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磨损的病因、分类及修复重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牙齿磨损(tooth wear)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且有年轻化趋势。Smith和Knight对牙齿磨损患者的病因调查显示,在牙齿表面硬组织损失的患者中,酸蚀性因素占89%,非酸蚀性因素仅占11%。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牙齿磨损的病因、分类及修复重建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牙齿磨损的病因
牙齿磨损是一种非龋性、非外伤性的牙体硬组织进行性损失,从牙齿萌出开始一直存在,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牙齿磨损;生理性牙齿磨损无需治疗,而病理性、快速进行的牙齿磨损则需及时干预和合理的修复治疗。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成人、青少年和儿童牙齿磨损的发病率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2]。牙齿磨损是一个由生物学、机械学、化学及润滑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临床现象,包括酸蚀症(erosion)、磨耗(attrition)、磨损、楔状缺损(abfraction)。Mair等[5]研究认为,临床牙齿磨损的病因学研究应着眼于磨损牙位、发生时间及其背后潜藏的磨损机制。牙齿表面磨损的主要病因可分为牙齿间咬合接触产生的机械磨损和口腔环境中酸性物质导致的化学磨损[6];另一种病因分类为:①牙齿间或牙齿与食物间咬合接触摩擦产生的磨耗;②由内源性或外源性酸侵蚀牙齿表面导致的硬组织脱矿,从而产生的酸蚀性牙齿磨损;③由咬合应力导致的牙颈部缺损。临床牙齿磨损常见的好发因素主要是夜磨牙症,有害的口腔习惯如嗑瓜子、咬指甲,胃食管反流性疾病,饮食失调如神经性暴食症、厌食症,嗜酸性食物和饮料,口腔干燥症,先天性牙釉质发育不全,牙本质发育不全,工作环境中的酸性气体等。
牙齿磨耗是指上下颌牙接触面发生研磨,导致接触区牙体组织缺损。单纯性磨耗的特点是表面平滑、边缘锐利,上下牙齿咬合接触区域同时产生。生理性和病理性磨耗的主要区别在于牙齿磨耗的速度和部位。夜磨牙症、有害的口腔习惯是牙齿磨耗的常见原因[7],夜磨牙症的牙齿磨耗不仅发生于后牙,前牙也可发生。
牙齿磨损是指由外来物质导致的牙齿表面硬组织快速缺损,嚼槟榔是产生此类牙齿磨损的最常见原因,其特征是全牙列广泛性、均匀性磨损;嗑瓜子、咬指甲等有害习惯导致的牙齿磨损主要表现在局部前牙,且特征明显。
牙酸蚀症是指牙齿硬组织在酸性环境下发生脱矿,并在咀嚼食物产生摩擦的同时导致牙齿硬组织快速缺损[8]。牙酸蚀症造成的牙齿磨损与机械性磨耗造成的牙齿磨损显著不同。牙酸蚀症患者的牙齿磨损可发生在非咬合接触区,如牙齿的唇、颊舌面,磨损面呈杯状,边缘较圆钝;牙酸蚀症牙齿磨损的表现也与酸的来源和酸存在时的头位有明显关系。酸的来源可分为内源性(主要指反流的胃酸)和外源性(主要指酸性饮料、酸性食物、药物、酸性气体等)。内源性酸导致的牙齿磨损主要在牙齿的舌面和面。相对而言,外源性酸从前面进入口腔,常产生牙齿颊面和面磨损,如常咀嚼酸性食物的患者下颌磨牙出现酸蚀凹坑的现象大于上颌。神经性暴食症即食欲过盛,由于头位直立和消化液中胃酸反流,最主要的特点是上前牙舌面快速、严重的磨损,有时也常涉及上颌前磨牙舌面,而下前牙由于有舌体保护,是最少累及的牙齿;食欲过盛与胃酸反流最重要的差别即为前者有重度上前牙舌面磨损[9]。另外,由于食欲过盛产生的磨损不会在夜间发生,因此两侧牙齿的磨损较对称。而胃酸反流产生的牙齿磨损常不对称,且主要发生于后牙,累及上颌后牙腭侧牙面,而下颌前牙由于舌体和下唇的保护发生酸蚀的几率较小,这与患者睡眠时的体位相关。
颈部楔状缺损不是由牙齿间咬合接触摩擦产生,而是咬合应力、外源性物质接触、颈部酸性液体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研究表明咬合应力是颈部楔状缺损的主要原因[6,10]。
牙及牙列磨损不仅与上述因素相关,还与患者髁突、下颌角形态相关。内倾性深覆常导致上前牙腭侧和下颌前牙唇侧磨损,遗传性乳光牙本质也可引起全牙列的广泛性磨损。
二、牙列磨损的分类
根据牙齿磨损的范围和位置可分为局部上前牙磨损、局部下前牙磨损、局部后牙磨损和广泛性全牙列磨损。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磨损牙齿外形和解剖学形态的改变,按照一定的磨损指数进行分类诊断,临床常用Smith和Knight[11]提出的牙齿磨损指数:0级为牙釉质表面结构无缺损;1级为牙釉质表面结构有缺损;2级为颊舌侧、面牙釉质表面磨损,牙本质暴露不足1/3,切端牙釉质缺损,少量牙本质暴露;3级为颊舌侧、面牙釉质表面有缺损,牙本质暴露超过1/3,切端牙釉质缺失,牙本质暴露;4级为颊舌侧、面牙釉质表面完全磨损,牙髓暴露或继发性牙本质暴露;前牙切端牙髓暴露或继发性牙本质暴露。2010年Bartlett[12]提出了用以评估牙齿磨损严重性的基本酸蚀检查,将牙列分为6个区段进行检查,将牙齿磨损程度分为0~3度,其中0度代表无磨损;1度代表牙齿表面结构的轻度丧失;2度代表少于50%的牙齿表面结构丧失;3度代表超过50%的牙齿表面结构丧失。在每个区段中,以最严重的计数为代表。用以指导临床治疗,该方法使用简单,便于记录。
Vailati和Belser[13]也在观察上颌前牙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前牙酸蚀程度的分类,并根据牙齿硬组织缺损程度为临床医师提出了修复指导原则。取患者研究模型,面弓转移上颌平面,根据息止间隙(rest occlusal space)确定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上半可调式架,制作诊断性蜡型,并用重体硅橡胶或透明硅橡胶复制蜡型,利用此硅橡胶作为导模,采用高强度复合树脂或玻璃陶瓷恢复缺损的牙体组织。
对于广泛性牙齿磨损,按照牙槽骨代偿量进行临床分类十分重要。对于牙齿磨损速率较快的患者,其颌间距离增加,可有足够的修复间隙;但对于磨损速率较慢的患者,若牙齿表面硬组织丧失有代偿机制,则常出现对牙伸长或相应牙槽骨代偿性增生的现象,进而占用修复空间,并导致垂直距离进一步降低[2,14]。Turner和Missirlian[15]根据垂直距离对广泛性牙齿磨损患者进行评估,将牙齿磨损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有垂直距离丧失的过度磨损;②无垂直距离丧失、但有可利用修复空间的过度磨损;③无垂直距离丧失、仅有局限性的可利用修复空间的过度磨损。这意味着牙齿磨损有明显的牙槽骨代偿性增生,弥补了牙齿面或切缘磨损后产生的间隙,给修复体制作带来了困难,而针对此类牙列磨损修复,首先应找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创造修复牙体缺损的空间,而后完成修复。
三、牙列磨损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牙齿磨损不像龋齿那样易于诊断和治疗,特别是牙齿磨损早期并不被患者和医师所重视。同时,牙齿磨损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患者的治疗要求并不急切,仅当牙齿磨损影响美观、产生酸痛、降低咀嚼效率、经常性咬伤牙龈及唇颊黏膜时,患者才会就诊。因此,牙齿磨损早期就诊的患者较少,牙齿磨损的早期预防较困难。尽管如此,发达国家15年前就开始对牙齿磨损进行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预防性研究。牙齿磨损的早期干预措施包括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16,17,18,19],控制青少年对酸性饮料的依赖,减少使用导致口腔成为酸性环境的药物治疗,特别是女性肾病患者长期服用枸橼酸钠可导致牙釉质广泛性脱钙,有效治疗胃食管反流及其他相关疾病[18,20]。
牙齿磨损治疗前,应查明并记录患者主诉及其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和饮水习惯(如酸性食物和饮料的摄入情况)、生活和工作环境、职业、饮酒习惯、药物服用情况、是否有夜磨牙症及胃食管方面疾病(如胃食管反流、呕吐)等。此外,还应检查患者的唾液流速以及缓冲能力等。尽可能找到牙齿磨损的致病因素,在控制病因的情况下,对早期磨损的患者采取预防性措施[16,17,18,19,20]。
当磨损程度为0或1度时,可适当使用氟化物牙膏、茶叶、木糖醇处理磨损的牙齿表面,促使酸蚀的牙齿表面再矿化。在磨损的牙齿表面涂抹树脂粘接剂(牙本质粘接剂或封闭剂)也可在一段时间内保护牙齿,防止酸的侵蚀及刷牙产生的磨损[17],但这种保护性材料的性能目前仍需进一步改善,以抵抗酸的侵蚀和咀嚼磨耗。当患者有夜磨牙症时可考虑采用树脂垫(如Michigan Splint或Tanner Appliance)置于口内防止夜间磨牙时后牙的咬合接触[18],也可采用头帽式咀嚼肌肌电刺激方式阻断肌肉的兴奋防止夜磨牙症的发生。
四、牙列磨损的修复治疗
牙齿磨损不仅是牙齿表面矿化物质的丧失,还可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牙本质敏感、牙髓变性及牙齿变色,甚至影响患者美观,如笑线、平面及切牙切缘位置的改变。牙齿磨损的加重可导致前伸和尖牙保护丧失,进而引起后牙面水平应力增加,易引起后牙修复体磨损和破裂[16]。此外,重度牙列磨损可导致面下1/3距离降低,垂直距离的降低直接影响了神经肌肉功能、颞下颌关节功能和咀嚼效率,增加咬颊、咬舌的发生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此时常需咬合重建恢复患者咬合、颞下颌关节与咀嚼肌间的平衡及各自的生理功能。
1.磨损牙齿修复方案的设计:
牙齿磨损时,牙槽骨及相应组织可产生代偿性增生,因此,尽管牙齿高度降低了,但上下颌牙齿仍可保持咬合接触,完成咀嚼功能。由于牙齿磨损速率和组织代偿间存在差异,患者息止间隙可发生相应改变,部分患者缺乏足够的修复空间,给咬合重建修复带来了困难[3,7]。患者息止间隙在临床可接受的条件下,可采用牙冠延长术、正畸牙齿压入等方法创造修复空间。严重的牙齿磨损可导致牙尖交错的丧失,引起咬合不稳定,咀嚼功能下降并影响美观。上前牙腭侧和下前牙切端的严重磨损,可使患者失去前牙引导功能,进而使下颌运动时的尖牙保护丢失;而后牙磨损严重、前牙磨损较少的患者,可因上颌前牙咬至下颌牙龈而产生疼痛。15年前,对于重度牙列磨损,仅可通过广泛的牙体预备,采用全冠修复体或可摘式覆盖义齿完成修复。但对于广泛性重度磨损的年轻患者而言,若使用全冠修复就会存在以下问题:牙冠修复体及基牙的预后如何?修复失败后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用?口腔医师在决定最终修复体设计方案前,必须对预后有所预估。
1985年Dahl和Krogstad[21]采用可摘式钴铬合金前牙垫对1例18岁局部牙齿重度磨损的患者进行治疗,恢复了修复空间,长期临床观察显示患者垂直关系稳定。在咬合重建过程中,恢复垂直距离的过渡性修复手段除垫、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外,还有过渡性树脂覆盖修复以及临时冠桥修复等[22]。早期学者认为过渡性树脂覆盖修复升高垂直距离时,树脂修复体易折裂、脱落,增加患者复诊次数而使该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近年随着树脂粘接技术的进步,粘接剂对牙釉质和牙本质的粘接强度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复合树脂材料抗压强度、耐磨性能的改进,直接树脂修复体使用寿命延长,为牙列重度磨损患者以复合树脂粘接面恢复垂直距离,进而为完成咬合重建序列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10,13,23,24]。
2.修复体的选择:
Poyser等[24]的临床研究证实,对于牙列磨损患者,合适的修复体取决于牙弓内牙齿磨损的部位及剩余牙体组织的量。不同磨损程度常选用不同的修复材料,修复体的.使用寿命取决于所用材料的物理特性、牙齿磨损程度、牙齿表面与修复体界面间的粘接持久性以及磨损部位和所承受负荷的大小,同时也与患者自身情况相关,如夜磨牙症、饮食及口腔卫生习惯。临床常用的修复体有嵌体、贴面、面贴面、半冠、全冠、覆盖义齿等;修复体的制作材料有金属、树脂、瓷、瓷-树脂复合体、烤瓷附熔金属材料等。
当对牙为天然牙或患者有严重的夜磨牙症时,修复材料的选择尤为重要。多数临床医师及研究人员认为,此时采用贵金属制作修复体对天然牙列的磨损程度最小[25]。当对牙为瓷修复体特别是氧化锆全瓷冠时,可加速对天然牙的磨损[26]。尽管部分研究发现,对牙的加速磨损与全瓷冠修复体的硬度间无太大关系,但与全瓷冠的表面微结构和粗糙度密切相关[26,27]。
3.修复体的粘接:
随着复合树脂和粘接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对酸蚀性磨损的牙列进行微创重建修复成为可能。常见的粘接性修复形式有直接或间接复合树脂修复、铸造金属粘接修复(腭侧金属贴面、金属高嵌体)及瓷贴面、瓷嵌体修复[28]。牙齿磨损的修复治疗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效持久的粘接。已有研究发现,牙酸蚀症患者的牙本质变硬、表面过度矿化且光滑,呈现管状面外观[29]。有学者指出硬化牙本质的粘接强度比正常牙本质低20%~45%[30]。这是由于面牙本质小管表面沉积了矿物质盐,阻止了树脂突形成,从而降低了粘接强度[29]。关于提高硬化牙本质粘接强度的方法,目前存在以下两种结论,有文献指出增加酸蚀时间及使用两步法酸蚀冲洗粘接系统能显著提高硬化牙本质的粘接强度[30];然而,另有文献指出增加酸蚀剂的量,或在酸蚀冲洗系统以及自酸蚀系统使用前涂布底涂剂,对正常或硬化牙本质粘接强度无影响[31]。激光处理对硬化牙本质的粘接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熔融和气化去除牙本质表面的污染层,在牙本质表面形成无数规则的弹坑样凹陷,这种凹陷的大小与牙体组织和修复材料的粘接强度密切相关[32]。扫描电镜观察发现,Nd:YAG激光(5 J/cm2)处理后牙本质小管内树脂突明显比对照组更多,进而可改善粘接系统的渗透性以增加粘接强度[33]。
4.广泛性酸蚀性牙齿磨损的修复:
Peutzfeldt等[34]根据垂直距离丧失的大小,将酸蚀性牙列磨损的治疗方案分为4种:①垂直距离丧失< 0.5 mm时,可封闭酸蚀区或使用复合树脂直接修复体修复;②垂直距离丧失< 2 mm时,建议使用复合树脂直接修复体修复;③垂直距离丧失>2 mm时,建议使用间接修复体如瓷贴面和高嵌体修复,此时的咬合重建过程最复杂;④垂直距离丧失> 4 mm时,可采用全瓷修复。对于严重磨损的牙列,传统的固定修复体仍是主要的治疗措施,但这种治疗方案较复杂,对牙齿损害较多且费用昂贵。而且此类患者临床牙冠较短、颌间距离降低,因而增加了修复体并发症及牙齿丧失的发生率。因此,粘接性修复体作为一种保守性治疗方法,减小了对牙齿进行广泛预备的必要性。
针对广泛性牙酸蚀症年轻患者,Vailati和Besler[23]创新性地提出了树脂粘接微创美学修复的三步法概念,需要口腔修复技师与口腔临床医师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的临床美学和功能效果。第一步:制作诊断蜡型、口内树脂罩面(resin mock-up),评估美学效果,确定前牙美学平面的位置;第二步:在后牙诊断性蜡型的基础上确定增加的垂直距离,复合树脂重建后牙牙尖交错位咬合,形成后牙支撑;第三步:制作上颌前牙腭侧树脂修复体,重建前牙引导性咬合,形成前牙切导。这种三步法咬合重建技术,将全牙列磨损患者的咬合重建转换为各个区段的局部牙齿修复重建,使临床医师在咬合重建操作中更方便、安全、省时、省力。使用粘接性修复治疗对天然牙组织造成的损害小、易操作,可使患者在戴用最终修复体前适应新的垂直距离,并能保护牙齿面以防止进一步酸蚀[35]。笔者从2010年初,对32例牙酸蚀症和夜磨牙症患者进行了从诊断蜡型设计到过渡性树脂修复直至永久性微创粘接全瓷咬合重建序列治疗,随访半年至6年的美学和功能修复效果令人满意[36]。这一建立在现代粘接技术基础上,采用高强度复合树脂、高强度陶瓷的咬合重建方法,在治疗酸蚀性牙齿磨损方面有较大的潜力,尤其对牙列过度磨损年轻患者的咬合重建,更加值得探讨和研究。
关于广泛性牙列重度磨损咬合重建修复,目前国内外鲜见指导性修复原则[7,35,37]。即使如此,Muts等[7]运用Medline和循证医学数据库(Cochrane)进行牙列磨损修复的相关文献检索,总结出以下临床常用的5步基础治疗方法:①制作诊断蜡型和诊断性排牙;②运用正中关系位恢复咬合接触;③采用可摘式或固定式过渡性修复体恢复合适的垂直距离,使关节、肌肉、神经系统适应新的咬合状态;④建议使用高强度、耐磨性佳的复合树脂和玻璃陶瓷进行微创粘接修复;⑤定期追踪,随访观察,同时,对夜磨牙症患者和胃食管反流患者采取夜间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