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 考古学名词,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马家窑、大汶口等文化中,均发现有彩绘花纹的陶器。即于陶胚表面,施以红、黑色颜料绘制的动植物象生花纹或几何花纹。烧成后,附于器表,不易脱落,故称彩陶。亦有陶器烧成后,再施以彩绘的,然彩绘极易脱落。多成烧后彩绘陶。
彩陶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代表性文化,花绘题材繁多,多与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与信仰崇拜有关。其中尤以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最具代表性。
彩陶文化时期的制陶技术以手制为主,其中较多使用捏塑、泥条盘筑等方法。用横穴窑烧制,该窑的火膛位于窑室的前下方。彩陶文化后期,开始使用竖穴窑,即火膛位于窑室的下方,彩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为900~1050℃。烧制时一般不封窑顶。因陶土中含有铁的化合物,在高温中氧化,故陶胎呈红色,又称红陶。后经陶窑的改进和烧制技术的进步,渐为灰陶、黑陶取代。
扩展资料:
彩陶的种类:
1、半坡彩陶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2、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3、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彩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彩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