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主义的实质有关“资本”的定义,几乎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自已的看法,这里不多说,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资本”是能够把土地,劳动力,技术,设备统合在一起进行生产的一种东西。那么所谓的“资本主义”,就是以资本做为生产的核心以及产品分配依据的社会制度。那么资本主义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呢?从表面上,资本是生产的核心,但是最终目的,还是产品分配。也就是说,资本是以为了占有更大份额的产品为目的,生产只是其手段。毕竟,每个人投资都是为了赚钱。马克思对资本有精典论述。他说,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那么这个剩余价值是怎么来的呢?马克思的计划方法是有问题的,他的问题出在没有弄清会计学上的成本与经济学上成本的区别,以致于把资本所得利润统统看成是剩余价值,这样就把资本的价格完全砍掉了。因为马克思有个观点,人的劳动是财富增值的唯一来源,因此他必须否认资本的价值。因此,马克思来于剩余价值的论述完全是粗放式的,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是问题是,马克思的论述有问题,是不是就要否认“剩余价值”呢?事实上,西方经济学对马克的“剩余价值论”是如临大敌,对于批评是不遗余力,其中有个很典型的观点就是,每个企业的是没有盈利的。很奇怪吧,没有盈利他们干啥呢?他们的解释是这样的:我说的是经济学上的利润,而不是指会计学的利润。经济学上的成本,除了包括会计学上成本之外,还要加上资金价格(即利息),机会成本,抗风险以及心理预期。当成本少于成本时,资本家就要努力扩大生产,扩大收益,以达到成本=收益。当然,他们还整了一大堆公式,曲线证明当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时,企业即达到规模效应,再增加投资或者再减少投资,都会使收益减少,在此基础上达到平衡。这套理论迷惑了不少人,当然,我当初也是被迷惑的,因为这种论证比起马克思的粗放经营式的论证,的确先进了许多,也精确了许多。但想不通的是:把企业的利润想当然而用成本代替,其时是一种即成事实的描述。也就是说,资本的利润,其时就是资本的成本,是资本家理所应当得到的。也就是说,如果资本不投资,那么资本家就要承担资本成本的损失,也就是说,好好的赚钱的机会没有了。在问题在于,如果情况发生变化,那资本家却依然投资。比如说,一个行业,投资五千元,得到会计利润500元,经济学利润为零。但是后来市场发生变化,会计利润下降,只有400元,按经济学利润算应该亏了100元。但是资本家还是一样会投资。这中间的差异该如何看待?想了两年,才算想通,原来这种理论根本就是人的。资本家根本不可能不盈利,他的盈利依然来自于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只不过这种剩余价值是通过十分巧妙的手段来完成的。下面是一个案例分析:有个西方的经济学家,很有道义感的那种,他为了研究为什么穷人不能致富的原因,专门跑到印度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以一个做承揽活的印度老太为研究对象。这个老太是做印度传统的手工艺品。她每天的工作都是到工艺品店里去赊做工艺品的原料,然后做出来卖给工艺品店,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每天赚的钱仅够糊口,根本谈不上什么可持继发展。这个经济学家又发现,这个老太做工艺品所需的原料,如果在市场上去买,比从工艺品店去赊,要便宜许多。如果老太有五十美元的资本,从市场上去买原料,而不是去工艺品店赊,那么她每天除了糊口之外,将会有一美元的积蓄,那么五十美元的帐,两个月就能还清。这个老太就可以凭借自已的积蓄,自已发展手工艺品事业,摆脱贫困。这个经济学家发现了这个大秘密后,回去以后立即宣场。他说,借钱给穷人,比借钱给富人更保险,因为他们只需要很小的一点资本,就能翻身做主人,号召那些银行家借钱给穷人。但是那些银行家对他的理论嗤之以鼻。这个经济学家不甘心,就组织一批人,募集了一笔钱,去实施他的事业。他借给那老太五十美元,然后告诉她,两个月来收账。两个月后,当他再次来到印度时,发现那个老太还是从手工艺品店赊原料来做,而不是去市场上买便宜的原料。原因是当老太太不从手工艺品赊原料以后,手工艺品店老板就拒收她的手工艺品。而她如果自已去卖的话,她又没有时间从事劳动。因此她只有继续赊。而那个经济学家发现,在整个手艺品市场上,凡是要上店销售的,必须从该店赊原料,这是历来以久的行规。当这个案例分析到这里的时候,懂行的人可能就要问了:像手工艺店这样的市场,应该接近于自由竞争市场,大家自由竞争,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陋规的。经济学带着这个疑问,又去调查了这里的手工艺品店,在这里,他又发现一个秘密,原来这些手工艺品的大买家,把价格压得极低,因而手工艺品店利润的绝大部份,都来自于赊销的原材料。如果由承揽者自已采购原料,那么手工艺品店就要亏本,所以手工艺品店绝不允许承揽者自购原料。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不够完整的食物链,但是足以说明问题。印度老太本来每天应该有一美元的盈余,但是因为没有资本,被手工艺品店给搜刮了。而手工艺品店的应有利润,又被上面更大的资本家搜刮走了。在这条食物链上,资本的大小决定了他们在这条食物链的食品分配。而这个资本的分配方式,并不是股份公司或者是有限公司,每一股份都有相同的收益额,而是呈非线性的递增状态。再举个例子,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说,国际上通行有两种测算国民经济的方法,一种是按汇率,中国排世界第七,按平价购买力,中国排世界第二,为什么中间会有差异?其时,这中间的差异就是剩余价值,是西方资本主义利用资本的优势从我国搜刮去的。其所用的手段,便是的不平等交换。中国每年向国外输出大量的廉价商品,而输入大量的昂贵产品。这是资本主义为核心的全球经济中司空见惯的一暮。当然有人要说,双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大家公开交易,意思自治。你觉得卖便宜了,你可以卖贵一点啊,只要卖得出去。当然,这又是资本主义所谓自由经济的又一个幌子。其时,在资本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中,根本没有你选择的余地。下面,我将用实验经济学的一个经典实验来说明这一点:有两个完全不认识的人,共同分一百美元。其中甲有分配的权利,而乙有否决的权利。也就是说,如果乙同意甲的分配方案,大家就分钱,如果不同意,那一百美元就没收,谁也拿不到钱。此为一次性实验,没有下一次机会。按传统经济学理论,无论乙分得多少,他都会同意该分配方案,因为多少都是钱,否决了两个都没钱。但是实验结果又如何呢?根据统计结果,发现甲种人中,自认身家很厚的人,开出的都是很不公平的分配方案,即甲占大多数,而乙占一小部份,而自认为是穷人的人,开出的分配方案都大致公平。而乙种人中,否定甲分配方案的大多数是自认为有钱人,而同意分配方案的,大多数自认自已很穷。从这个实验可以明显的看出资本在分配中的作用,虽然大家都是平等的,意思自治的,但是结果却大不一样。在甲种人中:自认为有钱的人,天然认为自已该多分,因为对方很缺钱,即使一美元也不能放弃;如果遇到对方也有钱,不同意此分配方案,那一百美元也是小意思,没了就没了;而自认没钱的人,认为自已不应该放弃这笔钱,生怕对方否决掉了,因此分配方案大致公平。而乙种人中:自认自已没钱的人,即便是再少,也不愿放弃这次机会,而自认有钱的人,认为此分配方案不公平,完全不能接受。比如说,中国现在进入了许多像活尔玛,家乐福这样的超级量贩店,对中国的消费品生产厂家简直就是一场大灾难。其时,不需要这个案例,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也可以看出这种现象。穷人把一个铜钱看得比磨盘还大,而富人们随意抛撒,毫不在意。因此,穷人在贸易中,讨价还价的能力是很低的。只有在经济上平等了,才会有可能得公平的等价交换,否则根本不会有平等可言。事实上,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也有认识。比如说劳动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大慨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开始有保护劳动者的劳动立法,而以前的所谓“劳动法规”全部是如何镇压工人,强迫工人劳动的法律,而传统的资本主义观念认为“契约自由”的权利不容干涉,一直阻碍劳动立法,仅有立法仅局限于童工,妇女和某些行业,某些工厂,而且没有机构来实施。真正劳动法的大发展是在德国,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通过强大的皇权来保护工人合法权益。美,英、法这些国家因为工人运动太历害,才不得不跟着德国进行劳动立法。即使是现在,美国工人有强大的工会,有非常大的政治影响力,但是工会也必须依靠国家的劳动法律才能够跟资本家们抗衡。美国劳动法中有这么一条经常做修改,即是否允许工人罢工时工厂聘请其他工人。在经济发展,失业率很低的情况下,美国议会就会允许工厂在工人罢工期间聘请工人,如果经济萧条,失业率很高,美国议会就会不允许工厂聘请罢工以外的工人。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克林顿当总统时,当时他向国会做报告,说业主和工人已经是伙伴关系。但是虽然在劳动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按资本分配社会产品有所纠正,但是在其他领域,尤其是在贸易领域,还是奉行的按资本分配。如果你有钱,你就可以进入高端产业,进入高成本行业,从而你面对成千上万的自由竞争者,自然是游刃有余,赚得个盆钵体满,如果你没钱,那你只有打破牙齿和血吞了。这便是资本主义的实质了。当我们在一百多年以后,仍然不得不佩服马克思在没有现代数学工具下的敏锐的洞察力,从本质上说,他比他同时期的凯恩斯要看得更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