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T”计划的提出, 既是外部教育环境的客观需要, 也是学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深化的内在要求。从教育的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竞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国际间的竞争,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竞争。如果今天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就不会有明天的高新科技,更不会有后天的经济腾飞。从学校的内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深化上看:中国的大学教学过程注重循序渐进,长处是教学严谨,学生的知识扎实雄厚。但我们的长处也隐含着我们的弱点,就总体而言,学生的创造性不足,需要发扬鼓励创新的教育思想,鼓励发明创造,重视首创精神。因此,清华大学在进一步考查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相类似的UROP计划后,决定借鉴其一些成功经验,在清华大学已有的机械、电子、计算机、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于1996年实施“SRT”计划。 提供大学生以指导性的研究机会。创造性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对兴趣的培养。基本任务是培养研究习惯。创造性往往是在独立工作中激发出来的。“SRT”计划能使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以我为主,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研究工作,使学生早日进入专业领域,受到科研工作的训练。这种带有独立性的工作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大有益处。统筹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SRT”计划的项目涉及理、工、人文社科、经管等各学科,可以跨学科跨系,其具体执行就需要系与系之间的相互配合协作以及教务处的协调,需要各系的实验室、机房等硬件资源自觉主动地提高共享范围,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同时提高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奖励基金的使用效益,让更多的资金用于创造和改善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进一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SRT”计划,促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有机地融合起来, 师生之间形成亲密的“师徒”及“伙伴”关系。这种融合及亲密关系的形成,对于学生及早进入学科前沿,对于师生间的交流、探讨和教学相长,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对于教师的因材施教等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