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 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先有文学活动的实践, 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 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 而且也在于它必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由于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 所以它总是随着文学运动、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的发展而发展, 它永远是生动的、变化的, 而不是僵化的、静止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我们的态度应是: 一要坚持, 二要发展。坚持那些从实践中抽取出来又被实践证明了的基本原理, 对此, 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同时又要发展那些不够完善的部分; 既不能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否定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也不要僵化、保守, 拒绝去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原则, 以保护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二、为什么说文学起源于劳动?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三、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如何?1、宗教为文学艺术提供丰富的创作题材。(西方中世界文学:但丁《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2、宗教思想深深渗透文学作品中。(佛教思想;四大皆空 人生无常)3、送交的幻想方式刺激文学想象力的发展、(魏晋以前:小说几乎与历史无区别魏晋以后佛教传入:六朝志怪小说 唐传奇等)四、如何理解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其实, “ 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 就是说, 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18、19 世纪,, 法国经济发展不及英国, 德国经济又不及英法两国, 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一方在文学与哲学上却有更大成就, 这一比较显示出不平衡关系; 但是法、德两国在文学与哲学上的成就又与当时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状况是适应的。进一步说, 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 从局部的情况, 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 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 但在总体的方面看, 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 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五、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 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 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 文学的属性绝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 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这种双重属性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属性。但文学的特殊性在于, 在文学中,这种双重属性总是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之中, 并通过语言组织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