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隶属关系:教育部电话: 83687693 83687702
学校所在地: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 传真: 83672617
邮政编码:110004 网址:http://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1928年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迫迁移到北平、西安、四川等地。1949年在东北大学工学院、理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沈阳工学院,1950年定名为东北工学院,隶属于冶金工业部,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复名为东北大学。为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的大学,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被列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学校。2001年,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决定重点共建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是以工为主,理工文经法艺体相结合的多学科性国家重点大学,设有15个学院、秦皇岛分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和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该校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大学,现有本科招生专业49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58个,工程硕士领域学位授予点11个。其中有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
一、含地质类专业院系和专业设置
东北大学地质类人才的培养起始于1923年建校时的矿冶系,1950年东北工学院也设有地质系,但是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等多种原因,经历了多次停招后又复招本科生的艰难历程,目前该校地质学科是辽宁省省级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点、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工程硕士领域学位授予点及勘查技术与工程学士学位授予点。相关学科专业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测绘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这些专业的本科生专业和研究生专业的设置和分布详见表1。
表1 东北大学地质类专业及其相关学科设置及其分布表
续表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地质工程系现有地质专业教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学历结构为博士5人(),硕士12人(),还有在职博士生7人;年龄结构为≤35岁的3人(),36~45岁的13人(),>56岁的3人(),教授中≤45岁的2人(),>56岁的1人(),副教授中35~45岁的为8人(),>56岁的1人()。
金成洙,1942年8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中国黄金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黄金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民族科学家协会理事长,《地质与资源》编委,地质工程系主任。长期在矿床成矿地球化学、成矿机理、成矿预测及资源勘查与生态地质地球化学评价领域有深入研究;在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质活化迁移与富集规律、成矿预测及找矿模式、开发矿产资源引发的环境地质地球化学与生态效应评价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和特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次,发表过120余篇学术论文,培养了26名博士生和40余名硕士生。
王恩德,1957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黄金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冶金地质学会理事,辽宁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黄金地质》编委,现任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是进入辽宁省“百千人才工程计划”的青年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探测技术与信息技术”、“矿物材料技术”和“资源环境微生物技术”等,在金属矿床氧化带微生物对硫化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及成矿元素的次生富集领域有深入研究,提出了有意义的见解,在弓长岭铁矿和山东招远金矿区深部资源探测研究方面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奖1次,出版《金属矿床氧化带微生物地球化学》等专著2部,发表过40多篇学术论文,培养了20多名博士生和15名硕士研究生。
巩恩普,195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冶金地质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工科地质专业教学指导分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辽宁省化石鉴定委员会委员,现任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进入辽宁省“百千人才工程计划”的青年科学家。在古生代生物礁、辽西中生代古生物及沉积学和地史学领域有深入研究。在中国南方石炭纪造礁生物群落演化及礁体生长动力学、辽西中生代鸟类起源与演化等领域提出了有意义的见解,获省部级科学进步奖2次,出版专著1部,发表30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培养了5名博士生和10多名硕士研究生。
在地质工程系教师中,3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人才工程计划”,3人被评选为辽宁省学术带头人,1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全国学会理事以上5人,2名青年教师被列为校级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所培养的骨干教师。
三、人才培养
东北大学面向21世纪,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设置新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加强实践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广、动手实践基本技能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东北大学地质工程系“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每年招本科生25~30名。本专业是1993年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调整后设置的交叉复合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有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工科技术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扎实,地质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宽,可从事适应土木、水电、交通、铁路及矿山、资源勘查等领域的科研、设计、管理、施工及勘查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为95%~100%。2003年毕业生供需比为1∶8以上。
地质工程系现有博士研究生43人,硕士研究生19人,工程硕士6人。“九五”以来毕业的博士生13人,硕士生25人。毕业生主要在高校,部分在科学院、研究所、设计院及政府机关工作。
目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为∶1。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东北大学地矿类专业较齐全,长期以来在教学和科研中,相互密切合作为冶金行业和其他部门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和工程人才。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依托于“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地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还受“矿业工程”一级博士点、“采矿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土木工程”省级重点学科的支撑,师资力量较强,办学环境优越。
由于历史原因,本学科曾围绕着冶金资源和贵金属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形成了“找矿型”的特色,自“九五”起经过大力改造老专业、淡化专业的宽口径的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强化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加强高新技术应用,逐步地把教学和科研的功能拓展转化为适应面宽广的“复合交叉型”,并在教学上实施了“1+2+1”的人才培养方案。
“1”是在第一年加强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等公共课的同时,适当地安排地球科学普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同时还使学生了解地球科学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撑和保证作用,将来所学专业知识在科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稳定专业思想和激发学习热情。
“2”是第二、三学年宽口径地安排工程基础课和地质基础课,为后续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打好宽厚的基础。
“1”是第四学年中学生的差异培养,根据学生自愿和实际情况,双向选择专业选修课和“新知识课群”,再根据就业性质和考研方向自愿选择毕业实习和论文,完成结业学习及就业前的技能训练。
该方案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毕业生普遍提高了综合素质,就业率达100%,考上地质、石油、环境、海洋、土木、地理信息、计算机技术等的研究生人数占40%以上,并得到社会认可和欢迎。新生第一志愿率达20%以上,录取分数在600分以上的达50%,毕业生供需比达1∶8以上。
五、学科建设
东北大学地质学科自1962年起招收研究生,于1981年首批被批准为“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1991年获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学科。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奋斗,本学科形成了以冶金资源和黄金资源勘查和综合评价勘查技术与工程为主要体系,并拓展到矿业环境地质、古生代古生物及古生态等领域的科研和培养多层次人才的特色。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贵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深边部找矿预测、应用地质地球化学、辽西古生代古生物群及古生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
今后将在继续深化发展现有成果的同时,逐步拓展到其他学科交叉领域,使学科的总体水平提高到国内先进水平。
六、实验室建设
在东北大学的科学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中,与地质工程系的教学和科研有联系的有分析科学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岩石失稳研究中心、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材料制备工程中心等,上述实验室中备有地球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测试、分析的仪器和设备。地质工程系自备有大型显微镜实验室、矿物包裹体实验室、成岩成矿实验室、微生物地质实验室、珠宝实验室、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研究室、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及课堂实践教学所需的矿物、岩石、矿床、古生物等实验室,共有价值5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
七、“九五”以来科学研究简况
地质工程系在“九五”以来,先后承担“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横向项目的科研课题2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200多万元,研究成果共获省部级科研进步奖11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具有一定影响和取得经济效益的成果有:①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生产矿山深边部成矿预测;②森林覆盖区植物地球化学找矿与利用遥感信息技术提取金矿蚀变信息的理论和方法;③开发金矿引发的环境生态地质地球化学评价理论和方法;④金属矿床氧化带微生物地球化学;⑤中国南方古生代生物礁生长动力学。
八、合作与交流
东北大学先后同美、日、英、德、法、俄、韩等20多个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的81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邀请了2000多名科学家和教授来校任教、讲学和合作科学研究。地质工程系现与美国马里兰大学、阿巴拉契大学的地质系、日本京都大学资源工学教室、韩国汉城大学资源工学教室、朝鲜金策工业综合大学地质系、台湾大学地质系建立了系际合作关系,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巴基斯坦等国和中国台湾的学者曾来系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先后接受美、俄、朝、刚果等国家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共5名。向国外派出访问学者、进行科技合作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1人,同朝鲜金策工业综合大学地质系合作研究了“鸭绿江两岸前寒武纪地质与矿产对比”,与韩国汉城大学资源工学教室合作研究“辽宁半岛与朝鲜半岛南部资源对比与开发环境”,与台湾大学地质系合作研究“辽西中生代生物群及古生态”,在“九五”期间该系参加筹备和成功地召开了“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东北亚国土环境管理”、“多种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东北亚农业生态发展”等国际学术会议。
九、出版机构及出版社
东北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至今出版图书500余种,其中40余种获得冶金部、辽宁省的优秀图书奖。
东北大学目前主办《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控制与决策》、《中国工程师》等多种学术期刊。《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EI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和教育部、冶金部和辽宁省的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撰稿:金成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