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与传承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传承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去中国知网搜索,巨多。

中国传统文化参考文献有如下:

1.《如何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谈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古指中原或中原王朝,当代指中国国家),源于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其流传年代久远,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的其他三大古文明大概同时期产生。

流传地域广至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影响层面包含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华夏文化圈”与“汉文化圈”。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 。

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黄河与长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中国神话,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瑰宝,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在寓言、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份,

最初的文字记载散见于《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中。

晋代至明清时,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志怪小说”或“神魔小说”的类别,当中很多是参考了神话、传说和仙话,其中有名的当属《西游记》、《封神演义》及《聊斋志异》、《搜神记》等。

与传统和困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参考文献有如下:

1.《如何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谈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古指中原或中原王朝,当代指中国国家),源于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其流传年代久远,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的其他三大古文明大概同时期产生。

流传地域广至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影响层面包含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华夏文化圈”与“汉文化圈”。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 。

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黄河与长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中国神话,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瑰宝,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在寓言、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份,

最初的文字记载散见于《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中。

晋代至明清时,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志怪小说”或“神魔小说”的类别,当中很多是参考了神话、传说和仙话,其中有名的当属《西游记》、《封神演义》及《聊斋志异》、《搜神记》等。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对策

论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勤劳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素质重要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不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困境,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基本素质。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1.教育手段的局限性

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应试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教师不断讲解和学生课后自学来不断获取的,但是从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毕竟还是十分有限的。从大学语文的教材可以看出,大多数课文是古代文学名篇,但数量少,有的还是阅读课文,教师一般不会进行详细的讲述,学生掌握自然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其在编排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很多篇目比如《蜀道难》和《将进酒》等名篇在中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大学教材中还会继续出现。很多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学名篇篇名的认知之上,在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考核之时,很多大学生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来对待,其缺乏程度令人堪忧。

2.教育定位的不科学性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关注的是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并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这导致很多大学生除了将主要的时间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还要抽出时间去考各种证件,比如四六级外语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种实际情况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想去看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也没有时间,长此以往,很多大学生不仅是淡忘传统文化知识,甚至会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在当代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鸿沟,将传统与现代分割开来。

二、 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多管齐下抓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编写工作,编写适合大学阶段使用的大学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其次,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多读书。教师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引路人,需要不失时机地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大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读,并通过网络、电话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开展交流,让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加深了解。最后,对于传统文化的考查,要从实际出发。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去,并能为以后的生活提供理性的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考核之时,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文化连接,让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能在当代中发出光彩,重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2.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

一所好大学看的是其文化的底蕴,这一文化底蕴,是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之间形成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时,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还没有定型,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去形成自身的'“三观”,而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教育了无数大学生不断去积极进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定时代精神的精髓,其形成的过程必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但是不同的时代已经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其所包含的文化范畴方面,其内容则因不同时代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所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不存在一个大的鸿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的关键点就在于古为今用,不断去发展创新,在传统文化之中注入新时代的气息。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教育手段的不科学性与教育定位的不明确等不足,面对现实之中存在的困境,应采取多管齐下抓传统教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等措施,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当作学校的重要事情来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让全体大学生树立传统文化方面的意识,肩负起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宝梅.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2] 陈晓芸.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综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传承与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1] 刘岳屏. 服装展示空间设计初探[J]. 广东建筑装饰, 2007, (04) . [2] 李洪琴. 民族民间服饰的现代设计方向[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6, (09) . [3] 梁宇,李曼. 法国天才的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J]. 世界博览, 1985, (05) . [4] 陈沛照,王希辉. 花蓝瑶服饰文化内涵阐释[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6, (02) . [5] 孙云. 浅析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的意义途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6) . [6] 朱剑波. 朝鲜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民俗探源[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 (05) . [7] 尹笑. 飘如游云 矫若惊龙 中国古代服装之美[J]. 东方艺术, 2006, (02) . [8] 林朝阳. 中国古代服色的审美意识[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 [9] 蒋孝锋,刘国联,蒋琳. 中、日、韩三国人对于民族服装的态度与选择要素的比较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3) . [10] 高秀明. 服装展示与服装艺术[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 .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也要正视 传统 文化 ,同时也要发扬传统文化。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承传统文化 议论文 ,欢迎大家参考阅读。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1 鲁迅先生有言: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进步。 国魂,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惟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 总有一些人,将国之魂魄永存心间,光耀历史。 “红楼痴儒”周汝昌,一生只做一件事。 研究红学就是乐,不用浮名伴此生。遥望苍穹,他是最亮的星。他一生都在文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的传递着知识的薪火。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你,独坐于简陋屋舍,笔起笔落,涌起层层墨香。曹雪芹为一部红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三百年后,你为一部红楼,目盲耳聋,穷六十载光阴,建起红学“四支”,使红楼之光华,粲然世间。如今,你的名字便与红楼一道,铭刻在时间的轨道上,流芳百世。 周汝昌太爱红楼,这一爱,就是一甲子时光。六十年,他从一个出入学府和贵公子门庭的青年学子,到成为红学研究的巅峰和大du。他于红楼,更像一位母亲,一手拉起传承,一手拉起创新,在红学研究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印度古谚有言: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只有弘扬和继承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 一代国学大师,黄裳,风华正茂之时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开拓者。姜桂之性,老而弥新。他在字里行间燃烧激情,点亮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心灵的大门。他一生藏书无数,在知识的海洋里恣意挥洒;他打破文体的规范,在文学的草原上任意驰骋。他的文字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播近土壤就会长成一颗颗橘树,一茎茎绿荷,一兜兜灵芝,一朵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跨越上下五千年的遥远芬芳,弥漫于天地之间。 黄裳的文字,融合了二周文字的精髓,既有鲁迅的激愤、犀利,又有知堂的雍容、闲致;既有情趣和情调,又有观点和见解。他的一生宛如年轻的斗士,却又用人生的阅历沉淀了 文章 的气质。在继承与弘扬之间,他找到了人生最完美的坐标。 反观现实,多少人为物欲、贪念拘絷,甘愿舍弃民族文化与道德,纵意轻视。杜甫先生再次被我们纪念,却是以亵渎的方式,谁也无法预料还有多少文化名人被戏谑;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为迎合低级趣味,肆意改写历史文化。所以,在继承与弘扬之间,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其中的“度”,为迷惘的世人敲响警钟。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2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纵观当今世界,昔日的四大文明古国已经有三个离我们远去,埃及人不会讲埃及语,印度人不懂得印度文明,巴比伦就连一个统一的国家都没有了,而中华文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也似乎岌岌可危.同学们,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我们献出一份力。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道家、墨家、法家与儒家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异常灿烂、无比光辉的。拿青铜器来说,拿陶瓷来说,拿丝绸来说,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创造发明来说,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更是其他民族所赶不上的。 再来 说说 我们苏州,苏州园林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它综合了建筑、山水、花木、 雕刻 、书画,给人一种古典的美。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苏州的传统小吃也十分有名,海棠糕、梅花糕、豆腐干等等,这些传统小吃使人垂涎三尺,也是其他民族无与伦比的。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千万不能让它在岁月的车轮中慢慢地消亡。因此,我们要关注传统,继承民族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如何来继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也许,你会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已经过时了。但只要我们宣传、宏扬民族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然后,根据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民族道德标准,便可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据说,今年有许多 刺绣 大师要绣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五福娃,他们巧妙地利用苏绣来宣传奥运,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将刺绣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前一阶段,苏州评弹“走”进了许多中学的校园,这使我们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更加了解了苏州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千万不能让它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学们,让我们用一颗赤诚的心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为民族的传统注入新的芬芳。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3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3 回眸中国一路走来的历程,还是很有意义的。 当中国还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时候,以孙中山为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在借鉴外国革命的基础上,力主中国革命有所超越,以摒除外国资本主义初期带来的弊端。虽然他们的革命没有完全胜利,但这种打破思想桎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想,这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不管是民主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亦或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都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才会成立,才能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 时至今日,在中国正在不断向前迈进的同时,学习各种 国学经典 ,又成为一股新的文化热潮。重要的是,在这些国学经典中,我们要学些什么,我们要继承什么,我们要发扬什么,我们要创新什么。很多国学经典是不变的真理,但在这些国学经典中,也不鲜有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对于学习经典,重要的不是学,而是用。弟子规、三字经张口便是,生活中却丝毫未见,这样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但你也要会在生活中用到。满脑袋之乎者也,满嘴的仁义道德,到头来未见真才实学,不得不说是十分可笑的。当继承已经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如何创新更是无从谈起。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当经典走进生活,创新便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了。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继承,创新无从谈起;没有创新,继承也不过尔尔。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继承和创新,正是我们前进的路标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4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从来就没有中断过。靠的是什么?是千百年形成的民族精神。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众多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著称于世。“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 总结 出来的。他们有着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遇到困难从不低头屈服,这就是中华的精神。 从古至今,中国出现了无数爱国者,他们把祖国、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品德楷模雷锋、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以铁的事实叙述了一首又一首的爱国长歌,他们甚至用生命来呼吁人们心中的爱国精神。爱国,就是对养育和哺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和人民无比热爱的情怀和忠诚。这样的爱国情怀和忠诚是为国分忧,为国奉献和报效祖国的力量源泉。弘扬爱国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斗志。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不需要担心国土的沦陷,但是,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一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响应时代的召唤,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吧!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5 妈妈,你知道10月31号是什么日子吗?”五岁多的悠悠神秘兮兮地问妈妈。 “嗯……十月的最后一天呗。”忙碌着的妈妈心不在焉地敷衍着。 这下,小悠悠可就得意啦:“妈妈,你真差劲,这都不知道——10月31号是 万圣节 哦!幼儿园会有化妆舞会,我们可以带面具、穿斗篷,打扮成魔鬼的样子,我们还可以要到很多糖果……妈妈,你赶紧帮我准备舞会的东西吧,我要南瓜灯、鬼脸、斗篷、魔杖……” 不得已,妈妈在悠悠的软磨硬泡下去批发市场买他需要的舞会“行头”。不去不要紧,一去才发现,现在的“万圣节经济”可红火得很呀,而采购万圣节用品的,几乎全是幼儿园老师、孩子家长。 一位六十开外的妇女,受孙女“重托”专程来买万圣节服装,忍不住叨叨着:“你说这幼儿园,还特别发了通知,让家长准备万圣节活动的服装,我跑了好多地儿都没买着我孙女喜欢的。我以前可从来不知道‘万圣节’是个啥,这两天净为这个洋节跑腿儿了。孩子上了两年幼儿园,过中国节的时候啥事儿没有,就过这洋节,真折腾。” 同样忙着采购的还有幼儿园的老师们。“现在幼儿园不是尝试双语教学吗?我们就想利用‘洋节’搞些特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西方的节日与西方的文化,这已经成了我们的办学特色之一,一定得坚持的。” 而据摊主介绍,万圣节销售从半个月前就开始了,一天光斗篷就能卖出百十来个。虽然只能热卖半个多月,但是不怕,“万圣节过了,还有 感恩节 、 圣诞节 、情人节、 愚人节 呢!” 买完东西回家的路上,悠悠妈妈就觉得心里挺不是滋味——这个和绝大多数中国人八竿子打不着的万圣节,在幼儿园怎么就过得那么热闹?仔细想想,近年来,中国人的节日过得越发新奇丰富,什么洋节都“拿来”过,反倒是我们自己的许多传统节日越来越边缘。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6 一个心愿成就了一生的辉煌与拼搏,传承心愿,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坚守的传承。 ——题记 人类因生命的传承而生生不息;精神因代代的传承而成就了经典;历史因岁月的传承而积淀了奇迹;相信坚守的传承也将是一种人生的收获。 小草为何能在枯黄之后仍吐出新绿,那是因为它有破土而出的坚守;花儿明知会凋谢,可为何还奋力绽放,因为它有秋收硕果的坚守;乔金山为何多年研究,并将心愿寄予后人,因为他想让后世坚守自己的心愿;传承一种坚守不放弃的精神。 风儿吹醒了大地,唤醒了沉睡的万物。心中传承坚守的小草依然顶出了新绿的嫩芽,昭示了生命的不息。 草绿花红是一种信念坚守的传承,所以他明知会枯萎,但他还是选择了重生。花儿明知会凋落,但他还是选择了绽放,不求拥有世人的赞赏,但愿芬芳的坚守得以传承。只为秋收硕果而坚守传承。 心愿传承是一种希望坚守的传承。生命有限,在有限的时间沙漏之中,我们都曾叹息岁月的流逝,都曾为未完的心愿而心存遗憾,愿想心中的愿望能有一份执着的坚守的后人去传承。乔金山愿将鸟柏树满二帝陵的心愿传承,代代相承,承接一种精神。 历史文学的积淀是一种坚守的传承。浩瀚的历史承载了亿万的史实与记忆,若没有那份坚守心态的传承,又怎会有当今史集的存在。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了记录的坚守,所以文化得以传承,练就了今日腾飞的中国。 苍鹰翔远于天际是一种坚守的传承,以一种生存的信念作为坚守,以一种飞翔的使命作为梦想而坚守。那冲击蓝天的矫健不是一日的付出便练就的,那俯冲的勇猛也并非一时的努力就换得的。那是一种坚守,一种梦想与信念坚守的传承。 植物,人类,历史,苍鹰,他们都因坚守而传承,而在人类的舞台上实现了人生的价值,都在坎坷之中走到山的顶峰。 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坚守传承的凝练;一种心愿的传承是坚守传承的条件,坚守的传承没有疑问,心灵的缔造和人格的成就或许就是坚守的传承。

1、牛长松著。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01。

2、席升阳著。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05

3、王英杰、郭小平主编。创业教育与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006.09

4、彭行荣主编。创业教育——21世纪高等专科·高等职业学校适用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8

5、高建伟、丁德昌主编。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02

6、储克森主编。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6

7、董平、石爱勤主编。21世纪全国高校通识课规划教材——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8

8、胡长健、孙道胜主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

9、张涛主编。创业教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2

10、伍维根、张旭辉、彭德惠主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西南交大,2007.08

11、徐振轩编著。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06

12、陈敏主编。创业指导/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规划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08

与九玄相承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重阳节道家农历的九月初九的日子,是道教真武大帝以及斗姆元君的诞辰,同时这一天也称为“九皇会”。根据道教道家的北斗经典,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是“北斗九皇诞”,连续9日,不断的礼拜北斗诸星,可以令人间消灾延寿、福禄兼至,而初九也是法会的顶峰和高潮。重阳节道家最重要的日子是九月初九,道家九皇大帝圣寿、酆都大帝圣寿、中坛元帅圣寿、斗姆星君圣寿、重阳帝君飞升、东斗下降、北极下降、道家东华帝君降现、太上救苦天尊下降、重阳节、火神爷诞、道家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正一静应真君、并玉府王真人、右侍赵真人、道家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都是在九月初九。重阳节道家最重要的日子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我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同时,也是道教的重要日子。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道家斗姥元君圣诞,同样也是九皇大帝诞辰的日子,道家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正一静应真君、并玉府王真人、右侍赵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九月初一至初九,是道家九皇大帝圣诞,道观都举行斋醮庆贺圣寿,称之为“九皇会”,若有众生虔诚礼拜斗真,道家则可以消灾解厄。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苏轼言“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唐)邵大震言“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是我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同时,也是道教的重要日子。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斗姥元君圣诞,同样也是九皇大帝诞辰、中坛元帅(太子爷)诞辰、酆都大帝诞辰、玄天上帝飞升、重阳帝君飞升、东斗下降、北极下降、东华帝君降现、太上救苦天尊下降、真武飞升、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正一静应真君、并玉府王真人、右侍赵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九皇会” 九月初一至初九,是九皇大帝圣诞,道观都举行斋醮庆贺圣寿,称之为“九皇会”,若有众生虔诚礼拜斗真,则可以消灾解厄,延年益寿。

老子,即李耳,道家代表人,主张无为而治.春秋战国人.

作者:潘延川 《上清大洞真经》为道教上清经系之首经,且为上清经箓派的重要经典,此经在东晋盛行于世,是东晋后期出现的一部极为重要的道经,奉此宝经者,后来逐步形成了道教上清派。上清派,又称“茅山派”、“茅山宗”。《上清大洞真经》历朝被居住在茅山的高道与隐士继承和弘扬,其中梁陶弘景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以此为开创独特的“茅山宗”奠定了神学理论基础。千百年来,“茅山宗”成为道教诸派中重要的一派,宗师高道辈出,人材济济。至南朝时,以茅山为中心的道观,遍布江南各处,后传入北方道教圣地终南山一带。北宋时,茅山与江西龙虎山、阁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今天,茅山宗后继有人,茅山道院的信士和周围信众仍然继承着先圣祖师的经教传统。作为全国道教二十一座重点开放道观之一的茅山道院,正以弘扬道教上清经教传统为己任,开办教业。为继承茅山派道教精湛的义理,追根寻源,弘扬茅山派道教教义和茅山道教文化,我认为,认真研究茅山派先圣宗师遗传于世的经教古训及经典古籍,并以此作为弘教修道的准则,才是有志于玄门中信士的“天职”。《上清大洞真经》为茅山古传之本,历来依科传授,极为严肃。陈景元说 : “大洞真经三十九章,品目尊严,冠三洞宝经之首,灵章、秘祝、玉检、隐书载之详矣,奥指西城总真君、南极紫虚元君降授清虚真人。清虚真人传授南岳魏夫人曰 : ‘子自不在隐身清斋,虚中吐纳者,则《大洞真经》不可妄读也。” (见《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序》) 由此可见,此经在道教极为尊贵,冠三洞宝经之首,我们应以此经教来弘扬茅山派本宗正法。 《上清大洞真经》列于上清诸经之首,是上清派最根本的经典,又称《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简称《大洞真经》、《大洞玉经》。其经文分三十九章,故又称《三十九章经》。关于此经的渊源,道教典籍有下列记述:茅山上清二十三代宗师观妙先生朱自英说 : “此经之作,乃自玄微十方,元始天王所运炁撰集也。西王母从元始天王受道,乃共刻北元天中,录那邪国灵镜人鸟之人,莱之岫,乃于虚室之中,聚九玄正一之 炁,结而成书,字径一丈,于今存焉。元始天王,又以传上清八真中央黄老君,使教授下方,当为真人上升三辰者焉。中央黄老君隐禁此书,世无知者,故人间地上,永无此经,上清天真尤所宝秘。” (见《上清大洞真经》序)东蜀蓬莱山中阳子卫琪说 : “此经上卷十章,中卷十章,下卷一十六章,三卷皆以五言为句,共三十六章,之上复有大洞帝尊一章,以四言为句,自不相侔,总冠一经之首。三卷各有序,经下卷终有结,经皆玉宸道君演说,方见一经之始末。周初,帝命三真人下传吴会张通真先生,此经是也。以其时考之,盖二千五百余年矣。所有茅山魏元君之派,号上清大洞玉经。” (见《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一序)陶弘景说 : “伏寻《上清经》出世之源,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太岁甲子,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下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并其弟三息计掾某某。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凡二君手书,今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写,真受四十余郑多杨书。” (见《真浩叙录》) 杨某,指杨羲。又《云笈七签》卷四《上清源流经目注序》中说 : “汉孝平皇帝元始二年九月戊午,西城真人以上清经三十一卷,于阳洛之山,授清虚真人小有天主王襄,襄以晋成帝之时,于汲郡修武县授紫虚元君南岳夫人魏华存,华存以咸和九年,岁在甲午,乘飚轮而上天,去世之日,以其经付其道脱,又传杨先生讳羲,羲生有殊分,通灵接真,乃晋简文皇帝之师也。杨君师事南岳魏夫人,受(《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一卷,至晋孝武皇帝太元十一年,岁在丙戌升仙。”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南岳魏华存元君传《上清大洞真经》于杨羲,杨羲又传许谧。因出杨羲之手书,故今人所说撰作者可能为杨羲。另朱自英与卫琪所说,因出发点为神学思想,今无从考证。但卫琪所提“所有茅山魏元君之派,号上清大洞玉经”。此说与陶弘景所说魏夫人受经大致相同,可见,《大洞真经》出自杨羲之手无疑,经杨羲传播,后行于社会。杨羲,成帝咸和五年 (公元 330) 庚寅岁生,吴人,迁居句容。“真降时,犹有母及弟,君为人洁白,美姿容,善言笑,工书画,少好学,读书该涉经史,性渊懿沉厚,幼有通灵之鉴。” (见《真浩》卷二十) 许谧,字思玄,一名穆,正生,弱冠有名气。“儒雅清素,博学有才章。简文皇帝久垂俗表之顾,与时贤多所俦结。少仕郡主簿功曹史。” (同上) 其后选补为太学博士,任余姚令、尚书郎、护军长史等官职,虽外混俗务,而内修真道,许谧密授教记,遵行上道。另据《茅山志》载 : “时玄宗 (712-756) 于茅山得杨许众真及陶弘景所写上清经真迹。其经缺文十三页,令使王旻贲玺书信币诣茅山紫阳观,请玄静 (李含光) 补书。玄宗曰 : ‘联不欲令小臣干冒于先生,委卿专往,必冀神仙手笔,今古相续耳。' (见《仙传拾遗》) 王旻到山之日,灵鹤翔鸣,玄静书经之时,神人降其宝,皆精诚所应。”总之,陶弘景于齐永明十年归隐茅山后,遍访江东诸观隐士高道、搜集整理杨、许真迹最为完备,撰集《真浩》、《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等经典著作,专门论述早期上清派教义及方术,并汇录收集上清诸经中有关修道秘要,为上清派后来成为东南道教独特信仰以及开创茅山派修炼方术和教派师承,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然而,《上清大洞真经》经魏华存元君传于杨羲后广行社会,也自始至终为上清派的教义及修炼方术增添着无穷的光彩 ! 《上清大洞真经》在明《正统道藏》中收有五种版本 (包括经注) ,其洞真部玉诀类收有《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及《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洞真部本文类收有《大洞玉经》、《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及《上清大洞真经》。另《道藏辑要》内收有《元始大洞玉经》、《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等版本,为晚出本 (下文不再详述)。《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后跋云 : “按《登真隐诀》第二经传条例云 : 大洞直经,今世有两本,一则大卷,前有回风混合之道,而辞旨假附,多是浮伪 ; 一本唯有三十九章,其中乃有数语与右英所说者同,而互相混揉,不可分别,唯须新见真本,乃可遵用。又闻有得杨、许三十九章者,与世中小本不殊,自既未眼见,不测是非,且宜缮写以补品目。”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谓:“ 《上清道类事相》、《三洞珠囊》、《无上秘要》、《御览》、《大洞真经》、《大洞玉经》、《大洞经》、《玉经》文,今《道藏》所收四种《大洞经》多无其文。又《云笈七签》卷八释《三十九章经》引《大洞真经》出自小本,其大本则已亡佚。至其他三种,非茅山宗传本,兹不具论” (十九页)。陈国符据《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后跋疑今《道藏》本《上清大洞真经》出自小本,并为“茅山宗坛”传本。笔者以为,此经出自茅山宗坛传本可信。究其因,在现存版本中,唯题《上清大洞真经》既存有真法、符图,又有精思入室之法,且叙述详细,极重威仪,最为精妙。另据《大洞玉经》音义中《太极大道君道经第十六》内有“见茅山大洞经‘天上内因,地上外因”,之语。查今《道藏》所收大洞经,唯题《上清大洞真经》内有“天上内因,地上外因”之说,并在经文三十九章中重复出现三十九次,足证《上清大洞真经》为茅山宗坛传本。此外《宋志·神仙类》列有《上清大洞真经玉诀》一卷。《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列有《大洞经》、《大洞真经》、《大洞玉经》。《崇文总目》道书类及《通志略》道家著录列《大洞真经》一卷。《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五《上清大洞真经目》三十四种经书中列《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卷为经目之前。《茅山志》卷十二《上清大洞宝经篇目》卷首也列有《上清大洞真经》,题为《上清大洞高上三十九章经》。《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收有《释三十九章经》及存思类收有《存大洞真经三十九真法》。《上清大洞真经》经文分三十九章,历来对此没有异议,但元朝卫琪认为“此经上卷十章,中卷十章,下卷一十六章,三卷皆以五言为句,共三十六章,之上复有大洞帝尊一章,以四言为句,自不相件,总冠一经之首。”此说有待人们进一步去探讨研究。 (一) 《上清大洞真经》《上清大洞真经》六卷,收入《正统道藏》,现文物出版社等翻印《道藏》收集在第一册 512页。卷首有茅山二十三代宗师观妙先生朱自英序,每卷题以上清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校勘。卷一为诵经玉诀、诵经八室图、大洞灭魔神慧玉清隐书、太帝君素语内咒、太微天帝君素语内咒。卷二至卷六为经文,分三十九章,经文存有真法。卷末为“咸淳壬申” (公元 1272 年) 程公瑞后序及元代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序。此经即茅山宗坛传本,其渊源出自北宋。在《上清大洞真经》中,八室诵经前有许多存思之法,三十九章经文中,每章均以谨请、存思、诵玉经、讽赞词为科仪。现以本经《高上虚皇道君第一》为例,在此说明:⒈ 谨请 : 即请天地神祇灵气,以合己身。其诀 : 谨请太微小童干景精,字会元,子常守兆舌本之下,死气之门,口吐赤云,绕兆一身,化生血液,上凝泥丸,泥丸坚明,百神方位。⒉ 存思 : 谨请毕,真思太微小童干景精真杰,赤云之色,罩於顶上。默祝曰 : 真炁下流充幽关,镇神固精塞死源。玉经慧朗通万神,为我致真命长存。拔度七祖反胎仙,制炼百神一炁全。”次思,赤炁从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云,咽津三次,结作三神,一神状如天蓬大将,二神侍立,下布兆肝内,游遍却入心内绛宫,上充舌本之下,血液之府,顺时吐息。⒊ 诵玉经 : 即《上清大洞真经》章节。先以左手按捻鼻间人中,次诵:高上洞元,兀生九天,炁祖太元,众风乱玄,玄曾绝散,四清抚闲,帝一上景,连众摄烟,长契一运,七世投闲。……其意思是说 : 虚空之际,孕育元气,元气生于万灵。元气生于九天之上,下入人身,居五脏之中,领祖元气,尽体虚玄之大,则能契微合道。众风乱玄,指人鼻气息 ; 四清抚闲,指鼻下口上之间,当令鼻气恒闲,又当数加手按读此篇,捻鼻间乃高上正坐,天岳混气充身 ; 帝一上景,为大洞尊君号。⒋ 诵赞词 : 讽诵元素高上神霄玉清王视曰 : “元气本非生,五涂承虚出,雌雄寄神化,森罗邃幽郁,玉音响太和,万唱元中发,仙庭回九变,百混同得一,易有合虚中,俱入帝堂会。”毕,乃口微祝曰 : 天上内音,三蓝罗,波逮台 ; 地上外因,天命长,人恒宁。张君房曰 : 三蓝罗,波逮台,此九天之祝言,高上之内名也。又言 : 夫三蓝罗,波逮台者,于地上之音日天命长,人长宁也,易有者于地上之间,曰长台。⒌ 书符 : 第一章书“大洞太微小童消魔玉符”。其诀 : 当书符时用黄缯,书成佩身,存呼小童内讳名,字镇我,舌本之下,固液凝神,断塞死源,乃叩齿九通,次再咽液三过。其余三十八章均类似以上科仪。所不同的是经文第三十九章毕,后有《回风混合帝一秘诀》,其存思之法,极为甚密,并有收功之法,还有当愿文,即祈天地仙官神祇降祥致真,与道合一的祝语。(二) 、《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题《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亦即《上清大洞真经》,收入《正统道藏》。现文物出版社等翻印收集在第一册 496 页。卷首有 : 九天开化主宰澄真正观宝光慈应更生永命天尊序,并题曰 : 甘山摩维洞主太玄无上上德真君校正。序内有“乾道戊子 (即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 1168年) 秋降于鸾台刘安胜捧,至景定甲子 (即宋理宗景定五年,公元 1264) 秋再降重校正于熬头摩维洞金莲石。”由此可知,此经为宋末元初的传本。其经卷一为经序,紧接着叙述经意。“太玄道父亲求授,下世方闻大洞经。”此经在叙述《大洞真经》感应时说 : 可以祈禄嗣、祈风雨、致田蚕、除温疫、治疾病、拯济沉魂滞魄、息群凶、保性命等。据载 : 其修持科仪 : 凡诵经当斋戒沐浴,服装清洁。入室焚香,叩齿九次,心拜九天。存想 :元始天王与诸高真,七曲大帝,开化仙宫,迁临法会,皆列虚无。然后,诵念八方神咒等咒语。卷二为祝香词。词华,即诵宝浩,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等诸天高真,无量功德的赞词。卷三至卷五为经文,无分章。经文以“元始天王,啸咏太玄,凝神遐想,而说洞章”为始,中以“道言尔时,元始天王,眉放青毫,顶旋紫气,万华宝盖。……于是,元始天王怡然啸咏曰”为始,后有“玉宸道君言我师”为标题,赞颂行持此经的功德。大意是说元始天王,授我大洞仙经,道法玄奥,本经为修真妙门,初次修炼,可以调和呼吸,进入中级功态,可以离相消尘,坐在立亡,大定全真,妙行通灵。“初曰通气,次曰通神,终曰通灵,十通成真,道备登宸,超度飞升,过度三界,往来三清,证品大洞,一天帝尊,六度十通,万行圆成,千和万和,自然至尊”。另此经内无符图、微祝及咽津之说。(三) 、《大洞玉经》《大洞玉经》即《上清大洞真经》的经注,分上下两卷。收入《正统道藏》。现文物出版社等翻印收集在第一册 556 页。其后跋说 : “《大洞玉经》汉坛传之久矣,愚於少年因尚披诵而不晓经义,先辈云 : 多是身中百神之名,不可以文理推之也。……其中多是身中百神名字,所主所居,宫分山林,楼台,池馆,一一明自,大抵以生门死户,守雌抱雄为主,混合百神,常存各居其所,各理其务。……八十九翁秋水龚德同拜书”。另后跋还记述了《大洞玉经》为赵太玄真人注释。其诵经科仪与《上清大洞真经》诵经玉诀有相同之处。《大洞玉经》经注分三十九章,每章以诵经(经后有祝) 、书符微祝等为科仪。经文第一章为四字一句外,其余章节经文全为五字一句。该经中只有玉经、符图及咒语、诵持简易,尤其各章玉符笔画结构简单,其经文注释直指人身关窍,以合天机,简捷易懂,利于初学研习。但经文内个别字差异甚殊,有待考证、校对。关于《大洞玉经》三十九符的用法,其经卷下有这样一段叙述 : “符总三十九符,真炁于帝一之 所,同三十九符并以丹书服,皆用黄纸佩通,青素一幅五尺五寸。此符单用,亦可功备大成”。此外,其经卷末为太玄真人咒及大洞内炼玉章与玉清火洞内炼玉经 (分上中下三品) 等。据原按 : 太玄真人,姓赵,讳守真,主太玄清明宫。(四)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此经即《上清大洞真经》的经注,十卷,收入《正统道藏》。现文物出版社等翻印收集在第二册 597 页,题东蜀蓬莱山中阳子卫琪注。卫琪,元代人。卷一为呈经表,以阐述《大洞真经》的神机及明道修真的要旨。次为三十八代天师张舆材及张仲寿等序,序后为卫琪论述无极、河洛、先天卦象、金丹火候、苍胡檀炽、帝尊玄炁等十三图,并有长篇文字叙述。卷二发明经题,认为玉清已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炁形质,具未始相离。这时候,有大洞高上,混洞太无元,天宝玉皇之炁,以生元始,号高上大有玉清宫。“故大洞即太极也”。《大洞真经》总括天真地圣、人神精鬼,赞扬洞经无一处不实,故曰总真。卫琪在解释经旨时说 : “大洞,大者虽天地之大,不可加也 ; 洞者,通也。仙经,经者,由也,万物公由之正路也。修道之谓教,故曰仙经。”其次为平坐存想法、经叙、渐进修成道事诸圣 (即祖师宝诰) 及大洞经筵等。卷三至卷五为经文注释。在些特别说明的是,其一,此注将《高上虚皇道君第一章》释为总冠一经之首,认为是概括《上清大洞真经》要旨的经序。卫琪将一章标题定为《文昌大洞玉章第一》从“元始天王曰: 高上宴紫清”为始,至“帝一真玄玄”为终。其二,此注还把《大洞真经》分为三十六章,以“西元九灵炁”为始,至“符化玄气生”为终,定为最后一章。题《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其经文卷首有存思方法外,注释经文内无存真法,即无咒词、微祝、符图及咽津之说。此注多引证儒释经典来注释经文,看来作者受两家思想影响极深。(五)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即《上清大洞真经》部分经文的校对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现文物出版社等翻印收集在第二册 705 页。题大洞三景弟子真靖大师陈景元撰。其校样对部分经文也分三十九章,非《上清大洞真经》全文。有学者说此经即《大洞真经》的注释,说法错误。其所校对经文章次与《大洞真经》同,为现存传本中校对《上清大洞真经》经文极有参考价值的文本,它为今天研究《上清大洞真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陈景元参照数种版本对其部分经文进行了校正,其自序说 ; “景元总角出家,弱冠访道,游历仅三十载,纲领十有余年,老归茅山,结庵忏悔,自叹道缘浅 (蹇) 薄,尘业深重,虽孜孜教典而未遇真师,欲诵洞经,讵敢开韫。于是,澡雪身心,静务恭洁,广求古本,先自考详,沉嘿披寻,反复研构,一句一字,未尚越略,或两义相乖,弥增回惑,或偏旁才改,字体浮杂,此盖盗写私传,相承讹谬。遂将前辈修习之本及‘茅山藏本'对比隐书,辄撰音义,兼疏同异,粗解所疑,弗敢示诸法义,聊自记其所览”。从序中可以看出作者治学精严。陈景元,北宋人。其《音义》特点主要是对三十九章部分经文进行了校勘,并对经文字的读音与词的意义进行说明及解释,在校对时,摘录经文说明,未录各章节内全经,也无全经经文。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生天生地生万物,人禀赋了道的灵性而得以生存。天道运行,阴阳造化,消息盈虚,日往月来,运行不息,故天长地久,人能合天心,体天道,可通神明造化之德。《上清大洞真经》经中所载天真讳名,皆与人身脏腑之神是相沟通的,人若能以神驭气,形神合一,诵持玉经,咽津服符,可致“天真下降与兆身中,神气混融,是曰回风混合,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故致长生之道,可以提挚天地,把握阴阳,鞭策风雷,驱役神鬼,偃息于流霞之车,眷盼乎文昌之台。” (见《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序) 经中隐讳,总领人身中五脏六腑,百脉气血诸神,认为人身是一小天地,人身穴位各有神以守之,诵经修持,则自身神灵不失,与上清诸真冥和,即与大洞帝尊之体无二,复归于无极圣域 !此经全文分三十九章,据称上清三十九帝各著经一章。如朱自英说 : “上清三十九帝皇回真下映,入兆身中三十九户,于是各由其所,贯之户著经一章,其辞幽奥,以用领括百神,招真辟非,所谓庆云开生门,祥烟塞死户者此欤。故中央黄老元素道君总彼列圣之奥旨,集成大洞之真经,故曰三十九章经也。” (见《上清大洞真经》卷一) 由此可知,上天之神与体内之神是相通的,精思修持,可以相互感应,以致天真下降,与体相契,玄芝宝生。关于《上清大洞真经》最基本的炼养法,举例说明,以晓其《大洞真经》修真养生要旨。在修持《大洞真经》前,有多种存思集神之法,它的目的是引真致祥,与神明相感。其中有一法,每日行住坐卧,皆可修习。其法 : 心存二十四星,大一寸,如连结之状 ; 又存每星各有一人,合二十四星,皆如婴儿之状,并裸体无衣缨,此时存思二十四星从虚空中降,回绕一身之外,三匝毕,口诵祝词。其后,口吸二十四星,一息 (一呼一吸为一息) 气,咽津二十四次,时觉吞一星从口中径至脐中,又觉星光映照一腹之内,洞彻五脏 ; 又存星光化为二十四真人,并口吐黄气如烟,以布脐中,郁郁然洞彻内外。良久,用“呼”字吐息,用意念心拜三十九次 ; 次思兆身三十九户,逐一分明,各有神真严固守卫。存三十九君,各降真气来灌兆身三十九户,此时咽津三十九次,次振动左手三次,法如振流金火铃,次振右手三次,法如掷豁落七元。然后仰头摇颈九次,法承天 ; 次鼓脚一次,法履地 ; 次摇身十四次,以欢己身诸神 ; 次拭目三次,以明三光 ; 次捻鼻七次,以通呼吸 ; 次按眉后两穴 (太阳穴) 三次,以塞邪源 ; 次轮耳三周,以开天窗 ; 次咽液九次,以味玉津。照前法行持毕,神气混融,周身舒畅。进入存思或诵经。修诵《上清大洞真经》可以调和三魂,制炼七魄,能使人身三尸神沉落,炼阴返阳,致五藏光华溢于面目,百病不生,灾害消灭。返老还童,七祖罪解,上生福堂,而位列仙公,晨升上清。如《九灵真仙母青金丹皇君道君第三十九》曰 :“西元九灵气,金丹流云宫,上极旋暇曜杪,晖景太霞中,动回九天轮,静沉八流刚,室有胎仙母,携衿太帝皇,玄一灵时生,三老素牢张,左把兆符籍,右携理神宗,同登琳龙阙,稽首玉清房,拔弃死灭根,养形三五中,七祖解尸结,受福明朱方。”九灵气,指昆仑山。金丹流云宫,王母宫名。携衿太帝皇,太微大帝,即中央黄庭。玄一灵时生,即太玄之气,使鼻息玄气凝定方为佳。琳龙阙,大洞经中所称的仙宫。稽道玉清房,是说修行至此,金丹已成,当神化自然,朝谒玉清。据经所载,若精思此道,大开智慧,心通九天,精凝气结,化气变神,与司命混合,分形变化,玄妙莫测。即“一合我气,再合我神,三合我魄,四合我魂,五合我精,六合我身,我身六合,洞灵启真。”由此,召致十方正气,同灌真身,永与大道合一。 《上清大洞真经》强调存思、诵经,而且重视咽津服气,微祝书符,三十九章中均有一道玉符,由此反映了上清经系的修真特点及炼养法则。我认为,在道教修真诸法中,如内丹、存思、导引、服气等均与《上清大洞真经》有关,此经集诸法于一体的众术合修的炼养方法为茅山派主要修道途径。《上清大洞真经》与《黄庭经》主重存思,诵经养神。《黄庭经》重诵经存思,而《大洞真经》集存思诵经、咽液服符及微视为一体,并且是斋醮、合炼养、书符法的一种相互兼顾的内视内观的道术,它为人们研究早期道教上清派炼养法以及道教道派的形成,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建筑传承与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有关建筑设计表现方法、手段

ISBN7-112-05157-6 建筑与徒手画 中国建工ISBN7-80159-555-6 国外建筑钢笔徒手画精选 中国建材ISBN7-80058-805-X 测绘图集(上、下册) 中国计划ISBN7-112-04960-1 钢笔建筑室内环境技法与表现 中国建工ISBN7-112-06386-8 建筑工程制图图例及符号大全 中国建工ISBN7-112-04958-X 建筑平面表现图解 中国建工ISBN7-5611-2008-7 建筑模型制作——模型思路的激发 大连理工ISBN7-5629-1710-8 模型制作 武汉理工ISBN7-5611-2414-7 建筑图法 大连理工ISBN7-5611-1889-9 建筑语汇 大连理工ISBN7-5611-2311-6 设计元素 大连理工

ISBN7-5618-1371-6 (第四辑)建筑设计方法入门 天津大学ISBN7-5618-1421-6 (第五辑)建筑绘画表现技法 天津大学ISBN7-5618-1261-2 (第一辑)建筑的基本知识 天津大学

2,有关前辈建筑设计思想、感言

国外大师谈话录

ISBN7-112-05921-6 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112-05919-4 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112-05920-8 路易斯·康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112-05918-6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与学生的对话 中国建工ISBN7-5618-1556-5 建筑创作漫步 天津大学ISBN7-112-04898-2 建筑创作中的立意与构思 中国建工ISBN7-112-04896-6 建筑的美学评价 中国建工ISBN7-5618-1384-8 建筑的艺术观 天津大学ISBN7-112-02209-6 我的建筑创作道路 中国建工ISBN7-112-03388-8 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 中国建工

3,有关建筑设计历史

世界建筑史

ISBN7-112-04899-0 古埃及卷(上、下册) 中国建工ISBN7-112-03571-6 古希腊卷(上、下册)ISBN7-112-03737-9 拜占庭建筑 ISBN7-112-03738-7 哥特建筑 ISBN7-112-03739-5 文艺复兴建筑

ISBN7-112-03734-4 希腊建筑 ISBN7-112-03745-X 现代建筑 ISBN7-112-03741-7 新古典主义与19世纪建筑 ISBN7-112-03743-3 伊斯兰建筑 ISBN7-112-05619-5 圣经中的文明古城 ISBN7-112-05679-9 世界历史名城 ISBN7-112-05680-2 世界著名建筑 ISBN7-112-05657-8 世界著名战场 ISBN7-112-05200-9 失去的建筑(增订版)

未来建筑师丛书

ISBN7-5618-1262-0 (第二辑)中国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 天津大学

ISBN7-5618-1050-4 (第三辑)西方古典建筑与近现代建筑 天津大学

4,有关优秀建筑设计师作品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

ISBN7-112-04682-3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 1 中国建工

10157ISBN7-112-04683-1 DA建筑名家细部设计创意 2 中国建工

国外名建筑选析丛书

ISBN7-112-04692-0 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 ISBN7-112-04696-3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ISBN7-112-04687-4 朗香教堂 SBN7-112-04690-4 联合国总部大厦 ISBN7-112-04693-9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ISBN7-112-04691-2 西格拉姆大厦 SBN7-112-04689-0 西塔里埃森 ISBN7-112-04694-7 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馆 ISBN7-112-04695-5 约翰·汉考克大厦

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

ISBN7-112-03631-3 阿尔瓦·阿尔托 ISBN7-112-03751-4 安藤忠雄 ISBN7-112-00788-7 贝聿铭

ISBN7-112-05836-8 查尔斯·柯里亚 ISBN7-112-00229-X 丹下健三 ISBN7-112-03049-8 黑川纪章

ISBN7-112-04542-8 凯文·罗奇 ISBN7-112-01165-5 赖特 ISBN7-112-01872-2 路易·康

ISBN7-112-05837-6 路易斯·巴拉干 ISBN7-112-00580-9 密斯·凡·德·罗

ISBN7-112-03209-1 诺曼·福斯特 SBN7-112-01374-7 西萨·佩里 ISBN7-112-01889-7 雅马萨奇

ISBN7-112-01821-8 詹姆士·斯特林 中国建工

5,有关各种建筑类型、风格

ISBN7-112-04560-6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画集 中国建工

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

ISBN7-112-03708-5 第10卷 东南亚与大洋洲 ISBN7-112-03699-2 第1卷 北美

1ISBN7-112-03700-X 第2卷 拉丁美洲 ISBN7-112-03701-8 第3卷 北、中、东欧洲 ISBN7-112-03702-6 第4卷 环地中海地区 ISBN7-112-03703-4 第5卷 中、近东 ISBN7-112-03704-2 第6卷 中、南非洲

ISBN7-112-03705-0 第7卷 俄罗斯、前苏联和独联体国家 ISBN7-112-03706-9 第8卷 南亚 ISBN7-112-03707-7 第9卷 东亚

building系列

ISBN7-5611-2131-8 大学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191-1 航空港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130-X 纪念性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073-7 教堂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133-4 剧院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136-9 桥梁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208-X 市政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132-6 图书馆建筑 大连理工

ISBN7-5611-2135-0 银行建筑 大连理工ISBN7-5611-2209-8 影院建筑 大连理工

6,有关住宅设计

世界小住宅设计经典丛书

ISBN7-112-04254-2 世界小住宅(1) 中国建工ISBN7-112-04255-0 世界小住宅(2) ISBN7-112-04256-9 世界小住宅(3) ISBN7-112-04257-7 世界小住宅(4) ISBN7-112-04258-5 世界小住宅(5) ISBN7-112-04259-3 世界小住宅(6) ISBN7-112-04260-7 世界小住宅(7) ISBN7-112-04261-5 世界小住宅(8) ISBN7-112-04262-3 世界小住宅(9) ISBN7-112-04263-1 世界小住宅(10)中国建工

世界住宅设计丛书(共4册)ISBN7-112-04117-1 世界住宅设计(1) ISBN7-112-04118-X 世界住宅设计(2) ISBN7-112-04119-8 世界住宅设计(3) ISBN7-112-04120-1 世界住宅设计(4) SBN7-112-02296-7 北京四合院 ISBN7-112-03229-6 世界20世纪经典住宅设计 ISBN7-80058-773-8 小宅设计 中国计划ISBN7-5618-1199-3 中国传统民居 ISBN7-112-05509-1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

7,有关设计构成

ISBN7-80058-884-X 艺术·设计的光构成 中国计划ISBN7-80058-882-3 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 中国计划

ISBN7-80058-881-5 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 中国计划ISBN7-80058-883-1 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 中国计划ISBN7-112-03215-6 通俗色彩理论 中国建工

8,有关其他院校设计类专业作品

ISBN7-112-02685-7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专辑 ISBN7-112-03207-5 清华大学专辑 ISBN7-112-02684-9 深圳大学专辑 ISBN7-112-02872-8 天津大学专辑 中国建工ISBN7-112-03128-1 同济大学专辑 SBN7-112-04706-4 北大建筑 1(无)上下住宅 中国建工ISBN7-112-05198-3 北大建筑 2 79号甲+ ISBN7-112-03337-3 东南大学建筑系七十周华纪念专集 学生作业集

9,专业杂志

ISBN7-112-04745-5 建筑艺术与室内设计(杂志) ISBN7-112-01960-5 建筑画(杂志)建筑师(杂志)

10,有关建筑理论

ISBN7-112-05863-5 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 ISBN7-112-06063-X 建筑美学 SBN7-112-05219-X 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 ISBN7-112-06064-8 空间的语言 ISBN7-112-05855-4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 ISBN7-112-03819-7 总体设计ISBN7-112-04939-3 匠学七说 ISBN7-112-03568-6 建筑空间组合论 ISBN7-5618-1252-3 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天津大学ISBN7-112-03721-2 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 中国建工ISBN7-112-05646-2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 中国建

ISBN7-112-04722-6 建筑形式语言 ISBN7-112-05243-2 结构形态与建筑设计ISBN7-112-05861-9 聚落探访 ISBN7-112-02942-2 建筑图解辞典

拓展:

书写格式

1.参考文献标注的位置

2. 参考文献标标注方法和规则

3. 参考文献标标注的格式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建筑参考文献

文献意思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建筑参考文献,希望大家喜欢!

(一)建筑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 教材.房屋建筑学

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合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二)结构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 国家行业标准.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 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7]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8]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钢结构设计制图深度和表示方法(03G102). 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3

[9] 龚思礼主编. 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 《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编.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2] 陈绍蕃. 钢结构(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 陈绍蕃、顾强编著. 钢结构(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 丰定国、王社良主编. 抗震结构设计(第2版).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15] 梁兴文、史庆轩主编.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三)地基基础设计部分

[1]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 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J 220-2002)

[4] 国家标准.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6] 《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边坡支护课程设计指导书》(韩晓雷编) [8] 华南理工大学等编著. 地基及基础(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9] 陈仲颐、叶书麟编著. 基础工程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0] 史佩栋、高大钊主编.高层建筑基础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1] 沈杰.地基基础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2] [美]H.F.温特科恩、方晓阳主编.钱鸿缙、叶书麟等译校.基础工程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

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

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

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 (2); 154-157;

[1]王永志.电力建设企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王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杨帆.基于模糊评价的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戴牡巧.基于RFID技术的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5]高向阳,秦淑清.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周蓉.企业安全事故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7]陈少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

[8]任敏.基于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9]田翰之.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创新及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10]彭蔚锋.建筑工程坍塌事故危险源分析与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11]乔元路.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12]李玉红.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13]梅牡丹.基于灰色理论的建筑施工事故的预测研究[D]合肥:安徽理工大学,2011

[14]乔团.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控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5]张霞.港口施工危险源评价方法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16]侯茜,秦洁璇,李翠平.安全生产预警综合分析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06:92-97

[17]赵平,裴晓丽,薛剑.基于信息融合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0:106-110

[1]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高珊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配准[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3]刘洋.基于编码结构光的三维扫描仪原型系统研发[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5]冯钧森.古建筑测绘技术与方法[J]企业家天地,2009

[6]李杰,周兴华,唐秋华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J]海岸工程,2011,30(3):28-33

[7]王莫.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故宫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6):143-156

[8]白成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谢武强,宋杨,王峰,罗峰.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建筑物立面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13,(1):12-14

[10]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邓烨,欧阳恬之.古建筑测绘方法研究[J]建筑史论文集,2003,3.(20)

[12]沙黛诺.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3]曹勇.全站仪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比较[J]广东建材,2011,5:10-12

[14]丁宁,王倩,陈明九.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古建保护分析与展望[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5(3):274-277

[15]王潇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建模及其在建筑物测绘中的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6]李宝瑞.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17]张远智,胡广洋,刘煜彤,王庆洲.基于工程应用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J]公路运输文摘,2001(9):38-40

[1]毕沅(清):《续资治通鉴》卷52

[2]孙科.广州市政忆述.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8

[3]胡宗宪(明):《海防图论》,《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1987:290

[4]陈梦雷(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

[5]任果、常德:《番禺县志》(清,乾隆)

[6]屈大均(清):《广东新语》,《恭岩札记》

[7]张九龄(唐):《曲江集》卷一七《开凿大庾岭路序》:130

[8]张廷玉(清):《明史》卷七五《职官志四·递运所》

[9]梁廷桁(清):《越秀书院志》,(转引自《南汉书》,《夷氛纪闻》)

[10]粱廷楠(清):《粤海关志》,第5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校注本

[11]王在晋(明):《海防幕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64

[12]陈寿(晋):《三国志·吴志·陆胤传》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13]黄培芳(清):《羊城西关纪功录》,《番禹册金录》,《嘉庆七年会试齿录》

[14]陈薇著.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5]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著.清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16]傅熹年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黄成铭,杨忠智.铁路运输建设项目应开展后评价[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4):30-33

[2]张飞涟,周继祖.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J]综合运输,2010(12):25-28

[3]黄恺.积极开展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J]城市开发.2011(10):76

[4]汪红霞,商业地产项目引入后评价的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19(6):93-95

[5]曲琳莉.正确进行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10),299

[6]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观论与文践,2011(3):18-21

[7]倪枫杰,黄金枝.工秤项目后评价研究综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9,31(11):103-106

[8]许晓峰,肖翔.建设项目后评价[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9]张三力.项目后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王五英,于守法,张汉亚主.建设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1]王超.项目决策与管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12]牛志平,朱,何孝贵.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0,19(3):25-27

[13]刘月明.建设工程项目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判据分析[J]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3):36-38

[14]刘荣刚.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炯,贾仁甫,郭永利.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当代经济,2008(10),151

[16]黄昀,黄文杰.项目财务后评价的一点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l.8(12):68-71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M]2005

[2]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牛维麟主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姜奇平.创意产业经济学的批判.互联网周刊.2006.4.3

[6]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Scott A. New industrial space, London: Pion,1988

[8]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9]厉无畏编.创意产业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0]姚为群.全球城市的经济成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张京城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3

[12]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

[13]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法)埃德加·莫兰.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5.

[2]李传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54,101.

[3]王侠.发展可再生能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7-9.

[4]杨平.环境美学的谱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1-162.

[5]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63-64.

[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60.

[7](美)阿摩斯·拉普卜特.黄谷兰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7,22-37,62-63.

[8]潘知常.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9](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8.

[10]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J]建筑创作,2003(07):28.

[11]裴丹.绿色基础设施建构方法研究评述[J]城市规划,2012,36(5):84.

[12]陈洁萍,葛明.景观都市主义谱系与概念研究[J]建筑学报,2010(11):3.

[13]曾繁仁.当然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4):15-22.

[14]俞孔坚的.低碳美学下的新桃园憧憬[J]园林,2011(03):44-48.

[15]秦书生.复合生态系统自组织特征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2):45.

[1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6.

[1]苏为华.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2]王勇,李广斌. 中国城市群规划管理体制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阿瑟·塞西尔·庇古. 福利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7.

[4]谭显明. 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 2012.

[5]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2006.

[6]闫龙飞. 准公共品非政府性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7]向春玲: 中央党校“城镇化与城市运营”课题组,2012.

[8]张艳玲.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9]朱铁臻. 城市发展学[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10]陈岩松. 城市经营[D]同济大学,2007.

[11]张超. 城市准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

[12]兰潇. 城市设计方案评价体系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3]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同济大学,2006.

[14]赵燕菁. 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经营[J]城市规划,2002,26(11):7-15.

[15]王春艳. 城市概念规划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