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教育思想浅析》
摘要: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要求人们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同时极为重视科技技术教育,强调其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巨大作用。墨子希望通过教育来实现政治社会目的,构建一个无等差的和谐社会。
关键字:墨子;兼爱;科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2
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期,这一时期社会面临巨大变革。特殊的时代背景为墨子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社会土壤。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为墨子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社会动荡,墨子"暖衣饱食,便宁无忧"[1]①的思想成为劳动人民阶层的共同呼声;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墨子教育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一、墨子的人性论和"兼士"的教育目标。
墨子的人性观,最为深入人心的观点就是"人性素丝说"。《所染》中写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人性就像是未经浸染的素丝,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墨子以"人性论"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以"贤士"、"兼士"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型。"兼士"的标准相当严格,要求"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2]②。"厚乎德行":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做到"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3]③同时,要具有为万民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强调"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辩乎言谈":要求在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能够积极地"上说下教",传播其思想主张,实现其政治抱负。"博乎道术":是在知识技能上的要求,文史知识、科学技术、军事谋略等等都是"兼人"所必须精通的。
二、墨子重"义"贵"利"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思想。
墨子思想体系中,"义"、"利"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墨子重"利",一方面所言之"利",内涵十分丰富,大到国家社会公利、小到个人私利;另一方面强调把"利"作为评价善恶的标准(使民得利为善,使民损利为恶)。允许人民合理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鼓励在利己的基础之上"利人"、"利天下",进而使得整个社会最后能过"交相利"。墨子贵"义",对于"义"的要求基本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最基本要做到"不亏人以自利";之后由己推人,爱己爱人,实现"兼相爱";必要时,勇于为天下公利而牺牲的奉献精神。
墨子贵"义"重"利"的价值取向,对于其道德教育内容有很深的影响。墨子的道德内容主要包括:
"兼爱"。墨子认为社会的最大弊端在于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不相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4]④"。"兼爱"必须有"利"作为动力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兼爱交利",才能化解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才能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才能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非攻"。墨子认为侵略战争是一种极度劳民伤财的行为,为此提出了"非攻"这个理想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将"非攻"列入道德教育内容,要求百姓能够认识到道德的罪恶本质,倡导一种爱好和平的社会风尚;希望"贤士"抱定信仰,将"非攻"主张运用到政治生活中,上合圣王之道、下顺百姓之利,不要发动对别国的侵略战争。
"节用"、"节葬"、"非乐"。"节用"就是强调勤俭节约的态度,物尽其能就好,不必苛求奢华。这一观点基本上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统治者应该做到"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5]⑤"节葬"就是反对儒家的"隆礼厚葬",要求简化丧葬形式。在《节葬》中就列举了厚葬的弊端:隆重的丧葬仪式耗费大量财力;长时间的居丧守孝不利于人口繁衍、经济发展;统治者坚持厚葬久丧,必然造成政治秩序混乱、社会动荡。"非乐"就是反对声乐娱乐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浪费财力、物力;而且会扰乱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
四、墨子的阶级关怀与科学教育思想。
墨子自称是"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其主张基本上都表现出对这一阶层的关怀。一方面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就是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劳动者自力更生,改善自己的生活现状。重视科学技术的思想体现在其教育上就是: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播、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形成。
墨子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在《墨子》一书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示。《经上、说经上》、《经下、说经下》中就用极为精炼的语言阐述了大量科学知识。例如:关于数学的相关概念----点、线、圆、直、方、柱,距离和相交、十进制等等进行论述;关于力学的相关知识----杠杆、滑轮等等进行分析;关于物理学的相关现象---时间和空间、质和量、运动和静止、光影、反射等等进行阐述。从中得出法则、规律,希望人们能遵循规律办事,期望为现实生活、劳作服务。《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等篇中记载的关于军事科技的内容极为完备。如:"转射机"、"掷车"、"连弩车"等防御器械的制造;"城墙"、"壕沟"、"�望台"等城防建筑的修建。墨子巧妙地将手工技艺于军事防御结合起来,使国家的防御能力达到了极致。
墨子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论证的学习方法。关于对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墨子》中就专门对认识论进行基本论述,提出人具有认识能力,通过接触外界事物产生的获得初步知识、通过思虑活动使认识升华,通过言辞语句将其表述出来。此外,还对推理、辩论等逻辑思维方式进行阐述等等。墨子重视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出实验论证方法,在先秦诸子中可谓独树一帜。鼓励学生亲自参加社会观察和实验研究,在实践中获得技能和知识。提出"三表法"作为评判是非、取舍的标准,以先圣之事为本、以百姓见闻为原、以符合民利为用。
总之,墨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其他先秦诸子思想相比,有很多原创性内容。其中包括: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性"素丝说";主张构建"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重视科学教育的思想。虽然墨子所创立的学说体系,在很多方面并不够完善,但是其在先秦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墨子思想的许多内容被后世儒学、法家等吸收和改造,对我国教育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52页
[2]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6页
[3]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7页
[4]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2页
[5]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27页
①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52页。
②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6页。
③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7页。
④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