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一、时间不同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新唐书》成书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
二、作者不同
《旧唐书》是五代十国后晋刘昫、张昭远等撰写。
《新唐书》是北宋宋祁欧阳修等人撰写,宋仁宗嘉佑五年全书完成,由曾公亮进呈。
三、卷数不同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记载了唐代自高祖武德元年(618)至哀帝天佑四年(907)共290 年的历史。
《新唐书》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
四、内容不同
《新唐书》增写兵志、选举志和仪卫志,在正史中是第一次,为《宋史》以后诸史所沿袭。兵志简略记载唐代军事制度及其变化。选举志主要记载唐代官吏的来源、学校科举和官吏铨选、考核等方面的内容。
《旧唐书》编撰比较粗疏 ,但因此保存了大量原始的历史资料。由于长期没有印本,书中存在不少残缺和相互歧异之处。
五、意义不同
《旧唐书》在如实保存史料方面,有着它巨大的功劳。而且在文笔上也很有特色。唐朝和邻国日本、朝鲜、印度的关系史方面,《旧唐书》记载也较为详细。其分量比起别的同类正史来要多得多,史实也较可靠。它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重视。
《新唐书》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新唐书》在我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侧重点的不同:
《旧唐书》里,保存了唐朝的第一手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
《新唐书》新增了《旧唐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食货志》增加为5卷,《天文志》和《历志》在篇幅上超过《旧唐书》3倍以上,《艺文志》比《旧唐书·经籍志》增加了很多。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保存了我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许多宝贵史料。
扩展资料:
《旧唐书》记载了唐代自高祖武德元年(618)至哀帝天佑四年(907)共290 年的历史.编撰比较粗疏 ,但因此保存了大量原始的历史资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纪时,充分采用了《旧唐书》。
在北宋编撰的《新唐书》问世以后,《唐书》始有新旧之分。《新唐书》通行,该书受到冷遇。南宋初年刻印之后久无印本.明嘉靖十七年(1538),余姚闻人铨等重刻《旧唐《旧唐书》书影书》,但传播不广。
清乾隆时《旧唐书》始复刻重印于世。由于长期没有印本,书中存在不少残缺和相互歧异之处。清人罗士琳等撰《旧唐书校勘记》66卷,可供参看 。百衲本《旧唐书》是用南宋绍兴刊本残存的 67 卷,配以闻人铨本影印的,也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新唐书》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都被采辑编入。《新唐书》增写兵志、选举志和仪卫志,在正史中是第一次,为《宋史》以后诸史所沿袭。兵志简略记载唐代军事制度及其变化。选举志主要记载唐代官吏的来源、学校科举和官吏铨选、考核等方面的内容。
《新唐书》恢复了《史记》、《汉书》设表的传统 ,立宰相、方镇 、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4表 .其中《宰相世系表》尤有特色,颇便于稽查人物。自宋代以来,不断有人指出,它采用各家谱牒,多有谬误与遗漏。
《新唐书》最早刻于北宋仁宗时,现存8卷;另有北宋十六行本,现存124卷;南宋刊十行本 ,现存2卷 .涵芬楼百衲本《新唐书》即据上述诸书影印.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刊本流行较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旧唐书
百度百科-新唐书
金国遣二使来议和,许归河南地。使者踞甚,议受书之礼不决,外议汹汹。如渊建议取其书纳禁中。于是同谏长请对,又呼台吏问:"朝廷有大议论,许台谏见宰执商议乎?"吏曰:"有。"遂赴都堂与宰执议取书事,宰执皆以为然。帝亲笔召如渊、李谊入对。明日,诏宰执就馆见金使,受其书纳入,人情始安。 九年,奏召还曾开、范同,而罢施庭臣、莫将,以谓:"开、同之出,虽曰语言之过,而其心实出于爱君;庭臣、将之迁,虽曰议论之合,而其迹终近于希进。今国论既定,好恶黜陟,所宜深谨。"又论张邦昌时伪臣因赦复职非是。帝曰:"卿言是也,朕亦欲置此数匹夫不问。"对曰:"将恐无以示训。"其后卒不行。 忽一日,如渊言:"和议之际,臣粗自效,如臣到都堂,若不遏朝廷再遣使之议,则和议必至于坏,而宣对之日,稍有将顺,则遂至于屈。臣于二者,粗有报国之忠。臣亲老,愿求归。"帝不许。如渊疑帝有疏之之意,又奏曰:"臣向荐君臣腹心之论,陛下大以为然。其后秦桧在和议可否未决之间欲求去,陛下颇罪之,臣再三为桧辨析。今陛下与桧君臣如初,而臣反若有谗诉于其间者。"帝曰:"朕素不喜谗,卿其勿疑。"如渊尝与施庭臣忿争,庭臣谓如渊有指斥语,帝谓秦桧曰:"以朕观之,庭臣之罪小,如渊之罪大。"桧请斥庭臣而徙如渊,待其求去然后补外。帝不可,于是与庭臣皆罢。 初,如渊与莫将及庭臣皆力主和议,如渊缘此擢中司,而将及庭臣缘此皆峻用。张焘、晏敦复上疏专以三人为言。如渊入言路,即劾二人,至是与庭臣俱罢。其后桧拟如渊知遂宁府,帝曰:"此人用心不端。"遂已。两奉祠,卒,年六十二。 如渊始以张浚荐召,而终乃翼秦桧挤赵鼎,仇吕本中,逐刘大中、王庶,心迹固可见矣。子佃、僎、似。 薛弼,字直老,温州永嘉人。登政和二年进士第,调怀州刑曹、杭州教授。初颁《五礼》《新书》,定著释奠先圣误用下丁,弼据礼是正,州以闻,诏从其议。监左藏东库。内侍王道使奴从旁礼绢美恶,多取之,弼白版曹穷治,人严惮之。 靖康初,金兵攻汴京,李纲定议坚守,众不悦。弼意与纲同,围解,迁光禄寺丞。尝言:"姚平仲不可恃。"未几而败。纲救太原,弼言:"金必再至,纲不当去,宜先事河北。"金人果再入。始命刑部侍郎宋伯友提举河防,弼以点检粮草从之,为计画甚切,皆不能用,乃乞罢归,改三门、白波辇运,寻主管明道宫,提举淮东盐事,改湖南运判。 杨么据洞庭,寇鼎州,王〈王燮〉久不能平,更命岳飞讨之。么陆耕水战,楼船十余丈,官军徒仰视不得近。飞谋益造大舟,弼曰:"若是,则未可以岁月胜矣。且彼之所长,可避而不可斗也。今大旱,湖水落洪,若重购舟首,勿与战,逐筏断江路,藁其上流,使彼之长坐废,而精骑直捣其垒,则破坏在目前矣。"飞曰:"善。"兼旬,积寇尽平,进直秘阁。时道殣相望,弼以闻,帝恻然,命给钱六万缗、广西常平米六万斛、鄂州米二十万斛振之,且使讲求富弼青州荒政,民赖以甦。 王彦自荆移襄,迁延不即赴。彦所将八字军皆中原劲卒,朝廷患其恣横,以弼直徽猷阁代之。彦殊不意,弼径入府受将吏谒,大骇。弼曲折譬晓,彦感悟,即日出境。 除岳飞参谋官。飞母死,遁于庐山,张宗元摄飞事。飞将张宪移疾,部曲汹汹,生异语。弼谓诸将曰:"太尉力乞张公,而诏使随至,岳军素整,今而哗哄,是汝曹累太尉也。"诸将以谂宪,宪佯悟曰:"相公腹心,惟参谋知之。"众乃定。除户部郎官,再知荆南。 桃源剧盗伍俊既招安,复谋叛,提点刑狱万俟卨不能制,乃以委弼,弼许俊以靖州。俊喜曰:"我得靖,则地过桃源远矣。"俊至,则斩以徇。迁秘阁修撰、陕西转运使,以左司郎官召知虔州,移黄州。 时福州大盗有号"管天下"、"伍黑龙"、"满山红"之属,其众甚盛,钤辖李贵为贼所获,民作山砦自保。守臣莫将议委漳、泉、汀、建,募强壮游手各千人为效用,与殿司统制张渊同措置。未及行,诏升弼集英殿修撰,与将两易。弼至郡,漕臣以游手易聚难散,恐为他日患,闻于朝。事下弼议,弼谓:"昔守章贡,有武夫周虎臣、陈敏者,丁壮各数百,皆能战,视官军可一当十。"乃奏虎臣为副将,敏为巡检,选丁壮千人,号"奇兵",日给糗粮,责以灭贼。自是岁费钱三万六千余缗、米九千石,凡四年而贼平。弼知广州,擢敷文阁待制。卒,年六十三。 初,秦桧居永嘉,弼游其门。弼在湖北除盗,归功于万俟卨。桧诬岳飞下吏,卨以中司鞫狱,飞父子及宪皆死。朱芾、李若虚亦坐尝为飞谋议,夺职,惟弼得免,且为桧用,屡更事任,通籍从官,世以此少之。 罗汝楫,字彦济,徽州歙县人。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监登闻鼓院,迁大理丞、刑部员外郎。奏命官犯公罪,勿取特旨以终惠臣子,又户口凋耗,宜少宽养子之禁。 拜监察御史。未逾月,迁殿中侍御史。与中丞何铸交章论岳飞,罢其枢筦。朱芾、李若虚尝为飞议曹,主帅有异意而不能谏;又言,飞狱具,寺官聚断,咸谓死有余罪,寺丞何彦猷、李若朴独喧然以众议为非,欲从轻典。皆坐黜。王庶谪道州,郡丞孙行俭以官廨居之,汝楫劾其无忌惮当斥,且令庶徙居。刘子羽知镇江,上言:"和好非久远计,宜及闲暇为备。"桧怒,风汝楫论罢之。 时抚州有两陈四系狱,误论轻罪者死,汝楫诵其冤,且言:"独罪狱官而守卒不坐,非祖宗法。"于是诏天下断死刑,守以下引囚问姓名、乡里然后决。又言:"国家驻跸临安,淮南不可置度外,当重防海之寄,守长江之要,革窜名赏籍以劝有功。" 迁起居郎兼侍讲。帝问:"或谓《春秋》有贬无褒,此谊是否?"对曰:"《春秋》上法天道,春生秋杀,若贬而无褒,则天道不具矣。"帝称善,尝曰:"自王安石废《春秋》学,圣人之旨浸以不明。近世得其要者,惟胡安国与卿耳。"兼权中书舍人,除右谏议大夫。 有南雄守奏对:"太后之归,和议之力也,当尽按前言和不便者。"时相是之,骤用为台官,中外悚惧,多束装待遣。汝楫言:"皆不当罪,宜以崇宁事党为戒。"议遂寝。 迁御史中丞。旧例,中丞、侍御史不并置,乃更侍御史。汝楫求去益力,迁吏部尚书,充国信使。除龙图阁学士、知严州。秩满,请祠,居丧未终而卒,年七十。累赠开府仪同三司。子颢、吁、颉、颂、愿、颒,皆有文。
二十四史,清史稿,能把这二十五本书读完读懂,可以说你就能把中国历史研究的透亮透亮的!当然这都算是正史。
文言文原文:王克明字彦昭,其始饶州乐平人,后徙湖州乌程县。
绍兴、乾道间名医也。初生时,母乏乳,饵以粥,遂得脾胃疾,长益甚,医以为不可治。
克明自读《难经》、《素问》以求其法,刻意处药,其病乃愈。始以术行江、淮,入苏、湖,针灸尤精。
诊脉有难疗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后予之药。病虽数证,或用一药以除其本,本除而余病自去。
亦有不予药者,期以某日自安。有以为非药之过,过在某事,当随其事治之。
言无不验。士大夫皆自屈与游。
魏安行妻风痿十年不起,克明施针,而步履如初。胡秉妻病气秘腹胀,号呼逾旬,克明视之。
时秉家方会食,克明谓秉曰:「吾愈恭人病,使预会可乎?」以半硫圆碾生姜调乳香下之,俄起对食如平常。庐州守王安道风禁不语旬日,他医莫知所为。
克明令炽炭烧地,洒药,置安道于上,须臾而苏。金使黑鹿谷过姑苏,病伤寒垂死,克明治之,明日愈。
及从徐度聘金,黑鹿谷适为先排使,待克明厚甚。克明讶之,谷乃道其故,由是名闻北方。
后再从吕正己使金,金接伴使忽被危疾,克明立起之,却其谢。张子盖救海州,战士大疫,克明时在军中,全活者几万人。
子盖上其功,克明力辞之。克明颇知书,好侠尚义,常数千里赴人之急。
初试礼部中选,累任医官。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
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后迁至额内翰林医痊局,赐金紫。
绍兴五年卒,年六十七。文言文译文:王克明,字彦昭,他的祖先是江西上饶府乐平县人,后来搬到湖州乌程县居住。
王克明是南宋绍兴(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到乾道(乾道九年1173年)年间著名的医生。王克明刚出生时,他的母亲奶很少,很早就喂他吃粥维持生命。
因为这样,王克明在哺乳期就得了脾胃上的毛病。越到年长,他的这个病就越严重,医生们都说无药可治。
王克明自己阅读《难经》、《素问》这样的古代医学经典,在书中寻找给自己治病的方法,并且认真地给自己开药方,抓药验治。他的脾胃上的毛病居然就这么治好了。
治好了自己的病后,王克明就用自学得来的医术,在江、淮之间行医,后来进入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王克明的医术尤以针灸为精湛。
王克明行医,有时在诊脉中遇到难以诊断者,他不随意作诊断结论,而是反复沉思,分析出病症的要害,然后才开处方给予治疗。同样的病症发生在不同的病人身上,王克明并不重复使用单一的方法,而是用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有的病只用一药就除去了病根,病根一除其它次要的病也就随之消失;对有些病人则不给药,告诉病人到哪一天病就自动好了。
有的病,王克明认为不是吃药就能治好,而是病人将某些事情没有处理好。就劝病人将某事重新处理妥当,其病自愈。
王克明所作的诊断之言无不一一验证,当时的官员学者都谦恭地与他交往。北魏行妻子风痿十年不起,懂得用针,而步鞋一样。
胡拿妻子病气秘腹胀,呼喊一天,能看的明白。当时主持家方会吃,懂得对刘秉说:“我越恭人病,使聚会好吗?这是因为半硫圆碾生姜调乳香下的,不久起用回答吃像平常。
庐州守王安道风不住话十天,其他医生都不知道做什么。克明令炽炭烧地,洒药,设置安道在上,不一会儿,苏。
金使黑鹿谷过姑苏,病伤寒垂死,懂得政治的,第二天痊愈。以及从徐度访问金,黑鹿谷正好为先排使,等待能明厚很。
克明惊讶的,谷是原委,因此名扬北方。然后再从吕正己使金,金接伴使忽然被危险的疾病,能明立起的,但他的道歉。
张子盖救援海州,战士大瘟疫,能说明当时在军中,活下来的有几万人。子盖上其功,克明极力推辞的。
曹克明很知道书,喜欢行侠尚义,经常敷千里救别人的危急。开始试礼部中选,多次承担医官。
王炎宣抚四川,开辟清明,不去。杨炎大怒,弹劾懂得避事,因贬官。
后迁到前额内翰林医好局,赐给金印紫绶。绍兴五年去世,六十七岁。
此文选自元末·脱脱所写的《宋史》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作者简介: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 脱脱幼养于伯颜家,从浦江吴直方学。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
当时伯颜为中书右丞相,权倾朝野,向为元顺帝所忌,脱脱恐受其累,与顺帝密谋逼退伯颜。至正一年(1341年)脱脱为相,大改伯颜旧政,复科举取士。
至正三年(即1343年),脱脱主编《辽史》、《宋史》、《金史》,任都总裁官。至正四年(即1344年),脱脱因病辞职,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复出为相,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
译文供参考:王克明字彦昭,一开始是饶州府乐平县人,后来迁徙湖州乌程县.他是绍兴,乾道(皇帝年号,代表时间)年间的名医.刚出生时候,他妈妈少奶汁,喂他吃粥,因此得了脾胃病,长大后更加严重了,医生们都说治不好了.王克明自学《难经》和《素问》之类的医书找治疗办法(他的脾胃病),用心研究药理、施用药物之后病才算好.之后他开始用学来的医书行医于江淮地区(现在的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到了江苏和湖区,尤其擅长诊脉,针灸技艺非常精湛.他诊脉遇到难以治疗的病情,必定深思一番弄清病症的关键之后再用药.(后面的很简单,应该不难顺出来了,题主试试吧)认为病即使表现出多种症状,也可能只用一种药就可以去除病症的根源,本除而余病自去.颇知书,好侠尚义,尝奔数千里为人治病.金国使臣黑鹿谷路过苏州,得伤寒病,生命垂危.克明施治,次日痊愈.后跟随徐度至金国,黑鹿谷恰好为先排使,对他十分热情.黑鹿谷向王克明说明其中原故,因此克明闻名北方.后再随吕正己出使金国,金国接伴使忽患重病,即诊治而愈,金使致谢,不受钱财.南宋初,张子盖率宋军救海州(治今江苏连云港市),士兵大疫,他赶赴军中,治愈近万人.张子盖向朝廷上表褒其功劳,力辞之.。
张纲,字彦正,入太学,以上舍及第。释褐,徽宗知纲三中首选,特除太学正,迁博士,除校书郎。入对,论:“君子小人簉肴,询言试事则邪正自别。小人得志邀功生事,祸有不可胜言者。今用事者大言罔上,风俗侈靡,背本趋末,日甚一日。宜以祖考躬行之教为法,天下有不难化矣。”上称善。论事与蔡京不相合,挤之去,主管玉局观。久之还故官,兼修《国朝会要》、校正御前文字。迁著作佐郎、屯田司勋郎。
初,朝议遣童贯、蔡攸使朔方,纲力论不可出师状,不报。及金渝盟犯京阙,命纲分守四壁,旋解严,诏登陴足月者迁。纲曰:“主忧臣辱,义当尔,顾因此受赏邪?”卒不自言。出为两浙提刑,移江东。池将王进剽悍恣睢,曹官以小过违忤,遂钉手于门。事闻,诏纲乘传穷竟。时国势未安,诸将往往易朝廷,进拥甲骑数百突至纲前,纲叱进阶下,即按问,罪立具,自是无越法者。以左司召,权监察御史。请令郡邑月具系囚存亡数,申提刑司,岁终校多寡行殿最。进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建言乞依祖宗法命大臣兼领史事,诏宰臣吕颐浩监修国史,著为令。
试给事中。大将有以军中田不均乞不收租,朝廷将从之,纲执不可。会推恩元祐党籍家,有司无限制,自陈者纷至。纲建议以崇宁所刻九十八人为正。自军兴后,小人多乘时召乱,历五年而怨家告讦者众。纲谓非所以广好生之德,乞自蔽囚,后有告勿受。宗室令SK特转太中大夫,纲言:“庶官超转侍从非法,且自崇宁以来官职不循资任,致纲纪大坏,今方丕变其俗,奈何以令SK故复违旧章。”诏以次官命词,舍人王居正复执不行,命遂寝。宣抚使张俊驻师九江,遣营卒以书至瑞昌,县令郭彦章揣知卒与狱囚通,乃械系之。俊酝于朝,彦章坐免。纲言:“近时州县吏多献谀当路,彦章不随流俗,是能奉法守职,今不奖而黜,何以示劝?”
除给事中。侍御史魏矼劾纲,提举太平观。进徽猷阁待制,引年致仕。秦桧用事久,纲卧家二十年绝不与通问。桧死,召为吏部侍郎兼侍读。初讲《诗关雎》,因后妃淑女事,历陈文王用人,寓意规戒。上曰:“久不闻博雅之言,今日所讲析理精详,深启朕心。”纲言:“比年监司资浅望轻,请择七品以上清望官,或曾任郡守有治状者为之,庶位望既重,材能已试,可举其职。”从之。权吏部尚书。时以彗出东方,诏求言。纲奏:“求言易,听察难。宜命有司详审章奏,必究极其情,无事苟简。”除参知政事。高宗频谕辅臣宽恤民力,盖惩秦桧苛政,期安黎庶。纲乃摘其切于利民八十事,标以大指,乞镂版宣布中外,于是人皆昭知上德意。告老,以资政殿学士知婺州,寻致仕。高宗幸建康,纲朝行宫。孝宗登极,召纲陪祀南郊,以老辞不至,诏嘉之,命所在州郡恒存问,仍赐羊酒,卒,年八十四。
纲尝书坐右曰:“以直行己,以正立朝,以静退高天下。”其笃守如此。初谥文定,吏部尚书汪应辰论驳之,孙釜再请,特赐曰章简。釜,庆元间为谏官,力排道学诸贤,累官至签书枢密院事。
【前言】 《宋清传》作者柳宗元,记录了唐代京城药商宋清的经营活动与经营思想,是唐代药业的一份珍贵文献。
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宋清药铺的经营范围、宋清经营思想的内涵及与 中国 传统文化的关系、宋清事迹的真实性及典范意义,认为宋清是中国药业的一位伟大药商。 【原文】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
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
疾病疪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
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
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
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释】 予:给予 ①雠:出售,成交。 ②翦翦:小气。
③蚩(chī):通“嗤”,傻,无知。 ④疪疡:疮。
⑤直:价值,价钱。 【翻译】 宋清,他是长安西边药场的人,储存有好的药材。
有从深山大泽采药来的人,一定会把药材送到宋清这里来,宋清总是好好地招待他们。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材来辅助配合药方,往往卖得很好,大家都称赞宋清。
那些生了病、长了疮的人们,也都乐于向宋清求药,希望病好得快些,宋清总是高高兴兴地答应他们的要求。即使是有些没带钱的人来,宋清也都给他好的药材。
债券、欠条堆积得像山一样地高,宋清不曾跑去向他们收帐。或者有些他不认识的人,打从远方来,拿债券赊欠,宋清并不拒绝对方。
到了年终的时候,宋清估计(大概对方)不能还债了,往往就把债券、欠条给烧掉,不再提及这些事情。药场上的人因为宋清的奇特(举止),都笑他说:“宋清,真是个大 *** 啊!”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讲道义的人吧!”宋清听了后说:“我宋清只是个赚赚钱来养活妻小的人罢了,并不是个讲道义的人;然而说我是个大 *** 的人也错了。”
宋清聚集药材四十年,所烧掉的债券,百人中有十人有的人做了大官,有的人接连管理几个州,他们的俸禄丰厚,要送礼物给宋清的人一户接着一户。宋清虽然不能立刻得到他们的回报,并且赊死账的有千百人,但是并不妨碍他成为富有的人。
宋清获取利益的眼光长远,所以能成就广大的利益,哪像那些小商人呢?一旦要不到债,就勃然变色,第二次就相互谩骂而成为仇人。那些人赚钱,不是很小气吗?依我看来,真正的 *** ,大有人在啊!宋清实在是凭借这样获得大利,又不胡作非为,坚持这种作风不停止,最后凭借这个成为富人。
来向他求药的人愈来愈多,他应人之求也就愈来愈广。有些被斥责抛弃、沉沦颓废的人,亲戚朋友冷漠地对待他们,宋清不会因为这样就怠慢地对待对方,也一定像平常那样给他好的药材。
这些人一旦再度掌权用事,就会更加地优厚报答宋清。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大都像这个样子。
我观察现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都依附得势的人、抛弃贫寒的人,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子做了。世俗之言,只是说“用做买卖的方法来交往”。
唉!宋清是个商人,现今人与人交往,有人能像宋清那样希望得到长远的回报的吗?假使能有,那么天下穷困潦倒。废黜受辱的人得免于死亡的就多了。
柳先生说:“宋清身在集市却不做市侩的行为,然而那些身居朝廷、官府,待在乡里、学校,以士大夫自我标榜的人,反而争先恐后地做着市侩的行为,真是悲哀啊。
译文供参考: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知书,有胆识谋略,为太宗所器重。二十岁时,奉命出使西域三十余国,宣扬蒙古国威,颁布蒙古政令,使各国官民户口皆归于蒙古,太宗准备大大重用他。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蒙古大军攻克枣阳、光化、光州、随州、郢州、复州、襄阳府、德安府,得名士数十人。杨惟中收集宋程颐、程颢的著作送至燕都,建立宋大儒周敦颐祠,还设立“太极书院”,聘请儒士赵复、王粹等来授课。惟中一心要以圣贤之学来治理天下。拜为中书令后,太宗驾崩,太后听政,国家大政由惟中一人主持。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目无法纪,肆意横行,惟中奉诏为该道宣慰使,将斜彻依法处决。金亡之后,金将武仙也在邓州被击溃,余党散于太原、真定之间,占据大明川,用金朝的开兴年号,有兵将共数万人,到处掠夺百姓。朝廷诏令诸道会兵讨伐,未能消灭。杨惟中持皇上圣旨去招安,主帅投诚,其下官兵都归附于蒙古。
宪宗即位,世祖为皇弟,镇守金莲川,有权在所领地区立官府,拜官封爵。于是在汴梁设立河南道经略司,奏请以杨惟中为经略使,使他在唐、邓、申、裕、嵩、汝、蔡、息、亳、颍诸州屯田。金亡之初,任命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刘福既贪婪,又残忍,迫害金朝遗民二十余年。惟中把刘福召来,要他听从管束,刘福托病不来。惟中强行召至官厅大堂,先布置衙役执刑仗于两边,然后派人去对刘福说:“你若不来,我将以军法从事。”福不得已,带着数千卫队来见惟中,惟中用大梃将他打倒,不数日即死,河南从此太平无事。调任陕右四川宣抚使。当地驻军统帅骄奢不法,深为民害,特别是郭千户尤甚,杀人之夫,夺人之妻。惟中将他斩首示众,关中军纪肃然。惟中常说“:并非我好杀人,国家纲纪不立,以致这些人虐害良民,而民又无处控告,不去掉这些人是不行的。”
宪宗九年(1259),世祖统领蒙军东师南征,奏请杨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令他建立行台,宣布皇帝恩德,蒙古军攻汉军均受他节制。蒙军北还时惟中卒于蔡州,年五十五岁。中统二年追谥忠肃公。
王克明,字彦昭,他的祖先是江西上饶府乐平县人,后来搬到湖州乌程县居住。
王克明是南宋绍兴(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到乾道(乾道九年1173年)年间著名的医生。王克明刚出
生时,他的母亲奶很少,很早就喂他吃粥维持生命。因为这样,王克明在哺乳期就得了脾胃上的毛病。越到
年长,他的这个病就越严重,医生们都说无药可治。
王克明自己阅读《难经》、《素问》这样的古代医学经典,在书中寻找给自己治病的方法,并且认真地给自
己开药方,抓药验治。他的脾胃上的毛病居然就这么治好了。
治好了自己的病后,王克明就用自学得来的医术,在江、淮之间行医,后来进入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
王克明的医术尤以针灸为精湛。
王克明行医,有时在诊脉中遇到难以诊断者,他不随意作诊断结论,而是反复沉思,分析出病症的要害,然
后才开处方给予治疗。
同样的病症发生在不同的病人身上,王克明并不重复使用单一的方法,而是用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有的病
只用一药就除去了病根,病根一除其它次要的病也就随之消失;对有些病人则不给药,告诉病人到哪一天病
就自动好了;有的病,王克明认为不是吃药就能治好,而是病人将某些事情没有处理好。就劝病人将某事重
新处理妥当,其病自愈。
王克明所作的诊断之言无不一一验证,当时的官员学者都谦恭地与他交往。
【原文】 钱乙字仲阳,父颖善医,然嗜酒喜游,东之海上不反。
乙方三岁,母前死,姑嫁吕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即泣,请往迹寻,凡八九反。
积数岁,遂迎父以归,时已三十年矣。其事吕如事父,吕没无嗣,为收葬行服。
乙始以《颅囟方》著名,授翰林医学。皇子病瘈疭①,乙进黄土汤而愈。
神宗召问黄土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帝悦,擢太医丞。
广亲宗子病,诊之曰:“此可毋药而愈。”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惊人,后三日过午,可无恙。”
其家恚,不答。明日,幼果发痫②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
左手足忽挛不能用,喜曰:“可矣!”以病免归,不复出。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末年挛痹浸剧,知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遂卒,年八十二。 王克明字彦昭,绍兴、乾道间名医也。
初生时,母乏乳,饵以粥,遂得脾胃疾,长益甚,医以为不可治。克明自读《难经》、《素问》以求其法,刻意处药,其病乃愈。
始以术行江、淮,入苏、湖,针灸尤精。诊脉有难疗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后予之药。
病虽数证,或用一药以除其本,本除而余病自去。亦有不予药者,期以某日自安。
有以为非药之过,过在某事,当随其事治之。言无不验。
张子盖救海州,战士大疫,克明时在军中,全活者几万人。子盖上其功,克明力辞之。
克明颇知书,好侠尚义,常数千里赴人之急。初试礼部中选,累任医官。
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
后迁至翰林医痊局,赐金紫。绍兴五年卒,年六十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有删改) 【注】①瘈疭(chì zòng):痉挛,抽风。 ②痫:癫痫,羊角风。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B.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C.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D.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B.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C.《难经》、《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难经》则解释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医理,有不少独到见解。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
宋代沿用唐制。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钱乙非常孝顺、敬老。
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出去寻找父亲,找了很多年,终于找到。他由姑父抚养长大,对待姑父如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
B.钱乙医术高超,甚至可以预判病症。他给皇子治病,给他喝黄土汤就治好了。
他判断广亲的小儿子会在一天之后发病,后来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 C.王克明自学成才,治疗方法多样。
他摸索医方治好了自己的脾胃病,认为有的病应用药治疗,有的病可以自愈,有的则需要先把引发疾病的事情处理好。 D.王克明医德高尚,有侠义之风。
张子盖的部队中瘟疫流行,他赶赴军中,治愈了几万人。他又常常奔波几千里,为他人治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
入藏者死,吾其已夫。”(5分) (2)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
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5分) 答案: (守孝期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有长有短,不是必须三年。)
(钱乙判断广亲的小儿子将突然发病,但没有说明具体时间。) 7.(1)钱乙本来就有身体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疗自己,后来病重,他叹道:“这就是所说的浑身麻木疼痛的病。
进入内脏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羸”、“甚”、“藏”、“其”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王炎做四川宣抚史,征召王克明为手下,王克明没有去。王炎很生气,弹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贬职。
(“辟”、“不就”、“坐”各1分,句意通顺2分。) 【译文】 钱乙字仲阳,他父亲钱颖善长医术,却嗜酒而喜欢出游,往东到海上去就没有回来。
钱乙才三岁,母亲早死,他姑姑嫁给吕氏,吕氏怜悯并收养了他,长大以后,就教导他学医,并告诉他的家世。钱乙哭过之后,请求去寻找父亲,一共寻找了八九趟,很多年后,终于找回父亲,此时他已三十岁了。
他侍奉吕氏如同父亲,吕氏死后没有后代,他就给吕氏收殓埋葬,穿孝衣守丧。 钱乙最初是因《颅囟方》著名,授给他翰林医学的官职。
皇子患惊风病,钱乙给他喝黄土汤。
王克明字彦昭,其始饶州乐平人,后徙湖州乌程县。绍兴、乾道间名医也。初生时,母乏乳,饵以粥,遂得脾胃疾,长益甚,医以为不可治。克明自读《难经》、《素问》以求其法,刻意处药,其病乃愈。始以术行江、淮,入苏、湖,针灸尤精。诊脉有难疗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后予之药。病虽数证,或用一药以除其本,本除而余病自去。亦有不予药者,期以某日自安。有以为非药之过,过在某事,当随其事治之。言无不验。士大夫皆自屈与游。 魏安行妻风痿十年不起,克明施针,而步履如初。胡秉妻病气秘腹胀,号呼逾旬,克明视之。时秉家方会食,克明谓秉曰:「吾愈恭人病,使预会可乎?」以半硫圆碾生姜调乳香下之,俄起对食如平常。庐州守王安道风禁不语旬日,他医莫知所为。克明令炽炭烧地,洒药,置安道于上,须臾而苏。金使黑鹿谷过姑苏,病伤寒垂死,克明治之,明日愈。及从徐度聘金,黑鹿谷适为先排使,待克明厚甚。克明讶之,谷乃道其故,由是名闻北方。后再从吕正己使金,金接伴使忽被危疾,克明立起之,却其谢。张子盖救海州,战士大疫,克明时在军中,全活者几万人。子盖上其功,克明力辞之。 克明颇知书,好侠尚义,常数千里赴人之急。初试礼部中选,累任医官。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后迁至额内翰林医痊局,赐金紫。绍兴五年卒,年六十七。
不知道你现在的水平如何。不过这些书是学史的人必看的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 余继林:《原始社会简史》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 孙 淼:《夏商史稿》 童书业:《春秋史》 夏 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丁 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论》 杨宽:《战国史》 林剑鸣:《秦史稿》、《秦汉史》 张维华:《试汉武帝》 钱剑夫:《秦汉赋役制度考略》 林干:《匈奴史》 陈竺同:《西汉和西域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韩养民、张来斌:《秦汉风俗》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韩国磐:《南朝经济初探》 韩国磐:《北朝经济初探》 高 敏:《魏晋南北朝经济史》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岑仲勉:《隋唐史》 汪 篯:《隋唐史论稿》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金宝祥:《唐史新探》 胡如雷:《李世民传》 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 唐长孺:《隋唐制度三论》 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 王瑞明:《宋代政治史概要》 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 关履权:《两宋史论》 邓广铭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 张正明:《契丹史略》 杨树森:《辽史简编》 吴天墀:《西夏史稿》 张博泉:《金史简编》 邓广铭:《王安石》 漆 侠:《王安石变法》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上) 韩儒林主编:《元朝史》 翁独健:《蒙古族简史》 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编:《元史论集》 元史研究会编:《元史论丛》 李 斡:《元代社会经济史稿》 李洵主编:《明清史》李光璧:《明朝史略》。汤纲、南炳文:《明史》(上)孟森:《明清史讲义》(上) 吴晗:《朱元璋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辑:《明史研究论丛》、《明史资料丛刊》 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辽宁合编《清史简编》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李洵主编《明清史》 孟森:《明清史讲义》(下) 各单位编辑的《清史论丛》、《清史研究集》、《清史资料》等。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37章 马克思:《资本主义以前生产诸形态》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列 宁:《论国家》 列 宁:《国家与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共8册)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共8册)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范文澜:《中国通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邹贤俊等:《中国古代史自学辅导》 《中国近代史》参考文献目录 一、《中国近代史》基本参考文献目录 1、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1980年重版本。 2、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美]费正清编,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5、苑书义等编:《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修订本。 6、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戴逸:《中国近代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9、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区别:
1、时间不同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新唐书》成书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
2、作者不同
《旧唐书》是五代十国后晋刘昫、张昭远等撰写。
《新唐书》是北宋宋祁欧阳修等人撰写,宋仁宗嘉佑五年全书完成,由曾公亮进呈。
3、卷数不同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记载了唐代自高祖武德元年(618)至哀帝天佑四年(907)共290 年的历史。
《新唐书》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
4、内容不同
《新唐书》增写兵志、选举志和仪卫志,在正史中是第一次,为《宋史》以后诸史所沿袭。兵志简略记载唐代军事制度及其变化。选举志主要记载唐代官吏的来源、学校科举和官吏铨选、考核等方面的内容。
《旧唐书》编撰比较粗疏 ,但因此保存了大量原始的历史资料。由于长期没有印本,书中存在不少残缺和相互歧异之处。
5、意义不同
《旧唐书》在如实保存史料方面,有着它巨大的功劳。而且在文笔上也很有特色。唐朝和邻国日本、朝鲜、印度的关系史方面,《旧唐书》记载也较为详细。
其分量比起别的同类正史来要多得多,史实也较可靠。它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重视。
《新唐书》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新唐书》在我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侧重点的不同:
《旧唐书》里,保存了唐朝的第一手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
《新唐书》新增了《旧唐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食货志》增加为5卷,《天文志》和《历志》在篇幅上超过《旧唐书》3倍以上,《艺文志》比《旧唐书·经籍志》增加了很多。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保存了我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许多宝贵史料。
扩展资料:
《旧唐书》创作背景:
唐朝历代都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
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
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
他挑选文士,拟订了完整而庞大的搜集资料和编写工作的计划,写作是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缀补而成。赵莹即从两个方面着手组织编纂。
其一、根据史馆所缺史料,奏请下诏购求唐武宗会昌元年至唐昭宗天祐元年“撰述得传记及中书银台事、史馆日历、制诏册书等,不限年月多少,并许诣阙进纳。如年月稍多,记录详备,请特行简拔,不限资序”。
其二、与张昭远一道制定了完整的修史计划,并提出若干具体措施:司天台自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昭宗天祐元年,“为转年长历一道,以凭编述诸帝本纪”;
文武两班及藩侯郡牧,各叙累代官婚、名讳、行业、功勋状一本,如有家谱、家牒,亦仰送官,“以凭纂叙列传”;
太常礼院、太常寺、大理寺、司天台、御史台、兵部职方、秘书省等部门“备录”、“条列”各相关材料,以凭撰述礼、乐、刑法、天文、律历、五行、职官、郡国、经籍等志。
两年以后,赵莹出任晋昌军节度使,离史任,未竟其业。但是,编纂工作在张昭远的具体主持下,仍然依计划继续进行。因此,史称赵莹“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
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
三任监修之外,参预纂修工作的,先后总计9人。他们是:张昭远、贾纬、赵熙、王伸、吕琦、尹拙、崔棁、郑受益、李为先(一作光)。其中,张昭远始终具体负责其事,用力最勤。
贾纬受诏不久即去职守丧,书成前一年起复,主要贡献是其《唐年补遗录》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难得史料。赵熙始终其事,“竟毕其功”。王伸于书成之日,身列“恩奖”名单。吕琦预修唐史,史称“有能名”。
《旧唐书》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对后晋大举进攻,造成了开封及河南州县数百里内杳无人烟的惨状,公私损失都很严重,史籍遭劫自也难免。
因此修成的《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唐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旧唐书
143 浏览 2 回答
233 浏览 4 回答
155 浏览 4 回答
291 浏览 4 回答
307 浏览 5 回答
179 浏览 3 回答
280 浏览 4 回答
173 浏览 3 回答
183 浏览 5 回答
324 浏览 8 回答
296 浏览 7 回答
179 浏览 6 回答
284 浏览 4 回答
311 浏览 5 回答
290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