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信息阅读书籍:1. 周三多、蒋俊、陈传明编著,《管理原理》,南京出版社,1998年2月第2版。2. 斯图尔特•克雷纳著,邱琼等译,《管理百年》,海南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阅读时间:2004年12月7日-12月26日。二、内容介绍《管理原理》一书是编者在1998年《工业企业管理》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的。本书较为系统的介绍了管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同时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管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提出了各类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书中的内容涵盖的范围较为广,因此对于每一部分的介绍无法非常详尽。因此,在阅读本书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中结合了《管理百年》中对各种管理理论以及各位管理大师的管理思想的详细介绍。《管理百年》对20世纪管理思想与时间进行了批判性的回顾,书中仔细回顾了每一次管理的创新,研究管理的发展历史,根据历史年表的顺序详细描述了管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众多历史人物进行了回顾。三、《管理原理》的结构框架本文由五篇组成,从导论开始,其后的每一篇是按照管理的四种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进行论述的。(详见图一)四、《管理原理》的内容综述本书的内容都是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的内容,如果仔细研究下去的话,每一部分都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由于本人对管理的历史了解的不多,所以,在此主要阐述管理思想的系统形成以及发展的历史。(一)工厂制度早期的管理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1.小詹姆斯•瓦特与马修•鲁滨逊•鲍尔顿 对管理事务的分工:瓦特组织工作与行政管理,鲍尔顿负责销售与商务活动; 为工厂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在组织工厂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中运用了许多管理技术。2. 罗伯特•欧文——现代人事管理的创始人,指出人的在工业生产中重要作用。3.亚当•斯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详细分析了劳动分工带来的好处; 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简单的操作,可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效率; 分工节省了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其他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分工使劳动简单化,使工具专门化,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而新机械的发明和应用,又使得劳动进一步简化和减少,使一人能完成多人的工作。4.查理•巴贝奇——计算机之父,数学家 《论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继续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劳动不仅可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为资本家带来减少工资支出的好处; 不能忽视人的作用,企业与工人有共同的利益,主张实行一种分红制度,提高劳动效率的工人能够分享工厂的一份利润。(二)古典管理理论(时间:19th末20世纪初)标志: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分别于1911年和1916年出版。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制(Taylorism),主要是提高工作效率 改进工作方法,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主要是改进操作坊法,以提高工效、合理利用工时;观察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的时间,制定标准作业时间,确定工人劳动定额;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的标准化;根据不同工人的不同特长来分配工作,根据标准的作业方法来培训工人。 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计算工资时采取不同的工资率,未完成定额的按低工资率付给。 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在企业中设置计划部门,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实行例外管理。局限性:研究范围较小,内容比较窄。其主张主要针对作业方法和现场监督的,对企业的其他活动,如供销、人事、财务等,则基本没有涉足。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管理著作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1921)、《公共精神的觉醒》(1927)、《管理的一般原则》(1908)、《高等技术学校中的管理教育》(1917)、《国家的行政管理理论》(1923); 经营和管理是不同的,管理是经营的一部分,管理职能本身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工作构成; 14条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利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和人员的团结; 管理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3.韦伯科层组织理论——“组织理论之父”,提出“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理论 重要著作:《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社会学论文集》以及《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等; 科层组织或科层制度,是一种通过“公职”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世袭”或“个人魅力”来进行管理的理想的组织制度; 原则:①按行政方式控制的机构的目标所要求的日常活动作为正式职责来分配;②权力按种稳定的方式授予,且由官员能加以控制的某种强制手段来严格限制;③只有按一般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被雇用; 权力的类型:传统型权力、个人魅力型权力和法理型权力; 只有法理型权力才能称为科层组织的基础。(三)行为科学理论——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 把管理的注意力从生产现场的机器操作转向生产过程的人性面,从对人的经济性需要的注意转向对人的社会性需要的关心; 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发表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管理和工人》与《管理和士气》; 新观点: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满足的程度;霍桑以后:从人际关系学说到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是利用许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调动人积极性目的。 研究的方面:关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领导行为的研究。(四)现代管理理论1.社会系统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管理,把企业组织及其成员的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的社会系统。 创始人:美国的巴纳德,代表作是1983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 组织是个协作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协调活动和效力的系统; 协作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沟通; 经理人员的职能: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沟通系统;从不同的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规定组织共同目标,用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加以阐明。2.决策理论学派: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行为科学和系统论的观点,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发展起来的。 主要代表人:西蒙 主要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过程:情报、设计、抉择和审查;决策的准则:“令人满意的”;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3.系统管理学派:把系统论的观点运用于研究和组织企业的管理活动。 主要代表人物: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等 从系统或整体的观点来考察企业,使企业与社会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网络更加清楚,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4.经验主义学派:以向西方大企业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 代表:杜拉克、戴尔等; 管理科学应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理论概括和理论化,以便于向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传授。5.权变理论学派:企业管理要根据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技术和方法。 莫尔斯和洛什的“超Y理论”、大内的“Z理论”及卡曼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等。6.管理科学学派: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和程序的系统,通过对企业生产、采购、人事、财务、库存等关系的分析,然后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符合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答,达到企业目标。 主要与将定量方法运用于企业管理的研究有关,通常也称为管理的数量学派或运筹学派。五、读后感想这两本书所介绍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都是西方的,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中国在管理方面的思想和方法有哪些呢?同时这些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不是同样也适用于中国?甚至是中国的旅游企业呢?读完《管理百年》中每个时期的管理方法都是和当时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相联系的,更确切的说,各个不同的管理学派和管理思想是某个历史阶段或历史时期的产物。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制度等的不同,将这些管理思想或方法运用到中国来真正能够达到其原有的目标吗?这些管理思想和方法移植到中国能够像在西方国家一样开花、结果呢?以科学管理理论为例,西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就崇尚科学,在其艺术、医学、建筑等很多方面都可以体现科学的思想。因此,麦当劳、肯德基等公司才能根据科学管理的思想,严格规定快餐制作过程中的流程、标准和配方等,实现标准化的生产和经营,变成今天的快餐业的“巨无霸”。但是中国的文化背景和西方国家又有些不同,中国历来主要强调人的因素、人的经验等,从中医、中餐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来,并没有精确的标准,往往人的因素非常大。中餐中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目前中餐菜谱上也出现了各种主料、配料等的精确数量,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考虑最多的依旧是人的经验。另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也是不同的,在亨利•福特那个时代,企业成功的原因就是标准化、流水线的大规模生产,以成本优势占领市场。但是,今天的中国究竟处于历史阶段的什么时期呢?是需要标准化的产品还是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抑或两者两个皆有?相应地主要采用的管理方法又是什么样的呢?由于中国是从计划经济时期逐渐转向市场经济的,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直接采用国外目前比较流行的管理方法对中国的实际问题能够真正的有用吗?也许由于本人目前对中国管理的实践了解的并不多,才会有上面的种种疑问。管理不仅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是在实践管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的大型企业或知名企业,也应该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同时结合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采取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方法。同时管理的学术界也应该不断地与管理的实践相结合,找出中国特色的管理方法,并且将这些思想的火花总结出来,形成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管理上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