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术语叫片石混凝土,就是在混凝浇注时按比例掺入一定的片石,一般不超过总量30%,常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参照这篇的结构和内容吧: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资源与环境学院 X X X)摘要: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动态的基础上,从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概念出发,可以确定忽视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生物组织层次可能是造成观点纷争的根源之一。特定生物组织层次的稳定性可能更多地与该层次的多样性特征相关。探讨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应从不同的生物组织层次上进行。扰动是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悖论中的重要因子,如果根据扰动的性质,把生态系统(或其他组织层次)区分为受非正常外力干扰和受环境因子时间异质性波动干扰 " 类系统,稳定性的 ( 个内涵可以理解为:对于受非正常外力干扰的系统而言,抵抗力和恢复力是稳定性适宜的测度指标;对于受环境因子时间异质性波动干扰的系统而言,利用持久性和变异性衡量系统的稳定性则更具实际意义。结合对群落和种群层次多样性与稳定性相关机制的初步讨论,:在特定的前提下,多样性可以导致稳定性。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入侵则是指外地生物进入另一地区,因为在此地区没有天敌,会较快繁殖而形成种群,打破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生物入侵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物种的多样性意味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网络化程度高,异质性强,能量、物质和信息输入输出的渠道众多而密集,纵横交错,畅通无阻,因而流量大、流速快、生产力高。即使个别途径被破坏,系统也会因多样物种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互补偿和替代而保证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正常运转,使系统结构被破坏的部分迅速得到修复,恢复系统原有的稳定态,或形成新的稳定态。1.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群落组织化水平,而且可以通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叶,当时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群落中物种面积关系的探讨和物种多度关系的研究。1943年,Williams在研究鳞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时,首次提出了"多样性指数"的概念,之后大量有关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原理、及测度方法的论文和专著被发表,形成了大量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一度给群落多样性的测度造成了一定混乱。自70年代以后,Whittaker(1972)、Pielou(1975)、Washington(1984)和Magurran(1988)等对生物群落多样性测度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生物多样性通常包含三层含义,即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遗传(基因)变化,亦称为基因多样性。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系的状况(如受威胁状况和特有性等)、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等。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从目前来看,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可分为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和γ多样性指数三类。α多样性指数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群落所含物种的多寡,即物种丰富度;②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即物种均匀度。β多样性指数可以定义为沿着环境梯度的变化物种替代的程度。不同群落或某环境梯度上不同点之间的共有种越少,β多样性越大。精确地测定β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①它可以指示生境被物种隔离的程度;②β多样性的测定值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地段的生境多样性;③β多样性与α多样性一起构成了总体多样性或一定地段的生物异质性。群落物种多样性是梯度变化的。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是指群落组织水平上物种多样性的大小随某一生态因子梯度有规律的变化。①纬度梯度:从热带到两极随着纬度的增加,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如北半球从南到北,随着纬度的增加,植物群落依次出现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苔原,伴随着植物群落有规律的变化,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逐渐降低。②海拔梯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在温度、水分、风力、光照和土壤等因子的综合作用下,生物群落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在大多数情况下物种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呈伏相关,即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群落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如喜马拉雅山维管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就表现了这样的规律。③环境梯度: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有的时候表现明显,而有的时候则表现不明显。如Gartlan(1986)研究发现土壤中P、Mg、K的水平与热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Gentry(1982)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的研究表明,在新热带森林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年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在热带亚洲森林类型,两者则不存在相关关系。④时间梯度:大多数研究表明,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随着演替的进展,物种多样性增加。在群落演替的后期当群落中出现非常强的优势种时,多样性会降低。2.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以及在受到一定的干扰后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它包括以下几个概念。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也叫抗变能力,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和维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表示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2.局域稳定性和全域稳定性 局域稳定性表示生态系统在经受小的干扰后回到原状的能力。全域稳定性表示生态系统在经受一次大的干扰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对不同的生态系统来说,这两种稳定性可能有下列4种情况(图8-13):(1)局域稳定性和全域稳定性都低(图中以小球是否容易保持稳定来表示);(2)局域稳定性高,全域稳定性低;(3)局域稳定性低,全域稳定性高;(4)局域稳定性和全域稳定性都高。3.脆弱性和强壮性 能在环境条件改变不大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称为脆弱的生态系统。能在环境变化范围很大的条件下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称为强壮的生态系统3.生物的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动态的基础上,从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概念出发,可以确定忽视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生物组织层次可能是造成观点纷争的根源之一。特定生物组织层次的稳定性可能更多地与该层次的多样性特征相关。探讨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应从不同的生物组织层次上进行。扰动是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悖论中的重要因子,如果根据扰动的性质,把生态系统(或其他组织层次)区分为受非正常外力干扰和受环境因子时间异质性波动干扰 " 类系统,稳定性的 ( 个内涵可以理解为:对于受非正常外力干扰的系统而言,抵抗力和恢复力是稳定性适宜的测度指标;对于受环境因子时间异质性波动干扰的系统而言,利用持久性和变异性衡量系统的稳定性则更具实际意义。结合对群落和种群层次多样性与稳定性相关机制的初步讨论:在特定的前提下,多样性可以导致稳定性。例如采用多样性理论和冗余理论对固沙植物群落稳定性机制进行论述.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固沙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状态.在生物学各级水平都存在冗余,冗余是生命系统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性,其主要功能是确保生物个体和群体更好地适应极端环境、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保持稳定,而且其功能只是在受到干扰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削弱冗余,会导致在个体、种群或群落水平上产生补偿作用,以此来增加群落的功能.固沙植物群落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群落内冗余的数量和结构,冗余越多结构越复杂,群落越稳定.削弱固沙群落的根系冗余可获得生物量上的补偿,但使群落稳定性下降.①多数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的多样性是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尺度,多样性高的群落,物种之间往往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相互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更加趋于复杂,当面对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或群落内部种群的波动时,群落由于有一个较强大的反馈系统,从而可以得到较大的缓冲。从群落能量学的角度来看,多样性高的群落,能流途径更多一些,当某一条途径受到干扰被堵塞不通时,就会有其它的路线予以补充②May(1973,1976)等生态学家认为,生物群落的波动是呈非线形的,复杂的自然生物群落常常是脆弱的,如热带雨林这一复杂的生物群落比温带森林更易遭受人类的干扰而不稳定。共栖的多物种群落,某物种的波动往往会牵连到整个群落。他们提出了多样性的产生是由于自然的扰动和演化两者联系的结果,环境的多变的不可测性使物种产生了繁殖与生活型的多样化。在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上,目前仍未定论。物种多样性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和作用:1.有关物种在生物群落中作用的假说,物种以什么样的机制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还仍然没有解决的生态学问题,而且是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功能关系中的核心问题。目前有关物种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假说有下列4种。(1)冗余种假说(Redundancy species hypothesis) :生物群落保持正常功能需要有一个物种多样性的域值,低于这个域值群落的功能会受影响,高于这个域值则会有相当一部分物种的作用是冗余的(Walker 1992)。(2)铆钉假说(Rivet hypothesis):铆钉假说的观点与冗余假说相反,认为生物群落中所有的物种对其功能的正常发挥都有贡献而且是不能互相替代的(Ehrlich,1981) ,正像由铆钉固定的复杂机器一样,任何一个铆钉的丢失都会使该机器的作用受到影响。(3)特异反应假说(Idiosyncratic response hypothesis): 特异反应假说认为生物群落的功能随着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而变化,但变化的强度和方向是不可预测的,因为这些物种的作用是复杂而多变的。(4)零假说(Null hypothesis)零假说认为生物群落功能与物种多样性无关,即物种的增减不影响生物群落功能的正常发挥。 2、概念与类型:上述4个假说中都没有对每个物种的作用程度做出明确的说明。在生物群落中不同物种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其中有一些物种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的存在与否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这样的物种即称为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或关键种组(Keystone group)。关键种的作用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可能是常见的,也可能是稀有的;可能是特异性(特化)的,也可能是普适性的。依功能或作用不同,可将关键种分为7类。关键种的鉴定目前比较成功的研究多在水域生态系统,而陆地生态系统的成功实例相对较少(Menge等,1994 )。3.功能群的划分及其意义 :为了更好地认识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有必要引入功能群的概念。功能群是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作用,其成员相互取代后对生物群落过程具有较小的影响。将生物群落中的物种分成不同的功能群的意义表现在:(1)使复杂的生物群落简化,有利于认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弱化了物种的个别作用,从而强调了物种的集体作用。4.多样性稳定性的意义及其价值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长期进化的结果,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当今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其原因原因在于以下几点:(1)人口增加;(2)生境破坏;(3)环境污染;(4)人类大规模的迁移。除外界因素之外,物种本身的遗传特点,也往往促成了灭绝的发生。如某些种定居与食物链的高级位,还有一些种分布的范围十分有限,某些种散步和定居的能力很弱,它门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等等这些原因。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稳定性的研究,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很好的利用生物多样性具有的现实及其未来的社会经济价值,等等。随着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不断深入,从以物种为中心转向一生态系统为重点,即从多样性的生物学研究向转向多样性的生态学研究,在大多数物种特化群落或营养级网络层次上认识种群和群落的多样性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这样将能使种群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与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予以它们某种统一规律的认识。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从个体至生态系统的多层次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重要性,从而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产生、维持和濒危机制,以及生物多样性结构与动态变化过程的相互关系。参考文献[1]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林育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4.[3] 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探测方法1 钻探检测法在钻机钻进过程中,利用钻杆的长度量测孔深,并对钻孔岩土层进行分层描述,孔口高程采用水准仪测量。通过钻孔获得以下数据:① 钻探点抛石层底界高程;② 抛石层底部泥石混合层的厚度。由于爆填堤心块石体均质性较差,且厚度大,钻探难度一般较大。钻探施工中应采用金刚石钻头钻进,开孔孔径150 mm,终孔孔径一般为110 mm,并深入地基土层不少于2 m,全孔采用多套套管护壁。钻探过程均详细记录,每次提钻前后均需量测钻杆长度、孔深,终孔时记录各钻孔的深度、块石体底界深度等。终孔由检测人员现场验证,确保钻探记录准确有效。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钻进过程中的挤压作用,抛石体与下部软土层之间深度界线不可避免产生少量偏差。 地质雷达检测法地质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波(主频为数十至数百乃至数千兆赫)以宽频带短脉冲形式由地面通过发射天线T送入地下,经地下地层或目标体反射后返回地面,为接收天线R所接收,当地下介质的波速v(m/ns)已知时,可根据测得的脉冲波旅行时间t(ns),求出反射体的深度h(m)。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电磁波强度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及几何形态而变化。因此,根据接收到波的旅行时间(亦称双程走时)、幅度及波形资料,可推断介质的结构及不同介质分界面(见图1)。在实际检测中,介质中的电磁波速度一般可利用已知目标体的反射时间求取,或根据钻孔揭示层位进行标定。
你可以在百度搜索里打上"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一搜就有了,不过只作参考,还是自己写出来好点.
目 录第一章. 工程概况 1第一节.工程概况 1第二节.工程招标范围及内容 2一、工程招标范围、方式及说明 2二、工期要求及规定 2三、工程质量标准、保修要求 2第三节.场地情况及工程特点 2一、地质情况 2二、现场条件 4第四节.编制依据 4第二章.施工总体部署 5第一节.工程部署原则、方针 5一、部署原则 5二、工期目标的确定 5三、压缩工期方法 6第二节.工程目标 6第三节.施工部署 7第四节.工程特点、技术难点及对策 8第五节.施工总流程 10第三章.施工进度计划和各阶段进度的保证措施及违约责任承诺 11第一节.施工总进度安排 11一、施工计划编制依据 11二、主要分部工程进度计划 11第二节.保证工期的管理措施 11一、从施工方案上保证 11二、从组织机构、资源配置上保证 12三、从施工计划上保证 12四、从工序安排上保证 12五、从安全生产上保证 13六、从后勤供应上保证 13七、从工作机制上保证 13八、从分项工程施工工期上保证 13九、从外部环境上保证 13第三节.违约责任承诺 14第四章.劳动力和材料投入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15第一节.劳动力用量计划表 15第二节.主要材料计划 16一、材料管理 16二、主要材料计划 16第三节.资源投入保证措施 18第五章.施工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布置 19第一节.总体布置 19第二节.临时设施 19第三节.施工用水、用电容量 19一、施工用水量计算 19二、施工用电量计算 21第六章.主要施工机械及检测试验设备计划 22第七章.主要施工方法、技术措施 24第一节.施工方法简述和要点 24第二节.测量控制 24第三节. 关键施工分项——排水工程施工 25一、排水工程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26二、排水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保证 32三、管涵施工 33第四节.道路工程 36一、路基施工 36二、路面基层施工 44三、沥青砼路面施工 46四、铺砖路面施工 50第五节.附属工程 51一、侧平石施工工艺流程 51二、侧平石施工要点 51三、缘石的质量标准 51第六节.人行道基层施工 52一、工艺流程 52二、施工方法 52第八章.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53第一节.安全承诺 53第二节.文明施工承诺 53第三节.安全生产目标 53第四节.安全生产管理原则 53第五节.安全防护措施 54第六节.施工用电安全保证措施 55第七节.机械安全保证措施 55第八节.其他安全保证措施 56第九节.文明施工目标 57第十节.文明施工保证体系 57第十一节.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58一、管线、树木及房屋保护措施 58二、工地围蔽 59三、噪音控制 60四、空气污染(防尘) 61五、水质污染 61六、路面卫生 62七、工地卫生 62第十二节.消防措施 63一、组织管理 63二、消防用水与消防器材配置要求 63三、用电管理措施 63四、建立健全工地防火管理制度 63第九章.质量保证和质量违约责任承诺 65第一节.本工程质量目标 65第二节.质量保证体系 67第三节.分项工程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67第四节.本工程施工技术保证措施 70一、执行施工图会审制度 70二、执行技术交底制度 70三、执行技术检验制度 70第五节.质量体系主要过程控制 71第六节.施工质量管理与工程质量受控 72一、工程施工质量内部管理 72二、工程技术方案管理流程图 73三、施工方案三级技术交底程序图 73四、现场监理工程师验收 74五、工程质量管理流程图 76第七节.成品保护的保证措施 76第八节.质量违约责任承诺 76第十章.施工管理 78一、管理机构 78二、项目部各岗位的职责 78三、现场项目管理制度 79第十一章.雨季施工措施 81一、雨季施工的技术措施 81二、雨季施工保证安全措施 81第十二章.施工协调措施 83一、与业主关系的处理 83二、与监理具体工作程序 83三、与设计单位的合作关系处理 84四、与政府部门之间关系处理 84五、与当地社区之间关系处理 84六、与其它专业单位协调 85第十三章.工程竣工技术资料的交收归档 87一、工程资料管理 87二、技术档案资料 87三、施工安全资料 88四、竣工资料按期移交的保证措施 88第一章. 工程概况第一节.工程概况工程名称: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建设规模:设计单位: 一、道路工程1、沥青路面施工:本工程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面层为9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I)上面层。设计弯沉值Ls=。基层为6%水泥稳定石屑层,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中的规定要求。应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应大于98%,混合料7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应达到3Mpa。水泥稳定石屑的塑性指数应小于17,有机质含量小于2%,硫酸盐<。。第二节.工程招标范围及内容一、工程招标范围、方式及说明1、招标范围:。2、承包方式:根据招标人提供的施工图、资料,中标单位按中标价格包施工、包质量、包材料、包工期、包安全、包验收。二、工期要求及规定招标工期按完成招标范围内全部工程内容要求不超过180天。三、工程质量标准、保修要求1、按国家颁发的《市政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268-97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验收评定。工程质量要求必须达到合格。2、工程所选用的材料、配件及其它原材料,须达到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产品应有生产许可证、出厂合格证,经监理工程师和甲方代表认可后方可使用。3、本工程的保修按建设部颁发第80号令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规定的保修期限进行;保修期自竣工验收签字之日起计。第三节.场地情况及工程特点一、地质情况本工程地质勘察揭露的地层有:人工填土(素填土、吹填土)、第四系海陆交互沉积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砂层(中砂、中粗砂)、粉质粘土和残积砂质粘性土及下古生界花岗片麻岩(全、强、中、微风化带)等,其中海陆交互相沉积层经历了3个沉积旋,即有细粒土→粗粒土→细粒土→粗粒土→细粒土→粗粒土的沉积韵律,同时,受原始地形地貌影响及海陆交互相地层常常易形成交错沉积的影响,造成局部地段某个地层的缺失,在成层稳定性方面受到某些制约。有关地层描述如下:1、第四系人工填土(Qml)主要由素填土、吹填土组成,稍湿~饱和;松散状态。场地均有分布,层厚~,平均。2、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Qmc)淤泥:灰褐、褐灰黑色,呈饱和,流塑~软塑状态。场地均有分布,层厚~,平均。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褐、褐灰黑色,呈饱和,流塑~可塑状态。场地部分地段缺失该层,层厚~,平均。中粗砂:(局部为粉细砂),褐灰黑色、少量黄褐色、浅灰黄,呈饱和,松散状态,局部稍密状态。场地均有分布,层厚~,平均。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褐、褐灰黑色,呈饱和,流塑~可塑状态。场地部分地段缺失该层,层厚~,平均。粉质粘土:浅灰黄、褐黄、浅灰白色、局部灰褐色,呈湿,软塑~可塑状态,局部呈硬塑状态。场地部分地段缺失该层,层厚~,平均。中砂:(局部为粉细砂),黄褐色、浅灰黄色、褐黄红色、褐灰黑色,呈饱和,松散~稍密状态,局部中密状态。场地部分地段缺失该层,层厚~,平均。粉质粘土:灰绿色、浅灰黄色、浅灰白色、褐黄红色,呈湿,可塑状态,局部软塑或硬塑状态。场地部分地段缺失该层,层厚~,平均。淤泥质粉质粘土:褐灰黑色、灰褐色,呈饱和,软塑~可塑状态。场地部分地段缺失该层,层厚~,平均。中砂(局部为粉细砂或粗砂):灰绿色、浅灰黄色、褐灰黑色,呈饱和,稍密状态,局部中密状态。场地部分地段缺失该层,层厚~,平均。3、第四系残积层(Qel)
顾名思义,在浇筑混凝土的同时,向里面抛石块。但是石块大小、强度、外观质量必须要符合要求的哦。
生物的多样性与稳定性我想我们大家都学过生物起源,还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它们,告诉了我们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为我们今后的科学的发展,也为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虽然是同一种生物,但是它们的外行样貌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生物的多样性的一个鲜明例子.也就是说,生物界没有完全相同的同一种生物.即使,它们具有了相同的外行,这种很少的特例,它们的性格特征.也是有所不同的.像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很少能看到有一样的人,不是吗?即使遇到了这样了很少的特例,他们的性格特征也是不一样的.大家也可以去向这样的母亲去咨询一下.这是无可后非的.我希望大家往后能面对这个现实,有效了利用起来.去发展创造我们的未来.我想大家都知道,猪生猪,兔生兔.它们不可能生出猫和老鼠.对吧?这也就是生物学所说的稳定性.我想:也有可能大家都知道,有些生物会生出一些畸形的下一带但它也属于本身同一种生物.也不可能基因突变制其它生物.如果大家有谁见到过,可以给我打电话,我会告诉你,你是历史第一人,你可以获得吉尼斯世界记录,大过年的恭喜你了.世界生物的稳定的性,也给达尔文的进化论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个残酷的现实希望大家能够接受它,这是不可改变的.我相信你们会很好利用的.不论世界的生物在怎么的发展与变化,事物的多样性与稳定性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世间万物都必须遵守的法则.希望大家能领会这个道理,能真正的运用其现实当中,来创造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人类,现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指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这一新的发展观,要求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在重视当前发展的同时,重视未来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水利是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水利建设应该适当超前.同时,水利建设本身也要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现在所从事的水利建设,不仅要为当前、为我们这一代着想,也要有利于长远,有利于子孙后代. 水利建设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数千年,凡治国安邦者,无不重视水利.有些水利工程经历了2000多年,仍在发挥很大的效益,并将长期为人民造福.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兴建水库8万多座,加固新修堤防26万km,初步形成了七大江河的防洪工程体系;全国的供水能力,从每年约1000亿m3增加到5800亿m3;灌溉面积从1600万hm2增加到5300万hm2,为解决占人类1/5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98年以来,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了水利投资的力度,1998~2002年中央安排水利投资1700多亿元,加固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堤防,对长江中下游四省240多万人实行了移民建镇、平垸行洪、退田还湖,还安排了600多座重点病险水库加固、200多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2400多万人的人畜饮水工程和一批水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等工程,既拉动了内需,又为当前和长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水利建设的成绩是巨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既存在水利建设滞后的问题,水利建设本身也存在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1 需要进一步重视的几个问题1.1 防洪工程建设任务繁重 我国2/3多的固定资产、近1/2的人口、1/3的耕地、数百座城市,以及大量的重要设施和工矿企业都位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由于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洪水灾害发生频繁,受洪水威胁严重.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万多亿元,其中1998年损失达2500多亿元.近5年来,国家用于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达1200多亿元,加上地方的配套资金,共计2000多亿元,建设了以长江、黄河为重点的江河堤防加固工程、蓄洪区安全设施、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使防洪标准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长江干堤加固工程,按照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标准,已基本完成加固任务.由于全国的防洪工程面广、量大,所需的投资多,战线长,所以在今后一定时期内,防洪建设的任务还很重,全国26万km江河堤防中的大部分还需要加固;8万多座水库中的约1/3需要除险加固;蓄洪区建设需要调整思路,加快建设;还需要建设一批拦蓄洪水的枢纽工程;预警预报系统工程等非工程防洪措施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洪建设如不能适当超前,经济建设越快,遇到特大洪水时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1.2 水资源过度利用 北方广大地区,由于过量用水,造成了一些河道断流和地下水超采,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自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现象(15 d)后,断流现象不断加重,1997年有226 d没有与海相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黑河、塔里木河等河流下游,断流现象也不断加重.近几年,加强了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北方地区的城乡用水,大量抽取地下水,2001年地下水源供水超过50%的有河北、北京、山西、河南、山东、辽宁6个省(市),其中河北省高达80.9%.黄淮海平原的地下水超采问题越来越严重,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5省(市)的200多万眼井,大部分用于灌溉,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每年有大批废弃(10万眼左右),而又要新打更多的井,由于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水质变硬、海水倒灌、生态恶化等,天津部分地区的最大地面沉降量已达3 m左右,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地质灾害.国外专家呼吁:中国正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而就其严重程度而论,当在世界之最的行列;华北平原的地下水位正日益下降,这有可能从根基上影响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印度、美国、北非等大量超采地下水,每年超采量达1600亿m3,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大约有4亿多人食用的粮食是超采地下水灌溉的.1.3 水污染 我国污水、废水的排放量,每年有600多亿t(2001年为626亿t).城市污水处理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由1990年的16%提高到现在的36%,但仍有64%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近20年来,我国地面水和地下水的质量下降.2001年在12.1万km评价河长中,Ⅰ,Ⅱ类水仅占32.6%,Ⅲ类水占28.8,Ⅳ类及劣于Ⅳ类水的河长占38.6%.水体的污染,造成了城市和农村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蓝藻滋生.渤海、东海、南海都出现了赤潮,而且近几年出现的频率加快,对沿海城市及渔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工业废水和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随水排入城市近郊河流,渗入地下,使城市地下水体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直接影响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农业生产中用超标准污水灌溉农田,造成作物枯萎、减产,使生产出的粮食、蔬菜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成分,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1.4 水土流失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其中水蚀面积达179万km2,每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t,被冲走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约4000万t.一方面干旱缺水,水资源贫乏;另一方面伴随着土壤侵蚀,宝贵的地表水资源白白流失,使上游的土地减少,土壤肥力和生产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大多是贫困地区.流失的泥沙约1/3淤积在江河湖库,抬高河床,使河道防洪能力下降,水库库容减少甚至成为病险水库.不仅人们所熟悉的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也很严重.水土流失对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也存在指导思想以及建设和管理模式上没有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近几年来,已经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尝试性地迈出了一些步伐,但还应该采取更多的行动.可持续发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需要与总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加强生态水利方面的理论研究,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规律,指导实践.2 采取综合措施,使水利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2.1 提高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古代就很重视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恩格斯也曾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当人类受到自然界报复的时候,也就受到了自然界的教育”;“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可持续发展的提法源于环境保护.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新的发展观.2002年9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继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以后的第二届“地球首脑会议”),围绕健康、农业、水利、能源、生物多样化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可持续发展包括多方面的含义,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为了处理好这个关系,近几年来,国际上有些专家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我国对如何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也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目的就是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生矛盾时,绝不能以长期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否则,必将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的第一要务.从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轨迹来看,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都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我国的相当一部分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目前生态环境已经很脆弱,在这种情况下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做到“双赢”,就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牢固树立“持久战”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在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同时,完善政策法规,不断实行制度创新,运用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要注意解决“重开发、轻环保,重经济、轻生态”的问题,在战略上和具体工作中所追求的效益目标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和与水利有关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前期工作中要加强对生态风险的研究,防止盲目向大自然超负荷索取引起生态报复.对已经建设的工程,要进行综合分析,凡具有生态风险的,要采取综合措施,防患于未然.2.2 加强防洪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防洪标准 需要提高防洪工程标准的区域很广,工程量很大,从国家大局的角度,重点应放在大江大河防洪体系上.要从防洪需要、防洪效益和财力可能出发,合理确定防洪标准,统筹安排堤防、枢纽、河湖疏浚和蓄滞洪区建设,完善预警预报和防汛通讯指挥调度系统,首先确保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在工程布局上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可能采用经济实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比如长江干堤加固,1998年以来建设的工程主要是堤身和堤基的加固,增强了堤防挡水和防渗的作用,但崩岸问题仍然存在,局部河势很不稳定,一些河流深泓已临近堤脚,堤岸合一,形成很不稳定的边界条件.对于长江的河势控制,传统的办法主要是抛石护岸.这种做法简便易行,但其缺点,一是整体性差;二是在山上大量开采石头影响生态环境;三是所抛的石头容易被大水冲走,冲走后还要抛,不能根治.经过专家论证,采用钢筋混凝土沉排的效果比较好,虽然一次性投资比抛石多,但可在较长的时段内(20年以上)发挥护岸和稳定河势的作用,以20年为周期,沉排比抛石节约投资50%以上.所以,在设计、施工等环节,提高科技含量,采取先进实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对增强工程的可持续性、节约资金以及保护生态环境,都是非常必要的. 水利枢纽的建设(包括病险水库加固)和运行调度,要统筹防洪、水资源利用和发电等多方面,尤其是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非常宝贵,水利枢纽的运行调度,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处理好防洪与水资源利用和发电的关系.从当前全国水库的总体情况来看,病险水库是各地防洪的一大隐患,尽快除险加固,是当务之急,应该在科研、设计、投入等环节进一步加大力度. 蓄洪区建设,传统的低标准的做法,虽能保证人员撤离,但不能使大多数的住房避免水淹,这是在国家财力和农村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采取的不得已的办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如再用传统的低标准的做法,很难实行,因为需要分洪时阻力太大,下不了决心,不能按计划分洪,只能被动受淹,而且损失太大.应该参照近几年“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的做法,在需要蓄洪时,只淹地,不淹人,不淹房屋,这样将大大减少损失,真正能够按计划分、蓄洪.2.3 加强全社会的节水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年平均降雨量650 mm,比全球陆地平均水平低150 mm;我国多年平均降雨总量6.2×104亿m3,其中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即水资源总量,为2.8×104亿m3,人均不足2200 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不但人均水资源少,而且时空分布很不均衡.黄淮海流域的人均水资源仅462 m3,其中京、津两市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292 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黄淮海流域的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要解决缺水问题,必须实行“开源节流并举,节水为主”的方针. 灌溉系统的基础设施差、管理方式落后,浪费水严重.目前全国每年农业用水量约3800亿m3,占用水总量的近70%.由于灌溉设施标准低,更新维护措施跟不上,部分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用水管理粗放,近一半的灌溉水量在输水过程中因渗漏而损失,再加上田间灌溉方式和技术落后,全国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比先进国家低25%~30%.大水漫灌,不仅浪费水,还造成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近几年来,各地采取了各类节水增效技术措施,主要有:加强农田用水管理、提高水价、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短畦灌溉、沟灌、喷灌、滴灌、渗灌、小管出流、膜上膜下灌、集雨灌溉、咸水灌溉、水田浅湿灌溉、污水资源化、坐水种(穴灌)、机械保墒、化学保墒、秸秆与薄膜覆盖保墒等.其中:防渗渠道控制的农田面积已近1 300万hm2,管道输水面积已近670万hm2,喷灌、滴灌和微灌面积已达270万hm2左右,另外水稻节水灌溉、坐水种、膜上膜下灌等非工程节水面积共计1300万hm2. 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投资力度,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是渠道防渗.渠道防渗,可采取多种形式,近几年采取“三面光”、U型槽的形式比较多,这些形式的技术和工艺比较简单,效果好,边建设,边受益,可以大量推广.国家补助投资进行配套和改造的200多个大型灌区以及塔里木河、黑河等流域的综合治理,也主要是采取渠道防渗、合渠并口等防渗节水措施.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管道输水,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95%以上.在美国西部加州的一些灌区,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用混凝土管代替明渠输水,60年代以来,加大了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力度,现在已有约一半的大型灌区实现了管道化.我国的一些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大量采取了管道输水,比如:新疆兵团从80年代就采取塑料软管输水;近几年来,北方广大农村也大面积推广用水泥管、塑料管等代替农、毛渠道,成本较低,节水效果好. 关于田间节水,可采用多种形式.从世界总的情况来看,目前仍是以地面灌溉为主.比如美国,以沟灌为主的地面灌溉面积约占总灌溉面积的约2/3.少数国家,比如以色列,已经大部分采用喷、微灌.瑞典、英国、德国、奥地利、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了节省劳动力,也大量发展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喷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总体上仍将是以地面灌溉为主,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喷、微灌,比如北京的顺义县、河北的三河县、山东的临淄区、黑龙江的甘南县等,大面积发展喷灌,取得了好的效果. 城市节约用水要做到“三同时,四到位”,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与节水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取水用水单位必须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按照有关规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40%的城市,在达标之前不得新增工业用水量,并限制其新建供水工程项目;各单位现有房屋建筑中安装使用的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须在2005年前更换为节水器具. 缺水地区要结合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用水结构,限制发展高耗水作物(主要是水稻)和耗水量大的工业.2.4 合理开发、配置和利用水资源 近年来,北方有关省(市)提出的水资源工程越来越多.对水资源配置要进一步研究,使其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工程建设和运行的良性循环.根据当前我国粮食供给形势和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情况,新建水源工程的供水对象,重点应放在保证城镇用水和农村人畜饮水方面,农业灌溉主要靠加强节水措施.重点考虑城镇用水,是因为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必须保证用水安全,否则将影响并制约城市的发展,加剧地下水的超采.城市用水的大部分经过处理后回归到河道、渠道,还可以用于下游地区的农业和生态.据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全国城镇生活和工业的平均耗水率分别为26%和25%(农业的平均耗水率则高达64%,北方地区则更高).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3/4左右可回归用于农业和生态.跨流域调水工程,在增加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同时,农业和生态也直接和间接受益. 在水资源配置上,要为城市发展留出一定的用水余地,否则,给农业的用水份额,将来也可能被城市挤占(北方地区这样的情况已经很多),使灌溉工程造成浪费,农民也难以接受. 为了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和提高供水的保证率,要加强供水水网建设.从全国来说,分期建设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大水网.各地也应根据水资源的供需情况,规划建设覆盖一定区域的水网.水网可以调剂余缺,缓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优化水资源配置. 调水工程特别是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一定要十分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比如南水北调工程,要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并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使受水区和调水区做到“双赢”.2.5 搞好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要以预防保护和有效监督为主,防治并举.要实行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增加植被,拦蓄泥沙,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都要充分考虑与改善当地生产条件和增加群众收入相结合.比如近几年实施的“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政策,群众退耕、退牧后,国家补助一定的资金和粮食,使农民既解决了生活问题,又可以调整结构,改善生产条件,为长期脱贫和逐步致富打下基础.再比如黄河中游地区在小流域治理中采取的淤地坝工程,既拦沙,又能为群众增加高产稳产的沟坝地,群众说“家有两亩坝,旱涝都不怕”.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建设要充分考虑降雨和水资源条件,要实行乔灌草结合.在降雨量少而不稳的地区,不宜大面积种植乔木,否则,靠建设水利工程浇树,成本太高,难以运行,水资源也难以平衡.越是干旱缺水地区,越要珍惜水资源,防止“拆东墙,补西墙”,得不偿失.总体上说,应主要靠天然降雨解决植被的需水问题,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甚至宜荒则荒,历史上千百年形成的大量戈壁荒滩,不去人为地改变地貌,也是一种保护,否则,花很大的资金和资源代价,也不一定获得好的效果,甚至事与愿违.总之,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决策.2.6 重视保护湿地工作 人们把湿地比喻为“地球的肾”.湿地具有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化等多种功能.我国的湿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由于多种原因,湿地保护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湿地面积减少、调蓄水的作用降低、水质变差、湿地功能退化.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保护. 1992年被联合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青海湖,由于毁草开荒、大水漫灌等原因,湖水位不断下降,湖面面积不断减少,近年来平均年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每年减少湖水量4亿多m3,湖水含盐量升高,鸟类栖息环境恶化,鱼类资源大幅度减少,湖区周边大量草地退化,沙化面积不断增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节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解决湖水入不敷出的问题,稳定和逐步恢复湖面面积,改善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 湖南洞庭湖和江西鄱阳湖,近代以来由于围湖造田,导致湖面萎缩,蓄洪能力下降.洞庭湖面积1825年为6000km2,1949年减少到4350km2,1995年下降到2625km2.鄱阳湖在20世纪40年代湖面面积为5000多km2,90年代下降到不足4000 km2.长江中下游的通江湖泊面积,建国初期为17 000多km2,1998年仅剩下6000多km2.如果用建国初期的天然调蓄容积对1998年的洪水进行演算,长江中游1998年的洪水位可以降低1 m左右.长期以来,由于滩地围垦,搞了大量洲滩民垸,使得行洪能力大大下降.1998年长江大水,损失很大,灾后反思,为了解决人水争地的矛盾,国家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实行了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政策,投入了100多亿元,对受灾严重的地区,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240多万人从原来的居住地迁走,脱离洪水威胁,并采取不同形式安排了生产、生活出路,使人与水建立一种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这项工程完成后,在大洪水情况下,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地面积可达近3000 km2,其中鄱阳湖增加800多km2,洞庭湖增加约600 km2.已经实施的工程,在1999年和2002年的防洪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湖南省2002年在遇到历史第四高洪水位的情况下,先后有220多个堤垸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增加调蓄面积254 km2,21万多人免遭洪水之苦.为了进一步扩大退田还湖地面积,湖南省正在做进一步扩大湖面面积的规划.搞好“移民建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工作,一是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二是要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的生计问题,三是要规划好圩垸的平退方式,使扩大蓄洪面积、增加有效蓄洪量与提高农民收入统一起来.2.7 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按照有关规定:所有城市都必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到2005年,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应达到60%以上;到2010年,所有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应不低于60%,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今后,城市在新建供水设施的同时,要规划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缺水地区在规划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时,还要同时安排污水回用设施的建设;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外的自备水源单位,都要建立中水系统,并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大居住小区中水系统建设;要通过价格、税收政策和必要的工程措施,促进节约用水和废水资源化,保护城市水源,缓解城市缺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要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由工业企业和居民用水户承担污水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全面推行污水处理的收费政策,合理确定收费标准,逐步达到“补偿成本,略有盈利”的水平. 水污染防治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近期国家的治理重点是:继续抓好“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做到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杜绝“反弹”现象的出现;加大对长江上游、三峡库区、黄河中上游、松花江流域和渤海水污染防治的力度;加大对海上采油、船舶和近海养殖污染的防治力度;在水环境治理中,要有效削减有机污染物排放总量,同时要注重控制氮、磷排放量,推广无磷洗涤用品,结合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好京、津等大中城市的水资源保护措施;抓紧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和沿线水污染防治工作,保障南水北调的水质.2.8 加快水价改革步伐,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对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按照有关规定,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对城市和污水处理工程所购置的设备可加速折旧;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实行专款专用、滚动使用;各地在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标准时,要优先将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调整到保本微利的水平,满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需要. 发挥经济杠杆对节约水资源的作用,调整水价是核心.提高城市现状用水水价,可为开源节水工程筹集建设资金,也可促进节水机制的形成.目前我国城市供水水价普遍偏低,提高水价还有较大空间.现状居民生活用水的水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偏低(大部分城市在0.6%左右),参考有关国际组织的建议并与有关部门研究,这个比例可逐步提高到2%左右.提高城市用水水价,还可促使城市和企业内部加大节水和中水回用力度,减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取水量,减少污水排放,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建立新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必须体现“定额用水,差别水价,超额累进加价”的原则.要根据水资源情况确定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定额,定额以内的用水水价,要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超过定额用水的提价幅度要高于定额内用水的提价幅度.对高消费用水,要大幅度提高水价.提高水价的工作,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慎重决策.3 结 语 水利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和水利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技术、经济、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并合理借鉴国外有益的先进经验,使水利建设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不断上新台阶,为国家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19 浏览 2 回答
161 浏览 4 回答
85 浏览 3 回答
282 浏览 3 回答
188 浏览 8 回答
104 浏览 8 回答
114 浏览 2 回答
325 浏览 6 回答
341 浏览 2 回答
289 浏览 3 回答
313 浏览 5 回答
223 浏览 2 回答
316 浏览 2 回答
302 浏览 5 回答
313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