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宴客习俗比较 世界各国,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宴客的习俗。宴客,顾名思义,就是请客吃饭。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只要情况需要,都会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举行宴请活动。由此可见,宴客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重要内容。1、 宴客的社会功能宴客的重要性是由其社会功能所决定的。人们之所以要请客吃饭就是因为它具有联络感情、疏通人际关系的作用。当人们坐在一起,把酒痛饮,品尝者美味佳肴的时候,他们之间的距离缩小了,感情接近了,关系密切了,事情也就好办了。对于这一点,中国人的感受尤其深刻。钱钟书先生在《吃饭》一问中说:“吃饭有许多社交的功能,比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把饭给自己有饭的人吃,那就事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如此。”胡平在《美食家的自白》一文中也说:“不吃行吗?官场上诸多人际关系都在酒桌上获得了和谐的体现:再吝啬的人都会变得豪爽,在世故的人都会成为君子。热气和香气,忙碌的在人们脸上织出红润之色。人似乎年轻了几岁,这是心理效应;网又伸展了几络,这是可观效果。”近来更有人用打油诗的形式来讥笑某些不正当的宴请活动。所谓“筷子一提,可以可以;酒杯一端,好办好办”的话是俗了一点但也的确说到了点子赏上。当我们批评某些不正当的宴请活动时,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它的联络感情、疏通人际关系的功能是不应该被轻视的。这一点在世界各国的宴请活动中都得到了充分得体现。比如,美国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国家。经商自然不能没有商业关系。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一个商店的业务关系的稳定是否是他成败的关键。如果该部的主管不屈这里建立和稳定这种关系,他就会遇到极大的麻烦。无怪乎现在的各种商业部门都是有公关部,一些商学院还设有公关课程。正是由于这一点,美国或其他任何商业社会的宴请或款待活动是很多的。他们不必大吃大喝,但这类活动是不可少的。美国礼仪事典Emily Post is Ettiquette 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来介绍这类礼仪活动。书种子阿见到这类宴请活动的目的时是这样说的: 向提供服务这表示感谢; 对刚刚达成的一笔交易表示庆祝 赢得客户或新客户的信任; 探讨共同遇到的问题; 更好的结交某人;请人帮忙; 建议或讨论某些想法;引见他人;离开办公室去休息放松一下。中国人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活动越来越多,各类应酬是不可避免的,而应酬的主要形式仍然是饮食活动。用公款吃喝是不对的,但必要的应酬又不能少。所以,对这类活动一定要加以规范,使其有序适度的进行。为了联络感情,疏通人际关系,不但官方有宴请活动,如设宴款待来访的外宾或内宾;上冒火其他行业部门油烟庆活动,如前面提到的设宴款待商业客户,以维持良好的业务关系;名间的普通老百姓也油烟庆活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自己的知己、朋友或熟人,好久不见了,会找个时间聚在一起小酌一番,互叙旧事或别情。这种亲朋好友之间的宴请具有一种亲和作用,通过这种形式,已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有进一步加强了。老百姓之间互由提携、帮助、照顾之类的事情,为了表达协议,人们会举行宴请活动。家家户户都会有访客。对于远道而来的重要客人,中国人一般都要置酒宴客,为客人“接风洗尘”。客人要走了,或者亲朋好友远行,人们又要为他们“饯行”。其实这类宴客活动,其他国家也都是有的,只是大同小异罢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还有一些大的事情或活动,诸如婚丧嫁娶、孩子生日、婴儿满月、晋职或乔迁,宴请活动也是少不了的。为这类活动举行的宴请都带有明显的庆祝的意思。在这一点上,中国和英语国家也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婚宴、生日宴、乔迁宴等,东西方都有,也许在做法有较大的差异。至于为丧事举行的宴请活动,主要是指中国老百姓中的老年人,他们去世时,被认为是喜丧。汉语中所说的“红白喜事”就是这个意思。老年人去世,子孙后代为了表示孝敬,也常常在举行丧事时,宴请参加丧礼的宾客。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做法,在中国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这样做的人家很少举行丧宴的了。中年人或年轻人因病、伤、天灾人祸而突然去世这都没有宴请活动举行。 2、英语国家的宴请形势和规范虽然宴请就是请人吃饭,但也有不同的形式。这一点在英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大致说来,他们有一下八种宴请形式。 有席位的宴青(seated dinners) 自助餐(buffet dinners) 正式午餐(luncheons) 招待会(receptions) 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ies); 聚餐会(BYOB and BYOF=Bring your own bottles and bring your own food); 野餐 (picnics) 茶会 (tea parties)(朱梅萍,1995)。虽然以上把中宴请形式在中国都可以找得到,但我们国家更流行的是有席位的宴请、招待会和聚餐,也不是西方人那种自带饮料和食品,放在一起大家共享的方式,而更多的是单位的食堂在节假日做一些好吃的食物,廉价卖给大家,个人在买些酒水,同事们聚在一起,共同享受一番。人们在宴客时究竟采取那种形式一般取决于客人的身份、主人想要达到的目的以及他的方便程度。在官方的国际交往中,款待来访的国家元首要举行国宴,(state banquet);款待商业客户或各种业务关系的人,款待亲朋好友或同事,款待任何其他需要款待的人,有的则按宴请规范行事,有的则视具体情况而定,该正式的要正式,该随便一些的要随便,重要的是要达到宴客的目的。在美国的商业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是午餐形式。一些经理人员几乎天天有午餐约会。这种宴请一般安排在对主客来说都比较方便的一家餐馆里,预先订好比教安静的桌位。如果你要与客人谈商务,那就更需要安静一点的地方了。这种工作午餐一般继续一个小时左右。尽管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但最多也不要超过一个半和两个小时。如果人们在饭前有喝鸡尾酒的习惯,喝一杯比较恰当。当然,不想喝也没有关系。如果客人要再来一倍,你不必更折腰,但可以要些橘子汁或矿泉水之类的饮料来代替。如果你的客人还想继续喝,你可以客气的说:“也许我们该点菜了,时间不早了。”午餐会比较随便,即便你款待的客人比较多,也很少安排座次。在美国的商务活动中,另一种宴客方式是商务晚餐(business dinner)。他不如午餐那么经常和方便,但也不时被采用。当一些经理人员忙忙碌碌,无法安排午餐约会时,就会采用晚餐的形式。参加种宴请活动的经常是若干人,大家致力于共同的事业。宴请一定要事先通知应邀的客人。这件是一般由经理的秘书来做,她可以电话通知客人,也可以写一封短信。如果没有秘书,就只好自己动手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宴请一般不包括家属。还要在一家方便的餐馆预定比较安静的桌位,或者包一个单间。做东者一定要提前到达迎接客人,介绍彼此不认识的人,并为他们安排座次。把地位最高的客人或者宾主安排坐在主人的右边,次一等的坐在左边。其余的人则随便坐。如果没有级别的差异,主人可以说:“诸位,请随便坐吧。”客人到齐后,主人开始点酒。饭前喝酒一般限定为一两杯。有人再要第三杯,也不能阻止。但这时不要再为每位客人统统再要一杯。如果要了一瓶酒而又没让客人喝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如果主人要的葡萄酒,最好是一瓶红葡萄酒和一瓶白葡萄酒由客人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口味自由选择。酒后紧接着是吃饭。正式晚餐一般为六道:汤、鱼、主菜(肉类和蔬菜)、色拉、甜食(布丁、蛋糕、冰激凌等)和咖啡或茶。有时,人们也把鱼归入主菜之内。当然具体吃什么,一般要由客人自己来点。这类商务晚餐还常常和其他一些活动合在一起举行。比如,饭后邀请客人去跳舞、看歌剧、听音乐或者看足球比赛。在纽约,一些客户是戏迷,请他们去百老汇看高水平的戏曲演出当然是最惬意的事了。在南方的新奥尔良市,一些客户喜欢爵士乐,请他们到法国人居住区度过一个优美的夜晚也会令人十分开心。美国商界还有一种传统的宴客方式,那就是邀请自己的商业客户到离城镇不远的乡间俱乐部去打高尔夫球或网球,游泳或组织其他体育活动。通常有两种做法:主人邀请客人早晨到达乡间俱乐部,打高尔夫球或网球,共进午餐,然后打道回府,继续回办公室工作或者回家。另一种做法是,主人和客人上午工作,然后约好一起或分别开车到乡间俱乐部共进午餐,饭后再打高尔夫球或网球。以上讲的美国商界的一些宴请活动只限于和商业活动由关系的人员,家属被排除在外。但实际上有些商务宴也邀请家属参加。比如外埠的商业客户及其家属到主人居住的城镇来旅游观光;主人想和某一客户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主人举办的是正式的宴会或舞会,需要夫妻双方参加;主人和自己的商业关系人已经成为要好的朋友,想和自己及朋友的亲属一起分享这份友情;主人是公司老板,他想加深与雇员之间的互相了解。在以上种种情况下,宴客时邀请家属参加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一般有家属参加的商业宴请多安排在晚上,在外面的餐馆里进行,但有时也在家中宴客。家中宴请常使客人感到轻松自如,宾至而归。有时也邀请公司同仁到家里吃早饭或午饭的情况,这样做一般是为了方便个人之间的交往。中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活动越来越频繁。商务方面的应酬也是很多的。不过,多数情况下,中国人更习惯在晚餐馆里宴客。由于中国的烹调艺术享誉国内外,各类菜系的中式餐馆林立,一般人们都挑选那些有特色的餐馆让客人去美食一番,使内宾大快朵颐,使外宾领略一番中国饮食文化的风采。有的餐馆或饭店还设有卡拉OK,感兴趣者还可以一试歌喉。当然,饭后带客人去看戏、听音乐或打保龄球,或组织其他类似的娱乐活动的也有。不管是官方宴请,还是商务宴请,主管部门都有特定的规范可循,只要人们按照范例行事就可以达到预期目的,不致于失礼。一般不好掌握的是民间的家庭宴请。在家中宴客,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不管是中餐还是西餐,都涉及到宴客的目的。如果在那一个环节上考虑不周,就可能在成不快,甚至误解。不但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无补,而且还会进一步损坏它,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显然是十分必要的。在英语国家宴客,不管是在餐馆、俱乐部还是在家中进行,不管是人多还是人少,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才能使宴会成功。首先,邀请的客人一般要志趣相投,,气质相近。中国又句老话,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我想用在这里是恰当的。如果赴宴客人讲话不投机就很容易破坏餐桌上的欢乐气氛。其次,菜单要经过认真的准备,使菜式适合客人的口味。另外,餐桌要华美:餐巾要烫平,银制餐具要擦拭干净,玻璃器皿要闪闪发亮。饭菜要烧的好。如果有仆人,或者临时雇用了服务员,这些服务员要态度和蔼可亲,胜任本职工作。最后还要说到男女主人本身,他们要举止优雅大方,态度谦和热情;他们几热情欢迎自己的客人,又为客人的光临感到无比的欢快。在英语国家宴客,方式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就西餐而言,只要宴请时,客人环桌而坐,有专人为他们斟酒上菜,均被视为正式的宴请。当然,这种正式的宴请活动也有程度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主人和客人的着装方式、餐具的质地规格、菜式的类别和服务的级别。据说,本世纪初期,没有仆人服务的宴会不能被认为是正式的。带了今天,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只要在宴请时,女主人能烧一手好菜,餐具漂亮,酒器闪闪发光,餐桌安排的体,也是一种很正式的宴客规格。要请客,首先要决定邀请人的名单。随人应邀人最好是志趣相投,气质相近,但人的个性和兴趣总是有差异的。主人在安排座位时,不妨把志趣相投者安排在一起,而把观点相左的人分开。但是人们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某一个问题有小小的争论都是很有益处的,因为他们可以激发人们的兴趣,引发不同的话题。西方宴客的餐桌一般是长方形的。就餐时,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两头,而客人则坐在桌子的两侧。一般的规范是女宾坐在男主人的右边,她可以是一位年龄最大的女士,也可能是一个刚刚订婚的年轻女孩子,也可能是刚刚出版了一本小说的女作家,或者是男主宾的夫人。当然男主宾则坐在女主人的右边。如果客人中没有主宾,女主人可以把客人中年龄最大的女士或者把在主人家已住过几天的过夜客人安排坐在自己丈夫的右边。否则,她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办法,使男女客人(包括夫妻)分开坐下。主宾之外的女贵宾客则需坐在男主人的左边,其夫则需坐在女主人的左边。在私人宴会上,客人到达时,主人从不宣布某某客人到了。但在一个官方的宴会上,这样做是必要的。宣布到达客人的名字一般有参与服务的人员来做。在一个很正式的宴会上,客人到达时,现有仆人在门口迎接,并接过他们的外衣。女主人则站在客厅的门口,面带笑容,也客人握手,并致欢迎之意。当然,她要说些:“I am very glad to see you。”(见到你非常高兴),“I am so glad that you could come!”(你能来我非常高兴)之类的热情洋溢的话。男主人则周旋与其他已到的客人之间,一旦发现有新到的客人,则向其他人致歉,立刻走过来欢迎刚到的客人。大多数的宴会并不这般正式。男女主人多站在客厅的近处。当听到门铃响时,夫妇双方一起走上前去迎客。如果男主人正在为客人到鸡尾酒,他便为新到的客人端来他们喜欢的酒类,或者让服务人员照料他们要喝的东西。自然,女主人要把新到的客人介绍给其他不认识的人。如果餐前有鸡尾酒款待客人,正式宴会至少要比请帖上写明的时间晚一个小时进行。如果餐前不让客人喝什么饮料,也要晚20分钟开宴,因为晚到的客人需要一点时间休息一下。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 女主人也许会溜进厨房去查看一下饭食的准备情况,但她离开的时间要尽量的短。对于没有按时到达的客人来说,主人一般按规范可以等15分钟,也就是说,宴会可以晚一刻钟开始。在外边宴客,等待一个晚到的客人超过20分钟,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当晚到的客人终于赶到了餐厅时,它必须走向女主人,向她表示歉意。这时,女主人不必站起来。如果迟到的是一位女宾,女主人只需迅速的和客人握一下手,而其他所有男士不必起立致意。当然,主人不能责备客人,但应该说一些客气的话,比如:“I an so sorry that you had such a bad drive,but I was sure you would not want us to wait dinner。”(车这么难开,是在为你感到遗憾。我知道你不会要我们等你的。)晚到的客人也要和其他客人一起吃正在上的一道菜。如果那正好是甜食,女主人会告诉侍者从厨房为客人端一大盘主菜来。一般说来,女主人都要事先告诉侍者什么时候宣布开宴。在非常正式的宴会上,当时这看到水杯已经到满了水,蜡烛已经点上,他便走进客厅,对女主人轻声说:“Dinner is serced。”(可以开始了。)或者这时,女主人正好向餐厅中服务的侍者看去,她便点头想她示意,女主人便宣布:“Dinner is ready。Shall we go in?”(饭已经准备好了,我们进去吧。)当客人还在喝鸡尾酒不能立刻离开时,女主人会示意侍者什么时候开始,侍者再告诉厨师。有时候,一些宾客很喜欢喝鸡尾酒的这段时光,不愿意进去就餐。在一个大型宴会上,客人围成肋几堆在相互交谈时,即便宣布了开宴的话,客人仍然不动。这时,女主人会动员客人进入餐厅就座。男主人带领女主宾进入餐厅,让她坐在自己的右边。如果是非正式的宴请活动,女主人总是最后进入餐厅的。但当美国总统或州长是宴会的主宾时,那自当别论。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女主人要带领男主宾入座,男主人则带领总统或州长的夫人入座。然后才是别的客人入座。客人进入餐厅后可根据写有自己名字的座次卡片入座。如果没有这类指示卡,客人要等待女主人的安排。女宾一找到自己的座位便立刻坐下,但女主人要一直站到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子为止。当然,就座前男士要为自己右边的女士扶着椅子。男宾要在女主人坐好后再坐下。男主宾要陪女主人进入餐厅,但他要照顾自己右边的女客坐好;而女主人左边的男宾则要照顾女主人坐好。当一个正式的宴会进行时,上菜的次序时很讲究的。惯常的做法是,每到菜都由女主宾开始,然后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向客人上菜,男主人要等到最后。如果宴请时只有女主人,上菜应由代男主人右边的女士开始。需要注意的是,决不能先给女主人上菜;如果这样做将是非常失礼的。一般讲,西餐席上的水杯最好在客人入座前就应倒满。如果没有这样做,侍者待客人坐好后再为每个水杯倒上水也可以。接着,侍者为每位客人斟酒,仍然按着上面说的上菜的次序进行。一般他要客气的说:“Wine,sir(or Madam)?”(先生或夫人,要酒吗?)侍者要在客人的右边斟酒,不能把杯子拿起来。汤一上桌,装在盘子或篮子里的面包便传到每一个人的面前。这种宴会上用的面包有几种不同的式样,如羊角卷儿、薄面包、黑麦或全麦做的脆饼。如果面包不够吃,还可以再上。侍者上菜时,应以左手平托盘底。如果是热菜,盘下都垫有一块餐巾,以免烫手。如果是一个大的椭圆形盘子,则需双手端着上桌。每一道菜都有与之相配的餐具。另外,餐桌还有大的汤匙和叉子供客人取菜时用。最后,当女主人看到最后一道甜食已经用完,她便慢慢站起来,客人也随之离座,并回到客厅去。过去,餐毕,男士和女士总是分开到各自不同的房间去喝咖啡或吸烟。今天,一些大家庭举行正式的宴会仍然这样做。但更为流行的做法是,男主人会建议男宾继续坐在桌旁不动,喝一杯清咖啡(demitasse)、白兰地,或抽一只雪茄。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照顾女士,因她们中许多人厌恶雪茄的味道。在这同时,女主人则带着女宾回到客厅,请她们喝咖啡、甜露酒或抽香烟。她也会常常建议女宾到她的房间去梳洗整装,一般两三个人会这样做,多数人会继续留在客厅里用饮料或聊天。一刻钟或20分钟以后,男宾回到客厅与女宾汇合,主人再次献上甜露酒或威士忌供宾客享用。当然,客人告辞回家要由它们自己提出来。旧时的做法是,第一个告辞离开的应该是主宾。其他客人,不管多晚,要在那里不动声色的等着男女主宾的动作。情况常常是,女主宾坐在那里,嘴里嘟嚷:“天呀,这些人不回家了!”忽然,她明白了,她应该首先告辞才是。但是到了今天,规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要天晚了,任何一对夫妇都可以先提出告辞之意。现在通常的做法是,告辞者从座位上站起来,和与之交谈的客人告别,再与主宾告别,然后再找到女主人。他们与男女主人在聊一会儿,向他们表示感谢,接着辞别离去。上面主要介绍了英语国家,主要是美国正式家庭宴请的一般做法。这里还应该提及的是西餐的主要菜式喝酒类。西餐最多不超过六个菜,上面已经说到。需要注意的是,色拉应该在主菜之后和甜点之前上桌。这和在餐馆宴客的做法不一样。在餐馆里一般作为第一道菜上桌。除非在一个非正式的宴会上,客人乐意色拉先上,还是按照上面说的顺序上菜较好。一个宴会上的菜要尽量做到搭配平衡。比如,一道油腻的菜最好配一道清淡的菜。如果第二道菜上的是奶油扇贝,主菜也许上烧雏鸽或烤小羊肉更合适。还要注意菜式颜色和口味的搭配。单一的一个色调或一种口味都是不可取的。英语国家宴客时,就是很讲究的。他们的酒不仅种类多,而且什么时候和什么酒,怎样喝都有一定的规矩。一般讲,饭前要喝鸡尾酒。主人待客时提供两三个品种的鸡尾酒是适当的。鸡尾酒是调制的,比如,人们餐前常喝的the Old-fashioned是由威士忌加冰、苏打水、苦味酒调制而成的。宴会进行中,客人要用葡萄酒佐餐。一般开始喝雪利酒,但上的第一到汤菜应含有雪利酒,也就是说,喝雪利酒不能配奶油鸡汤或奶油浓汤。如果上黑豆汤或绿甲鱼汤是可以的。雪利酒应先置入一个细颈玻璃瓶内,在倒入V形小酒杯内。当然,这种酒也可以作为鸡尾酒在餐前喝,也可以作为佐餐酒在午餐或餐时饮用。宾客在吃鱼或主菜时应喝干白葡萄酒。干白在饮用前应放在冰箱内至少待几个小时,甚至数天都可以,因为人们喜欢有一种凉爽的口感。宴会上吃红色肉菜,如牛排或猪排之类、鸭肉或野味时,客人应喝红葡萄酒。当然,在一些并不很正式的宴会上,客人可以从头到尾都喝葡萄酒。所有的红葡萄酒饮用时要保持在室内的温度以上,但勃艮第酒(产于法国勃艮第地区的一种红葡萄酒或产与其他地区的类似的酒),应高一二度较好。香槟就是一种特殊宴会的饮用酒,一般是上肉菜时喝香槟酒。如果它是餐桌上唯一的酒种,上第一道菜时就要为客人斟上这种酒。如果香槟酒不是上乘的种类,应该置于冰箱内一天,饮用潜在用葡萄酒冷却器降温。高级香槟酒一般用冰冷却降温。盛香槟酒的杯子应该是宽边,玻璃细薄,高脚式的。葡萄酒杯使用时,应手持颈部,这样做既可以使用酒者欣赏酒的洒色,又可以保持酒的适当温度不变。如果宴客时没有侍者斟酒,主人可以将酒瓶打开,放在客人面前,由他们自斟自用。客人多时,可放两瓶酒,餐桌两端应各放一瓶。旧时,应邀参加宴请,客人拒绝主人准备的某种菜式是不礼貌的。他应该每种菜都要吃,即使不喜欢也要尝一尝。但实际上有些人对某种食品过敏。所以,今天在西餐宴席上,如果他不想吃某种食品,比如螃蟹,他可以不吃,但需要向主人解释,免得主人误认为他拒吃的原因是菜的质量不好。因此,在今天的西方宴会上,如果忌吃某种食品,客人完全可以说:“No,thank you.”(我不要,谢谢。)这样做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规范,主人并不认为这是失礼的举动。英美等西方国家越来越崇尚那种自由自在、不受礼仪褥节舒服的聚会形式。所以现在流行一种自助餐或半自助餐式的宴请形式。自助餐,英文叫buffet dinner.主人宴客时,将准备好的食品和各种饮料放在餐桌上,由客人自己随便选用。客人将自己喜欢吃的食品放在一个盘里,拿着自己的饮料,找一个地方坐下或站着,一边吃喝,一边与其他人交谈。自助餐之所以流行有几个明显原因,首先是,客人可以自由走动交谈,比较随便。其次,款待的客人也多。由于客人自己动手取食,也不必有其他人服务。自助餐又分纯自助餐或半自助餐。前者是客人自己夹好菜后随意在宴客场所找个地方坐下享用,并与其他客人边吃边谈。而办自助餐是,客人夹好菜后在事先摆好的一张或几张餐桌旁坐下用餐。半自助餐要比纯自助餐更拘谨一些,但用餐时并不将究座次,已经给了客人较大的活动自由。午餐宴客也是英语国家常用的一种社交形式。午餐会(luncheons or lunch parties)有两种,一种是工作午餐(business luncheons),这在前面已经讲到;还有一种叫做社交午餐(social luncheons).人们在口头上很少用luncheon一词,多习惯于用lunch。但栽书写和第三人称的请柬中,大家又正式的用luncheon一词。通常,社交午餐会是一种女士聚会的形式,又女主人发起,邀请女士参加。如果午餐会在周末举行,男士会受到邀请,否则,则是纯粹的女人活动。参加者多为母亲、家庭主妇、妇女俱乐部的成员或者半天工作的妇女等。小型午餐会有时在女主人家中举行。大型的多在俱乐部、饭店或餐馆里举行。如果午餐会有男士参加,才是特别是清淡的,如果午餐会上只有妇女参加,那饭菜的量要少的多,但需要做的精美诱人。餐前的鸡尾酒又雪利酒、含有番茄汁的混合酒或者代基里酒。当然,还应备有番茄之或清单果汁饮料,供那些不饮酒的女士享用。午餐会也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客人的座次也都事先安排好了。如果人多,宾客可以分桌而坐。大型正式的午餐会一般有侍者服务,上餐程序和正式宴会差不多。小型的则另当别论。不少人把午餐会办成自助餐式的,由客人自己动手取菜和饮料。这不但可以省掉服务人员,而且女主人也轻松多了。一般的午餐会,有两三道菜即可。如果是一个家庭午餐会,菜式从没有多于4道的。下面5种菜式是人们举办这类宴客活动常用的式样,从中我们看到饭菜是简单多了。A) 水果或汤碗B) 蛋或贝类海鲜C) 禽肉、牛羊肉(非烤制)或鱼D) 色拉E) 甜食当然,午餐会要有面包黄油。热面包是午餐会的一大特点。佐餐酒类主要是葡萄酒,种即可,而且要度数低的,比如干白葡萄酒或红葡萄酒。在夏天举行的午餐会上,白葡萄酒最好冷却降温后在饮用。同时冰茶和冰咖啡也是人们佐餐喜欢的饮料。但在冬天,热茶和热咖啡则比较受宾客的欢迎。上面多次提到,宴客时,餐前客人有喝鸡尾酒的习惯。所谓鸡尾酒,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掺入鲜果汁或果露,以及香料、苦味剂等调制而成。调制鸡尾酒是一种特殊的技艺,一种鸡尾酒需要哪些酒类和佐料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调制方法。大的宾馆、餐馆里都有专职的调酒师。不过常喝鸡尾酒的人自己也会调制。据说美国已故总统罗斯福就很善此道。鸡尾酒的种类很多,目前已有两千多种。鸡尾酒已经成为上流社会招待客人时使用的普通饮料了。主要以鸡尾酒招待客人的酒会称为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ies),现在有时泛指各种酒会(drinks parties).这种宴客方
历史悠久的英国构建起了有别于中国的英国茶文化,不仅改变了其本土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其国民的精神生活。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中国哲学源于农耕文明。农时农耕尤不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因而中国人视大自然为母亲,对其有一种天然的崇敬、依赖之情,更极为推崇汉代的儒学人家蕈仲舒提倡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茶生于山川河流之中,中国人在发现利用的基础上,自然结合自身的审美情趣赋予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中国茶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郁的山林气息。绿茶在众多茶叶品种中最受人喜爱,原因就在于未发酵的绿茶一经冲泡,其形状、颜色、气味无不给人自然的气息,或看、或闻、或品,都令人仿佛置身于葱绿的自然一般心旷神恰。紫砂茶具也在种类繁多的茶具中获得最多宠爱,是因为紫砂这一陶土精灵给人以质朴的泥土芬芳和无限的天地灵气。中国历代的文人士大夫大都偏爱饮茶,雅兴来时,常邀三五好友,于松风竹林间煮茗论道。数千年的文化薰陶,赋予了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等神韵。一方斗室,一豆青灯,一杯香茗,常常使人气定神闲、物我两忘,得以感受“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境界。 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西方文明主张“天人两分”,视自身为探索者和研究者,试图通过掌握自然的奥秘来主宰自然。具体而言,英国人喜好发酵过的红茶,还经常加入其他调料,制成奶茶方才饮用。在茶具的选择上,英国人也没有一直沿用中国瓷器,而是创造性地将动物的骨灰加入到瓷土中进行烧制,制造出了饮茶用的骨瓷。英国茶文化还集中体现了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比如,邀请别人来喝下午茶时,女主人们势必要拿出家中最好的茶,费尽心思做出美味的茶点,还要换上最得体的服饰,从而向客人展示自己以及家中最完美的一面,获得自我精神的满足。此外,英国茶文化追求实用性。相较于中国茶文化随时随地皆可饮茶的传统,英国人将茶与一日三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会在固定的饮茶时间才悠闲地喝杯茶,如传统茶、下午茶以及晚餐茶,体现了其严谨考究的文化特色。英国人还根据自身的饮食习惯制作了很多既能满足口欲又能填饱肚子的茶点。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但其主导的思想还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礼”,主张通过饮茶反躬自省,在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思想、增进情谊。同时,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以简为德,心静如水,返璞归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中国茶文化的谦和相比,英国茶文化就多了几许霸气。英国曾一度国力强盛,称霸海上,被誉为“日不落帝国”,因而英国人普遍有一种自傲排外的岛国心态。加之,英国文化中存在一股强大的向上的价值取向。因而,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英国人总竭力展示自己的最佳状态,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敷衍。喝下午茶自然也不例外――环境一定要优雅舒适,衣着一定到典雅得体,茶点一定要高档精致,待客一定要体贴周到。一顿真正的下午茶仿佛变成了一场时尚的社交盛宴,主人不敢有丝毫马虎,客人也是小心翼翼,一定要穿着时下最流行的服饰赴会,否则稍有差池,便会招来嘲讽。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冲击着人们悠闲的传统饮茶方式,人们很少有时间能够静心品味茶的内涵或者精心准备下午茶的服饰。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中英茶文化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中国茶文化不再过分追求玄思静想,英国茶文化也简化了其过去花哨的形式和繁复的礼仪。中英茶文化逐渐出现交汇点,成为增进不同文化交流的助力。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如今日渐低迷,而作为后起之秀的英国茶文化却正风靡全球,如何保护和传承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思。 浅析中英茶文化的内涵 中西茶文化既有共通之处,也有迥异之处。从茶名的起源到茶的多维意义分析,再到茶的多重词义分析,可以充分感知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中国茶文化始于神农,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延续至今。茶已经从最初单纯的饮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范畴。中国茶文化与儒家、道家和佛家相融合,形成了以哲学为基础的文化理念。中国人喜欢饮茶,清茶一杯,舒缓压力,释放情感。中国人饮茶更强调茶性,即从饮茶中体味茶之深刻意境和思想内涵,以获得精神的升华与审美的体验。西方人喜欢喝红茶,饮茶习惯也十分讲究,分为上午茶、下午茶等,饮茶时配以茶点,不仅可以休闲娱乐,而且也形成了一定的礼仪规范。西方人更追求茶的实用价值,注重茶的物质特性,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精神意义,更追求一种茶文化的意境与韵味,这也是东方文化所特有的形态。西方的茶文化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礼仪与用途,更强调一种具体的实质特性,这也是西方文化所特有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特点的体现。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文摘要: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然而中西方文化价值、自我观以及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
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语交际中的会话合作原则(coopemtivenciple)。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其内容体现为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英国语言学家IJeech于l983年在Gce的“合作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具体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1.actMa)【im)、慷慨准则(GeneIosh蜘m)、赞扬准则(AppmhtionMa)【im)、谦虚准则(哆Ma】【ill1)、一致准则(A脒IntMa】【irI1)和同情准则(lhyMaD【ilTI)。尽管IJ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种文化,但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对各个准则的选取侧重会有所不同。顾日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于l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若将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日国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礼貌准则相比较,我们便会发现二者的共性即是各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都努力变得更加礼貌起来,都渴求自己能够被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其相对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礼貌原则的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
1.贬己尊人准则与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相当于汉语中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以贬己来抬别人,指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然而汉英礼貌原则由于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对于同样的礼貌现象会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反应。在汉语言文化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核心。在谈到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事的时候要“贬”要“谦”,而谈到听者或者和听者有关的事的时候就要“抬”要“尊”。“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汉语中经常听到“一点薄礼,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饭请海涵”、“鄙人拙见”、“不敢当”等类似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来表示礼貌。西方社会的人们馈赠礼物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得到对方喜欢、欣赏的希望,如“IthinkitUbeuset0y0u.”或“Ih0peyou’ulikeit.”出于礼貌,接受者会当场打开礼物表达自己的喜爱之心和感激之情。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存在很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说“anky0u”,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符合礼貌准则。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以示自谦。如“哪里,哪里”、“不敢当”、“我做的还不够好”等。而这种答辞在英美文化中却被看作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认为对方不讲礼貌。因此如果按汉语思维习惯与西方人交流,则必定会造成交际失败。
2.称呼上的差异
中国人“上下有异,长幼有序”的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业职务、年龄、性别、谈话场合以及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如“王主任”、“刘老师”、“张经理”、“李医生等。并且人们非常重视用自称和他称来体现礼貌。如他称:贵姓、高见、大作等;自称:鄙人、卑职、拙见等。而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是称谓词Mr./Mrs./Miss./.+姓,如BiUG砒es,姓为Gates,名为BiU应称其为Mr.Gates。汉语文化中所讲究的“长幼尊卑贵贱”之分在家庭内部也有充分体现。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若直呼姓名则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在崇尚平等的西方文化中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更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辈的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这体现了朋友式的亲密关系。另外,汉语的称呼中经常出现“老”字,因为“老”是经验和知识的象征。“老司树’、“老爷爷”、“赵老”等称呼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这在西方是无礼的,人们无法容忍。西方人害怕“老”,因为这意味着“孤独、痛苦、成为负担”。他们不愿意用“老”这个词,尤其是女性,最不愿意被问到的就是“H0woldarey0u?”
三、中西礼貌差异的渊源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由于文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价值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中国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维系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利用语言来表现个体的存在和价值。
2.自我观差异
西方社会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他们认为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适合的,甚至被认为是粗鲁的。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汉文化人非常重视以及参与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因此,不断给宴请的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叮嘱生病的朋友添加衣物、按时吃药以表示关心等等在汉语言文化中是礼貌的表现,但在英语文化中却被看作是侵犯个人自主的行为。
3.语言间接程度差异
在交际中人们并非总是在句法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者的意图,而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义即“言外之意”(i呷licatlⅡ℃)。语言使用中的这种“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象(indirecⅡess),它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种语言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礼貌程度与话语的间接程度成正比,话语越间接,语气就越委婉,给听话人留的余地就越大。正如【eech所说,我们可以保持同一命题的内容,而只须增加这个命题言语行为的间接性,便可以使该命题越来越礼貌。但是我们不能一概以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来确定话语的礼貌程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的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通常会直接、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交际双方不论在批评、邀请、馈赠或拒绝时,一般都直截了当。他们的语言直接、直率、肯定。汉语言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人们往往使用间接的、隐含的语言来沟通。只有明确说话时的情景并借助肢体语言、空间语言以及上下文联系后,接受者才能弄清对方所要传达的信息、观点或意见。当中国人想说“不”而不表示“不”时,或受到赞誉却不直接接受时,西方人迷惑不解。正是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四、结语
礼貌是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回避的现实。礼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礼貌原则及策略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重视并尊重这些差异,正确使用礼貌原则,掌握礼貌用语,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 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差别, 其中人文历史论文,语用方面的差别就很大。语用差别的制约因素也很多, 但何自然曾经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 文化的差异, 可以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 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准绳, “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礼貌的理解有所不同, 所遵循的礼貌准则也不一样。从语用角度讲,礼貌现象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 礼貌研究是语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 这里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 是由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障碍常常会造成误解或冲突, 主要原因是交际双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例如, 我们汉语中的谦词, 是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当发言结束时,人们常说:“不妥之处, 请大家指正 ”,“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抛砖引玉 ”等等。而讲英语的本族人在同样的场合不说这样的话, 也许他们会说一声 “I hope you all enjoy my talk”, 但最常用的结束语还是 “Thank you”。再如人文历史论文,在英国文化中, 男性在公众面前赞誉女性的美貌和服饰被认为是一种礼貌, 被恭维者会欣然接受,但在中国这种恭维被认为是轻佻无理。类似以上的中西文化差异会给讲中英不同语言的人传达错误的信息人文历史论文,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故要做到交际双方的正确、合理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英礼貌原则对比
Leech根据英语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1. 策略准则, 又称得体准则 (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 又称宽宏准则 (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 又称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 在 Leech 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 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 于1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 称呼准则: 指人们出自礼貌, 在互相称呼时仍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改变; 而出自礼貌, 人们不同的语言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环境又会影响称呼语的改变。
3. 文雅准则: 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先用雅语、禁用秽语; 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4. 求同准则: 这与“脸”、“面子”有关, 所谓求同, 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四、礼貌原则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 称呼语之不同
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 汉语的称呼系统远比英语国家复杂得多。在中国, 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名字, 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中国人不仅喜欢用表示血缘关系的名字去称呼家人和亲属, 还喜欢用这种称谓来称呼非家人和亲属朋友。比如, 称与自己祖辈年龄相仿的男性为爷爷、女性为奶奶; 称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叔叔或伯伯、女性为阿姨。这在英语国家是非常少见的。中国人的称呼语体现出尊老的传统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 “老某”, 像 “老王”、“老李”等,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称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 “某老”或 “某老先生”, 像称周树人为周老先生等。这里的 “老”, 没有丝毫贬义, 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将此称呼用在英语国家则极不得体, 有冒犯之意。由此看来, 汉语称呼语可以用 “上下长幼尊卑”来概括。在英语国家, 由于其社会格局、文化取向、人际关系与中国截然不同, 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相差甚远, 具体表现在称呼时到底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 + 姓”的方式。一般来说, 英国人同自己的上司说话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言, 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称呼, 不论对方年龄多大, 地位多高, 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 这充分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2. 贬己尊人与平等交往
“贬己尊人”是顾曰国效法Leech所提出的汉语言文化的一条礼貌准则。中国人喜欢贬低自己而抬高对方的身份。这从表面看和Leech的赞誉准则相似, 但在中国文化中, 这条准则对人们的影响却更加深远。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别人的夸奖, 我们中国人总会谦虚的说“哪里, 哪里, 您过奖了”。精心为别人挑选好了礼品, 在赠送时还不忘说“没来得急挑选,随便买了一份。”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追求交往中的平等, 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优点外露, 而不喜欢过分的谦虚, 对别人的夸奖也欣然接受, 并视这种赞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眼中, 中国式的自谦将被认为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此我们进行涉外交往时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西方人面前要大方地接受他们的赞赏, 善于充分的表现自己, 并学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秀的一面, 而不要随意的贬低自己和过分自谦。
3. 热情关心与个人隐私
汉英民族对隐私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维护自己的隐私, 也不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在中国文化中, 关心他人, 对别人热情一直被视为是对对方重视和显示诚心的一种表现。例如, 我们在宴请客人时, 要不断给客人加菜以显示热情;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热情询问对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 朋友见了面更是问长问短, 把家里和工作的事情都询问、关心一遍; 在西方, 人们的隐私意识较强。英语民族对 privacy 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广, 诸如家庭、财产、婚姻、朋友、经历、收入、年龄、住址、身体状况、独处或单独生活等等。当在英语民族面前谈到有关隐私问题时, 会被人认为你让他人丢面子, 你不懂礼貌。
总之, 礼貌原则是每个群体或社会所广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 但必须承认, 不同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若对这一点认识不足,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很容易因此而产生误会。总之, 人们只有充分认识了礼貌原则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异, 才能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 以达到更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 1983.
[2]高一虹.语言文化的差异与超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润清.关于Leech 的礼貌原则[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刘翔.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1.
[7]邹永丽.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 2006, 5.
98 浏览 3 回答
117 浏览 5 回答
129 浏览 5 回答
270 浏览 3 回答
193 浏览 4 回答
298 浏览 4 回答
112 浏览 4 回答
103 浏览 4 回答
95 浏览 3 回答
121 浏览 3 回答
146 浏览 3 回答
84 浏览 5 回答
299 浏览 1 回答
107 浏览 3 回答
330 浏览 7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