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东的国家普遍比较贫穷,经济形势严峻,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和通胀率都比较高,此外这些国家的政治也普遍缺乏民主,统治者独裁,政府腐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关于中东局势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中东局势震荡的探讨》
摘 要:2010年12月由突尼斯开始的中东变局,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并导致多国政权更迭,随后叙利亚和也门引发了剧烈动荡。时至2012年,中东地区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仍在持续。中东地区大震荡引发的原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实现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处于深刻的发展和变动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与此同时,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长期存在,局部的战乱、动荡、局势的紧张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趋突出。发达国家对于日渐强大的中国产生强烈的不安,总在伺机寻找借口或暗中作祟,对我国产生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中东局势;和平发展;中国
2011年1月14日,突尼斯揭开“阿拉伯之春”的动荡序幕。2月11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台;3月14日,巴林局势动荡,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应邀出兵巴林“维稳”;3月19日,北约开始空袭利比亚,最终促使卡扎菲政权倒台,卡扎菲被打死;11月23日,也门总统萨利赫签署交权协议。
中东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通常指西亚北非广大地区,包括从肥沃新月地带,阿拉伯半岛及延伸到马格里布的广大阿拉伯世界,以及以色列、伊朗、阿富汗、土耳其、塞浦路斯等20多个国家。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位于东半球中心地带。中东孕育了四大文明中的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是三大宗教伊斯兰教、____、犹太教的发源地,还孕育了三个盛极一时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一、中东局势动荡原因
1.民族矛盾。中东地区主要民族有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库尔德、犹太等民族。但由于这些民族的兴衰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其强盛时期这些民族极力向外扩张,发展其势力,把自己的 文化 强加在其他民族身上,而在衰落时又经常受到其他民族的入侵和欺压,因此各民族之间造成积怨已久的矛盾。
2.宗教纠纷。中东是世界三大宗教____、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尽管三大教派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在教义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在各自的信仰上都主张自己的立场,产生很多冲突矛盾。伊斯兰教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宗教,由于该地区社会发展处于落后状态,伊斯兰教义又没有像基督____彻底地完成政教分离,而是紧密地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许多政治问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冲突、纠纷又与政治纠结在一起,使中东很多问题难以理顺。
3.边界问题。很多人把中东问题仅仅归结为资源危机,或是宗族信仰问题,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任何能源都是以土地为依托的,任何宗族的生存也都是以土地为根本的,特别是中东地区,长期的动荡、战争频频,很多战争都是由于边界或领土的争端引发的。中东地区曾是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孕育了很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帝国,特别是最后一个帝国:奥斯曼帝国,因此奥斯曼帝国的兴衰成为今日中东国家边界问题的重要历史根源之一。奥斯曼帝国兴盛时期,大部分中东地区都属这个帝国的版图,但随着国势渐衰帝国各省虽维持臣属关系,但已不听命于帝国中央,进入近代史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东地区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角逐的场所、瓜分的对象,从而使中东国家边界深深刻上了殖民主义的印记。西方列强肆意对中东地区分割再分割,并强加奴役性条例,西方殖民者的残酷剥削加剧了中东人民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东国家先后独立,但这些中东国家并未按照自身边界划分,而是在殖民者的势力范围内实现了独立,再加上中东新兴民主主义历史不长,尚有未划分完的边界以及泛阿拉伯主义思潮的影响,造成很多争端和战争。
4.大国的干涉和影响。中东地区是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各大陆间的必经之道,该地区一些著名的海峡和水域通道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如:黑海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同时中东又是世界主要石油出产地,目前全世界已探明的石油总量约1 亿吨,天然气量约1 128 921亿立方米。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量的,拥有天然气占世界储量的31%,其中,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伊朗储量超过100亿吨。中东地区不仅油气储量大、分布集中,而且开发条件优越。因此,该地区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最敏感的地区,历来是大国争夺的重点地区。正是由于在全球战略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就是中东,早在16世纪后的二三百年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确立,西方列强加紧向世界范围扩张时,就把殖民主义的魔爪伸向了广大中东地区,中东地区在那时成为了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扩大海外市场、掠夺财富和资源的猎物。
二、中东冲突与动荡造成的后果
1.动荡打破了中东地区传统的力量格局,阿拉伯世界再次被分化和削弱,整体实力下降。在这次动荡中,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分歧进一步加深,矛盾也更趋激化。阿拉伯世界作为整体,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阿盟作为阿拉伯世界唯一的地区组织影响式微,对该地区成员国一开始出现的国内乱局反应迟缓,并毫无对策。回顾60年代以来,在涉及阿拉伯世界重大利益的诸多问题上,如巴勒斯坦问题、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等,阿盟都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次中东危机,尤其是针对利比亚问题,阿盟对西方军事行动态度摇摆,无能为力。反映出阿盟地位日渐下降,在深受西方压力和内部意见分歧影响下而日渐衰弱的现状。
2.中东地区传统的意识形态面临新的挑战。阿拉伯民族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都已遭受到挫折和打击,其代表人物都以不同结果退出阿拉伯政治舞台。目前,中东国家处于十分重要的转型期,即摒弃传统专制主义之后向现代民主政治迈进,伊斯兰教本身处在相对落后的发展阶段,承载了太多非宗教功能,使政教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在新的形势下,一些国家打算全盘西化或寻找“伊斯兰替代方案”,但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处在转型期的中东社会面临诸多的社会矛盾,统治者在处理各类问题时的失误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没有彻底的宗教改革就无法实现深刻的社会变革,因此,宗教改革已成为中东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历史必然的需求日渐凸显。而经过宗教改革或宗教革命洗礼的伊斯兰教不仅将进一步自我完善,还必将推动中东社会的迅速发展。
3.中东地区要建立起稳定的地区新秩序需要漫长的过程。尽管中东国家有很多是同一性质的社会,但各个国家的具体问题都各有不同,如巴林和也门、叙利亚因教派之争产生分裂,利比亚本土部族之间有很大分歧,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极大。过渡转型时期,中东各国家因其社会、历史、文化及发展不平衡的差异性,在政治发展形势上也不尽一致,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中政治”,因此,中东国家不会以同一种方式完成政治变革,这些国家的社会转型也绝不可能孤立地完成,另外,各种外部势力和体制的干涉,也加剧了中东国家的矛盾的复杂性。因此,短时期内,该地区不可能实现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稳定新秩序。
三、乱局之下的理性思考
到目前为止,中东出现震荡的几个国家基本上表现出的性质是:一场民众自发性的变革运动。尽管参与者、支持者的某方面现代技术的加入显现出较具规模和组织性,但大多民众也多半都是在对重大历史行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的。民众诉求不明确,缺少建设性目标和具有超凡能力的符号性领导人,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暗中干涉,利用各种 渠道 影响、怂恿还处在蒙昧期的抗议群众和反政府组织,暗中作祟的同时也在明处以各种理由干涉各个国家的内政。
阿拉伯国家的政权“过去和现在都不是靠外部力量框架来维系的”。相反,他们能屹立几十年不倒,“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自身的手段”。主权国家的内政应由主权国自己解决,用不着别国干涉,所以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还是要依靠人民。中东问题的最后解决也是要靠阿拉伯世界的团结。
时刻警惕大国的别有用心。奥巴马政府总体上在这次中东动荡中,采取的是所谓“有选择介入”的现实主义政策。“奥巴马主义”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自伊拉克战争来一直面临的一种外交困境:一方面美国难以忍受那些冒犯美国价值观或威胁美国边缘利益的海外事件,另一方面,美国又不愿冒风险全力投入加以应对。这部分也是因为美军的资源现在几乎已用到了极限。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收缩中东战线,将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美国对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发展对其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和支配力带来的挑战已经有极大紧迫感和危机感。尤其,近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美国开始担心中国正在和美国争夺全球影响力。同时美国也觉察到已经不能单靠自己处理全球经济事务。美国近期高调加入并力推TPP,显然带有制衡中国地区影响力的战略意图。目的明确地将亚太作为重点的战略部署。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美国战略重点毫无疑问地指向亚太地区。
四、对中国的启示
埃及、突尼斯、利比亚等国发生了动乱,并引发了英、美、法等国的干涉,西亚、北非的一些国家局势剧烈动荡,国家遭受巨大灾难。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危机,实现持续平稳快速发展。正是对这种所谓“大环境”的清醒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处于深刻的发展和变动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与此同时,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长期存在,局部的战乱、动荡、局势的紧张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趋突出。发达国家对于日渐强大的中国产生强烈的不安,总在伺机寻找借口或暗中作祟,对我国产生不利的影响。就我国本身而言,在十二五期间更应注重关注:民生问题、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腐败问题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只有切实做到发展才是硬道理,集中精力搞建设,处理好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施雪华,汤静容.近期北非和中东局势动荡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1).
[2]王维虎.探析中东地区局势动荡的原因及其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8).
《中东动荡问题的分析》
摘要:本文简单分析了有关中东动荡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看法。
关键字:中东 动荡
众所周知,最近世界局势有些动荡不安,尤其是中东地区形势尤为严峻。这对我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东问题由于涉及到众多国家的利益,所以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这些年由于以色列实行强硬政策,以及美国政府的偏袒政策,巴以问题陷入了新的僵局,中东局势依然处于动荡之中。在阿巴斯上台之后,中东问题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直到现在,稍显平静的中东局面依然藏有暗忧,前景不容过于乐观。
造成中东问题现状的因素诸多,但大多数都紧紧的围绕着宗教冲突以及领土冲突。在中东问题上,美国和以色列的政策在巴以和平进程中起主要的作用:
以色列方面:以沙龙政府为代表的以色列右翼力量 深受犹太复国主义、宗教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影响,长期推行铁血政策。造成巴以冲突激化的现状的直接原因,是鹰派人物沙龙上台后推行的铁血政策,以色列的宗教民族沙文主义窒息扼杀了巴民族解放事业, 使得中东和平进程崩溃。从以色列角度看造成现状的原因,是有深刻思想根源的右翼政府的强硬政策的原因,而国家安全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以民众的支持,又是政策能够站住脚的原因。这更成为了目前中东问题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美国方面:参与协调巴以问题的国际社会成员除了美国还包括联合国、欧盟、俄罗斯等。但从本质上看,给与以色列政治、经济、军事支持的美国才是影响巴以问题外部因素中唯一关键的因素。美国在中东有巨大利益,支持以色列这个民主的非伊斯兰的国家符合其利益。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才得以在阿拉伯世界中生存和发展,以色列对美的依赖性很大。所以几乎只有美国才能从外部影响到以色列。但是美国在中东问题上偏袒以方的态度显然有失公正,其结果不但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且还在阿拉伯及伊斯兰世界中撒下仇恨的种子。
总的来看,虽考虑到美、以两国政府的更可能对现在局势发展的方向有影响。但就以往的 经验 由于宗教领土等诸多因素,即使出现缓和,也有很多尖锐的斗争和问题摆在各方面前。在未来,犹太复国主义这一意识形态仍对以政局有很大影响,美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支持以色列,并有所偏袒的政策,而巴勒斯坦又无法得到强大力量的支持。所以,中东问题的前途总的来说是比较暗淡的,不可能很快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只有随着国际力量的变化,各方力量平衡后,才有可能得到各方满意的答案。才有可能更好的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重开巴以和谈之门。由此可见,中东和平之路是相当复杂而漫长的路,前景是比较暗淡的。
看了“2017关于中东局势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的人还看了:
1. 2017大学形势与政策答案
2. 中东问题聚焦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3. 形势与政策有关中东局势的论文
毕业论文还是自己写吧。。。
中东局势分析报刊文摘 2007-04-03 02:11:04 阅读1978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中东集中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石油资源,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怎样判断未来10年中东局势的走向,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我一直有一个战略判断:即至少未来10年之内,美国战略重点在中东,而不是东亚。美国在关岛扩军,扶持日本和印度,挑拨台湾,让步朝鲜,其最终目的是牵制中国,把中国的战略注意力引向东亚,而把自己主要战略资源都集中在中东,以达到控制中东的目的。因为控制中东,可以收获重大能源利益,同时可以控制世界其他大国的能源需求,间接达到遏制中国等大国的战略目的。所谓的台湾,美国知道,只能是短期内制约中国的一颗棋子。迟早要被中国统一。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就必须把战略重心也放在中东,不然就会被美国夺取中东战略制高点,在未来的崛起过程中处处战略被动。 中东局势未来走向,我觉得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问题来分析。一是伊拉克局势的走向。二是伊朗核问题的走向。三是巴以关系的走向。 一、伊拉克,美国是撤军还是不撤军? 我觉得,决定美国撤不撤军的的关键是,美国如何保护自己在伊拉克已经控制的石油利益,不被伊拉克政权所剥夺。如果美国撤军,伊拉克的反美武装能够夺取政权,则可能会更改宪法,将伊拉克石油资源收归国有,或者公开拍卖招标,这样的话,等于美国打了四年伊拉克战争白打了。这是美国最担心的发生的不幸事情。 如果美国不撤军,现在国内政治压力越来越大,布什在政坛也来日不多。伊拉克混乱局面依然无法解决,长此下去,美国只能是消耗得越来越大,失败可能性越来越大,最终有可能被伊拉克反美武装逐出伊拉克,结果也是什么都得不到。 美国要从伊拉克撤军,最担心的是什么?一是担心伊拉克现政权不能长期执政,怕被反美武装所推翻。二是担心伊拉克现政权会出尔反尔,一旦美国撤军,现政权会收回美国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三是担心现政权会与伊朗一条心,而共同起来反对美国。所以,布什得制造一些事情来对伊拉克这些疑问进行试探,以作出自己的可靠评估,以决定下一步棋该如何走。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不难理解布什去年年底增兵伊拉克的战略构想,就是想大量增兵伊拉克,尽快消灭伊拉克反美武装。同时通过处死萨达姆等人,试探现伊拉克政权对自己的忠心程度。同时做出要攻打伊朗的战略态势,试探伊拉克现政权对伊朗的态度,看是和伊朗关系好,还是和美国关系好。通过伊拉克的石油分配法案,为自己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打下法律基础,同时可以试探伊拉克人民和政权对美国侵占石油的态度。可以说,布什去年的所作所为,都是有深刻的含意,都是有非常的针对性。是为美国撤出伊拉克做判断和部署。在这一切都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在保证自己利益得到保护的情况下,美国从伊拉克撤军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了。 我的战略判断是:布什会从伊拉克撤军。这是国内大势所趋,也是伊拉克战略形势所迫的结果。 二、伊朗核问题走向,可能是六方会谈方式解决。 在某种程度上,伊朗核问题,只是布什遏制伊朗的一张牌,也是攻打伊朗的一个借口。如果伊拉克战争胜利,布什就可能把伊朗核问题,作为攻打伊朗的借口;现在伊拉克战争失败了,布什不得不撤军,结果,伊朗核问题就成为布什打压和遏制伊朗的一张牌。既然是一张牌,但一个人打,可能效果就不大,所以得利用联合国来打。这也是两次制裁方案得以通过的原因。 美国能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入侵伊拉克,而为什么不能以伊朗核问题为借口,攻打伊朗呢?不是布什不想,而是战略形势不允许。如果美国此时攻打伊朗,则伊朗必然在伊拉克战场大肆反击,支援伊拉克反美武装,这样的结果是美国更加深陷入伊拉克,难以脱身。在伊拉克获得的石油利益,也难以顺利得到。在海空力量方面,美国是占绝对优势,但在陆地作战方面,在游击和特种作战方面,伊朗则占据绝对优势。而且伊拉克现在是什叶派掌权,一旦伊朗和伊拉克什叶派力量相呼应,则布什的17万大军恐怕要陷入灭顶之灾,而且中俄在背后虎视耽耽,随时准备地面介入,这更加令美国胆寒!根据这种分析,我大胆判断:伊朗核问题,可能通过六方会谈方式解决。 既然布什对伊朗投鼠忌器,怕伊朗在伊拉克制约美军,破坏美军四年来打下的石油利益,重新在伊拉克建立亲伊朗而非亲美国的政权。那么,在某种程度上,美国今后对伊朗或许采取的是遏制和拉拢的方法。即利用联合国通过制裁方案等来遏制伊朗,消弱伊朗实力,防止伊朗继续坐大,威胁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也为今后有机会再实现攻打伊朗做准备。 但是,伊朗领导也是精明的老手,一旦识破美国外强中干的战略意图,恐怕会主动出击,在核问题上进行突破,试爆原子弹。如果伊朗试爆了原子弹,美国会怎么样呢?要么利用联合国,对伊朗施加压力,进行六方会谈,实现中东无核化。同时要求以色列加入,一律平等,消除核武器。要么就听之任之,象对印度一样,制裁一下了事。这样的话,中东石油大国沙特也可能拥有核武器,中东的局势就进入了核竞赛阶段。世界大国要想控制中东,难度就大大增加了。所以,我判断:伊朗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可能性很大,当然这是建立在伊朗成功进行了核试验的基础上。如果伊朗不能成功进行核试验,则美国还是利用联合国来制裁和遏制伊朗,避免刺激伊朗。 从这次的伊朗扣留英军事件来看,布什就是外强中干,一时威胁伊朗,以安慰受伤的布莱尔。一方面又表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即使搞大规模演习,也说是不是针对伊朗的。即使增派一艘航母到海湾,也说是替换,而不是增加,怕刺激了伊朗。其实,美国要空袭伊朗,何须在增派一艘航母?其远程战略轰炸机和两艘航母上的飞机,再加上英国、以色列的飞机,足以将伊朗的重要目标炸毁,但是换来的可能是伊朗对伊拉克的地面反击,弹道导弹的反击,霍尔木兹海峡的封锁,等等,这样的话,中东火药桶就爆发了,世界大战可能就来临了。最后鹿死谁手,难以预料! 三、巴以和平问题,可能以色列将采取主动缓和态势,以配合美国。 既然美国想撤军,就必须利用巴以和平做出自己公正和平的姿态。前几天布什表态,要推动中东和平。阿盟会议,也表明要维护中东和平。德国默克尔主动到中东访问,要推动中东和平。可见,这都是表现了美国下一步的战略意图。今天,基辛格表态,美军在伊拉克难以取得胜利。昨天,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要求撤军方案。布什表态要使用否决权,其实都是做戏给世界各国看的。显示美国的强硬。美国在伊拉克来说,目前只是政治上和道义上的失败,失败的程度并不深。假如伊拉克政权由反美武装所掌控,或者亲伊朗,推翻了美国的石油利益,则就是真正的失败。恐怕一旦推翻了美国的石油利益,美国会再次对伊拉克大打出手的,就再也没有什么顾忌啦。估计,这也是布什威胁伊拉克现政权的主要手段,也是美国撤军前与伊拉克现政府签署的主要协议。 可以预料,在今后的几年内,随着美军撤出伊拉克,中东局势可以有所缓和,但美国会一直更加关注中东局势,盖茨将美国力量由明处控制转为暗中监控。这意味着,中东的明战为主,暗战为辅;将转变为暗战为主,明战为辅。 当然,这恐怕也是布什的一厢情愿。因为布什自以为高明的战略,其实质是掩耳盗铃。从内贾德的主动出击,恐怕意味着老内已经识破了布什的金蝉脱壳之计。战略是互动的,只要识破对方的战略意图,就可以采取方式去阻碍他。到底中东局势如何,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总结我的判断:一是布什将从伊拉克撤军,但不放弃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二是美国在近几年内不会攻打伊朗,主要是通过联合国遏制伊朗,如果伊朗成功进行了核试验,六方会谈可能是美国制约伊朗的最好方式。同时以色列也会实现无核化。三是美国会在今后几年内,大力推动巴以和平,要求以色列让步,以求挽回自己在中东的暴力形象。
中东动荡历时一年多,导致该地区多国政权更迭,并迅速扩充套件到叙利亚,叙危机已成为这场动荡旋涡的中心。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中东剧变与中东军火贸易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剖析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产生及发展入手,重点分析了2010年以来中东变局对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格局、商品结构、供需市场等多方面产生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该地区极有可能掀起军备升级狂潮、再攀军火贸易高峰。从一定程度上看,军火贸易是军备竞赛的“晴雨表”,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不断扩大反映了地区军备竞赛的升级加剧,会导致地区安全形势恶化、经济发展延缓、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将对 *** 一 *** 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冲击,中东地区的军备控制依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中东地区;军火贸易;军备控制;中东变局 文章编号:1673-5161201205-0109-12 中图分类号:E92 文献标码:A 中东地区战略格局特殊、利益关系复杂,因其特殊的政治、军事、宗教、民族和地缘环境,军事冲突与区域性战争频发,局势长期动荡不安。2010年以来,该地区又经历了自冷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冲击最广、影响最深的大变局,安全形势恶化、武装交火频发、军事储备锐减。各方历史矛盾与现实利益交错萦绕,主要大国的利益角逐与国际社会的调解压力相互碰撞,使得各国“不安全感”持续加深。 在此背景下,部分国家将购置武器、升级军备作为安身之本,某些大国为谋求经济利益,实现多重战略目标,又极力兜售武器装备。中东剧变后,该地区达成了多笔大规模的军火贸易订单:沙特同美国于2011年12月29日签署了294亿美元的钜额军事装备销售协议;叙利亚自局势动荡后投入数10亿美元购买了俄罗斯最先进的武器系统,着力提升空中和海上作战能力;伊拉克计划今年从美国进口110亿美元军火。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该地区极有可能再度掀起军备热购的狂潮、再攀军火贸易的高峰。 一、中东变局前地区军火贸易发展现状 军火贸易是指直接用于战争的武器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买卖,是贸易双方或多方通过买卖方式把军品从卖方让渡给买方的行为,贸易主体是武器及武器系统。军火贸易作为国际间的一种间接军事斗争手段,在调整多边关系、改善战略态势、平衡战略力量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具有政治、军事、外交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中东地区的军火贸易历经从无到有,从萌芽、发展到高涨的演变过程。几十年的军火贸易过程,牵动着中东政局的脉搏,同时还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武装冲突和区域性战争的血雨腥风,其产生及迅速发展的主要过程是: 一在“地区冲突”的激化下产生。中东国家竭力扩充军备的原动力始于1948年5月以色列国建国后阿以矛盾的激化。第一次中东战争初期, *** 国家占据战争主导权,但以色列充分利用停战良机,向西方国家购进了大批先进的航空及装甲兵器,打造了一支机动能力强、打击威力大的正规化军队,对后来几次战局的演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国家为打破和消弭以色列的军事优势,历年来一直把振兴军备作为优先追求的目标,力图通过大规模进口先进武器以确保自身安全、夺回军事优势,但这一举动进一步 *** 了以色列争取军事平衡的欲望。阿以双方在军事领域的对抗成为了中东地区军火贸易产生的最主要动因。 二在“石油美元”的支撑下攀升。中东地区堪称世界“石油宝库”,石油与中东地区的军火贸易能力紧密相连,许多国家的军火贸易都是以“石油美元换武器”的形式进行的。而且,不仅中东产油国惊人的军费消耗依赖石油美元,就连部分 *** 非产油国,其采购武器的费用,有相当一部分也是用产油国的军援资金支付的,如沙特国民卫队曾出借过F-15S战斗机、M1A2坦克和“狂风”战斗机,供埃及等 *** 国家军队使用。2010年,欧佩克中 *** 国家的石油出口达到了创纪录的4510亿美元。钜额的石油收入为中东地区的军费提供了充足雄厚的资金保障。目前,中东已成为世界上军费增长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中东各国军费在保障自身军事力量的正常运转之外,最主要的用途之一就是进口武器装备。据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中东地区军费资料显示,2010年军费开支较十年前增长了35%以上。 三在“大国之争”的 *** 下升级。大国的利益争夺对中东的军火进口起到了极大的 *** 作用。对美国等军火出口大国而言,军火贸易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获取超级丰厚利润,还可以支撑和促进本国强大的军火工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本国经济。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军火贸易,大国可对国际和地区局势施加影响,使之服务于本国的全球战略利益。美国资深国际问题专家安德鲁·内森和罗伯特·罗斯指出,对于军事大国来说,“军火贸易是和平时期维持军工生产的重要收入来源和对武器进口国施加影响的工具”。中东地区一直是众多军售大户不断进行“肉搏”的军火大市场。2006至2010年5年间,美国约有28%的武器出口去向是中东地区,主要物件是阿联酋、以色列和埃及;俄罗斯约有8%的武器销往中东,主要物件是叙利亚及北非国家,2005至2009年5年间,俄罗斯对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的武器出口分别占两者进口量的92%及78%;欧盟成员国作为一个国家集团,约有9%武器出口去向是中东国家。未来,这些国家仍将是中东武器进口的主要源头。 四在“安全困境”的桎梏下加剧。世界大国对中东军火贸易的发展影响巨大,但是真正决定当地军火贸易发展趋势的是处于“安全困境”下地区各国做出的外交和战略选择。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国家为了自身安全,都会从最坏的情况出发,想尽办法扩充军备,企图以此方式提高自身安全,最终却陷入螺旋上升的军备竞赛中,成为无法摆脱的“安全困境”。中东地区的几个大国——以色列、伊朗、埃及、沙特等国都曾经或正试图成为地区主导,由此而导致了多次战争发生以及各方敌对程度加深。目前,阿以冲突根深蒂固、经久难解;伊以之间针锋相对,相互难容;伊阿之间缺乏信任,互相提防; *** 国家内部存在领土、资源争端,矛盾重重。中东国家之间这种“互为威胁”的恐惧感及历史积留的多方矛盾,驱使相关国家通过军火贸易的方式进口先进军备,意图牢牢占据优势地位,其结果却更加深了他国的不安全感,导致地区军火贸易的不断升级。在此影响下,中东地区成为世界军火贸易中最为重要的买方市场,军火进口密集而频繁,进口比例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中东地区武器库几乎囊括了所有门类的顶尖常规武器,装备总量几乎处于饱和状态。2005至2009年五年间,北非国家主要常规武器的交易量环比增加了273%。2006年至2010年五年间,在世界主要常规武器进口国排名前五十位中,中东国家就占据了五分之一,包括阿联酋第6位、阿尔及利亚第8位、以色列第12位、埃及第16位、沙乌地 *** 第22位、伊拉克第24位、伊朗第30位、约旦第38位、叙利亚第39位、阿曼第45位等10个中东国家均跻身于其中。 二、中东变局对地区军火贸易的影响 纵观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在相关国家内在“不安全感”的 *** 和外界大国的利益追逐的影响下,当地军火贸易保持着几十年“长盛不衰”的历史。从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形势来看,该地区各种矛盾丝毫没有缓解,仍然纷繁复杂,尖锐激烈,很多国家仍在竭力扩充军备,不断寻求有效威慑手段获取相对战略优势,由此造成了地区军火贸易“愈演愈烈”的局面。而2010年底开始的中东大变局,不仅改变了当地原有政治程序,更使国际力量对比日趋失衡,国际体系转换进一步加快。在权力与资本扩张日趋借助暴力手段的大背景下,中东地区变得更不太平。不管叙利亚和伊朗未来是否会遭受西方军事打击,但可以肯定的是,利比亚战争绝不是中东地区的最后一场战争。 在战争阴霾的笼罩下,中东国家普遍认为,在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的国际政局中,“达摩克利斯剑”仍然高悬,军事力量始终是争取强国地位的基础和条件,是实现国家意志、维护国家安全的有效手段,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是决定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因素。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2年3月释出的全球军火交易最新资料显示,中东变局开始后,2011年的中东地区军火贸易额有所上升,占全球军火进口总量的17%,远远高于其人口比重、领土比重以及经济比重。中东变局使各国更加重视军事力量在综合国力和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会对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格局、商品结构、供需市场等方面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第一,中东变局将会影响地区军火贸易的发展格局 此次中东变局是 *** 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各种矛盾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的总爆发,对地区安全域性势、科技发展等方面造成巨大冲击,可能会对未来地区军火贸易发展格局产生如下影响:首先,安全域性势的恶化将造成持续的贸易需求。目前,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 *** 国家分化严重,沙特与伊朗矛盾加深,土耳其和以色列的地区影响力增强。中东和平程序、叙利亚问题和伊朗核危机等热点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地区局势的恶化加之美国 *** “伊朗 *** ”的不断炒作,致使陷入“安全困境”的中东国家纷纷开始重调军品编制、武器购买清单。包括以色列、沙特、伊拉克、卡达、科威特在内的几个中东国家,近期同美、英等国已经达成了相当规模的军事订单,如阿联酋在2011年接连丢掷大笔军事订单升级军备,其中已签约的合同金额高达11亿美元。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东地区的军费开支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军火贸易额将迅速增加,极有可能出现一轮新的地区武器装备竞赛;其次,自主军工科技发展的滞迟仍将强化其依附地位。中东变局之前,许多当地国家尚未形成独立的军事技术体系。就研发基础而言,基本上没有自行研制、开发武器装备的能力。很多国家的国防工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对自行生产缺少一个完整、清晰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缺少发展军事工业所急需的高素质科技人员,依赖自身无法完成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必须引进国外先进的武器装备。除以色列、埃及等少数国家俱备一定出口能力外,其他大部分国家均属纯粹的武器进口国。目前,中东变局造成的动荡已对当地国家造成了深远并具有持续性的内在影响。利比亚前“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就曾表示,利比亚战争使该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状况比战前落后50年。可见,目前中东相关国家的军事体系在短期内很难通过自身能力“造血”而充分发展。因此,中东地区在未来的军火市场中仍将处于依靠大量“输血”提升军事能力的买方地位;最后,更新换代周期缩短促使二手市场升温。从历史发展看,中东地区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结束后都曾进入一个军火贸易的高涨阶段,两次战争相隔时间较短,引进的新式武器功能还未等完全发掘利用就已成为更新换代的物件。目前,中东各国的武器均处于比较饱和的状态,共包括装甲战车约7万辆,各种火炮超过6万门,各式飞机5200余架,直升机2000余架。庞大的数量、无休止的进口使得原有武器的解决就成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退役的装备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可为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利用。这些被称为“二手”武器的军火,价格相对便宜,使用价值并不低,很有吸引力。因此,若中东地区依然以这种势头大量进口武器的话,该地区在未来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手武器交易市场。 第二,中东变局将会影响地区军火贸易的产品结构 中东变局引发的利比亚战争呈现出不对称战争样式,呈现出以空袭作战为军事干预主要打击手段、以精确制导为空袭毁伤手段的显著特征。高技术武器装备在战场上显出的威力将会进一步促进军火贸易结构的调整,在此影响下,中东军贸市场的产品结构将随之发生一定改变:首先,空中力量的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空中打击是利比亚战争的主要作战手段,由于作战半径的局限,传统上由地面炮兵完成的任务在这次战争中几乎全部成为空军的专利。很多中东国家都更为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战争的重点在于现代化的空军,这无疑为全球战斗机市场注入了强心剂,2011年沙特就与美国签订了154架F-15SA作战飞机的钜额订单。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军用战机的市场份额将位居中东地区军贸市场的主导地位:其次,精确打击能力将不断予以强化。从国际武器装备技术发展看,无人控制技术、精确打击技术和隐身技术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军事装备的关键评价要素。利比亚战争中联军第一周使用的武器全部是精确制导武器,包括巡航导弹、空地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在解除被攻击方的防空能力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少中东国家已经将精确打击武器如近中距空空、空地导弹、智慧炸弹、导弹防御系统列入优先采购专案。美国 *** 在2011年11月公布的军事援助计划中表示,将出售给 *** 国家4900枚精确制导炸弹;最后,防空体系建设将提上议事日程:从以前的中东武器市场格局来看,防空系统的进口只是整个武器进口的“零头”。目前,中东各国的军事攻击能力不断增强,但防御能力偏弱。特别是近些年,伊朗在导弹技术上突飞猛进也给其他中东国家造成巨大压力,迫使其加快防空体系的建设。阿联酋2011年已经计划引进俄制“铠甲S-1”系统,并升级已部署的美制“爱国者”系统,还计划引进美国“末段高空区域防御”先进反导系统,仅这一项就可能耗资约70余亿美元。 第三,中东变局将会影响地区军火贸易的供需市场 从买卖双方来看,中东变局前的地区军火贸易市场分布不均衡,买卖双方都很集中。买方市场中,进口最少的国家与进口最多的国家相差甚远,且买方地位变化较快,以2009年为例,沙特从昔日中东最大的武器进口国降至第四位;而阿联酋则突飞猛进,占据榜首。就卖方来看,主要集中在世界大国,尤其是美、俄、欧洲部分国家,其他国家少有参与。结合各国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及最近的局势变化,中东变局后,未来五年地区军火市场中的买方和卖方将会出现一定变化:就买方市场而言,可谓有升有降。叶门等国由于国内局势不稳及自身经济实力的抑制,在军火市场上的份额可能会下降;伊朗由于联合国对其实施武器禁运等干涉因素的影响,也很有可能减缓前几年军火贸易的高额势头。以色列作为美国打入中东的一支“楔子”和战略“棋子”,仍将会在美国的支援下继续保持军事优势;伊拉克已重新进入世界军火市场,军火购买能力逐步恢复,利比亚的未来也可能类似伊拉克,二者未来的贸易份额将逐步攀升。埃及目前每年从美国获得约13亿美元军事援助,相关援助将持续到2018年,重新整合过的政权预计会继续寻求获得美援。对于目前正处在动荡之中的叙利亚而言,阿萨德政权自从反 *** *** 爆发后,就花费巨资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近期叙利亚的军火贸易份额仍将保持高涨。此外,在周边局势动荡的 *** 下,“财大气粗”的海湾 *** 国家所占市场比重也将会越来越大;就卖方市场而言,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优越性、国际能源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巨大的市场利润的吸引,注定了现有的中东武器供应国都会紧紧抓住这个市场,并试图扩大市场份额。未来几年各国的竞争很有可能不会打破这一格局,即美国扮演重要角色、欧盟不断谋求扩大影响,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积极介入。可以预料,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随着各军火供应国争夺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买方市场的活跃,争夺中东军火市场的战斗必将趋于“白热化”。 综上可见,在中东变局的影响下,当地不少国家对军火的需求更加旺盛,军火出口大国也将继续死死咬住中东市场这块“肥肉”,地区军火进口产品型别将继续以高、精、尖武器为主,武器杀伤力将不断增强。日益兴旺的军火贸易将会加剧武器扩散和军备竞赛,对本身矛盾重重的中东地区而言,更无异于“火上浇油”,会对各国发展、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中东变局后地区军火贸易的负面效应 军火贸易所带来的影响效应十分复杂,就积极方面来而言,中东国家的军事力量增长的确从一定程度上有效巩固了国家独立、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但相对积极影响,中东变局后,地区军火贸易的升级加剧带给当地国家更多的则是消极作用,各种高、精、尖武器的扩散将会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东地区的稳定、全世界的安全等方面造成重大冲击。 从国家经济层面看,中东国家大力扩充军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先进的技术支援,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甚至阻碍一些中东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进步。目前,许多中东国家依然背负着相当沉重的军事负担,以2007年为例,包括沙特、以色列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军事开支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8%甚至更多,阿曼甚至达到了10,6%。而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军费开支水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为4,7%。超出正常防务需要的军事开支会对国家经济建设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影响 *** 提供完善的社会福利,致使科研技术的发展滞后,还会造成失业率升高和通货膨胀,从而影响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从地区稳定层面看,军火贸易使中东军备竞赛得以长期持续进行。由于缺乏强大的现代工业基础,大部分中东国家的武器供应严重依赖进口,而随着武器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和生产难度加大,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在某种意义上看,军火贸易是中东军备竞赛的“生命之源”,离开了外部供应,中东军备竞赛就难以长时间进行。军备竞赛的长期存在会使固有争执更加复杂、危险,致使该地区的国家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之下,大大削弱安全系数。本已十分脆弱的中东军备控制机制会面临新挑战,地区安全环境将愈加恶化。 从全球安全层面看,中东地区军火贸易的不断加剧,为恐怖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方便。长期的军火贸易使中东地区积累了大量武器,由于管理不严格及其他因素影响,致使大批武器流落民间,为恐怖主义活动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特别是中东变局中,卡扎菲政权的垮台导致大量武器在混乱中流失,它不仅加剧了 *** 社会的动荡,更成为恐怖主义滋生蔓延的物质基础。一旦 *** 掌握先进军备或相应制造技术,将可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这不仅威胁著特定地区安全,而且还使国际社会处于不断加剧的恐怖主义威胁之下,对国际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从国际军控层面看,国际军备控制的形势将更为严峻。如前所述,中东变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 了军贸需求,对新一轮的国际军备竞赛起著推波助澜的作用。持续进行的军备竞赛将日益成为国际和平、安全甚至人类生存的威胁,将是人类为追求发展目标而付诸的努力的威胁,也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障碍,并妨碍了人类面临的其他关键问题的解决。 四、结语 从14世纪以来,军火贸易一直是破坏性力量的主要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地区频繁爆发的冲突、战争及恐怖主义事件,无不与逐渐上升的军火贸易有着密切的关联。长时期军火贸易引发的军备竞赛使中东地区囤积了大量武器,整个地区成为一个“火药库”,随时都可能爆炸。这不仅阻碍了中东地区和平与进步,还累及了整个世界的发展与稳定。 自2010年开始的中东变局引发了 *** 世界的大动荡,西方大国不断插手干涉地区事务,致使各方的历史矛盾与现实利益不断碰撞,不仅打破了地缘力量的平衡、推动了地区格局的“大洗牌”,还严重冲击了当地政治、经济秩序。不断恶化的地区安全环境促使各国大量进口先进武器装备,对本就十分旺盛的军火贸易起到了“火上浇油”的 *** 效应。军火贸易的不断攀升带给中东地区更多的是消极作用,它恶化了国家间关系,致使地区局势长期紧张,还给西方大国插手中东事务提供了机会;大量宝贵的资金、人力投入军火贸易,挤占了有限的经济资源,阻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武器的泛滥又导致恐怖主义活动猖獗;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此背景下,推动军备控制对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削减军费开支和武器进口,建立相互信任措施等手段,可以有效缓和紧张局势,增进国家间理解,推动中东和平程序、地区矛盾的解决和实现共同繁荣。但就目前局势而言,中东地区的军火贸易依然兴旺,军备竞赛的势头依然强劲,军备控制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中东地区要想全面、彻底地实现军备控制,就必须首先改善地区政治、安全环境,减少、消弭中东各国之间的猜疑与敌视,增进各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各方只有在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保持耐心、克制的态度,寻找并扩大利益遇合点,加强相互信任与理解,才能真正实现军备扩散的有效遏止与军备控制的全面落实。
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也门接近了内战的边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社会震荡,中东北非地区似乎进入了三十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期。政治动荡来源于社会矛盾、经济停滞和政治不满,人们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改善生活环境。然而,政治动荡并非总是带来新的幸福生活,一些国家或地区反而因此进入了政治动荡的恶性循环,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地区局势动荡不安。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两国为了获取石油利益,强行划分了中东北非地区的国界线,埋下了日后长期存在的国与国之间、教派与教派之间的纷争,确立了以资源、劳动力出口为主的殖民地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对抗主导了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埃及等一些国家又形成了依赖外国援助的“乞讨经济”。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中东北非地区一家独大,埃及、沙特、巴林、约旦等国对美国过渡依赖,利用美国提供的支持对抗经济改革的要求。因此,中东北非地区苦难的政治史使其畸形的经济结构长时期延续下来。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东北非地区作为全球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最先断裂了,并由经济上的困难引发了政治动荡。但是,正如美国“对外关系协会”主席哈斯所言,埃及的革命成功了,但是革命之前所有问题依然存在,没有一个得到解决。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一个高效的政府,但是埃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产生这样一个政府;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显然埃及何时能拥有社会稳定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历史上,这三股力量从来没有密切合作过,未来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利比亚、也门的政局更是令人担忧,因为部族势力的存在,长期陷入内政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人民将因此而被抛入绝望的深渊。美国的中东问题观察家因此而断言,中东政治动荡仅仅开了个头。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就经历了三次阿以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和一次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可谓是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极为迫切。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过去三十多年,阿以之间能够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关于在于埃及、沙特等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签署和平协议,达成了一定的妥协。但是,中东政府同以色列妥协了,中东的人民并不认可,政府和人民之间在以色列问题上有相当大的认识落差。可以想象,在政治动荡过程中,中东北非国家的民族情绪会上升,阿以之间的矛盾会突显,阿以和谈将被无限期推迟。与此同时,伊朗的生存环境却获得改善。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已经上升。这次动荡中,沙特、巴林等国家的什叶派纷纷走上街头,争取政治地位。一方面,以伊朗为基地的什叶派力量可能加强。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可能拉开同以色列的距离,缓和同伊朗的关系。外国对中东北非地区的干涉可能加剧,中东人民独立自主的梦想破碎。外国干涉是中东地区经济畸形、政治动荡和战火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排除外国干涉也是阿拉伯复兴的前提之一。但是,长期政治动荡却可能引来更严重的外国干预。目前,利比亚处于内战的边缘,要求国际社会军事干预的呼声很高。日前,阿盟已经同意国际社会设立禁飞区,限制卡扎菲政府的军事行动自由。若禁飞区提议最后得以落实,美欧再次继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后对中东地区实施军事干涉。美国干涉和中东地区稳定之间似乎形成了一个难解悖论,美国为了获取稳定的石油供给,不断地干预中东政治以维持地区稳定,但是美国的干预却直接导致了地区局势动荡。因为美国对中东事务的长期干预,中东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才把美国作为首要攻击目标。“9 11”事件后,美国为了打击恐怖主义,再度深度介入中东事务,结果引发了更大的反美浪潮。此轮中东变局,引发地区权力平衡变化,美国核心利益受损,可能引起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315 浏览 2 回答
133 浏览 3 回答
330 浏览 8 回答
166 浏览 4 回答
314 浏览 4 回答
221 浏览 5 回答
340 浏览 8 回答
202 浏览 3 回答
355 浏览 4 回答
255 浏览 2 回答
231 浏览 6 回答
178 浏览 5 回答
307 浏览 6 回答
121 浏览 5 回答
149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