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则里有规定,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对此有更为具体的规定
一、什么是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法律行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由于行为的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或意思表示不自由,导致非真实的意思表示,可由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的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不完全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但仍然暂时基于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法律效力,同时赋予一方当事人以变更、撤销权,如果当事人行使此权利,则民事行为将变更其效力或归于无效。如果当事人不行使此项权利,则民事行为原来的效力不变。二、哪些民事行为无效(一)行为人不具有行为能力实施的民事行为。如17岁的少年设立的遗嘱无效、精神病人抛弃所有权的行为无效等。因行为人无意思能力,其意思表示不发生法律效力,因此无效;(二)意思表示不自由的行为。意思的形成自由和意思表示自由是意思表示真实的前提。若在意思形成和表示过程中欠缺自由甚至完全不自由,按合同法的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手段订立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则应属无效,不能依照该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效力;(三)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为。该行为须具备下列条件:外部表示与内心意思不一致、表意人与相对人恶意通谋、具有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目的;(四)伪装行为。即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行为。比如,签订虚假的租赁合同,将租金摊入成本以逃避税收;(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所谓违法行为,不仅指违反民法规范,也包括违反其他部门法的规范,同时包括违反国家政策等。三、什么是撤销权民事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可撤销原因时,法律赋予行为人撤销权。在双方民事法律行为中,撤销权由何人行使,如欺诈行为中,双方都得行使还是欺诈人不得行使,只有欺诈相对人得行使,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如果涉及到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属于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话,那么就是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撤销的。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法律分析: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虽已成立并生效,但因意思表示不真实,可以因行为人撤销权的行使,使其自始不发生效力的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被撤销
前,已跋生效力,明显不同于绝对无效的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包括: (一)重大误解;(二)显失公平;(三)乘人之危:(四);欺诈、胁迫。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七条 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342 浏览 3 回答
253 浏览 4 回答
162 浏览 2 回答
259 浏览 5 回答
124 浏览 6 回答
325 浏览 4 回答
266 浏览 3 回答
256 浏览 4 回答
339 浏览 7 回答
297 浏览 3 回答
218 浏览 2 回答
317 浏览 2 回答
298 浏览 3 回答
330 浏览 3 回答
285 浏览 3 回答
352 浏览 4 回答
179 浏览 7 回答
140 浏览 6 回答
277 浏览 3 回答
201 浏览 3 回答
172 浏览 6 回答
178 浏览 4 回答
127 浏览 2 回答
235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