想。成仙成道,成圣成贤,莫不从此,三皈依起首。何以故?盖性命生死,大事因缘,微妙秘密,难可见闻。最上乘解脱妙法,若无师真垂慈开示,引诱灵机,安能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妙道,而不致堕落邪见,错入旁门也耶。《仙经》有云:“皈依师宝者,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 从何学最上乘?从何不落邪见?师也,学道者不可无师,无师者不足以通经了道。 故《仙经》云:“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 我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祖师早已点名师承之要,然今日,尚有人众四处宣扬摒弃师承,可无师自通之言,丹经道法网上可学,要师作甚之理。实乃背道而驰,误人子弟。
古仙云:“若无师指人自知,天上神仙无住处。”《悟真篇》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 这弃师之说,岂非三宝不全?还是古仙笨愚?若是有心人察之,即可知此些人皆是未曾经师教导的初学之人的愚迷之言。还有者不通大道之理,欲辩以道祖何以无师而得自通?然则是人不知。汉时,天师张道陵曾得太上老君降于蜀中鹤鸣山,传以真经道法,赐天师之职,立正一盟威之道以度化众生。而道祖太上老君,乃是先天尊神,太初之时一炁所化,生而知之,后因布道下化老子乃于人知,更何况大道本虚无,一切道法生之于道,而道又从何而学?虚无归元之理,悟者自知。
求道之子亦要珍惜法缘,万万莫去等个什么“师寻徒”,此等守株待兔之理,古有此事,却皆是因其人道缘深厚、道心坚定感得仙师而引,此非凡夫所能比。汝等可见了几个师父亲屈膝上门寻徒,宁教贱身不贱道。师寻徒之说常有二事,一为玄师择徒于梦中,此乃有宿缘者,或功德俱全者感天所降,善人莫要执此,皆是自然之事,凡夫不识真仙真魔,稍有不慎即落入魔网,必先有明师引导,其二者后文有叙。
莫以凡心断了天心,还有者不明皮囊是假,以表象为真。有以仙风道骨以为高者,有以年老者为高,却不知着道装之人未必是个真道,年岁近百也未必是真仙。 小道说句悚人之言,古来上界仙真化作八岁孩童度人之事并非没有,只道诸人凡眼不识,只认个表面皮囊。弱冠之子亦可道高伏虎,白发凄凄未必就见了天心。
师父想要寻个高徒先需考量德行,徒弟想要寻个明师亦要察其德表。诸善欲求个明师高师,亦是人之常情。 然道有三千六百法门,需择合己身者而修,方得成就。投师之事亦复如是,还需师徒能够同心有得道缘。师徒初遇,非直接传道授法,往往以考验其心性德行为先。 古常有磨性十年八年而不传一法之者,而弟子亦可以此时日了察师父,是否德才匹配,方可安心追随。 至师徒同心之日,方是 “师寻徒”,依其禀赋授其法理。若有幸得遇明师传授真道,必将把道修之于身,行之于世。自然人天敬仰,南宫注名。
此七步之文皆应天时人世而作,若有向道善人,听吾一翻言语,而能不再为匪人所欺,盲师所误且明求道之理、道教之本、正统之要,则吾亦不枉作此文。
是道家里升天成仙最好的时间这些都是一些传说,民俗中要登高望远
老子 老子 老子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郦道元《水经注》称:“边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人也,相虚荒,今属苦,城犹存,在赖游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元初涡河由太清宫南边改道走太清宫北边)。翻阅历代国史,各种词书,名人论著以及《河南省志》、《归德府志》、《鹿邑县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确记载,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及研老专家,或著书立说,或撰写老证论文,认为老子生于鹿邑太清宫镇证据凿凿。据《毫州志》记载:“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顺治时期,今安徽与江苏合称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项“辨讹”,专门考证旧志中的讹错其中有对李耳的考证。结论是:“李耳,归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邻六县,惟谯、城父二县今江南境,余俱属河南。旧志载李耳凤阳人物中,误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却有这样两段记载:“太清宫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犹存,旧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改”。再一段是:“陈抟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地,旧志收入颖州,与老子误同,兹并削之”。写得明明白白,自动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记载。一九九一年,新华社合肥五月十日电,报道安徽毫州决定举行世界老子学术研讨会的消息称:“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称聃,是与孔子同时代并齐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家乡在与毫州毗邻的今河南省鹿邑县”。实事求是,是我们传统的学风,应该发扬光大。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众尊称为老君爷。老子由人而神有一个历史衍化过程。唐代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非突然而来,盖早有“太上玄元”之名。从司马迁讲“盖老子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说明西汉时已流传着老子修道养寿是活了几百岁的活神仙了。东汉边韶《老子铭》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离合于混沌元气,与三光为始”。老子在后汉时期,已经完全神化,成为尊神、教主,所以汉桓帝于宫中产黄老浮屠之祠,把黄老与浮屠并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后者是佛教的教主。这里所谓的“黄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县(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龙宫亲祠老子。可见这时老子已经成为神圣的教主。现在全国各地都有道教宫观,鹿邑的太清宫始建于汉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于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众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五非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从古至今注释者三千余家,出版发行量居世界第二。当今,兴起了全球的“老子”热,老学研究空前高涨。最近几年各地连续召开国际性的老子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三年德国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四年鹿邑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五年中国社科院在西安举办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这样频繁的国际性研老活动,历史上是没有的,它樗着老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达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对远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有着极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主位的影响,并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体体论、辨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本体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和对老子提出的诸如“道”、“德”、“有”、“无”、“动”、“静”、“无极”等范畴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由于老子思想是一个概念丰富的思想体系, 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因此,它获得了某种特殊的理论品质,蕴藏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不同思想体系。所以现代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仍需要借鉴老子哲学思想。老子的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具有启迪意义。他提出了作为人生价值根源和基础的“道”范畴。老子的“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上,就成为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应顺任自然,反对人对自然的掠夺。在个人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上,老子提出“无争”的处世原则,主张挫脱解纷,和光同尘,反对争功名利禄,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深根固柢”的“长生久视之道”。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类目前和未来的文化和生活提供着积极的智慧。我们要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和谐的天下,创造美好的人间。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强调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他抨击当时的统治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他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充满着辩证唯物思想,是人们经常引用的经典语言。在物质上,他强调“知足”与“寡欲”,进一步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无私心时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思想。他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这和当今重视环境保护的观点相当吻合;或者反过来说,早在二三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先知先觉地提出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难怪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强调,21世纪东方文化将逐渐取代西方文化,即“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济西方文化分析思维之穷,把全人类文化提高到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道教将其神化,奉为祖师。相传著有《老子》,即《道 德经》。他生活的时代,先秦时众说一致。《礼记》和先秦诸子书或称他“老聃”,或 称他“老子”。《礼记·曾子问》载孔子语“吾闻诸老聃”云云,说明老子与孔子同时 但稍前于孔子。但自西汉司马迁为老子作传持存疑的态度时起,至今学术界对于老子其 人其书的年代以及姓氏等等,看法仍有分歧,兹不细述。至于籍贯也有异说。 但汉代以后,一般都认为老子是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并在此地设其庙祀。 老子的生平事迹,先秦书仅有零星记述,其中如《庄子》记老子之死,前人以为寓 言。比较可信的是有关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孔子至周问 礼于老子,老子答曰:“子之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 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 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事后,孔子盛 赞老子其人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 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见周衰,于是离去,至关(函谷关), 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言道德之意而去,莫知其所终。大体上说,老 子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前后。 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他的思想以“恒无名”之“道”为核心,以动反、用 弱为法要,以清静自然、返朴归淳为旨归,兼有治国和治身两大方面内容。不过司马谈 《论六家要指》讲的“道家”实包括“有法”与“无法”两大派; 《汉书·艺文志》叙道家学说,也区分“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术”与“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两种情况。前者指战国黄老学派,后者则为后人所说老庄道家。老子本反对法令,而申 不害、慎到、韩非等皆学黄老道德而主于刑名法术。庄子以放任的态度解说老子的思想, 韩非则以权势的法家观点阐释、批评《道德经》,作有《解老》《喻老》篇。战国时代, 由老子的某些思想结合刑名法治观点而形成黄老之学。西汉初,黄老之学盛行,陈平、 张良、盖公、曹参、吴公、王生、黄子、张释之、司马谈等人皆治黄老术,统治者也奉 行黄老清静因循之治。西汉时代还出现了专门解说老子思想的著作,见录于《汉书·艺 文志》就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和刘向的《说老子》; 成帝时蜀隐士庄遵(即严君平)著有《老子指归》,京兆长陵人安丘望之著《老子 章句》。 道教形成于东汉中期,它主要源于上古巫术神道和战国秦汉方仙道,但并非与老子 毫无关系。道教以老子为祖师,这是因为: 第一,老子书中本有清静寡欲、养神致寿之理。这也是黄老之学的一大特征,故司 马谈特别提到道家的“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必“先定其神”,而后“有以 治天下”。①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五正》也说,要“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 外人”。这在阐发老子思想的《淮南子》等书中有更明显的体现。庄遵进而指出:“游 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② 《史记》又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表明老子身 行其修道致寿思想。即使相信《庄子》所言,非“不知所终”,据今人马叙伦《老子校 诂》考证,“孔子五十一岁见老子,为周敬王十八年(前502),盖已八九十岁”,也是 长寿者。这些都与道教贵生之旨相吻合。《老子》书中又有“谷神不死”等语,极易被 作宗教化的解释:修道成仙。 第二,任何比较成熟的宗教都有比较完备的宗教哲学和道德规范,而巫术或神仙方 术都缺乏这方面内容,只有老子既具本体论和宇宙论,又有慈善、谦退、俭约、清静、 质朴、寡欲等等道德主张,可以作为道教据以成立的基础。老子的《道德经》采用极富 感染力的韵语形式,又不失其思辨色彩,西汉时就被视为“经”。其文句洗练、含蓄, 便于作多种解释。 尤其是老子提出那玄奥的、不可言说的“道”是无始无终的、绝对的大全,就给道 教修炼提供了终极的价值目标和精神支柱,它符合追求肉体的或精神的永恒存在的需要。 第三,推崇老子并非始于道教,《庄子·天下》篇中尊称他为“古之博大真人”, 而《庄子》对真人的描写原带有神化色彩。神仙家最早托名黄帝。老子素与传说中的黄 帝并列,合称“黄老”,威信极高,其地位在孔子之上。故至晚在两汉之交,老子也被 仙化和宗教化。例如,《庄子·寓言》篇说“老聃西游于秦”,西汉末刘向把老子收入 神仙传记,说:“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③云 云,实为后世“化胡”说张本。至东汉初,桓谭《新论·祛蔽》又有“老子用恬谈养性, 致寿数百岁”这种夸张之说。 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又说: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 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④,将老子等同为先天地而生的神灵之“道”。 与此几乎同时,谶纬书中有《老子谶》,表明已将老子视为宗教预言家。 就历史的连续性而言,道教乃顺应这种仙化和神化老子的趋势,故东汉早期道教概 称“黄老道”。其时,崇尚神仙道术之人,均将老子当作神仙。桓帝延熹八年(165), 陈相边韶作《老子铭》,谓老子“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 “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P(升) 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 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⑤ 儒家尊崇孔子,道教自创教始便祖述老子,主要是为了跟儒家相抗争。例如,据信 为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贬斥儒家为“大伪”,“其《五经》半入邪”。又注“孔 德之容,唯道是从”说:“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 道故明之,告后贤。”正如前辈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佛教初入中国,常自附于黄老神仙 方术,当时社会上流传“老子入夷狄为浮屠”⑥之说,原非道士有意贬抑佛教。 但晋代以后佛教大盛,道教徒坚执“老子化胡”说,则是为了同佛教相抗衡。 道教奉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其教法或经书多托言太上老君降授,对于老子 也有种种神奇的传说。《老子想尔注》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 老君”。 《抱朴子内篇·杂应》继说:“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 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 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鋋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 青龙,右有二(三)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 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于仙经也。见老君则年命延长,心如日月, 无事不知也。”《神仙传》《玄妙内篇》《高上老君内传》等并云老子从李母左腋而生。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神化老子的经书、仙传不少,经书以《太上老君开天经》《天尊 老君名号历劫经》《老子化胡经》等为代表;纪传中影响较大者有托名尹喜作的《高上 老君内传》、唐尹文操撰《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圣纪》、北宋贾善翔撰《犹龙传》、南宋 谢守灏撰《混元圣纪》等。当然,老子虽为道士所共奉,但在道教各派中的地位却略有 等差。例如,在南天师道的神仙系统中,太上老君仅次于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 而上清、灵宝派则将太上老君排名于元始天尊(上清派称“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 (即灵宝天尊,上清派称“太上高圣玉晨大道君”)之后。上清派还有一位上清金阙后 圣九玄帝君(上清派道书《灵书紫文》即全称《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 姓李,简称“后圣李君”。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这位金阙帝君排在第三中位, 谓“壬辰下教太平主”。另有老聃,排在太极右边后位。而太清太上老君则降在第四中 位,为太清道主(上清派称旧天师道为“太清家”)。北魏道士寇谦之也声称太上老君 授其道经而创北天师道。诸派之中,楼观道尤推崇老子,大倡“化胡”说,对老子在唐 代地位的上升起了推进作用。 历代帝王崇奉老子,初立庙祠祀,后又专设道宫,加号册封。汉代始立祠(一说始 于秦)。东汉延熹八年(165),桓帝派遣中常侍管霸到苦县祠老子,次年又亲祠老子于 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至唐代,对老子尤加崇奉。武德三年(620)五月,晋 州人吉善行声称曾于羊角山面见老子,并要他:“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 子孙享国千岁”。⑦高祖乃立庙于其地。太宗即位后,诏称:“朕之本系,起自柱史” ⑧,奉老子为其祖先。高宗乾封元年(666)二月至亳州谒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 元皇帝”。其后,玄宗又于天宝年间一再加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 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升设太清宫。宋真宗为避 宋室圣祖赵玄朗讳,改称老子“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诏加号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次年亲至亳州真源县朝谒太清宫,奉上册宝。此封号在道 教中沿用至今。唐玄宗时以二月十五日为老子诞辰,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四月,又 诏以混元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为贞元节(一作“真元节”)。此日至今为道教重大节日。 注: ①③ 《史记》第10册3292页,第7册2141页,“集解”引《列仙传》,中华书局,1959年 ② 《道藏》第22册22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 《全后汉文》卷三十二 ⑤ 《隶释》卷三 ⑥ 《后汉书》第4册1082页,中华书局,1965年 ⑦ 《唐会要·尊崇道教》 ⑧ 《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三:《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
109 浏览 4 回答
243 浏览 4 回答
193 浏览 2 回答
98 浏览 4 回答
175 浏览 2 回答
272 浏览 8 回答
261 浏览 7 回答
217 浏览 4 回答
192 浏览 2 回答
164 浏览 5 回答
220 浏览 3 回答
330 浏览 4 回答
262 浏览 4 回答
346 浏览 4 回答
270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