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是母亲节,是我们心中最难以忘却的日子。这个节日,是对母亲的赞美和颂扬,是提醒我们时刻记住:感恩我们的母亲。 母亲给予我们生命的体验,我们感激;母亲使我们茁壮成长,我们感激;母亲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开导,使我们获取知识和力量,我们感激;在我们的生命里,总会有困难和曲折,是母亲给予我们关怀和帮助,我们更应感激。 感恩是一个人爱心、良心、善心、责任心以及忠心的综合表现。很难想象,一个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没有孝心,不知报答,对老师、同学没有爱心,不知敬重的人,将来能对他的公司,对他的国家负起什么责任?一个不爱国,不爱家,不爱他人的人,又怎么能够尽心尽力去建设祖国的明天呢?
一枚小小的硬币,落进了乞讨者的铁罐子——叮当!声音是那样的清脆响亮,它似乎在向全世界宣告:我多么善良,我的行为多么高尚! 一颗金灿灿的种子潜入了本是荒芜的土壤,它是那样的悄然无声,既使当它带着喜悦钻出地面,欣赏着已经成为土地一部分和自己,也仍然显得如此安详。 如果在命名同情的圣典上,当之无愧的应该是后者——悄然无声的种子,而不是叮当作响的硬币。 同情,人性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人类组合的和谐音响。我曾苦苦地追寻过它的色彩显像,包含着色彩三原色中的两种。没错,肯定没错,请原谅我的自信。难道你没看到,它给被同情者送去的是温暖,为同情者带回的是收获。 同情,是一种美。它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连结,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同等的情感流动。请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同情者把自己比作高山,而把被同情者看作低洼,那么高山流水只能在低洼里搁浅,而无法反馈。如果世界上真有上帝,那他一定是最寂寞的。他以救世主的身份恩赐于凡民,却永远不能获得交流。有的孩子说:“我也想同情和帮助别人,可是,他只朝我看了一眼,一扭头就走了。”我真想告诉那孩子:去对着镜子照照自己的脸吧,那脸上的表情一定象个骄傲的王子。 亲爱的朋友,请记住我的话:同情的美是流动的美。平等是她的前奏曲。 有人为求名而施予,那潜藏的欲念,使他的礼物不完美。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只有达到主客相投,物我两忘,天地间只有一个实际的行动,才能达到善行的顶峰。由此,不禁使我想到那个扔给乞讨者的硬币。在一群围观者中间,施予者叮当得越多越可谓善者,旁人的赞叹声也越频繁。假如他就此而陶醉,陶醉于第三者的捧场,那他只是一个傻瓜,他只是用几个硬币租了一个瞬息即逝的桂冠。他一旦离开这个空间,谁都把他忘得一干二净,在他未到家之前,也许连他自己也忘了曾经戴过这样一顶桂冠。 我曾品味过这样的诗句: 人的朋友是你的有回答的需求 他是你用爱播种 用感谢收获的田地 他是你的饮食 也是你的火炉 国为你饥渴地奔向他 你向他寻求平安 我赞叹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感谢它给了我第三个命题的灵感。同情的美是一种完善自我的崇高感,犹如一面镜子。人们常说,人应该有同情心。不能想象,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会没有同情心。因此,把同情心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去张扬,看来是极其必要的,在与被同情者的关系中,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这便是镜子的功能。
悲悯是我们来到这世上学会的第一种感情,当你第一声啼哭开始,它已融入了血肉,与你不可分割,这是造物者赐给我们与生俱来的珍贵礼物,只是,在成长后,这感情渐被俗事纷扰掩埋,偶而,当困惑之际,它才又执着破冢重回,修正你早已面目全非的初衷,这时,游离的魂才又溯回,仿佛涅盤重生,同时深悟而达隽永。悲悯是种因缘,在布施过程中,圆满了别人,同时也种下了福种,若有一日,自己陷入世俗苦海,无法摆脱时,许是宿命安排,只需抬头仰望,纯净苍穹,必会有若干不同天梯,只需纵身一跃,就能一切释然,大概这就是福报吧。悲悯是种力量,在某个时刻,某个角落,传达给需要的人,会使人温暖,随之强大,这力量无穷不竭,源源汩汩,可化腐朽为神奇,撼动天地,似乎,这力量原就是天地所赐,只是借你我躯壳,来拯救苍生,天意悲悯,原来如是。悲悯是种境界,先人后己,方显本色,携感怀之悟,包容万物,八荒苍莽,皆如我辈,修一颗真挚之心,渡身边可渡之事,青萝拂行,超然而至,如此,世间当无杂念,悠悠天地,清澈分明,也许这才是造物者的良苦用心。悲悯是种信仰,在你人生黑暗之际,它就像半空中突然飞入的萤火虫,用这星点光明,焚了你无边的混沌,最后,给你照亮通途,指引你到达理想之彼岸。或者,只有经历了,才会莫失莫忘,信仰原来是黑暗中的际遇,悲悯才是选择。圣人云人性本善,又云人性本恶,千百年来,争论不休,至今仍无定论,其实,善恶不过一念,只不过是悲悯表现与否的产物。( 文章阅读网: )我们来时,悲悯自己母亲十月怀胎之苦,用自己刚领悟的方式,替这世上第一挚爱之人宣泄,又或者,也是悲悯我们自己,只因生老病死,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煎熬,总之,这就是我们来时的状态。而我们走时,身后子女,悲悯我们一生辛苦操劳,用他们早已经领悟的方式,替安详的我们宣泄情绪,又或者也是悲悯他们自己,因为今日的我们,即是明日的他们,总之这就是我们走时的状态。于是悲悯贯穿了我们整个生命过程,造物者悲悯的赐给了我们,然后我们又悲悯的全部还给了他。是的,这才是答案,勿庸置疑,人性本悲悯,就是这样。我们悲悯的走,正如我们悲悯的来......
首先得看你擅长写哪类作文,你可以写因看到一个小麻雀受伤而悲悯,或是见到路人行乞而悲悯,也可以写篇议论文来议论悲悯这个话题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而做一个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首要要求
356 浏览 2 回答
352 浏览 2 回答
197 浏览 5 回答
175 浏览 3 回答
285 浏览 4 回答
168 浏览 4 回答
352 浏览 7 回答
302 浏览 3 回答
95 浏览 3 回答
87 浏览 3 回答
293 浏览 2 回答
337 浏览 4 回答
254 浏览 3 回答
299 浏览 6 回答
110 浏览 5 回答
306 浏览 8 回答
359 浏览 2 回答
122 浏览 3 回答
96 浏览 3 回答
165 浏览 2 回答
313 浏览 5 回答
210 浏览 8 回答
195 浏览 1 回答
254 浏览 1 回答
355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