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和快的合并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比较关注的,而且关于滴滴快的合并的原因也是有多种说法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关于合并原因,外部流传最广的大概有两种,其一是烧钱终止论,意即滴滴和快的在之前的竞争中烧钱过甚,不堪重负,所以双方干脆一商量,咱们不如合了吧。但问题是,在分别囊括数亿用户后,现在双方其实早已渡过了烧钱最烈的阶段,而且合计十五亿美元的融资完成后,双方也都不缺钱,如果滴滴和快的能够因为这类原因合并,那么中国互联网市场上要合并的公司就太多了。其二是联手御敌说,即双方合并是为了对付uber、神州租车、易到用车等竞争对手。在现实中,弱弱联合御强,或者强弱联合御强的合并案例还是很常见的。但偏偏强强联合御弱的案例从来没有听说过,滴滴和快的是中国打车软件市场几乎居于垄断地位的前两强,怎么可能为了对付目前还处于边缘地位的uber、易到而合并呢?所以,要理解滴滴和快的的合并,不能局限于两家当前的格局,还要在“诗外”下工夫,寻找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双方股东“一笑泯恩仇”,以至跳出竞争,找到共识。从这个角度看,无非是两种可能:合并能使双方摆脱共同面临的某种危机,或者合并能使双方实现更大的利益。滴滴快的合并之后,原有业务不变,继续平行发展,同时也迅速发展新业务,2015年6月1日,共同推出顺风车便业务。采用名人海报的形式向大众推广,马化腾、俞敏洪等名人也帮忙做了宣传。(可能因为Pony是投资人,柳青的人脉比较广,顺风车又有些公益色彩)在中国打车APP市场上,滴滴和快的合并,截至2012年12月底,滴滴打车市场市场份额占比为,快的打车市场份额占比,合并之后市场占有率高达。作为一款志在面向大众市场,解决一个“高频刚需痛点”式需求的产品,这一阶段,对于滴滴而言可能是最苦逼,也最至关重要的阶段。能否成功在这一阶段成功在诸多竞品中实现突围,完成对产品的第一轮打磨,并找到一条相对可复制的规模增长通路,直接决定了滴滴将能走多远。而在这一阶段,滴滴面临并成功克服了的最大挑战,是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和一个运营难度极大的产品逻辑下(滴滴的本质是一个平台型产品)完成了对市场的第一轮教育和产品打磨。从一开始的可能N多人都打不到车招揽不到乘客,到已经可以培育起数百万的用户量,为数十万人在高效出行方面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价值,滴滴踏出了它弥足珍贵的“第一步”。2015年7月2日,滴滴顺风车业务在广州、天津、武汉、长沙、厦门等137个城市同步上线,并会完成对全国市场的覆盖。2015年,滴滴相继上线企业级、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以及试驾等业务,同年9月,“滴滴打车”正式更名为“滴滴出行”。2016年6月,滴滴出行完成新一轮实际总额高达73亿美元的股权融资。本轮投资人包括:Apple、中国人寿、蚂蚁金服、 腾讯、阿里巴巴、 招商银行及软银等。2016年8月,滴滴出行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收购Uber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