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刚好3000字题目为《梅》)
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是中华大地的奇葩,是众多民族的骄傲。据调查,梅树野生于自西藏经滇、鄂、皖、浙直至台湾等10个省、区的山林,在我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应用历史。神、姿、色、态、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约有两百多个形形色色的品种,都是从古代的野梅引种驯化、精心选育而得的精英。 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进而来。近百年来,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和园林工作者在广大地区采集、调查了不少野悔。这些野生的梅树、是梅花原产于我国的铁证,也是对梅花原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活材料。 在西南山区,野梅分布的地段多较高。如在西藏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处发现野生梅林。云南省除南部外,野梅几乎遍布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关、大理、洱源一带为多(海拔1800~2600米)。在四川,则主产于丹巴、汶川、广元、万源、西昌、会理、汉源等山地丛林中,海拔1300~2500米。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分布在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故西南山区,尤其是滇、川二省,乃我国野梅的分布中心,并延伸至鄂西一带。 至于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则系鄂南、赣北、皖南至浙西的带状地区。如在鄂南的咸宁市汀泗区聂家乡长丰大队后山海拔170米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野梅在江西省主产于景德镇市瑶里乡区石塔三矿区香菇场混交林中,海拔约300米,系零星分布。安徽省歙县以及黄山风景名胜区东坡芙蓉桥附近(海拔约200米),1984~1985年还有野梅零星分布。浙江亦有野梅散生于常绿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中。此外,在广西、福建亦发现有野生梅树。 我国古人应用梅子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书经·说命》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这是殷高宗对宰相傅说他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汤时用的盐和梅那样。按商代之盐与梅,犹今日之酱油和醋。这种古代的烹调习惯,至今仅在云南下关等地,由白族人民保存了下来。 1975年我国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正好与《书经》的记述相互印证。考古学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铜鼎,其中满盛炭化了的梅核。核扁圆形,两端尖,似较鲜物略小,呈栗黑色,而表面密布蜂窝状小凹点——正是梅核的典型分类特征。经碳14鉴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用梅子(果梅)于食用了。 稍迟,关于梅树和梅子的记述越来越多。如《周礼·天官》云:“饮食之笾,其实干萚”。经查核,萚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称。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著名民族歌集《诗经·召南》中,有一首《慓有梅》的诗篇,它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情歌,姑娘将梅子投掷给她看中的小伙子,寓意至深。同时,《慓有梅》反映出当时在陕西召南地区,梅树是相当普遍的。也就是说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引种野梅使之成为家梅的驯化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在长江流域,古代艺梅也是从生产梅子(果实)开始的,例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出土文物中,许多陶罐里都盛有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同时出土的竹简上记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样,这都是当时梅子加工制品的名称。这说明早在西汉初期,我国长江流域人民早已引种栽培梅树,并多方利用梅子加工食品了。另外,在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发现有梅核,其历史时期与长沙者相若。 在远古时代,先民采集野生梅子主要是以作加工食品或供祭祀之用。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里开花,玉白朱红,暗香浮动,在北风凛冽的隆冬季节,唯有它“独先天下春”。于是人们在以果为主要目的过程中,也逐渐一并欣赏了它的神、姿、色、态、香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和向往。而在长期的驯化和栽培过程中,正好又有个别植株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阁,奇异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等等,于是有心人使其另行繁殖、栽培,从而培育成若干专供观赏的梅花新品种。 所以“花梅”应是从“果梅”中分出来的一支奇葩,时期约始自西汉初叶。如《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又载:“汉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虽然这些品种只有名称,但从字面上看,当系“宫粉”之类的观赏品种,其中或已出现若干重瓣新品。稍迟,杨雄著《蜀都赋》,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等记述。可见距今约两千年前,梅已在成都作城市园林绿化材料应用了。 整个晋代,梅花常见栽培,诗人吟咏渐多。如东吴名将陆逊之侄陆凯,曾做过丞相,其文辞优雅,有个文字挚友范晔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春”可以“寄赠”自陆凯始,从此梅花传友情,传为佳话。 到了南北朝,梅花应用更多,有关诗文、韵事也盛。如《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梅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这可能就是梅花图案用于美化的发端吧。其它的如宋元年间均有梅花诗文。其中尤以何逊《咏雪里梅》诗、庚信《梅花》诗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凡此种种,足见梅花栽培、应用渐盛,日益为文士所欣赏。因此从汉、晋至南北朝,“梅于是始以花闻天下”。 及时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渐盛,品种也有所增益。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关注,纷纷用梅花作为创作的主题,促使梅之声誉大噪。象唐代名臣宋璟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自感,遂作《梅花赋》,有“相彼百花,谁敢争先!莺语方涩,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全其天”和“谅不移于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这对梅花得高名和艺梅规模的扩大,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唐代咏梅诗篇不少,如杜甫、李白、韩愈、杜牧、柳宗元、白居易、张九龄、李商隐等诸多名家俱有梅花诗。据《华阳县志》载:五代初,王建据蜀称王,留在成都辟梅苑。孟知祥在成都称王时,别苑中有老梅卧地,称为“梅龙”。凡此种种,足见早在唐及五代,不论华东、华中或华西,都已有较多的梅花栽培。而其中心地区,则为东西遥望的杭州和成都平原。 至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机主要仍属江梅、宫粉等型。而在四川,则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时称“红梅”)。如《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祟庆县朱砂梅花名品仍多,实有其历史渊源。 宋、元400年(960~1368),是我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此际梅诗、梅文固多佳作,梅画、梅书亦脱颖而出,盛极一时。同时,梅花新的系、类、型和品种有所增加。梅花缤纷,梅影阵阵,在历史上形成了艺梅的一个高潮。 仅以梅诗而论,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而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其《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饯,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胜炙人口。再如北宋之苏轼、秦观、王安石等,南宋之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诗词流传至今。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梅花》:“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皖花溪。” 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悔、艺梅、记梅的名家,曾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种12个,约于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足见时至宋代,梅花栽培日盛,品种不断增加,艺梅已成为社会群众的风尚了。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树梅花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其《墨梅》画及《墨梅》诗均名扬天下。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外,元代赵孟俯、杨维帧、谢宗可、僧明本等,皆有梅诗名作。而昆明温泉对岸曹溪寺一株元梅,趾曲蟠飞,老态龙钟,年年犹开重瓣粉红花,且可结实。笔者多次往观,确认其为七百余年前古物,且系原木。查曹溪寺元梅原有两株,其一在“文革”期间死去,甚为可惜。现存此株元梅恐系国内最老的古梅,弥足珍贵。由上所述,足见元代虽当兵乱,而艺梅、咏梅之风未衰。 到了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代,艺梅规模有所扩大,技艺水平续有提高,新品种大量涌现,这些在书、文、诗、画中均有反映。如明代王象晋箸《群芳谱》(1921),记梅花品种19种之多,且各附简单记载,还将它们分属于白梅、红梅、异品等三大类。书中对梅花的栽培、繁殖等,亦有若干论述。在此前后,周文华著《汝南圃史》(1620),徐光启箸《农政全书》(1636),皆列记若干梅花品种。 至清而梅花栽培益盛,品种增多。如陈淏子作《花镜》,记载了21个梅花品种,其中“台阁梅”、“照水梅”乃前所未有者。“扬州八怪”中,以咏梅、画梅著称者不乏其人。而金农、李方赝等,则更以善于画梅而名扬四海。 关于明清之古梅,应以杭州超山之明梅为最。超山大明堂原有宋梅20株,传系苏轼1056年由杭州移来手植。但宋梅年老株衰,后渐陆续死去,最后一株亦于1933年2月枯毙。现存的一株所谓“宋梅”,系明代分本,树高米,最大冠幅米,老态龙钟,干已空心,着花略稀,品种名“大叶猪肝”,萼紫瓣白,花瓣5~8枚,花径达~厘米,仍能结实。 辛亥革命之后,梅花栽培又有新发展,品种续有增添。如《华阳县志》(1934)中即记有成都梅花品种八个。此时的沪、宁、苏、杭、扬(州)、(无)锡、渝、穗、汉、昆等地私家园林,搜集的梅花品种也不少。上海黄园还从日本引入“洒金”、“垂枝”等类、型梅花品种数十,并将艺梅经验编入《花经》(1949)一书中。 解放前,曾勉教授1942年发表专论梅花之学术论文,并记载重庆的梅花品种15个,是为科学整理我国梅花品种之始。汪菊渊与笔者在1945年拟定了中国梅花各类品种检索表,以成都20个品种为例,进行了中国梅花品种科学分类的首次尝试。1947年7月,笔者著《巴山蜀水记梅花》,作为上海园艺事业改进协会丛刊发行。1949年2月,在沪举行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属梅花展览会。 解放后,梅花栽培的规模与技术均有飞跃的发展,品种也迅猛增加。从1958年起,除特殊情况外,每年春节在武汉东湖风景区举办梅花展览会。近年南京、无锡、上海、合肥等城市也常组织梅展,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梅花引种驯化和新品种选育研究,在最近几十年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北京已有“送春”、“北京玉蝶”等耐寒品种可以露地越冬,在武汉也有“单凝馨”、“华农玉蝶”等先后脱颖而出。 梅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与国人的文化与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除我国外,仅东方的日本、朝鲜有较多的梅花栽培。在日本,甚至还有“梅之会”的组织,并发行专门刊物《梅》。 而在整个西方,则只大洋洲的新西兰开始重视梅花,有5~6个品种用于商品生产性的梅花栽培。追溯史乘,始知迟至15世纪中,我国的梅花才借道朝鲜东传日本。早年(1879及1884)传于欧洲之少数梅株,则系由日本辗转运去的。目前欧洲仅在英、法等少数国家的植物园内,有梅花数株点缀共间而已。至于美国的梅花是由日本转去,至今仅50~60年的短暂历史,且被误称为“日本杏”,载培、应用很不普遍。 西方除新西兰人开始了解到梅花特易形成花芽,系绝佳之促成花木已用于切花生产性栽培外,其余国家大多不知道梅花的优点,也不会欣赏梅花的神、姿、色、态、香之美。而在东方的日本,由于受到西化的影响,梅花栽培也有走下坡路的趋势。
1.在春、夏、秋,三季里,梅花并没有什么出众之处,唯有千里冰封的冬天,她傲立在风雪中的坚强性格才显露出来,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天寒,风吹花落,你不必担心它的花瓣会被摔破。
梅花不是娇贵的花,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开得就越有精神,越秀气。古人有句话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 我欣赏梅花,因为它具有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冬天,天空下起鹅毛般的大雪,地上白皑皑的一片,就像铺上了一张白色的地毯。每当我看到这样的画面,就会想起在冬天开放的花,那就是梅花。
3.你看那梅花,像极了纯白的雪,只是那雪花融化之后,留下的只是一滩污迹,华而不实,虚假的很,而梅花,她是真真正正的纯白,有时还带着一点点粉红,她留下的,是似有似无的芳香。她的朴质与素雅,也不是常人能所及的。
4.梅花开或有早有迟,在同一颗梅树上,可以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就有几只小蜜蜂钻了进去,贪婪的吮吸着花粉;有的盛开许久,粉红柔嫩的花瓣若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梅花,如今花瓣以凋谢。
5.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淡淡的粉白,缠绕在周身的芳香。那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那是一种在雪中才显得更加纯白的花,那是一种雪花压不到的花。是的,那就是梅花。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这时的梅花品种,当系既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恐属江梅、官粉两型。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至五代(902-963年),是艺梅渐盛时期。据说,在隋唐之际,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主章安大师(561-632年)曾于寺前手植梅树。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赋》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贷语。
根据诗文记载来看,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种,主要属江梅型或官粉型。在四川,唐时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当时称"红梅"。《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崇庆县(即古蜀州)朱砂型品种既多且好,显然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宋(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艺梅技艺大有提高,花色品种显著增多。南宋范成大著《梅谱》(约1186年),搜集梅花品种12个,还介绍了繁殖栽培方法等,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
书中除介绍江梅型、官粉型、朱砂型外,还介绍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叶梅")、"绿萼型"、"单杏型"。属杏梅系杏梅类)、黄香型(即百叶湘梅,属黄香梅类)和旱梅型(花期特早,中国国内已不多见),等等。
此外,周叙《洛阳花木记》(1082年),记载了朱砂型(红梅)等品种。而张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与宋伯仁《榜花喜神谱》(1239年)等,则为有关梅花欣赏与诗、画的专著。
参考资料:梅-百度百科
秋去冬来,梅江公园的梅花迎着北风陆续绽开,你看铁铸一样的枝条上,挂满含苞欲放的花蕾,有些已经缀满了怒放的花朵,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小蝴蝶在花瓣上翩翩起舞,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茂密的枝条把俏丽的花朵连成一片,簇成一团,红的象飘扬的旗帜,象燃烧的火炬;白的像片片雪花,像晶亮的星星挂在枝条上,显得生机勃勃,把公园装扮得多姿多彩,慢步在这美丽的梅花丛中让人感到心花怒放、神采飞扬。我不但喜欢梅花盛开时的漂亮姿态和迷人的清香,更喜爱它高贵的品格:它有不怕寒流、傲霜耐雪的顽强性格;它有高洁雅淡、蔑视困难的勇气;它有坚韧不拔、顽强抗争的高尚品格;它有技压群芳,天生丽质的优美姿态;它为自已赢得尊严与赞赏;它身居寒冬,心怀春天;天气越冷,开得越旺,带给人们温暖,带给人们勇气、带给人们希望。万花丛中梅花的品质是最值得称赞和学习的。睋时⑩拉入北以。
梅花,又名春梅、红梅。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少有灌木。高可达5一6米。树冠开展,树皮淡灰色或淡绿色。小枝细长,枝端尖,绿色,无毛。叶宽卵形或卵形,边缘有细锯齿,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阔楔形,幼时或在沿叶脉处有短柔毛,叶柄短,具腺。花梗短,1一2朵右生于1、2年生枝梢,萼筒钟状,有红,暗红及绿色等。花有单瓣或重瓣,白色、红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多在早春1一2月先开花,后发叶。核果近圆球形,黄色或带绿色,5-6月成熟。 梅花原产于我国,主要以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栽培为盛。喜温暖而稍湿润的气候,宜在阳光充足、通风凉爽处生长,其性畏涝,能耐旱。 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木,尤以风韵美著称,每当冬末春初,疏花点点,清香远溢,在中国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梅花、梅果可入药,梅花冲水可代茶。梅果素有“健康食品”之称,可加工成各式干果,不胜枚举。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中国历代文人志士爱梅、颂梅者极多。 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有关梅的传说故事、梅的美好寓意在我国流传深远,应用极广。梅花——花中君子学名:Prunus mume 英名:Mumeplant Japanese Apricot 别名:春梅、干枝梅、红绿梅 科名:蔷薇科 形态特征:株高约10m,干呈褐紫色,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叶片广卵形至卵形,边缘具细锯齿。花每节1~2朵,无梗或具短梗,原种呈淡粉红或白色,栽培品种则有紫、红、彩斑至淡黄等花色,于早春先叶而开。 梅花可分为系、类、型。如真梅系、杏梅系、樱 李梅系等。系下分类,类下分型产地与习性:梅花原产中国,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观赏梅系果梅的一个分支。野梅在中国分布的次中心有4个,即川东、鄂西山区;鄂东南、赣东北、皖浙山区;两广、赣南山区和闽、台北区。为落叶乔木。梅喜温暖气候,花期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梅喜空气湿度较大,但花期忌暴雨。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地区可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阳性树种,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为长寿树种。长江流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繁殖与栽培:常用嫁接法繁殖,砧木多用梅、桃、杏、山杏和山桃。
梅花,又名春梅、红梅。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少有灌木。高可达5一6米。树冠开展,树皮淡灰色或淡绿色。小枝细长,枝端尖,绿色,无毛。叶宽卵形或卵形,边缘有细锯齿,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阔楔形,幼时或在沿叶脉处有短柔毛,叶柄短,具腺。花梗短,1一2朵右生于1、2年生枝梢,萼筒钟状,有红,暗红及绿色等。花有单瓣或重瓣,白色、红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多在早春1一2月先开花,后发叶。核果近圆球形,黄色或带绿色,5-6月成熟。 梅花原产于我国,主要以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栽培为盛。喜温暖而稍湿润的气候,宜在阳光充足、通风凉爽处生长,其性畏涝,能耐旱。 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木,尤以风韵美著称,每当冬末春初,疏花点点,清香远溢,在中国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梅花、梅果可入药,梅花冲水可代茶。梅果素有“健康食品”之称,可加工成各式干果,不胜枚举。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中国历代文人志士爱梅、颂梅者极多。 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有关梅的传说故事、梅的美好寓意在我国流传深远,应用极广。梅花——花中君子学名:Prunus mume 英名:Mumeplant Japanese Apricot 别名:春梅、干枝梅、红绿梅 科名:蔷薇科 形态特征:株高约10m,干呈褐紫色,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叶片广卵形至卵形,边缘具细锯齿。花每节1~2朵,无梗或具短梗,原种呈淡粉红或白色,栽培品种则有紫、红、彩斑至淡黄等花色,于早春先叶而开。 梅花可分为系、类、型。如真梅系、杏梅系、樱 李梅系等。系下分类,类下分型产地与习性:梅花原产中国,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观赏梅系果梅的一个分支。野梅在中国分布的次中心有4个,即川东、鄂西山区;鄂东南、赣东北、皖浙山区;两广、赣南山区和闽、台北区。为落叶乔木。梅喜温暖气候,花期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梅喜空气湿度较大,但花期忌暴雨。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地区可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阳性树种,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为长寿树种。长江流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繁殖与栽培:常用嫁接法繁殖,砧木多用梅、桃、杏、山杏和山桃。梅花露地栽培,应于阳坡或半阳坡地段,株距3~5m。通常在生长期间施3次肥,即在秋季至初冬施肥,如饼肥堆肥、厩肥等;在含苞前施速效性肥;在新梢停止生长后(6月底至7月初),适当控制水分并施肥,促进花芽分化。 梅花适作盆景栽培。将地栽培数年后的植株上盆。盆土宜软松肥沃,栽前栽后均要整形和修剪。 常见病害有穿孔病、炭疽病、白粉病、枯枝流胶病、干腐流胶病等。 应用:在园林、绿地、庭园、风景区,可孤植、丛植、群植等;也可屋前、坡上、石际、路边自然配植。若用常绿乔木或深色建筑作背景,更可衬托出梅花玉洁冰清之美。如松、竹、梅相搭配,苍松是背景,修竹是客景,梅花是主景。古代强调"梅花绕屋"、"登楼观梅"等,均是为了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另外,梅花可布置成梅岭、梅峰、梅园、梅溪、梅径、梅坞等。 它的叶子看图片
冬爷爷悄悄地来到了人间,他摸着雪白的胡须,笑盈盈地看着花花草草们藏起了脑袋,静静地躺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这时偏偏有一个孩子倔强地露出了红扑扑的小脑袋,那就是我——梅花!我的大树妈妈身披一件褐紫色的外衣,有纵形的斑驳纹,我的好朋友——小枝,他们身穿紫绿色的长袍,细细长长,枝端还有尖刺。我还有很多的兄弟姐妹,他们有的白得似雪,有的粉得如霞……每朵花都有五片花瓣儿,边缘有细锯齿,我们小时候两面皆披柔毛,可爱极了!我不仅花瓣奇特,我还可以做梅花粥呢,因为有疏肝理气,清热去毒的功效。寒风瑟瑟,大雪如鹅毛般拍打在大地上,而我却毫不畏惧,为大家送来了阵阵清香,使人心旷神怡。就连古人也敬佩我这种精神,“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就是赞扬我们那坚强的精神。我不与繁花斗艳,我只是默默地默默地为人类做贡献。
248 浏览 2 回答
95 浏览 3 回答
131 浏览 7 回答
358 浏览 6 回答
102 浏览 3 回答
163 浏览 5 回答
338 浏览 4 回答
347 浏览 5 回答
265 浏览 5 回答
308 浏览 7 回答
155 浏览 2 回答
151 浏览 3 回答
339 浏览 3 回答
334 浏览 6 回答
357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