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889年F.W.克拉克发表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的资料以来﹐人们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陨石﹑太阳﹑恒星﹑星云等各种天体中元素及其同位素分布的资料。1937年﹐戈尔德施米特首次绘制出太阳系的元素丰度曲线。1956年﹐修斯和尤里根据地球﹑陨石和太阳的资料绘制出更详细﹑更准确的元素丰度曲线。1957年﹐伯比奇夫妇﹑福勒和霍伊尔就是以该丰度曲线为基础﹐提出他们的核合成假说的。四十年代﹐人们只知道大多数恒星的化学组成与太阳相似而就认为分布在整个宇宙的元素丰度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类型的恒星上﹐元素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异。目前﹐有关元素丰度的资料﹐主要是太阳系内的天体的﹐但也有一些其他天体的。1973年﹐卡梅伦综合了许多人的工作﹐绘制了一个更广泛的太阳系的元素丰度分布图。丰度的大小一般以百分数表示。人造同位素的丰度为零。 周期表上所列的原子量实际上是各种同位素按丰度加权的平均值,这是因为各种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往往分布的比较均匀,取平均值计算比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