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的风险性评估为基础,通过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的行动,防范“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最终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1、提高协调层次,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虽然要承担综合监管和协调的重要职责,但只是一个副部级机构,而卫生、农业、质检、工商、商务等具体监管部门则是正部级机构。在中国,副部级机构实际上很难协调众多的正部级机构。为此,必须提升综合监管部门的级次。
为此,有必要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从级次来看,该委员会负责人最好设定在总理级或政治局常委级,这是该委员会协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农业、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商、商务、交通、铁道、海关、科技等多个部门的基础。
2、给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更多的资源
应该扩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中食品监管部门的编制,增加食品安全监管的人力资源。在这方面,爱尔兰的经验可资借鉴。应当给综合监管部门配备足够的人力资源和超凡的领导者。在增加编制的同时,应当相应增加资金的投入,提升该部门的机构能力。与此同时,要增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其他监管部门的约束力。
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管作用,形成良好氛围
食品安全的实现有赖于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食品产业链的生产者、加工企业和流通业者通过自己的声誉来积极维护食品安全是食品安全体系有效运转的核心。目前,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呈现出从以政府部门监管为主向重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转移的总体发展趋势。
4、建立激励型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可以考虑对安全食品供给者在税收、金融、出口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可以考虑对安全食品供给者在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方面给予适度减免。
在金融支持方面,可以考虑要求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给予安全食品生产者和出口者提供政策性贷款;也可以考虑采取贴息的方式,鼓励商业性银行为其提供贷款。在安全食品出口时,政府可以考虑提供更为周到的运输、检测、通关等服务。
扩展资料
1、减少部门重叠监管
有必要通过加强协调提高一致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强化综合监管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作用。各部门在颁布法规以前,必须通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核。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该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讨论,在达成一致意见后颁布部门法规。
从实际情况来看,重复检测不仅加大了生产经营者的负担,而且造成资源浪费,生产经营者怨声载道。为此,有必要采取果断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2、强化地方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统一和协调
200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要求实行地方政府负责的管理方式。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出路是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这对整合地方资源、提高地方监管能力、构建安全信息网络、提高行动速度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