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它是鱼米之乡,其经济条件和人文条件的重要性冠绝全国之首,而且江南风土人情,风景都特别的好,皇帝因为日夜打理朝政很是疲劳,所以南巡来放松一下。
乾隆皇帝七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以下三点:1、体察民情;2、视察各地情况;3、游山玩水。乾隆皇帝南巡其实就是为了模仿康熙皇帝,但是康熙皇帝是真的巡视,而乾隆皇帝更多的是为了游山玩水,所以乾隆皇帝七下江南除了留下了无数的风流往事之外,没有留下多少令清朝变好的影响。
首先,乾隆皇帝一开始说要南巡的时候,就提出了自己要去各地“体察民情”,当时各地的官员都跟乾隆皇帝说“天下太平”、“安居乐业”,但是乾隆皇帝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在奏折里看到了,他要在南巡的时候自己去看看,这样才能够放心,这也是乾隆皇帝每一次南巡都会说的理由,尽管乾隆皇帝也没有怎么体察民情,但是还是以此为借口,毕竟文武百官也不敢反驳。
其次,江南一带本身就有水患,从古至今都出现了多次的水灾,所以乾隆皇帝隔几年就会找一个气候不错的时间段,去江南一带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同时也要看看各地的官员和百姓生活到底如何,清朝当时是以农业为主,所以乾隆皇帝多次南巡,都曾经到各个地方的农田里去看了看,他的目的也是希望各地的农业能够好好发展,但是他的巡视其实没有起到太大作用。
最后,乾隆皇帝南巡最主要的目的其实还是游山玩水,本身乾隆皇帝就很喜欢江南的风景和气候,乾隆皇帝更是喜欢江南一带的女子,所以每次到江南的时候,都会有专门的官员给乾隆皇帝安排美人,乾隆皇帝的名声也因为这一次次的南巡而遭到破坏,不得不说乾隆皇帝南巡是真的得不偿失。
你可以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写写国内的和国外,以及不同民族之间书籍装帧的发展过程。一、对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理解和设计思想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设计,需要对被装帧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提炼。我国的古典书籍中的线装书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随意,但从总体上考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从色彩调赋、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未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那么,我们现在对古典书籍进行装帧设计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味道呢? 一味地追求古典, 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 一味地追求现代, 又将使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缺少古典文学的“气韵”, 也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要。当今对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韵, 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总体设计上, 既不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含蕴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古今装帧审美学方式的统一,是当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的需要。书籍从人类文明产生至今,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发挥着它自身的作用。人类从最早的刻骨、刻竹的记事,到现代印刷技术、书籍的装帧,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一个国家对书籍装帧水平的高低,书籍品种的多少,出版发行量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发达的一个标志。书籍装帧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它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的书籍加工到当今艺术创作。现在,书籍装帧已不再只是简单地一页页纸的装订,而是装帧设计者对书籍的二度艺术创作,是装帧艺术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门类,它是绘画、摄影、书法、金石等艺术形式的综合应用, 需要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对书籍的装帧设计,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还应赋予装帧设计的商业性。书籍是放在书架上的,在具有展示性的同时,还应有吸引读者的功能。因此,它在具有欣赏价值的同时,要能刺激读者阅读书。二、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几种形式和演变过程1、绳串联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2、竹简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 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3、帛书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4、石经(石碑)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总字数20多万字。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开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于《熹平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值亦高。 5、拓印(卷轴)纸张发明后,出现了一种拓印形式。它可以将各种石刻文字复制在纸上,经裱装成卷后便于保存和阅读。后来这种方法又用于青铜铭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从南北朝到隋代的宫廷藏书中,各种拓印件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纸发明于公元前二世纪;从公元二世纪起,纸才较多地用于书写;公元二世纪,纸的使用才更为普遍,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纸质写本书籍的装帧形制有多种变化,最早的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旋风装,过去,由于只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宋代张邦基称这种装帧为“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清代叶德辉称其为“鳞次相积”;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后来发现了唐代《唐韵》写本,是将所写书页逐张依次错开贴于卷轴底纸上,阅读时打开逐页翻阅,读毕仍卷为一轴,其外观与卷轴相同,从而证明前两种说法是正确的。 6、经折装、旋风装和蝴蝶装(印刷术发明初期、辽金时代的书籍装帧)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的装帧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几种。印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使用材料,开本的大小,装潢工艺等 方面,仍不断有新的发展。并且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的书籍装帧形式也不断出现,先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书籍的出版进入了新的时期。由于生产手段的改变,使书籍能够快速大量地生产,使更多人能有读书机会;书籍需求量的增加,又促使了出版印刷业的繁荣和发展。出版者对书籍的装帧形制则越来越重视,从开本的选用、版芯的大小、字体和行格、装帧形式、封皮的用料等,都体现了完整的古代书籍装帧艺术。 印刷术发明于隋未唐初,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刻印于公元704年前后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敦煌发现的《金刚经》。刻印于公元868年,都为卷轴装。由此可知,卷轴装为印刷术发明初期最常用的一种装帧形式。最早印刷的一般书籍是《唐韵》,其装帧形式可能是旋风装,约印于唐晚期。 从唐到五代,印刷还不普及,只有西安、四川、淮南、汴京、吴越等地有印刷记载。到宋代,出版印刷业才逐渐普及,政府印书、民间印书、学校印书、寺院印书都发展起来,印书的地域也更为广阔。与此同时,北京也出现了出版印刷业。过去对辽代北京印刷的书籍,多数只见于记载,实物留传的很少。例如:辽统和十五年(公元997年)燕京僧行均编的《龙龛手镜》,乾统年 间(公元1101~1110年)刻印的医书《时后方》、《百一方》,以及辽代刻印工程浩大的佛经总集《契丹藏》。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四层佛像胸中,发现了一批辽代印刷品,大部分为北京所刻印,其中刻印年代最早的是辽统和八年(公元990年)“燕京仰山寺前杨家印造”的《土生经疏科文》一卷,最晚的为天庆年(公元1111~1121年)刻印的《菩萨戒坛所牍》一书。其他书籍有《契丹藏》及辽代刻印经卷47件,辽刻书籍8件,雕印着彩佛像6件,其刻印年代为公元990~1121年之间。从这些印刷品的题记中,我们还知道了一批辽南京(今北京)的刻印单位,其中有“燕京仰山寺前杨家”、“燕京檀州街显忠坊南颊住冯家”、“大吴天寺福慧楼下成家”、 “燕京悯忠寺”、“燕京圣寿寺”等。由此可以看出,辽代北京的印刷业已十分兴盛。 北宋最早刻印的书为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的《尚书》和《经典释文》,《开宝藏》则刻印于开宝四午《公元971年》至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而北京最早刻印的书籍,比北宋只晚18年,由此可见北京出版印刷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 从这些辽代北京的印刷品来看,多数为卷轴装,也有蝴蝶装和经折装。有的书籍还经过染潢防虫处理。其中《契丹藏》是最具代表性的辽代北京印刷品,纸墨、刻工、装帧都十分考究。每卷卷首都有图画,代表了我国古代书籍重视插图的优良传统。从辽代现存书籍的刻印、装帧水平来看,北京的书籍出版印刷的历史,似应再向前推移。 在应县木塔中,还发现几件雕版印刷着彩佛像,它是采用雕版方法印刷线条轮廓后,再用手工涂染成彩色。这是距今发现最早的印刷涂彩张贴挂图。 公元ll27年,金灭辽,定燕京(今北京)为中都,这里成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政府设立秘书监和国子监,专门从事书籍的收集、出版、印刷。金军占领汴京后,又将那里的大批书籍、印版运到北京,汴京的一批刻版、印刷、装订工匠也来到北京,使北京的刻印装力量又进一步扩大,由于金政府的重视,北京出书的品种大大超过辽代。据统计,金代北京出版刻印的书籍有经史子集。医学、道藏和佛藏,总计超过200种。 金代北京的书籍装帧形制,大约与南宋相同,北京的印刷品中卷轴装已很少使用,佛藏和道藏多用经折装,一般书籍多用蝴蝶装。 蝴蝶装是印刷术发明后新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有人推断,五代冯道组织刻印儒家经典,使用的就是蝴蝶装,但无实物留传,还难以确定。北宋初年,所印经、史著作,都用蝴蝶装,并很快在全国通行。从辽代开始,北京也使用蝴蝶装,其进程大体和中原一带相当。蝴蝶装的应用,是书籍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是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而确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制。 7、包背装(元代、明代的书籍装帧)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改名为大都,此后近百年间,北京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元朝在出版,印刷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例如,印书的品种超过前代;木活字的首创和应用,朱墨双色套印书籍以及包背装的推行和广泛应用等。 元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收藏、出版和印刷,编修所、秘书监、经籍所主要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和收藏,兴文署、艺文监、广成局、国子监等机构,也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历书编印机构、每年出版印刷大历、小历、回回历三种,印量达300多万册。由于政府的提倡,京城民间的印刷业也十分繁荣,他们编印的多为戏曲、话本、诗词等书。 元代北京出版书籍的装帧形式,以蝴蝶装、经折装为主,蝴蝶装多用于一般书籍,如政府编印的经史类书籍。经折装则多用于佛经。在字体方面则多选用赵体,民间出现的话本中,使用了较多的简化字。 元代的蝴蝶装书籍中,出现了一种开本较大、版芯较小的书籍装帧形式,这是前代所少见的。如元大德年间刻印的《梦溪笔谈》一书,开本为高416毫米,宽280毫米,而整版版芯的尺寸只有高152毫米,宽200毫米,版面的四边留有很大的空白。两空白面之间垫一张白纸,并与两白面粘连在一起,克服厂一般蝴蝶装在阅读时需翻过一空白页的缺点。封皮用硬纸裱以织物。这种装帧形式在古代是很少有的。 元代中期开始,书籍多用包背装。色背装的工艺特点是:本页齐中缝文字向外折叠,配页后,撞齐,订口在书页空白边,用纸捻穿订扎平,订口外裁切,书背刷糨糊,贴上封皮后,裁切上下书口。一般书籍多用厚纸作封皮,宫廷用书,则用纸裱以黄绫。元代北京印刷的《秘书监志》一书中,记有表背匠焦庆安的打面糊物料配方:黄蜡、明胶、白矾、白芨、藜篓、皂角、茅香各一钱,藿香半钱,白面五钱,硬柴半斤,木炭二两。这个配方中,包括了粘合剂、防腐剂和芳香剂三大部分,可见当时书籍装帧的用料是很科学的,它可以使书籍长久保存。 包背装较蝴蝶装有很多优点,一是阅读方便,二是书籍更为坚固耐用。也是书籍装帧形式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更接近于今天书籍的装帧形式。 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印刷业最为辉煌的时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出版印刷的中心。 明代的中央很多机构,都从事出版印书活动,而印书的内容按其职能各有侧重,北京国子监主要印刷教育用书(如经史类书),钦天监以印历书为主,礼部主管地方政府的印刷,此外如都察院、太医院、史局、兵部、工部、顺天府等机构,也都从事过印书活动。有的部门还设有印刷所。 明代在北京设立的司礼监经厂,是一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印刷厂,其总人数为120O人。其中从事书籍装帧的工匠就有700多人。明代北京的民间印刷业也很繁荣,分布在京城的印刷作坊有十几家。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是历代集大成者。书籍的开本大小、开本比例形式多种多样,历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艺则更为考究。 明代北京所印书籍的装帧形制,以经厂本最有代表性。它所印的经史类书籍,版面行格疏朗,字体楷书端正,大黑口、双鱼尾、注释用双行小字,多采用包背装。藏书家多称“监书天下第一”。经厂印刷的《大统历》,有两种装帧形式,一种是包背装,一种是经折装,印刷有墨印和蓝印两种。凡经厂所印的各种书籍,封皮用料有几种不同的档次,以黄绫裱纸包皮者,多供宫廷使用;以素色绫绢裱皮者,多供官员使用;以厚纸包皮者,可供一般官员使用或向民间出售。经厂印装的《大藏经》(北藏),为经折装,长度约一尺,封皮用硬纸裱以黄绫及各色彩绫,其装潢十分考究。明代北京的巨帖写本书《永乐大典》,共11095册,书高一尺七寸,宽一尺,为历代开本最大的书,也近似于黄金比例。该书为包背装,封皮裱以黄绫,是历代书籍装帧中最为壮观者。 线装是明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书籍装帧形制,也是我国古代最完美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线装书的加工流程为:折页、配页、撞齐、订纸捻、配 封皮、三面裁切、打眼、穿线、包书角等。明代线装书的封皮,多数为纸面,选用较厚的纸,或几层纸滚贴而成。较为考究的书皮,则在厚纸上滚 以布、绫、锦、绢等织物,包角是在书的订口上下两角裁切边处贴以细绢,以使其美观坚固。有的书还有书根,即在书的下切口靠订口处写上书名 及卷次,以便于阅读时查找。线装的订眼是为了穿线,随书的开本大小和设计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不等。订线多用白丝线穿双道,书要压 实,线要拉紧。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订线用清水白绢线双眼订结,要订得牢揪得深,方能不脱而紧,如此订书乃为善也。” 8、线装书(明清时代的书籍装帧)线装书的封皮文字称书笺,只有书名和卷次,印或写在长条纸上,贴于封面的左上角。扉页所载内容较详细,有书名、出版印刷者名、出版年代等。更详细的出版情况,多印于书后。有些政府出版的书籍,还在书的第一页或封面盖有印章。最有代表性的是经厂印刷的《大统历》,不但盖有政府公章,并有政府文告,申明不得私自翻印。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还包括函套,以便将一部书的各册包装为一个整体。函套多用厚纸板外裱以蓝布(也有用绫锦者),随书的大小、厚度而制。函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包裹,露出书的上下口,称半包式;另一种是将书的六面全部包裹,称全包式。除厚纸布面函套外,还有夹板和木匣两种外包装,夹板式是用两片与书同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木匣则是按一部书的大小,制成木匣,将书装入。 明代北京的版本中,还有一种书页内衬纸的装帧形式,这多用于较薄的纸张,有一种罗纹纸,薄如蝉翼,透印严重,衬纸后不但克服了透印现象,也增加了书页的强度。 由于刻版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为书籍的装帧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包括版面艺术、字体艺术,插图艺术和文字的多色印刷。明以前的印书字体,多选用颜、欧、赵等名家书体。明初开始,书籍用字一改传统风气,改用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的匠体字,这就是现在书籍常用的宋体字。宋体字萌芽于宋,由还不成熟而未能推广。成化年间,国子监、经厂的版本中,开始使用宋体字,从而很快在全国推广,字体的风格也有粗体、中粗体和细体几种。这种印刷专用字体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古代书籍版面艺术的新发展。我国古代书籍的插图艺术,有着优良的传统。唐代的佛经印刷中,就配有卷首图,宋代有插图的书籍就更多了。到了明代,书籍的插图艺术达到很高水平,在民间刻印的戏曲、话本中,使用较多的雕刻精美的插图;官方出版的科技书、医学书、方志书中,也使用了较多的插图,特别是宫廷使用的启蒙读物中,出现了短版彩色印刷的插图。 出于书籍产量的大增,使社会的中下层人士也有读书机会,从书籍的装帧形式来看,也分成不同的档次。就是经厂本,也分为不同的装帧档次,既有供上层使用的豪华本,也有供中下层人士使用的普通本。民间作坊的印本,主要供社会一般人士需要,从刻印到装帧,也力求简朴实用,成本较低,在开本上,既有较大的开本,也有中小开本。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这代表了明代人对书籍装帧的一般要求。 公元1644年,清政府在北京建都,这里仍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出版印刷,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籍出版印刷的机构--武英殿。 康熙年间,集中了一批知识分子,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并制造铜活字25万个,印刷了这一大部头丛书。乾隆年间,武英殿在金简主持下,又刻制枣木活字大小各一副,共计253500个,乾隆皇帝亲自将活字版定名为“聚珍版”。除用这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外,还印了其他一些书籍。清政府除用活宇版印书外,也用雕版印刷了较多的书籍,以《耕织图》、《南巡图》等质量最高。 清代北京印刷的一大特点,是民间印刷作坊的兴盛,据统计最多时有120多家,集中在隆福寺和琉璃厂两处。在这些作坊中,也有专门从事书籍装订和字画裱装者。 清代最通用的书籍装帧形式是线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等,都有使用。卷轴装在清代多用于字画的装裱,其装裱工艺十分精致考究。底面多用上等宣纸,画芯四边裱以素色彩绫,轴外裱以锦缎,轴头用料则分为不同的档次。经折装除用于佛经及字帖外,也用于一般书籍,宫廷印刷的《耕织图》,《南巡图》等,刻印十分精良,其装帧采用经折装,所不同的是开本约一尺见方,封皮用厚纸板裱以黄绫。康熙、雍正年间刻印的《龙藏》,共720册,全为经折装,书皮裱以黄绫,10册一函,规模巨大。蝴蝶装在宫廷印刷的书籍中也有使用,曾有过清代中期的蝴蝶装书,用上等宣纸印刷,版边留有较大空白,封皮用硬纸板裱以黄绫,并有前后环衬页,一边裱于封皮内侧,装帧平整,裁切跟齐,属于宫廷书籍装帧之上品。包背装在清代也有较多的使用,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一套共36315册,为著名的写本,共抄写七部,共计254205册,全为包背装。全书封皮用厚纸外裱绫衣,四库分别用不同颜色,其经库用绿绫,史库用红绫,子库用蓝绫,集库用灰绫,最后分别用木函装书。线装为清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除皇家用书的封使用料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的线装书则力求“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四大要素。其封皮有纸面和市面两种,封面多贴书签,书本部较薄,一部书装于函套。清代线装书的前面多留有一、二张白页,其后才是扉页,内容有书名、刻印者名及年代、地点等。函套多用半包式,底口多有书根字,写有书名、卷次等。 从开本大小来看,清代则是多种多样,政府出版物的开本都较大,民间出版物多为中小开本,有一种称为夹带本的,是历代最小的开本,约相当于今天的128开,字很小,但印刷装订都很精致。 清代出现了一种连续性出版物,一种是《晋绅录》,一种是《京报》,《晋绅录》按季出版,内容为中央、地方官员的名录,以红纸为封皮,称为红皮书。《京报》相当于今天的报纸,但也装订成册,每期二三页或六七页不等,封皮有白纸,黄纸不等,封面盖有红色“京版”二字,有刻版和木活字两种,由于有时限性,印装都十分粗糙。但作为连续性出版物,在出版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18世纪初期开始,西方的印刷技术逐渐传入我国,近代出版印刷业开始兴起。随着新型印刷技术的应用,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今天所使用的册页装及矩形开本等基本形式,则起源于我国的宋代,约公元14世纪,逐渐传向西方。虽然在材料、工艺方法等方面有阶改进,但其基本形式,仍为中国古代所首创。
乾隆南巡的真实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国家强盛。除了领略江南秀丽的风景外,他做了许多考察工作,为维护国家稳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乾隆皇帝是接了康熙和雍正的班以后,进一步的平定了边疆地区的分裂和叛乱,巩固国土。乾隆皇帝很崇拜康熙皇帝,很多时候也是以康熙皇帝位榜样,康熙皇帝南巡六次,他也就南巡了六次。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与第十五个儿子爱新觉罗·颙琰,禅位后又继续作为太上皇训政。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在养心殿去世,享年89岁,他也是中国最长寿的一位皇帝。
乾隆在位期间,曾于曾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南下江南地区,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因为大部分皇帝登基后,都是终生居住在都城中,处理朝中大小事务,像乾隆这样六次南巡的真的很少了。
乾隆南巡的目的
乾隆自己曾在1749年(乾隆十四年)下过两道上谕,讲述了自己南巡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点:
一、江浙地区的官员们绅衿恭请皇上临幸
二、康熙曾经六次南巡,大学士及九卿翻阅了古籍史经,他们都建议我同意江浙官员的请求
三、江浙地区地广人稠,人口密集,我应该去考察一下民情,了解一下民间疾苦
四、祖国那么大,我想带母亲出去看看,尽一下孝心
乾隆六次南巡路线
乾隆第一次南巡的路线确定为:先渡黄河,之后再乘船沿河南下,途径扬州、镇江、常州、苏州、嘉兴,最后到杭州
乾隆第二次南巡去了天妃闸、范仲淹高义园,途径了苏州、嘉兴、杭州、江宁府、徐州、曲阜,最后回到北京圆明园
乾隆第三次南巡之时,因为有海潮之灾,他亲临了海宁勘察
乾隆第四次南巡路线:由山东入江苏境,再从苏州到江宁,然后由江浙运河回返。这次南巡共计126天,是六次南巡中时间最长的一次
乾隆第五次南巡路线:由山东进入江苏之后抵达杭州,返程时经过南京,最后再北上回去
乾隆第六次南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先在山东停留,之后又在江南地区巡查,最后北上返回,此时乾隆已是七旬老人
评价
益处:亲自掌握了江浙地区的具体情况,使江浙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巩固了朝廷的统治。
坏处:六次南巡都声势浩大,消耗了大量人力与财力,当地百姓的正常生活节奏也被打乱。
随着科学技术和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与书籍出版密不可分的书籍装帧,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装帧理念书籍装帧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从设计讲全方位主要是指:创意、制作工具、材料和工艺;从书的顺序讲主要是指:封面、书脊、封底、环衬、正文版式设计等。现在,有人把书籍装帧归入平面设计,叫做“书籍设计”;而绝大多数人仍认为是“书籍装帧艺术”。 二、以前,出版社设有美编室,美编室完成出版社的美术设计任务。现在,有的出版社不要美编,全部设计任务由工作室完成;有的美编跳出出版社,创办工作室,面对社会,完成各种广告设计或书籍装帧。目前北京大约有100多家,看来这是个大趋势。 三、电脑电脑设计引进中国以后,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脑设计的神奇、随意、方便征服了所有设计人员,使设计家随心所欲地追逐着各种各样的形式构成,制造着他的预想和预想不到的效果。现在,利用电脑进行书籍装帧设计已达到成熟阶段,电脑设计所产生的奇异变化和更深层次、更能包孕中国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的美妙作品不断问世,电脑已经成为设计者须臾不可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 四、文化内涵“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是艺术和美的根源。“气”和书连在一起称为“书卷气”,足见书所具有宽泛、丰富的内涵和审美的高度融合,而如此高层次的美却是由书籍装帧来完成和实现的。电脑设计追求品位,讲究形色之间的神韵,显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优秀装帧作品中洋溢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而有些作品既有中国气派又有几分“洋味”,颇具现代美感,成功地将西方艺术的浓烈色彩、充满动感的视觉冲击以及狂放的艺术创造精神,借鉴到书籍装帧设计中来,使整个设计清新、明快,富于生机勃勃的活力。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感的融合———内涵丰富是一种观点;强调书籍设计的次序与冲击力又是一种观点。目前,装帧设计由百花齐放而逐渐走向两种主要的设计理念。 五、书籍的文化一体最初人们认为书籍以内容为主,装帧可有可无;后来有人认为书籍的内容是第一文化主体,书籍装帧是第二文化主体;现在有人认为书籍的内容和装帧有文化同一性———书籍的文化一体。这是一个崭新的观点,是划时代的、与时俱进的观点。书在生产过程中装帧就被加了进去,书籍的内容就是通过装帧这种手段来实现的,装帧和内容不可分离,不但传达了内容所表达的信息,而且使整本书的信息量更丰富,更富有内涵。没有无载体、无版式的书;也没有无文字、只有装帧的书。 六、书籍装帧设计2000年初,由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反映书籍装帧艺术的专题片,对书籍装帧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性的介绍,从古到今,从设计到插图,从专家到读者,从美编室到工作室。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三次,使人们对书籍装帧艺术有了知识性的了解。 七、插图我国插图艺术历史悠久,作品精湛。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使我国的插图艺术仍然未摆脱低潮,经各级有关组织和插图艺术家多方呼吁努力,推动了我国插图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人,他们的作品富有新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插图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八、理论研究近年来,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是与装帧艺术理论的提高并行的,研究装帧理论的氛围十分活跃,举办了若干次研讨会,《新闻出版报》辟有“装帧专栏”,出版了大量很有价值的理论著作,如:刘丰杰《现代装帧艺术》、张守义《装帧的话与画》、杨永德《鲁迅装帧系年》、邓中和《装帧设计创意》、张进贤《书籍装帧设计教程》、王众《意象设计》等等,还有若干理论书正在出版中,条件许可时准备编写《装帧学》。这一切极大地促进了当代中国装帧艺术实践的提高和升华。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会员、装帧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希望你能喜欢 回答者:hushao007 - 助理 二级 3-23 14:33--------------------------------------------------------------------------------既然是古装的,就应按照古人的书写规矩,自上而下,从右至左。 回答者:hbwyzdck - 助理 二级 3-23 15:44--------------------------------------------------------------------------------现代人们对古装书籍的需求! 回答者:长门携蝴蝶 - 经理 四级 3-23 16:12--------------------------------------------------------------------------------随着科学技术和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与书籍出版密不可分的书籍装帧,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装帧理念书籍装帧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从设计讲全方位主要是指:创意、制作工具、材料和工艺;从书的顺序讲主要是指:封面、书脊、封底、环衬、正文版式设计等。现在,有人把书籍装帧归入平面设计,叫做“书籍设计”;而绝大多数人仍认为是“书籍装帧艺术”。 二、以前,出版社设有美编室,美编室完成出版社的美术设计任务。现在,有的出版社不要美编,全部设计任务由工作室完成;有的美编跳出出版社,创办工作室,面对社会,完成各种广告设计或书籍装帧。目前北京大约有100多家,看来这是个大趋势。 三、电脑电脑设计引进中国以后,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脑设计的神奇、随意、方便征服了所有设计人员,使设计家随心所欲地追逐着各种各样的形式构成,制造着他的预想和预想不到的效果。现在,利用电脑进行书籍装帧设计已达到成熟阶段,电脑设计所产生的奇异变化和更深层次、更能包孕中国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的美妙作品不断问世,电脑已经成为设计者须臾不可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 四、文化内涵“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是艺术和美的根源。“气”和书连在一起称为“书卷气”,足见书所具有宽泛、丰富的内涵和审美的高度融合,而如此高层次的美却是由书籍装帧来完成和实现的。电脑设计追求品位,讲究形色之间的神韵,显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优秀装帧作品中洋溢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而有些作品既有中国气派又有几分“洋味”,颇具现代美感,成功地将西方艺术的浓烈色彩、充满动感的视觉冲击以及狂放的艺术创造精神,借鉴到书籍装帧设计中来,使整个设计清新、明快,富于生机勃勃的活力。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感的融合———内涵丰富是一种观点;强调书籍设计的次序与冲击力又是一种观点。目前,装帧设计由百花齐放而逐渐走向两种主要的设计理念。 五、书籍的文化一体最初人们认为书籍以内容为主,装帧可有可无;后来有人认为书籍的内容是第一文化主体,书籍装帧是第二文化主体;现在有人认为书籍的内容和装帧有文化同一性———书籍的文化一体。这是一个崭新的观点,是划时代的、与时俱进的观点。书在生产过程中装帧就被加了进去,书籍的内容就是通过装帧这种手段来实现的,装帧和内容不可分离,不但传达了内容所表达的信息,而且使整本书的信息量更丰富,更富有内涵。没有无载体、无版式的书;也没有无文字、只有装帧的书。 六、书籍装帧设计2000年初,由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反映书籍装帧艺术的专题片,对书籍装帧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性的介绍,从古到今,从设计到插图,从专家到读者,从美编室到工作室。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三次,使人们对书籍装帧艺术有了知识性的了解。 七、插图我国插图艺术历史悠久,作品精湛。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使我国的插图艺术仍然未摆脱低潮,经各级有关组织和插图艺术家多方呼吁努力,推动了我国插图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人,他们的作品富有新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插图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八、理论研究近年来,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是与装帧艺术理论的提高并行的,研究装帧理论的氛围十分活跃,举办了若干次研讨会,《新闻出版报》辟有“装帧专栏”,出版了大量很有价值的理论著作,如:刘丰杰《现代装帧艺术》、张守义《装帧的话与画》、杨永德《鲁迅装帧系年》、邓中和《装帧设计创意》、张进贤《书籍装帧设计教程》、王众《意象设计》等等,还有若干理论书正在出版中,条件许可时准备编写《装帧学》。这一切极大地促进了当代中国装帧艺术实践的提高和升华。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会员、装帧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希望你能喜欢 回答者:咪咪兔儿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23 17:32--------------------------------------------------------------------------------SD 回答者:凡凡是我 - 试用期 一级 3-23 19:00--------------------------------------------------------------------------------古典书籍装帧与历史发展 回答者:liuguoxin1 - 助理 三级 3-23 19:28
乾隆皇帝并不是清朝第一个热爱南巡的皇帝,他的爷爷康熙曾经有过六次南巡。而乾隆一直以康熙为偶像,因此他也效仿康熙帝进行南巡。南巡的目的并不是只是游玩,还有很多的原因在里面。一趟南巡的费用可是很高的,即使是微服私访,皇帝的花销也是不少的。那为何乾隆一直热爱南巡呢?难道江南地区有什么地方或者人能够吸引乾隆的吗?
首先我们都知道乾隆是一个多情皇帝,也十分喜欢美女。江南地区因为气候宜人,所以盛产美女,而且女子都是十分温柔有气质的。平时皇帝进行选秀,女子大多数都是达官贵人的满族人,乾隆看久了自然也会腻的。而下江南也是一种需求视觉满足的过程,因为美貌的女子十分多,而且风景也是不错的。
再者南巡的交通会比较方便,而且旅途中也比较舒适。满清定居在北方,那里的气候变化很大。但是江南地区不一样,那里四季如春,给人的感觉就是十分舒适。所以在南下的过程中,乘着船缓缓前行的感觉是非常好的。船相对于陆地会比较稳定,也能够满足皇帝出行的欲望。
最后南巡会比较能够体察民生,了解老百姓的生活。乾隆是一个很体恤民生的皇帝,他也很喜欢通过自己的能力使得大家安居乐业,所以乾隆很希望能够亲眼看到百姓过得好。而且南巡也可以去考察到当地官员是否尽职尽忠,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事。
112 浏览 8 回答
199 浏览 3 回答
247 浏览 3 回答
219 浏览 6 回答
206 浏览 3 回答
344 浏览 3 回答
255 浏览 4 回答
316 浏览 5 回答
219 浏览 8 回答
342 浏览 6 回答
280 浏览 9 回答
243 浏览 5 回答
278 浏览 2 回答
327 浏览 5 回答
291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