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属下们反复劝进之后,终于在1367年建都应天创立大明王朝,遭受前元战乱危害的新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朱元璋在确定好国力恢复政策之后就急于恩科取士。按说新朝建立之后由于人口锐减,各地官僚和办事机构也能应付日常的管理和维护大明新朝的统治,为何朱元璋这么着急恩科取士呢?再说这些新进学子们虽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可真要他们治理州县并不一定能马上派上用场,朱元璋到底为何这么心急呢?
一、急于笼络天下学子归心新朝
大明新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多次下发求贤令,凡是各省有知名贤士都可以举荐给朝廷为官,这不仅向仕子宣示新的王朝开始了,也向天下仕子们传达了朝代重用仕子的信号。历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知道要想笼络民心就首先要笼络好仕子之心,只有让这些社会精英甘心为新朝效力,大明的江山才能长治久安。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历朝历代都重视读书人的归心问题,朝廷不仅通过举办科举让他们入仕为相,更是给予读书人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只要仕子们归心不但可以帮助新朝维护统治,也能防止他们在家乡聚众诽谤朝廷或者图谋不轨。
二、大明的统治需要这些仕子们效力
历来打仗靠武将,可治理百姓却需要文臣,他们不仅熟读历史深谙为政之举,更能帮助朝廷稳定时局维护统治。大明建国初期因文臣缺乏,很多地方的官吏都是有武将改行过去,他们攻城略地是把好手,可让他们治理州县却不堪重用。别说让他们安抚民心恢复生产了,就连一个简单的公案有时都无法理出一个头绪来,常常是累的筋疲力尽却往往不得要领。朱元璋深知治天下还是需要文臣,他需要赶紧的开始恩科选取全国优秀的人才充实各地官吏中去,这样才能保证大明吏治的稳定和谐。
三、给读书人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
朱元璋知道天下虽然是他老朱辛苦打下来的,自己可以分得最大的蛋糕但却不能全部拿去,两千多年的朝代更替告诉他需要和文臣们分享天下,不然王朝的就缺乏稳定的根基。古代读书人比较少且社会地位崇高,很多人在当地著书立学有很高的威信和影响力,且这些人大都深受孔孟之道影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他们的信仰,如果大明新朝不给他们施展抱负的机会,这些读书人对新朝失去期望之后,难保他们不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造谣朝廷离间民心,一旦时态发展到不可控制地步自己就会危及到大明新朝的统治。
于是朱元璋在恢复民力的国策刚制定之后就急忙准备新朝的恩科取仕要务,朱元璋知道历来不论是哪个朝代都不敢轻易得罪读书人的,他们直接影响着王朝的兴衰更替。只是那些新进取仕的读书人能否快速为朱元璋所用,能否担起大明新兴的栋梁之才呢 ,尤其是那些寒窗苦读二十多年不理俗世的书呆子,朱元璋是如何让他们从进士到能臣的呢?下节历史的探客继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