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的《梦梁录》。
《梦梁录》原文节选: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白话释义: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这一天三个秋季恰好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个夜晚的月色比平时的亮,又称为“月晚上”。
这个时候金风特别的清爽,玉露冰凉,桂花香飘,银铜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大户,没有不登上高楼,临轩玩月,有人开广榭,玳罗列,琴瑟音调铿锵,饮酒狂歌,以卜一夜的欢乐。
至于小户人家的家,也登上小月台,安排家庭宴会,团子女,以酬佳节。虽然简陋的巷子里住着贫穷的人,然而他们也解开衣服买酒来喝,努力迎接欢乐,不肯虚度。这个晚上街上做买卖,一直到五更,玩游戏的人,到了晚上不断。这也是我不禁止原因。
扩展资料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也是中秋节的时节食品。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在古时候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水果等祭品。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
“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发展至今,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