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是指品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才是指才能,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对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德与才,孰轻孰重,须得仔细分析。 第一种情况:有德有才。这时,一个人既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优秀品德,又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才华。这是一种最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收益最大,成本最小。 第二种情况:有德无才。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但才能平庸。这时,虽然一个人有为社会办好事的愿望,但因能力有限,所以对社会也产生不了什么大收益,但至少不会产生什么大坏处。其可能产生的不利情况是:好心办不了好事。 第三种情况:无德无才。这时虽然一个人想做坏事,但才能有限,做坏事手段不高明。在这种情况下,其做坏事被社会发现的可能性就较高,从而也就降低了其做坏事成功的可能性。所以这种情况虽然无德者想做坏事,但做成的概率较小,从而也就间接降低了其对社会的破坏度。 第四种情况:无德有才。这时,一个人既想干坏事又具有干坏事的能力。由于手段高明,其干了坏事也不容易被人发现。这种情况对社会的危害是最大的。 针对上面四种情况,根据其对社会造成的收益从大到小和危害程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结果是: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无德无才,无德有才。所以,宁可用无德无才之人,也不可用无德有才之人。 下面举一例子来说明: 例如,有一少女,在一个2米高的围墙内正被几个坏人围住。假设:德表示救少女的表现;才表示具有跳过2米高围墙及高超武功的本领。这时,路过一个人:(1)有德有才,他会成功救下少女免遭坏人欺负;(2)有德无才,他想救少女,但自己无能为力,不过,这时他会想办法找别人来救;(3)无德无才,他也想眺进围墙干坏事,但由于能力有限,跳不进圈子,只能干着急,不过,这时他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从而为别人救少女提供间接条件;(4)无德有才,他本人也是干坏事的,而且有能力跳进圈子和几个坏人一同干坏事。四种情况中,第四种情况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最大。 从上面的分析和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唯才是举是不正确的,品德应是最根本的,其次才是才能。目前,我们选拔干部,最好是德才兼备,在二者不可兼锝的情况下,更应看重品德。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上述四中关于德与才绝对有无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实际情况是,一个人要么表现为德多才少,要么表现为德少才多,或者德才俱佳,或者德少才也少。在这种情况下,建议用人仍应以品德为重。也就是说我们应当真正重用那些一心想着为群众办事的人,而不是那些“身怀利器”,随时准备“杀人”的人。 摘要学界对于儒家和道家关系的重新熟悉,不应该始于郭店楚简的出土.在定州竹简《文子》中就已经有了可以证实这种"儒道相谋"关系的蛛丝马迹.本文通过对竹简《文子》中"道"与"德"两个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认为"德"是早期儒道之间相互联系的结合点.要害词 "道" "德" "道德" 儒道关系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郭店楚简出土以前,学术界基本上都认为是对立的. 但"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一] 郭店楚简的出土使人们的熟悉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探索儒家和道家的某些联系.但笔者以为,学者们对于儒家和道家的这种联系的熟悉,不应该由郭店楚简开始.其实早在1973年河北定县(今定州市)所出土的竹简《文子》中,就已经有了可以证实这种"儒道相谋"关系的蛛丝马迹.以下笔者就以竹简《文子》中的两个重要概念:"道"与"德"及其关系为例说明之,并求教于方家.(一)《文子》之始成书,实际上是为《老子》思想作进一步阐发.《老子》的基本思想是"道",这也是竹简《文子》的核心.在竹简《文子》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首推"道".据笔者粗略统计,在竹简《文子》总共277枚竹简、2790字中,共有73枚竹简的简文中有"道"字87处,而且贯穿始终.由此可见"道"在竹简《文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若仔细看来,则竹简《文子》的道论可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天道天道是竹简《文子》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是竹简《文子》道论体系的基础.竹简中记载了文子和平王之间的一段对话:……[道."平]王曰:"请问天道?"文[子曰:"天之(2119)[二]……,天之道何如?"文子曰:"难言于天(1184)……,故天刑(形)其物各不同,能[文]其(2371)……胡象于天道?"文子曰:"天之道,高(0585)……大者,损有损之;持高者,下有下之.(0926)……曰:"何谓损有损之,下有下之?"文(0813)曰:"[此]不生而喜,不[而,](0822)……道."平王曰:"此天道也.(0887)……[乎是."平]王曰:"吾不能尽[学道,能学人],(2470)……法天道."平王曰:"人法天道奈何?"(0689)……以上所引简文在今本《文子》中没有对应的文字,为佚文.但这段文字的重要性却不能忽视.当平王向文子请教天道时,文子认为很难讲("难言于天"),因为天道是抽象的规律,无法说出它的外形,而且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因物而异,很难描述("故天刑(形)其物各不同").平王请文子描述时,文子笼统地概括为"高"和"大". "高"说明天道与具体的人事有很远的距离,"大"则说明了天道对人事的重要影响.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不因人事的变化而喜怒无常("不生而喜,不[而,]"),而只是发挥其规律性的作用.因此,人必须按照天道来办事,是谓"法天道".至于如何做法,则因人而异,因为"道之于人也,亦有所不"(2439)[三].对于君王与下民来说,也就有不同的做法.2、王道王道是君主治理国家和人民的理论工具,其涵义也有深浅之别.深层次的王道即以君主为首的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浅层次的王道则指对于理论的具体实施,即以理论为基础的实践.不管是在深层次上,还是在浅层次上,王道都是文子道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体现.在竹简《文子》中,文子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君主推行王道的重要性:子有道,则天下皆服,长有(0590)社稷.公侯(0629)……道,则人民和陆(睦),长有其国.士[庶有],(2218)身,葆其亲,必[四]强大,有道则不战(0619).弱小有道,则[不诤得识.举事有](2462)……则功成得福.是以君臣之间有道,则(0625)……[间有道,则]慈孝.士[庶有道,则](2445)之,通之于人也,(1179)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0937)……则帝王之功成矣.故帝者,天下之(0929)……者,天住也,天下不适不住,[](0990)……由上引文可见,王道对君主等统治者的重要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下皆服".对于周天子来说,可以"长有社稷",对于诸侯来说,则可以协调国内人民之间的关系,"长有其国".而对于实力强弱不同的国家来说,行王道可使大国"不战(而克)",小国也可"不诤得识".[五]君主在多大程度上推行王道,他所获得的利益也就有多大.此即所谓"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帝王之功".也只有这样,君主才能获得天下臣民的拥护.即所谓"帝者,天下之(适也),(王)者,(天下之)住(往)也".[六]甚至农业生产也能有好收成.[七]阐明了以王道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文子又指出了推行王道的做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推行"德政"."德"既是君主治理国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君主在推行"王道"中所必须采取的策略.竹简《文子》云:王曰:"古者有(0829)以道王者,有以兵……(0850)以一道也?"文子曰:"古之以道王者‖,[八]……(2210)以兵王者……(1035)[者],谓之贪[兵.[恃]其国家之大,矜其人民]……(0572)众.欲见贤于适(敌)者,谓之骄[兵].义[兵]……(2217)[故王道唯德乎!臣故曰一道."平王]……(2385)这里,文子明确提出了"王道唯德",由此"德"在君主行王道中所起的作用也就被突出了出来.这是竹简《文子》中"道"与"德"关系的一个非常要害的契合点.3、人道人道思想在竹简《文子》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文子的人道思想可以包容王道思想.竹简《文子》云:……之,道之于人也,(1179)……,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0937)……则帝王之功成矣.故帝者,天下之(0929)……者,天住也,天下不适不住,[](0990)……矣.是故,帝王者不得人不成,得人(0798)……徒暴,广奢骄洫,谩裾陵降,见余(1194 1195)……[为兵,始为]乱首,小人行[之,身受大秧(殃)],大[人行](2437)……竹简《文子》又有下面的话:为下[则守节,循道宽缓,穷](0582)……则敬爱、损退、[辞让、守服之以](0615)……生者道也,养(2466)……[不嬨(慈)不爱],不能成遂,不正(0600)……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也.此四(2259)…… 逾节谓之无礼.毋德者则下怨,无(0591)……则下诤,无义则下暴,无礼则下乱.四(0895)……立,谓之无道,而国不(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