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木匠的创始人谭传华的创业故事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谭木匠的创始人谭传华的创业故事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没有钱,没有人脉、甚至没有手臂,该如何创业?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但他做到了,而且做到了拥有几百家连锁店的上市公司。
他就是谭木匠的创始人:谭传华,如今身家5亿。
一只手臂的他,学过画画,做过老师,卖红薯,开过花店,最后做起了梳子,做出了一家上市公司!怎么做到的?
18岁意外失去手臂,25岁差点自杀,一路颠沛流离,差点饿死街头!
1957年,谭传华出生在重庆开县的的一个农村,18岁的一次经历让他终生难忘,这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年他刚刚初中毕业,和哥哥一起到河里抓鱼,但每次都抓得特别少,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做炸鱼。没想到,这一炸,就把手臂炸没了。
失去了手臂就相当于失去了劳动能力,这对于经常要干农活的农民来说是很残酷的。
村里面的人没有一个人看好他,都认为这个人这辈子算是完了,是他妈妈给了他勇气,对他说:不怕,眼睛还在,一只手也可以做很多事情。
所以,他就很努力的去学习画画,这也是一门手艺,以后可以靠这个来养活自己,但最后他并没有成为一名画家,而是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
因为教学成绩突出,谭传华很快就成为全县优秀教师,可是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其他老师和校长的尊重。
为了尊严,也为了证明自己,1980年,23岁的谭传华决定辞掉教师这份工作,拿着50元,离开了父母兄弟出去闯荡。
谭传华先去了北京,后来又去了西北,50元很快就花没了,为了不饿肚子,最后不得不把衣服也卖了,一个价值120元的手表,20元就给卖了。
于是,他成了睡在街边的流浪汉,可以为了6个馒头给别人画画,甚至被人认为是小偷被追着打,甚至还被送进了收容所。
几乎绝望的谭传华一路辗转来到了峨眉山,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想找一个地方自杀。
可能是老天爷也不想让他去死吧,那天山上正好因为下雪封山进不去,回去后他想了想,最后决定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后来,谭传华一边流浪一边画画,好几次差点饿死街头,一场大病过后,不得不返回了老家。在老家修养一段时间后,1984,他决定下海经商。
为了寻找转型,赌上全部身家,发现巨大商机!
之后,他曾尝试过卖红薯、当贩子卖魔芋块儿、卖中药材、开花店、开水泥板厂等,靠开花店赚了第一桶金。
刚开始开花店确实赚钱,不久后开的人也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花店也不好做了,这个时候谭传华考虑转行。
最后他决定做起了祖传木匠活——木雕。没想到这一转行差点就把多年的积蓄都亏掉了。
1992年,为了寻找一线生机,他带着全部人的心血来到了深圳参加展览,看到同行的雕刻不仅精湛还便宜,谭传华深深受到了打击。
在深圳逛街了解市场的时候,他从销售员口中得知木头梳子销量高得惊人,谭传华开始考虑做梳子,回来后他问了一些资历较老的木匠做梳子的工艺,得知做梳子和做传统手工木雕差不多,于是开始研发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从两块钱到三千块,谭传华看到了希望!
几个月后,谭传华终于做出了第一批梳子,他迫不及待拿到市场上卖,结果两块钱只卖了一把。第一次尝试起码还能卖出,说明这梳子还是有市场,有希望的。
他把卖出的两块钱当成了一种激励,但是为什么只卖出一把,问题出在哪里?他问了销售员,才知道原来梳齿又利又短又小,所以顾客才不愿意买。
知道问题的所在后,他回去对设备进行了调整,把梳子做长、做钝、做大些,按照市场的反应去整改。
一个市场认可的产品,才是好的产品、成功的产品。经过谭传华对产品的不断改进,梳子的销量慢慢有了起色。
为了更准确地摸准市场的喜好,谭传华和销售团队一起去推销梳子,在一次推销的过程中,他发现销售员在用胶梳子,他觉得很诧异,自己卖木梳子,用的却是胶梳子,自己都不认可自己的产品,又怎么有底气销售得好?
另一方面,不用木梳子,胶梳子应该有比木梳子好的地方,于是,他又拿着胶梳子回去开始研究了起来。
之后,谭传华拿出经过改良的木梳子,让销售员去重庆最好的商场销售,没想到一下就卖完了,这样一下就赚了3200元钱,也让谭传华更有信心把小小的木梳子做大做强。
从加盟连锁到上市融资,再到中国梳子大王 !
1997年,谭传华决定把梳子生意做得更大。做大就需要资金,但解决问题,对于小企业是比较困难的,没有固定资产抵押,银行又不愿意贷款。
无奈之下,他打出了这样一条广告: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招聘银行。企业怎么招聘银行?很快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1000多家媒体因此蜂拥而至,对这件事进行了跟踪报道,原来是小企业希望可以得到银行的支持,也引起了大家对“银企关系”的讨论,后来,谭传华不仅得到银行方面的贷款,知名度也得到了提高。
虽然有了资金支持,但做木梳的人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增强竞争力,他把以前的商场铺点模式改为了专卖店的模式。
改为专卖店的模式后,他发现销量一路飙升。那个时候的市场,做梳子的多,但鱼龙混杂,产品参差不齐,很多人并没有很强的`品牌意识,谭传华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设立了专卖店,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1998年,谭传华又改为了加盟连锁的模式,此次走上了连锁经营的道路。
为了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他投资250万拍摄方言电视剧,没想到却交了100万的学费,最终只收回了150万。
冷静下来后,谭传华不想求快了,只要把店做好就可以了,朝着百年老店的目标去发展。
创业8年后的2001年,谭传华百年老店的目标更进一步了,专卖店开出了一百多家。
一把梳子,做出了十几个专利,两千多个品种,满足了各种消费群体。
2009年12月29日,谭传华实现了谭木匠在香港上市的梦想。
到2010年,谭木匠已经开了853家特许加盟店,甚至开出了国门,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都有分店,每年卖出350万把梳子,谭传华身家达到了亿,排在重庆富豪榜11位,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中国梳子大王 。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你失去了一种东西,必然会在其他地方收获另一个馈赠。
关键是,我们要有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如果放弃了就没有可能,坚持就会有很多可能!
失去手臂后的谭传华,很多人都认为他这辈子完了,可是现在呢?
本想当一位画家,却因意外失去右手,带了50块就去北漂,却因残疾受尽冷眼,但他能从头开始,靠着一把小木梳逆袭做成上市公司,他就是谭木匠创始人谭传华。
截至今日(9月14日),谭木匠港股报价元,总市值达到亿,还以“员工近半数都是残障人士”登上热搜。
作为全球唯一一家木梳上市公司,谭木匠每一年都在赚一个“小目标"。
做2元日用品做到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谭木匠2018年~2020年的营收分别达到:亿、亿、亿,净利润达亿、亿、亿,2021年上半年最新统计,谭木匠特许加盟店的数量为1144家。
一把日常2元能解决的梳子,谭木匠售价几十块到上千块都有,平均一把梳子几百块,毛利率超过60%,谭木匠为啥能把一把木梳卖得这么贵,同时赚钱呢?
这要从创始人的创业路说起。
谭传华生于重庆的农村,年轻时因意外被炸掉右手,没法干粗重活,在农村可算是出路艰难。后来又做过流浪画家饿死街头,准备去山里结束生命,遇上大雪封山,还当过美术老师,卖过烤红薯,开过花店干过不少事。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谭传华只好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做一个木匠,卖木雕结果也没赚到钱。
咋办呢?谭传华开始四处进行市场考察,去深圳参加博览会,看看同行的雕刻,结果此行意外做了一个影响此生的重大决定——做木梳!
谭传华了解到木头梳子最为畅销,但市面上做木梳的品牌却很少,于是谭传华开始琢磨梳子这个“巨大的缝隙市场”。
一开始,他当时并不知道梳子如何生产,就去请教师傅,然后把传统手艺和和机器结合改造。几个月后,第一批三峡牌木梳就产出了,销售员卖了一天,卖了2块钱,也是这2块钱,开启了一个“梳子王国”,随后梳子凭借高质量受到热捧。
1997年6月份,谭传华正式将自己的公司改名为“谭木匠”,立志做百年老店;2009年年底,谭木匠成功登陆港交所,谭传华也实现身份的转换,身价高达5亿元。
死磕品质:一生只买一把梳子
如果想让梳子获得足够溢价,以量取胜肯定不行,谭木匠算是个成功典范。
为什么选200块一把的梳子,而不选2块钱的?追根到底还是质量过硬。
其实老谭的发展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做木梳的时候,就遇到了困难。
1995年,刚刚有所起色的公司,相继完成了一些重大的技术改进。但有 15 万把梳子因技术质量不合格需要烧毁,这时候却有批发商愿以低价收购,如果被收了,总计能拿到100万。
公司正是需要钱的时候,和兄弟们讨论之后,没有一个人愿意将这转手能换100万的货烧毁。
可如果不烧毁,这批不合格的货流入市场,就等于砸了招牌。
为了长远利益考虑,老谭最终决定烧掉。虽然丢了 100 万,但今后的日子还长,还能挣回来。
谭木匠的高端定位决定了价格和质量都不能差,谭木匠全国所有店铺的同系列产品统一定价,且不还价不打折,很符合专卖店的经营规律。
它有强大的礼品属性,根据公司财报,礼品装的销售额居然占据总收益的70%以上。
谭木匠还专注于增加梳子的技术含量,开发出各种新品。今天的谭木匠的产品 涉及126个种类、574个型号、2480种款式,而且在不断增加。
除此之外,为了让产品更显高级感,谭木匠的所有门店极其其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复古元素和古色古香的设计,既传统又现代的基调让消费者路过都忍不住驻足。
谭木匠鼓励一个人一辈子买一把梳子就够了。
看过低复购的,但没看过以一辈子为单位的吧?
在大家盯着快消品的复利眼红时,谭木匠却自己把路走绝。以“逼死”自己的方式,换来的十几年不烂的品质口碑,这狠劲咱不得不服。
参考资料:
青年横财发展会.雪花肥牛.《秃头企业家如何靠卖梳子年赚上亿?》
行动教育. 伊尹.《18岁残疾,25岁欲自杀,光头卖木梳,成就10亿“谭木匠”》
市井财经.叶克飞.《别小看,一把小小的梳子能做成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