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已成为具有严格定义的科学概念,成为一门新科学的名字.混沌,它揭示有序与无序的关系,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覆盖面广到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几乎各个领域.
自然界现象遵循的原则可以看成是一部机器(见图6-1(a)).当我们向机器输入初始条件时,机器会产生一个输出,它告诉我们未来将是怎样的.如果说初始条件Ⅰ发生了很小的变化δ,当这部机器是个线性系统时,输出A只会发生很小的变化δA.我们熟知的牛顿力学方程组就是构成这部机器的核心,这样的动力学方程组确定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因果一一对应是这种机器的特征,这种动力学模型叫做确定性模型.我们在地球科学中遇到的绝大多数模型都属于这种确定性模型.这在科学上是一种传统的经典的模型.但是,自然界还存在着另一种模型:当输入初始条件发生很小变化δi(i=1,2,…,∞)时,机器的输出却发生显著的变化,输出的结果分别为Ai(i=1,2,…,∞).在许多情况下,初始条件δi变化是如此之小,以至难于被测量所察觉.然而,一种奇怪现象发生了〔见图6-1(b)〕:一部确定性机器,可以输出许多不同的结果Ai.从有限的观测精度来看,这部机器的输入都是Ⅰ,但输出却是不同的A1,A2,…,A∞,每个Ai的出现是以概率pi这种统计形式显示出其规律性的.这种对初始条件极端敏感的动力学行为,叫做混沌(Chaos).不难证明,产生混沌行为的机器的动力学方程组必须是非线性的.因此,混沌动力学是现代非线性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目前已知的绝大多数情况下,输出状态Ai的集合,是一种统计分形集合.
图6-1(a)传统的动力学——确定论;(b)非线性动力学——混沌
混沌概念在稳定的确定性的解和不稳定的确定性的解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混沌解必须从统计学上进行处理.混沌解在时间演化上以指数方式敏感于初值条件.一个确定解,当其在时间演化时,如果初值相差很少的两个解以指数方式发散,则定义为混沌解.在演化中解的可预测性仅有统计学意义.一个解是混沌的必要条件是支配方程是非线性方程.
混沌体系是一种行为不规则而且对初始条件高度敏感的体系.这种体系的行为又是决定论的,即可用数学方法(常常是很简单的方程)来描述.
混沌现象是非常有意思的,它使决定性系统看起来是非决定性的、杂乱无章的.其实不然,混沌的理论找到了从决定性到非决定性的解释.发现混沌的根源是系统的非线性,而不是外在的因素所致,这无疑是个非常重要的突破.
混沌理论的广泛适用范围和独特的数学手段,使它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揭示和描述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复杂的规律性,无论对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均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混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系统行为确定性描述与随机性描述的沟通和统一.在方法论上,它把自然科学中长期存在着的系统行为的确定性和随机性二种不相容的描述体系,即确定性描述和随机性描述沟通起来.混沌理论揭示出,系统行为的随机性在一个确定论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内在的必然行为而产生出来,这就使我们把系统行为的原因理解为确定性和随机性二种因素.这一事实说明,在描述系统混沌行为时,在一定程度上沟通和统一了确定性和概率论这二种不相容描述体系演化的方法,这是方法论体系的丰富和扩展.
混沌理论表明,混沌现象是系统演化传统概念的有序与无序的中介态.这种形态依赖于形态演化的内在规律性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系统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暂态.这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由于系统行为中有序与无序的相对性以及系统演化为混沌的阶段性,我们要在普遍存在混沌的世界里掌握系统演化的这种机制,加以合理控制,从而有可能利用或避免混沌现象.
混沌理论已向我们展开了广阔的理论和应用前景.在理论上,它深化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分析,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丰富和发展了系统理论,这或许要影响乃至改变我们对若干问题的看法.在应用上,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混沌现象的预测、控制和利用.
混沌有以下几个特性:
(1)随机性.体系处于混沌状态是由体系内部动力学随机性产生的不规则性行为,常称之为内随机性.例如,在一维非线性映射中,即使描述系统演化行为的数学模型中不包含任何外加的随机项,即使控制参数、初始值都是确定的,而系统在混沌区的行为仍表现为随机性.这种随机性自发地产生于系统内部,与外随机性有完全不同的来源与机制,显然是确定性系统内部一种内在随机性和机制作用.体系内的局部不稳定是内随机性的特点,也是对初值敏感性的原因所在.
(2)敏感性.系统的混沌运动,无论是离散的或连续的,低维的或高维的,保守的或耗散的,时间演化的还是空间分布的,均具有一个基本特征,即系统的运动轨道对初值的极度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一方面反映出在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内,随机性系统运动趋势的强烈影响;另一方面也将导致系统长期时间行为的不可预测性.气象学家洛仑兹()提出的所谓“蝴蝶效应”,就是对这种敏感性的突出而形象的说明.
(3)分维性.混沌具有分维性质,是指系统运动轨道在相空间的几何形态可以用分维来描述.例如,Koch雪花曲线的分维数是;描述大气混沌的洛仑兹模型的分维数是.体系的混沌运动在相空间无穷缠绕、折叠和扭结,构成具有无穷层次的自相似结构.
(4)普适性.当系统趋于混沌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具有普适意义.其特征不因具体系统的不同和系统运动方程的差异而变化.这类系统都与费根鲍姆常数相联系.这是一个重要的普适常数δ=….
(5)标度律.混沌现象是一种无周期性的有序态,具有无穷层次的自相似结构,存在无标度区域.只要数值计算的精度或实验的分辨率足够高,则可以从中发现小尺寸混沌的有序运动花样,所以具有标度律性质.例如,在倍周期分叉过程中,混沌吸引子的无穷嵌套自相似结构,从层次关系上看,具有结构的自相似,具备标度变换下的结构不变性,从而表现出有序性.
混沌定义:令f(x)为区间I到自身的连续映射,如果满足下列条件:
(1)f的周期点的周期无上界.
(2)存在I的不可数子集S,满足
a.对于任何x,y∈S,当x≠y时有
b.对于任何x,y∈S,有
则称f(x)描述的系统为混沌系统,S为f的混沌集.
在日常生活里,洛伦兹所指出的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比比皆是.如一个男人早上晚离家了30分钟,一个花瓶只有毫米之差险些打破他的头,随后他被一辆卡车撞倒.或者说,他没赶上每10分钟一趟的公共汽车,因而耽误了每一小时一趟的火车.一个人日常轨道中的小小扰动可能留下巨大的后果.
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并非一个新概念,民谣中早已有之:缺掉一枚钉,坏了一支蹄铁;缺了一支蹄铁,跌翻了一匹马;翻了一匹马,死了一个骑马的武士;死了这位骑马武士,失去这场战争的胜利;失去了这个胜利,亡掉了这一个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