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语文教育的主轴论文
一直有一个想法,不一定正确,就是觉得"课外阅读"中的"课外"两个字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课外阅读"的习惯提法给人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就是,阅读是课外的事情,"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主体之外的东西,有固然好,没有也无伤大局。这样的认识反映到教学实践中,就会出现两种教学行为:一种是轻视课外阅读的价值,认为只要抓好课堂40分钟就好了;另一种是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附加,在现有的学习任务之上,再加上课外阅读的任务。我认为,读书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整个语文教育都要围绕读书来展开,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事儿是教学生读书,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读书的习惯,课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所以,笔者以为应把"课外"这两个字拿掉,让课内和课外贯通起来,让读书成为语文教育的主轴。这样做也许对语文教学摆脱困境有所帮助。
"不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致命伤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语文应该是"读书"最多的课程,怎么可能"不读书"?我们不妨看看林语堂先生的说法。林语堂先生批评当年语文教育的几个怪现象:一是"所读非书",二是"无书可读",三是"不许读书",四是"书读不好"。四句话归结到一点,就是不读书。对照今天的教育,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依然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所读非书"——今天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只读教科书,而教科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书。
有不少家长买了很多的"作文选"让孩子读,"作文选"更是非真正意义上的书了。"无书可读"——不必说经济条件比较薄弱的学校孩子无书可读,就是很多有条件的地区,孩子也未必就有书可读。有的学校,有很漂亮的图书馆,但是藏书不是拿来让孩子读的,而是用来做摆设,应付检查验收的。"不许读书"——课外时间被大量的练习题、大量的书面作业挤占了,根本没有读书的时间。"书读不好"——只是揣摩教师的意图和标准,学生没有阅读的自由。
着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曾经在本世纪初写文章呼吁,"语文教学要搬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问答如山",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上教师只会提问,一堂课可以提出几十个问题,平均一分钟甚至半分钟就要提一个问题,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完全变成了一问一答,而且很多问题只是在浅层次上漂浮,缺少起码的思维深度,不需要问的也问,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使语文课很难深入下去。另一座山叫做"习题如山",课内没时间做作业,课外则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题让孩子回家做,一本本练习册、一张张试卷,搞题海战术,考试前一段时间甚至每天让孩子回去做一张卷子。我想这两座大山的最大危害就是占领了孩子的全部的生活空间,让孩子没有发展的余地,没有生长的自由,当然也没有了读书的时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由,离不开空间,"有空间才有可能"。如此看来,"不读书"不仅是今天语文教育的一个明显的弊端,甚至是当代语文教育的一个致命伤。我不知道语文教学不抓读书还能做什么!我不知道语文教学还有什么比引导孩子读书更重要的事情!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有人也许会说,读书固然需要,但是,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读书似乎还有许多重要的任务,比如识字写字、习作以及其他的语文基本训练,还有教书育人等等,看起来这些方面一个也忽略不得,该怎样处理和拿捏这些关系呢?语文学科的功能确实是多方面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综合的、多维的,不能单打一,过去很多教师在这方面走过弯路。实现目标需要抓主要矛盾,有人告诫:"语文教学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我们不能再做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对此,课程标准说得很清楚,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的重大理论贡献。"语文素养"的提出,澄清了语文教育关于目的论方面的许多干扰,为广大教师的语文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语文素养"毕竟是一个新的概论,它的内涵,特别是它的操作策略还有待研究和探索。因此,实践中有许多教师不免陷入盲目。
"语文素养"需要实践支点!这个支点应该是"读书"。道理很简单,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依靠读书来完成。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爱读书、会读书、读过一定数量的书,并且从书中获益良多的人。反过来说,一个不爱读书、不会读书、没读过几本书的人,想提高语文素养只能是奢谈。所以,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应是读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孩子读书,把读书作为我们的重要任务,至少应该把握四个基本目标:
第一就是要教孩子爱读书;第二要教孩子会读书;第三要让我们的孩子多读书;第四让他们读好书。
首先是教孩子爱读书,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犹太人是一个非常爱书的民族,据说他们有一个非常奇特的风俗,就是在孩子出生以后,在书页上蘸上蜂蜜,然后让婴儿去舔,他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孩子心灵里播下一颗种子——书是甜的。犹太民族的历史上产生过许多大师,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分别在哲学、自然科学、精神分析等领域改变甚至继续改变着人类世界的生存和思维方式。德国纳粹曾经妄想在二战期间消灭犹太人,可是,这个民族非但没有消亡,相反其生命力越来越旺盛。这一切,恐怕跟犹太民族酷爱读书,崇尚书籍的社会风气与文化分不开。所以,教孩子爱读书,让孩子知道书是甜的,书是美的,逐步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教师首先应当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
其次要教孩子会读书。会读书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先说从内容理解的层面,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要读得通,二是读得懂,三是记得住,四是用得出。要想读得通就得要识字,低年段应该重视识字,把识字的基础打好;要想读得懂,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就要重视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教他们理解,理解文章的内涵;要想记得住,就要教学生积累,让他们背诵;要想用得出,就应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我想,读得通、读得懂、记得住、用得出,涵盖了我们语文教育的主体内容。另外从方法这个层面上来说,要孩子会读书,还要教他们学会精读和泛读,教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等。我们要努力把课内、课外打通,将语文课堂教学和孩子的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再次是要多读书。读书要有一定的量,量变达到质变,没有一定的量就谈不上质。所以,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要让孩子阅读不少于150万字,我觉得这只是一个保底的数字。教师们应该不拘泥于这样的数字,要让孩子在小学读更多的书。
最后就是读好书。读书要有选择,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孩子选择那些有品位的、值得孩子们去阅读的、对孩子身心有助益的图书。由此可见,"读书"几乎涵盖了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它是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所在。瞄准了"读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就跑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教师,要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教师本身就应该成为读书人,要带头读书。面对书籍,教师应该比学生有更多的饥渴。教师的这种阅读状态、工作状态、研究状态对孩子的影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它有时候比教师上一节课所带来的影响要大得多。
读书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
语文能力从哪里来?"语文能力不是靠教师讲解,不是靠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层次得来的,因为它是一种能力,只能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解分析上,那是颠倒了主次。适当做一点讲解,适当分析,画龙点睛,这是一种引导,一种提高,绝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柳斌:理想的语文教育是什么》《小学语文》2008第9期 )汉语文教学几千年的传统启示我们:学习语文最好的办法是多读多写;读书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也是最根本的途径。要致力于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阅读中提高认识能力。
读书,能够收获所能收获的一切。
着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撰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小学语文教师》2006第5期)。于先生用了大量生动的实例说明"多读书"不仅是学好语文,也是教好语文的基本方法。文章中有一个案例很有意思,山东省高密第一中学语文高考总不尽如人意,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项"语文实验室计划","计划"规定,高一年级每星期六节语文课,两节有教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教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讲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开始的时候,"计划"推行得并不顺利,很多教师不以为然,每到读书课的时候,有些教师就悄悄关上教室门,对学生说"别听校长那一套,学语文不讲怎么行呢?"然后大行讲解之道。李校长知道以后,就请高一的教师出了一张语文试卷,在全校高一年级进行了一次统考,他让自己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参加这次考试。结果,他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而平均分是82分。李校长笑着问教师们:"我们讲那么多有用吗?"教师们默然了。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改变了高考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文章最后,于老师诚恳地写道:"真的,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谁都可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诚然,作为一门人文背景的学科,语文的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但是在语文教学的操作层面上,我们不能把它人为地烦琐化。语文教研不能造空中楼阁,否则我们的一线教师会无所适从。多读多写、背诵积累等这样一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则,今天仍然应该是我们教学语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制胜法宝。常州市北环路小学的实践也能说明问题。这所普通小学在课外阅读方面也有很独到的认识与实践。学校实施了一项制度:就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校统一取消书面课外家庭作业。课外干什么呢?让孩子读书。
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阅读水平,开出了一个详尽的阅读书目,并通过一套严密的调控措施,确保孩子课外有时间、有空间放手读书。一段时间实验下来,效果也特别明显,不仅起初很多教师担心的学生语文考试成绩没有下降,而且孩子的综合语文能力有明显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应着重营造读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他还写过这样的意思,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其他似乎都可以忽略,只要有供孩子们阅读的书籍,那么这个学校就可以称之为学校了。反过来说,这个学校条件再好,如果它没有供孩子们阅读的书籍,那么这样的学校也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应该努力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第一,是读书环境的营造。校园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阅读环境的营造。笔者在一些学校看到墙壁非常醒目的位置上有这样的标语,如:"让读书成为习惯"、"读书的孩子最美丽"等等,如果都能落到实处,孩子置身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受到的影响想必是积极的。
第二,要重视学校的图书建设。学校的图书馆、图书室,教室里的图书角、图书柜,甚至于学生自己的图书箱,这些对孩子的影响都不可低估。一名语文教师(常常也是班主任)如果能注意到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并且通过图书角把孩子的读书兴趣调动起来,这个班的学生语文学习一定错不了。
第三,重视读书活动的开展。我觉得,搞读书活动不一定很奢华,但是一定要让孩子们喜闻乐见。比如一段时间,把孩子们集中起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交流交流他们阅读过的书籍,谈谈他们这段时间阅读的收获,读读自己的读书笔记。这些活动不需要花很多的钱,甚至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却比一味地埋头死教书让学生喜欢得多,也对孩子的语文学习大有助益。
语文阅读活动承载着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含着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含着各种情感的体验和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被忽视的,它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也对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诸多帮助。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让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问题;对策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有些却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汗水,促进了教学水平整体的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阅读教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并未被充分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1]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本文试通过结合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处理欠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内容较为丰富,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学习这门学科就应该正确对待不同内容所侧重的方面,充分意识到目标导向的重要性。一方面,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于文章中个别词句的解释,偏重于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探究,而不能够深入挖掘隐藏于整个文本背后的思想,不能让学生与文章思想产生心灵共鸣。学生完全致力于字词的辨析、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的辨别、语篇和句法形式的层次划分。这些项目类型本身的独有特点决定了处于初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和趣味性上都不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仅侧重于对文本整体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仅仅沉醉于文章抒发的感情之中,而不对好词好句进行相应的辨析。这容易导致老师自我沉醉,而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义,进而在充分把握和体会文本上遇到更大的瓶颈。所以,对学生阅读审美性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而对于文章语言风格、字词运用的方式等也应该有所了解,二者综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达到合理性发展的目的。
2.阅读教学的方向性指导偏移
在教学的主要方面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细节性的词句理解,而应该学习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阅读文本的基本思路上出发,从整体上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态度及表达的感情,这应该是语文素养乃至文学素养所应该培养的目的所在。而我们现在的阅读训练和教学乃至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主要导向也过于偏重对词句的理解,缺少从重复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解读深层次文本能力的培养,缺乏发掘学生心智的意识。考试是整个教学的辅助性手段,主要的作用应该是甄别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题目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但很多时候我们把评价性考试作为教学的准绳,这是很大的问题。必须建立并推行目标性体系才能不让阅读教学举步维艰。考试题目并不能单纯地发挥相应的目标性和系统性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教学课文仅是为了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从其内容表达的技巧中获得写作的启示,学习到表现自己思想内容的方法和技巧。然而,当前在阅读教学中,考试题目和考点解析成为了教师日常的教学重点,甚至很多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仅仅是考点式的梳理和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训练,这就不能有效发挥整篇文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3.课堂形式过分倚重辅助性手段,舍本逐末
我们不否认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奇迹,但是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性教学设施的引进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过多追求多媒体产生的视觉效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教师仅仅能够在浅层面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却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层共鸣的效果。许多教师的课件都设计得色彩斑斓、形态万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会让语文课堂变成课件的堆砌,让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2]42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赏心悦目的课件上,而对老师的讲解启发却无动于衷,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课件上所展示的知识。大屏幕虽然可以把很多声音,画面,视频等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丰富性,但是阅读教学作为人文性较强的领域,更应该通过阅读和语言上的修饰调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从这一点而言,多媒体又是局限的,难以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想象相媲美。
二、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逐步确立阅读教学的引领作用,拓宽学生阅读思维发散的界域
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试一直处于指导性的地位,阅读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时能够做出最完美的答案。然而,考试的评价性作用并不能更不应完全决定整个阅读学习的体系目标,不能作为对学生语文思维导向的标杆性评价,而仅能对督促学习,提高积极性有一定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对于一篇课文的拆解和分析,更应该从整个语文教学的实质性作用出发,以课文为引导,从讲解和学习课内阅读的藩篱中突破出来。例如,在学习莫怀戚《散步》这篇课文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浓浓的亲情;通过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能够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察觉到父爱表达的方式。这是人性和生物个体永远无法磨灭的本性。学生从本真的角度散发出来的觉悟是语文教学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样的关键点发动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关于亲情的优秀作品。这样一来,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价值,更能够让学生体会一篇篇关于情感、想象、推理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这样,阅读就不仅仅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科任务,而更能够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不是考试能够得来的。
2.发挥阅读独特魅力吸引学生自主阅读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应该源于自身,而不是外在的压迫和推动,外来的压力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能持久的主动性的学习和接受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进解技巧和引导从本质上就是要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教师要能够抛砖引玉,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其明白阅读的情感内涵,把阅读变成体验和享受。”[3]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阅读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通过阅读能够收获到很多意外惊喜,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比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采用情景再现、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以更真实的画面感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和对于中心思想的领会体悟。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类似经历来告诉学生阅读是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千里之外的空中楼阁。
3.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持久力,也是学习 程中保鲜知识的重要方式。从兴趣中可以寻找更多的阅读快乐,而从习惯中能够发现因量变引起质变而达到的阅读上乃至自身素养上的新水平。所有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都是在前人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首先具备经常阅读的习惯。这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能对心灵和精神进行崇高的洗礼。比如,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古诗词,体会古人对于生活的热情豪迈,品读诗人对人生的俊逸洒脱,回味从字行间飘洒出来的对国家人民的炽热情怀。当然必要的阅读技巧还是要掌握的,但阅读技巧是为阅读实践而服务的,不能单纯地讲解技巧而忘记技巧怎么才能落到实处,怎么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共鸣,而不单单是对于所谓技巧的填鸭式介绍。有时候技巧不单单是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来的公式中得来,而是在自己反复品味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去发觉和体悟的,任何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引路人的作用,而不是像厨师一样直接给学生提供美味。所以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更精确的了解。
4.更加注重将传统文化道德培养和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
人文性学科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递一代代保存下来的值得学习和尊崇的精神品质,任何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应该体会到这点,并切实地去做。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古典文学的相关篇目的教学中,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显得更加明显。比如在阅读和学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认为鲁智深是一个好勇斗狠,不务正业的形象,而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鲁智深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积极的人格魅力,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不顾及自身安危的牺牲精神、朋友之间诚实互助的忠义之情,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缺少的,也是应该大力发扬和积极提倡的。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当下的道德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背景,教育学生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培养更完美的人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心灵的释放和思想境界的自由舒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范丽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3).
[3]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增加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老师的交流较少,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学习,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学生无法独自思考、感悟文章的内涵,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枯燥化、单一化、死板化,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引导机械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做到自我吸收,自我感悟。
3.缺乏情景创设模式的有效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应用,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针对阅读课文内容而学习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对策
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想说、愿说、乐说。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由于学生难以走进文字描述的童话故事情境中,我们的课堂应创设出山林大火、洪水喷涌、猛兽出没等动画情境,将文字阅读表象化,借助形象、真实的画面渲染情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情景,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要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到阅读内容中,或对阅读文章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笔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小蝌蚪的游戏情境,结合情境品读文章。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条件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其次,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
3.利用阅读情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很优美的语言。但是有些学生一看到作文就会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对其情境教育,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后,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一项“做好事”的任务,并将感受写成作文,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教育培养至关重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立足学情,立足教学,立足生活实际,及时创设出合适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孙立权东疆学刊2005-03-25
关于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论文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写作的目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明确读与写之间的关系
阅读与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课程中占有着很大的比重,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占有者很大的比重,这说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对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想要将读与写在教学中结合起来,实现读写结合教学,首先就需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到阅读与写作在教学中能够形成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教学中,由于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都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教师往往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开来,认为二者在教学上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杜甫诗中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能够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基础,同时也可以学习阅读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1]。而大量的`写作练习也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更能够明白作者意图,从而提升阅读能力。二者虽然在教学中虽然分为两部分,但实际上却是一体的,教师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够真正将读写结合策略运用到教学中来。
二、以阅读教学渗透写作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可以对与写作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渗透。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经典句子、用词、例子等有利于写作知识技巧进行学习。教材或阅读读物中的文章都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无论是在词汇运用、修辞手法运用上,还是在行文思路、表现手法上都是十分考究的。教师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布局、细节运用等多方面进行思考,理解文章整体结构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还可以针对某一段落或句子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其在语言运用等方面的优点。比如在白居易《琵琶行》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重点找出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刀枪鸣”“银瓶乍破”等句子或词,讲解其在对琵琶声音描写上的优点,并引导学生化用到自己创作的文章中。其次,还可以对阅读作品中的一些句子或词汇进行积累,为之后的写作练习提供素材,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记忆,并作为名句在写作时进行使用。
三、以写作教学锻炼阅读能力
除了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内容外,读写结合还需要通过写作教学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学生在进行写作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与写作主题相关的阅读文章或素材,并鼓励学生进行运用。其次,还要让学生学会反思,找出写作过程中把握不好的地方,之后主动学习一些有些文章中的经验,形成以写促读的效果。比如学生对于修辞用法的掌握较弱,就可以仔细阅读、分析课文《素芭》中的“词格套用”方法,以此来对自身的不足进行改进,从而起到提升阅读水平的效果[2]。最后,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整体审视,并将自己的文章思路、情感表达表述出来,这样学生对于阅读作品时思路就会更加清晰,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与思想。
四、以课外活动为形式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读写结合教学策略不仅要运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来体现。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是十分依赖实践的,因此教师可以积极组织一些课外的读写活动,如“读书交流会”、“文学创作小组”等,鼓励学生阅读丰富的课外读物吗,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课本上。同时,也可以在同学间交流写作经验、阅读感受,或互相推荐优秀书籍,通过日常的积累来逐渐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自然就能够得到提升,同时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好处。
总的来说,阅读与写作在教学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要在教学中注重策略,就能够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勇.读写结合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3):14-15.
[2]洪祖臻.高中语文教材教学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03):228-229.
308 浏览 3 回答
245 浏览 5 回答
128 浏览 3 回答
167 浏览 3 回答
224 浏览 2 回答
223 浏览 3 回答
231 浏览 2 回答
228 浏览 5 回答
230 浏览 2 回答
207 浏览 4 回答
349 浏览 4 回答
218 浏览 4 回答
320 浏览 2 回答
153 浏览 3 回答
311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