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可以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基本国情为背景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符合逻辑等等。
正文: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从历史来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是在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交融中生长的。在涌入的诸多西方思潮中,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真理,由此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随着党的队伍扩大、党成为执政党,马克思主义对于百年中国的影响,对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引领,对于全党全民族世界观方法论的培育,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塑造,都是广泛深入持久的。
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创立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90多年来中华民族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成果和重要内容,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道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指南,主导着当代中国思想、理论、学术的发展,深深融入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念、规范、方法和话语之中。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秉承崇高的社会理想,聚焦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贯彻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创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既自立于世界思想之林,又融入人类思想之海,用中华思想理论的时代成就作出历史贡献。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感受真懂真信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我著故我在”的理论家,也是投身于“现实世界革命化”、将其理想信念付诸行动的实践家;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至帝国主义阶段内在规律的作者,也是虔诚信仰、知行合一、高尚美好的思想家。
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就能够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力量,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有着“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为无产阶级代言的大胸襟,要学习和践行经典作家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代言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境界;马克思主义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失色,反而历久弥新、愈益醇厚,要学习和践行经典作家坚持长年刻苦钻研、经受实践历史检验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有着穿透现象直指本质的彻底性,服从真理、尊重科学,要学习和践行经典作家批判改造现存世界、抓住根本力求彻底的思维品格;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成为经典,是经典作家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的产物,饱含着作者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要学习和践行他们不计得失淡泊名利、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人格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就能够从中感受精神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寻求精神的定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相一致的。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这生动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思想理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首先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无论从事什么学科专业研究,都要从把科学工作当作为人民谋利益、为群众增福祉的角度着眼;无论提出什么样的理论学说、思想观点,都要用人民利益作为评价是非正误的根本标准。哲学社会科学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从人民群众那里汲取思想和智慧。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更应如此,这样就可以更直接、更丰富、更原生态地掌握第一手资料,提高研究的质量水平和现实性针对性。
“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这就是说,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一直是以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然而,现实理论界却不断地有人宣扬各种错误思想。为此,我们必须廓清国内外一些错误舆论,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改革开放进行“伟大斗争”,而不能当“开明绅士”。
总之,改革开放不犯颠覆性错误,关键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反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错误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