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十七大; 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本质; 本质属性论文摘要: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而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论贡献。在存在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的社会,由于存在阶级对立的对抗性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和谐问题,社会和谐不是也不可能成为这些社会的本质属性,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标志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新飞跃,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明“社会和谐”,揭示了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社会制度属性。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这是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论贡献。一、 “和谐社会理论”提升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认识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提出,表明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上各种所谓的“和谐社会”有本质的不同。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儒家的“大同思想”到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到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共产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曾有人用各自的语言对这样一种理想社会作出各种各样的描述。但是,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在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在人类历史上,由于阶级及私有制的存在,必然导致社会的分裂、对立、矛盾和冲突,导致剥削、压迫、导致不公正、不平等,导致社会不和谐,所以,尽管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人们都向往和谐社会,也出现过某些所谓的“太平盛世”;但由于存在阶级对立的对抗性矛盾,这一理想的社会状态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这些存在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和谐问题,社会和谐不是也不可能成为这些社会的本质属性,即便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如果将社会和谐当作不同社会的共有属性或人类社会的一般性质来理解,它就不能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在中国,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区别于旧中国的本质属性,在当代世界,社会和谐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指明了通向和谐社会的现实可行的道路,并对其基本特征作了合乎逻辑的科学描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自然历史过程,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消除阶级、城乡、脑体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为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这一理想社会,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和努力。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把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刻提示,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新的飞跃。为什么说,这一重大判断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内容丰富,但其中“生产力”问题和“共同富裕”问题是“本质论”所讲的两大主要问题。但是,在党的十六大以前的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解,却在“本质论”所讲的两大主要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其一,在“生产力”问题上,我们忽视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形成了以经济增长,特别是以GDP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生产力”是一个具有十分丰富内涵的概念,它不止强调了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更把人的发展、人与人关系的协调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只有深刻理解人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够保证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性;而忽视生产力中各个因素的整体协调发展,将导致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后果。例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等,都与生产力片面的不合理的发展有关,这种以破坏生态平衡、污染自然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所获得的生产力,不是先进生产力,只能是落后生产力的表现。生产力作为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是当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时,这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就不应仅仅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更应当强调是以人为目的、以人为中心,做到“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其二,在“共同富裕”问题上,我们片面强调社会整体富裕,忽视了社会内部的结构性贫困,导致了城乡差距拉大、农民增收困难、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地区差异日益拉大等诸多社会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人民的全体富裕,“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让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2]这就需要正确认识什么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过去我们更多强调长远利益、全局利益,而忽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根本利益”并不等同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我们不能因为强调长远利益、全局利益,而对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当前生活状况漠视不管、麻木不仁;更不能以放弃、损害群众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来取得所谓的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因为,当人民群众的眼前的、局部的切身利益受到影响、受到损害的人数越来越多时,不仅改革会失去动力,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全局利益也实现不了,而且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也不能得到保持,我们党就有失去人民的危险。社会主义事业要始终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认真考虑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认认真真地解决好人民群众当前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实际问题,走和谐发展的道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解决由两极分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解的偏差,阻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新的深刻变化,全面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解决当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而所有这些思想和任务的实践结果都不约而同地向着促进社会和谐这个总的方向迈进,都因为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衷心拥护而不断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这就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逐步深入、逐渐清晰、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二、 “和谐社会理论”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具体内容唯物辩证法指出,本质与本质属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性质,“属性”是一事物和它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事物的联系多种多样,事物的“属性”也就多种多样。而“本质属性”,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又反映基本特征,从这两个方面区别于其他事物。换句话说,本质属性是本质的表现。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呢?就是社会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都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已经很清楚了,按照邓小平同志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去做,其表现出来的社会和谐这种社会状态,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本质论”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谐社会理论”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状态,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具体内容。参考: